本發明屬于茶樹栽培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坡地茶樹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自古高山出好茶,因此山地、坡地的茶園受到愛茶人士的格外追捧。同時茶葉生產也是丘陵山區重要農業支柱產業,是茶農脫貧致富、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重點產業。貴州建立有機茶園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貴州是全國唯一兼具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的茶葉產區,是茶樹的原生地和古老的茶區之一,貴州茶園土壤多為發育于富含煤層的沙質土壤,土層深厚、富含硒、鋅、鉀、鍶、鍺等元素,為各種特種茶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很好基礎。所產茶葉具有內含物質豐富、香氣馥郁、鮮爽醇厚、湯色明亮等品質。茶園多在海拔600~1200m的山區,茶葉品質優良,土壤環境、灌溉水質、空氣質量都很適宜有機茶的種植,病蟲害較少,因此茶園一般不使用農藥,產地環境符合有機茶種植的標準。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的消費觀念逐步向“天然、安全、保健”轉變,保健茶逐漸占有較多的市場份額。根據茶葉市場品種的銷售變化,對消費人群進行市場細分,引進、研制特色茶,并對種植條件和技術進行研究,運用茶樹生態學原理,堅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以生物防治為核心,開發出一種科學先進的適合坡地的茶樹種植方法。可滿足貴州及全國高端客戶的消費需求,既符合政府扶持“三農”的政策要求,又能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優勢,帶動山區農民進行脫貧致富,帶來社會和生態效益。因此研究一種適合坡地茶樹種植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坡地的茶樹種植方法,使種植的茶樹高產、質優、抗病力強,生產的茶葉安全、質優、營養,同時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茶農收入的栽培方法,具體地說是一種坡地茶樹種植方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坡地茶樹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土地整地:根據山坡地帶的坡度情況進行種植平面整地,坡度在12度以下的坡體進行帶狀整地或局部全墾,當全墾坡面長度超過5m時,每隔2m應保留50~60cm寬的人行過道帶,以防水土流失;坡度在12度以上的坡體修筑向坡體方向傾斜的梯級種植平面,并且種植平面遠離坡體一側高于靠近坡體一側10~15cm,梯面平整地寬為80~120cm,長度為5~10m,相鄰梯級之間的間隔高度為20~30cm;
(2)深翻整地及施基肥:在坡度在12度以下的帶狀整地、局部全墾地以及梯面平整地進行深翻耕地,深度為30~40cm,并在耕層底部施放基肥,每畝施放生物有機肥1800~2200公斤;在所述向坡體方向傾斜的梯級種植平面開挖深溝,并按行距1.2米開箱,開深30~40cm、寬30cm的溝,溝內畝施生物有機肥1800~2200公斤;
(3)栽植:茶苗采用移栽或采用茶籽直播,茶苗栽植時選擇壯苗,并進行早、中、晚生品種合理搭配,栽培時間為9月底10月中旬,栽植時覆土高于根頸處3cm左右、根系離底肥12~15cm,栽后隨即澆定根水并覆蓋;采用茶籽直播,在11月至第二年2月進行,采用雙行密植,覆蓋營養土3~5cm;
