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業種植技術,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青川椴木黑木耳的標準化種植技術。
背景技術:
黑木耳屬于腐生性中溫型真菌。菌絲在6~36℃之間均可生長,但以22~32℃最適宜;15~27℃都可分化出于實體,但以20~24℃最適宜。菌絲在含水量60%~70%的栽培料及段木中均可生長,子實體形成時要求耳木含水量達70%以上,空氣相對濕度90%~95%。菌絲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長,子實體生長期需250~1000勒克斯的光照強度。為好氣性真菌,pH5~5.6最適宜。
黑木耳栽培方法有段木栽培與塑料袋代料栽培等多種。常規的段木栽培法步驟如下:
制種菌種通常用鋸木菌種。用鋸木屑與麥麩、石膏等配制成培養基;加入蔗糖、米糠、石膏等裝瓶(袋)后高壓滅菌,接入母種后在25-28℃條件下培養1個月。
接種接種要選晴天在陰涼處操作。先在耳木上用電鉆以穴距7厘米垂直打深1.5厘米的穴。如用鋸木菌種的應填滿穴,按緊后蓋好預制的樹皮蓋;采用枝條菌種的,菌種插入接種孔后用錘敲緊,使之與段木表面平貼,無孔隙。
上堆發菌已接種的段木按樹種、粗細分類,以“井”字形上堆,堆高約1米,段木間留一定的間隔。此時溫度最好控制在22-28℃,堆內空間相對濕度大于80%為宜。接種20天后,檢查發菌情況,如發現漏點或菌絲壞死,應及時補種。
散堆排場耳木上堆發菌4-5周后散堆排場,使菌絲在耳木中迅速發生蔓延。同時翻動耳木,使耳木能均勻受光、受潮,一般每7天翻1次。此時需定期噴水,初期每5-10天噴1次,以后每2-7天噴1次,若后期遇高溫環境,應每天傍晚噴水1次。1個月后,當有80%左右的段木產生耳芽時即可起架。
起架管理起架后菌絲進入子實體形成、生長階段,此時管理重點為濕度與溫度。一般每天噴水2次,天氣陰涼可減少噴水量,夏季炎熱時應早晚噴水,當年接種的段木可一次噴足,第2、3年的段木要增加噴水次數。采耳前1天停止噴水,采耳后先停止噴水3-5天,再行噴水。
采收晾曬當木耳子實體顏色由深轉淺、耳片腹面產生白色孢子,有80%成熟時即可采收。采收時抓住整朵子實體,連耳根一起摘下。采收后要及進晾曬,大剁的要將耳片撕開成單片狀晾曬。晾曬要用網狀物,以保證上下通氣。最好一次性晾干。
已有技術缺陷:
1、菌種種源來源不明;會導致品質不穩定,產量低。
2、椴木黑木耳生產種用鋸末菌種;加米糠,菌絲生長差,對后期菌種繁育,栽培后出菇有極大的影響。
3、打孔用電鉆以穴距5厘米垂直打深3.5厘米深的穴;7厘米垂直打深1.5厘米的穴點種太少,不易存活;
4、不應該上堆發菌,上堆發菌容易燒堆,造成減產;
5、采收時,木耳水分含量應該達到的標準不明確,造成品質下降,出售價格很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椴木黑木耳的標準化種植技術,從而解決了木耳產量,品質下降的技術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椴木黑木耳標準化種植技術,包括以下步驟:制種、接種、上堆發菌、散堆排場、起架管理及采收晾曬,其中,
制種步驟中,采集自然腐朽青杠樹上面生長的野生黑木耳作為種源,用青杠樹的枝條作為生產菌種的段木;
接種步驟中:在生產木耳的耳木上打數個穴距5厘米,垂直深度3.5厘米的穴作為接種孔;
發菌步驟中:將接種的段木成一字形排好,,保持溫度和濕度,定時檢查發菌情況;
采收晾曬步驟中:以木耳子實體顏色由深轉淺、耳片腹面產生白色孢子,成熟度達到80%為木耳成熟的標準,木耳成熟后,在耳棒上自然曬干,再行采收。
在上述方法的制種步驟中,所述段木為直徑在1.5厘米-1.8厘米的青杠樹枝條,加入麥麩、不含油脂的細木屑作為輔料。
在上述方法中,木耳達到成熟標準后,將其置于耳棒上曬干,直至其水分含量在20%以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就木耳種植現有的問題,提出了一種標準化種植技術,該技術比傳統技術有較大改進,解決了木耳減產和品質不穩定等問題。
2、加米糠、鋸末菌種菌絲生長差,對后期菌種繁育,栽培后出菇有極大的影響。而用枝條菌種,成活率高,傳菌快速,抗旱、抗病力強,產量高,加麥麩,則菌絲生長旺盛,傳菌快速,抗病力強,品性穩定,產量高。
3、打孔用電鉆以穴距5厘米垂直打深3.5厘米深的穴,木釘菌種的菌枝長度一般在3.5厘米左右;這樣栽培易成活且產量高,品質好;
4、接種之后,直接一字形排好,這樣,不需要上堆,節約了人工且發菌均勻,菌種接收地氣,易成活;
5、木耳成熟后應在耳棒上自然曬干80%以上的水分,否則,水分過多,嚴重影響品相和品質。
6、本發明種植方法可以提高栽培的成活率,得到高產,高品質,高品相的木耳。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述。以下實施例只是描述性的,本發明的實施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實施例。
[實施例1]
一種椴木黑木耳的標準化種植技術,按照下列步驟種植:
(1)制種采集當地高山自然腐朽青杠樹上面生長的野生黑木耳作為種源,種源裝瓶后立刻滅菌,防止雜菌污染;生產枝條菌種所用的段木為直徑1.5厘米的青杠樹枝條,并加入均勻混合的麥麩和不含油脂的細木屑作為輔料,接入母種后,在25℃下培養1個月。
(2)接種在耳木上用電鉆以穴距5厘米垂直打深3.5厘米的穴,用錘敲緊。
(3)發菌將耳木擺成一字形排好,保持溫度和濕度,定時檢查發菌情況;
(4)散堆排場按照常規方法進行,保持耳木均勻受光,定期噴水。
(5)起架管理按照常規方法進行
(6)采收待80%的木耳成熟時,在耳棒上自然曬干,待曬掉的水分含量低于20%后一次性采收。
如上所述即為本發明的實施例。本發明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任何人應該得知在本發明的啟示下做出的變化,凡是與本發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方案,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