(4)肥水管理:在定植后30~50天內,分別追施氮、磷、鉀肥為主的有機肥;
(5)栽種管理:苗株成活后一般不需要澆水,但幼苗期和移栽后緩苗前,天旱時須適當澆水;
(6)整形修剪:幼齡茶園分三次定型修剪:第一次,茶苗在離地15~20cm處剪去主枝,不剪側枝;其后每次在剪口上提高15cm左右剪平;成年茶園每年一次剪去樹冠表層3~5cm,在春茶后或秋茶末進行;對于樹冠形成大量雞爪枝,應剪去樹冠15~20cm,于春茶后進行;覆蓋度較大的茶園,每年進行邊緣修剪,保持茶行間20cm左右的空隙;
(7)肥培管理:追施肥主要分為三個時期進行:一是春茶之前要追肥,茶樹經過冬季休眠之后,生長能力強,需肥量大,在茶葉初展期進行第1次催芽肥,其施用量為平均畝施生物有機肥800~1000kg;二是在春茶采摘后,在消耗了茶樹體內大量的養分,必須及時補充,因此在春茶結束后夏茶大量萌發前進行第2次追肥,其施用量為平均畝施生物有機肥1000~1500kg;三是在夏茶采摘后,進行第3次追肥,其施用量為平均畝施生物有機肥1500~2000kg;
(8)病蟲害防治: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術相結合;
(9)適時采摘:清明節前采摘茶葉,只采摘芽葉長度為2~3cm的單芽和一芽一葉初展;谷雨節前采摘茶葉,采摘芽葉長度為3~4cm的一芽一葉半開展和一芽二葉初展;以后采摘長度為4cm以上的一芽二葉;采摘過程中應輕采輕放,并采用竹簍盛裝、竹筐貯運。
進一步地,所述生物有機肥的制備方法為:首先將樹葉、稻草、秸稈用火燒成灰燼后進行收集,然后將農家肥、泔水、泥炭拌入其中進行攪拌,最后再加入天然磷礦粉和酵素菌,充分攪拌后,覆蓋塑料薄膜,在55~65℃條件下,堆漚10~15天,即可制得所述生物有機肥料。
采用本發明的一種坡地茶樹種植方法,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對地形進行修整,采用梯級種植平面可避免肥料、水分的流失,也利于茶樹根部對于肥料、水分的充分吸收,為茶樹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茶園保持水土效果良好,同時使用生物有機肥,無公害無污染,而且能使茶樹在生長中形成對人健康的有效保健成分,不使用農藥,營建天然植物控害生態鏈防治環境,防治茶病蟲害生成。茶樹長勢好,生產出的茶葉品質好,具有條索緊結、滋味醇厚、香高味重、湯色明亮的特點。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充分的解釋本發明的實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發明,而不是限定本發明的范圍。
實施例1:
一種坡地茶樹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土地整地:根據山坡地帶的坡度情況進行種植平面整地,坡度在12度以下的坡體進行帶狀整地或局部全墾,當全墾坡面長度超過5m時,每隔2m應保留50~60cm寬的人行過道帶,以防水土流失;坡度在12度以上的坡體修筑向坡體方向傾斜的梯級種植平面,并且種植平面遠離坡體一側高于靠近坡體一側10~15cm,梯面平整地寬為80~100cm,長度為5~8m,相鄰梯級之間的間隔高度為20~25cm;
(2)深翻整地及施基肥:在坡度在12度以下的帶狀整地、局部全墾地以及梯面平整地進行深翻耕地,深度為30~35cm,并在耕層底部施放基肥,每畝施放生物有機肥1800~2000公斤;在所述向坡體方向傾斜的梯級種植平面開挖深溝,并按行距1.2米開箱,開深30~35cm、寬30cm的溝,溝內畝施生物有機肥1800~2000公斤;
(3)栽植:茶苗采用移栽或采用茶籽直播,茶苗栽植時選擇壯苗,并進行早、中、晚生品種合理搭配,栽培時間為9月底10月中旬,栽植時覆土高于根頸處3cm左右、根系離底肥12~15cm,栽后隨即澆定根水并覆蓋;采用茶籽直播,在11月至第二年2月進行,采用雙行密植,覆蓋營養土3~5cm;
(4)肥水管理:在定植后30~50天內,分別追施氮、磷、鉀肥為主的有機肥;
(5)栽種管理:苗株成活后一般不需要澆水,但幼苗期和移栽后緩苗前,天旱時須適當澆水;
(6)整形修剪:幼齡茶園分三次定型修剪:第一次,茶苗在離地15~20cm處剪去主枝,不剪側枝;其后每次在剪口上提高15cm左右剪平;成年茶園每年一次剪去樹冠表層3~5cm,在春茶后或秋茶末進行;對于樹冠形成大量雞爪枝,應剪去樹冠15~20cm,于春茶后進行;覆蓋度較大的茶園,每年進行邊緣修剪,保持茶行間20cm左右的空隙;
(7)肥培管理:追施肥主要分為三個時期進行:一是春茶之前要追肥,茶樹經過冬季休眠之后,生長能力強,需肥量大,在茶葉初展期進行第1次催芽肥,其施用量為平均畝施生物有機肥800~900kg;二是在春茶采摘后,在消耗了茶樹體內大量的養分,必須及時補充,因此在春茶結束后夏茶大量萌發前進行第2次追肥,其施用量為平均畝施生物有機肥1000~1200kg;三是在夏茶采摘后,進行第3次追肥,其施用量為平均畝施生物有機肥1500~1800kg;
(8)病蟲害防治: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術相結合;
(9)適時采摘:清明節前采摘茶葉,只采摘芽葉長度為2~3cm的單芽和一芽一葉初展;谷雨節前采摘茶葉,采摘芽葉長度為3~4cm的一芽一葉半開展和一芽二葉初展;以后采摘長度為4cm以上的一芽二葉;采摘過程中應輕采輕放,并采用竹簍盛裝、竹筐貯運。
進一步地,所述生物有機肥的制備方法為:首先將樹葉、稻草、秸稈用火燒成灰燼后進行收集,然后將農家肥、泔水、泥炭拌入其中進行攪拌,最后再加入天然磷礦粉和酵素菌,充分攪拌后,覆蓋塑料薄膜,在55~60℃條件下,堆漚10~12天,即可制得所述生物有機肥料。
實施例2:
一種坡地茶樹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土地整地:根據山坡地帶的坡度情況進行種植平面整地,坡度在12度以下的坡體進行帶狀整地或局部全墾,當全墾坡面長度超過5m時,每隔2m應保留50~60cm寬的人行過道帶,以防水土流失;坡度在12度以上的坡體修筑向坡體方向傾斜的梯級種植平面,并且種植平面遠離坡體一側高于靠近坡體一側10~15cm,梯面平整地寬為90~110cm,長度為6~9m,相鄰梯級之間的間隔高度為24~28cm;
(2)深翻整地及施基肥:在坡度在12度以下的帶狀整地、局部全墾地以及梯面平整地進行深翻耕地,深度為34~38cm,并在耕層底部施放基肥,每畝施放生物有機肥1900~2100公斤;在所述向坡體方向傾斜的梯級種植平面開挖深溝,并按行距1.2米開箱,開深35~40cm、寬30cm的溝,溝內畝施生物有機肥1900~2100公斤;
(3)栽植:茶苗采用移栽或采用茶籽直播,茶苗栽植時選擇壯苗,并進行早、中、晚生品種合理搭配,栽培時間為9 月底10 月中旬,栽植時覆土高于根頸處3cm左右、根系離底肥12~15cm,栽后隨即澆定根水并覆蓋;采用茶籽直播,在11月至第二年2月進行,采用雙行密植,覆蓋營養土3~5cm;
(4)肥水管理:在定植后30~50天內,分別追施氮、磷、鉀肥為主的有機肥;
(5)栽種管理:苗株成活后一般不需要澆水,但幼苗期和移栽后緩苗前,天旱時須適當澆水;
(6)整形修剪:幼齡茶園分三次定型修剪:第一次,茶苗在離地15~20cm處剪去主枝,不剪側枝;其后每次在剪口上提高15cm左右剪平;成年茶園每年一次剪去樹冠表層3~5cm,在春茶后或秋茶末進行;對于樹冠形成大量雞爪枝,應剪去樹冠15~20cm,于春茶后進行;覆蓋度較大的茶園,每年進行邊緣修剪,保持茶行間20cm左右的空隙;
(7)肥培管理:追施肥主要分為三個時期進行:一是春茶之前要追肥,茶樹經過冬季休眠之后,生長能力強,需肥量大,在茶葉初展期進行第1次催芽肥,其施用量為平均畝施生物有機肥900~1000kg;二是在春茶采摘后,在消耗了茶樹體內大量的養分,必須及時補充,因此在春茶結束后夏茶大量萌發前進行第2次追肥,其施用量為平均畝施生物有機肥1200~1400kg;三是在夏茶采摘后,進行第3次追肥,其施用量為平均畝施生物有機肥1600~1800kg;
(8)病蟲害防治: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術相結合;
(9)適時采摘:清明節前采摘茶葉,只采摘芽葉長度為2~3cm的單芽和一芽一葉初展;谷雨節前采摘茶葉,采摘芽葉長度為3~4cm的一芽一葉半開展和一芽二葉初展;以后采摘長度為4cm以上的一芽二葉;采摘過程中應輕采輕放,并采用竹簍盛裝、竹筐貯運。
進一步地,所述生物有機肥的制備方法為:首先將樹葉、稻草、秸稈用火燒成灰燼后進行收集,然后將農家肥、泔水、泥炭拌入其中進行攪拌,最后再加入天然磷礦粉和酵素菌,充分攪拌后,覆蓋塑料薄膜,在58~62℃條件下,堆漚10~15天,即可制得所述生物有機肥料。
實施例3:
一種坡地茶樹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土地整地:根據山坡地帶的坡度情況進行種植平面整地,坡度在12度以下的坡體進行帶狀整地或局部全墾,當全墾坡面長度超過5m時,每隔2m應保留50~60cm寬的人行過道帶,以防水土流失;坡度在12度以上的坡體修筑向坡體方向傾斜的梯級種植平面,并且種植平面遠離坡體一側高于靠近坡體一側10~15cm,梯面平整地寬為100~120cm,長度為8~10m,相鄰梯級之間的間隔高度為25~30cm;
(2)深翻整地及施基肥:在坡度在12度以下的帶狀整地、局部全墾地以及梯面平整地進行深翻耕地,深度為35~40cm,并在耕層底部施放基肥,每畝施放生物有機肥2000~2200公斤;在所述向坡體方向傾斜的梯級種植平面開挖深溝,并按行距1.2米開箱,開深35~40cm、寬30cm的溝,溝內畝施生物有機肥2000~2200公斤;
(3)栽植:茶苗采用移栽或采用茶籽直播,茶苗栽植時選擇壯苗,并進行早、中、晚生品種合理搭配,栽培時間為9月底10月中旬,栽植時覆土高于根頸處3cm左右、根系離底肥12~15cm,栽后隨即澆定根水并覆蓋;采用茶籽直播,在11月至第二年2月進行,采用雙行密植,覆蓋營養土3~5cm;
(4)肥水管理:在定植后30~50天內,分別追施氮、磷、鉀肥為主的有機肥;
(5)栽種管理:苗株成活后一般不需要澆水,但幼苗期和移栽后緩苗前,天旱時須適當澆水;
(6)整形修剪:幼齡茶園分三次定型修剪:第一次,茶苗在離地15~20cm處剪去主枝,不剪側枝;其后每次在剪口上提高15cm左右剪平;成年茶園每年一次剪去樹冠表層3~5cm,在春茶后或秋茶末進行;對于樹冠形成大量雞爪枝,應剪去樹冠15~20cm,于春茶后進行;覆蓋度較大的茶園,每年進行邊緣修剪,保持茶行間20cm左右的空隙;
(7)肥培管理:追施肥主要分為三個時期進行:一是春茶之前要追肥,茶樹經過冬季休眠之后,生長能力強,需肥量大,在茶葉初展期進行第1次催芽肥,其施用量為平均畝施生物有機肥900~1000kg;二是在春茶采摘后,在消耗了茶樹體內大量的養分,必須及時補充,因此在春茶結束后夏茶大量萌發前進行第2次追肥,其施用量為平均畝施生物有機肥1300~1500kg;三是在夏茶采摘后,進行第3次追肥,其施用量為平均畝施生物有機肥1800~2000kg;
(8)病蟲害防治: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術相結合;
(9)適時采摘:清明節前采摘茶葉,只采摘芽葉長度為2~3cm的單芽和一芽一葉初展;谷雨節前采摘茶葉,采摘芽葉長度為3~4cm的一芽一葉半開展和一芽二葉初展;以后采摘長度為4cm以上的一芽二葉;采摘過程中應輕采輕放,并采用竹簍盛裝、竹筐貯運。
進一步地,所述生物有機肥的制備方法為:首先將樹葉、稻草、秸稈用火燒成灰燼后進行收集,然后將農家肥、泔水、泥炭拌入其中進行攪拌,最后再加入天然磷礦粉和酵素菌,充分攪拌后,覆蓋塑料薄膜,在60~65℃條件下,堆漚10~15天,即可制得所述生物有機肥料。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