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發明屬于生物技術領域,涉及一種野生裂蓋馬鞍菌人工大田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裂蓋馬鞍菌拉丁學名:Helvella leucopus Pers,中文別名:白柄馬鞍菌,同物異名Helvella albipes Peck。裂蓋馬鞍菌屬子囊菌綱(Aseomycetes)盤菌目(Pezizales)馬鞍菌科(tqelvellaceae)馬鞍菌屬(Helvella)。
裂蓋馬鞍菌是新疆南疆地區荒漠胡楊林地特有的一種野生食用菌,主要分布于新疆塔里術盆地北緣葉爾羌河、喀什噶爾河形成的沖積平原上,在新疆喀什地區、阿克蘇地區多個縣均有分布,其中新疆喀什地區巴楚縣中部、西南部以及周邊的新疆喀什地區的麥蓋提縣、岳普湖縣較多。因主產在巴楚縣,又稱之為巴楚蘑菇、胡楊蘑菇、木耳蘑菇,是一種珍稀名貴的野生美昧食用菌。
裂蓋馬鞍菌在新疆的庫爾勒、奎屯地區以及河北、甘肅省也有零星生長,但產量極低。
裂蓋馬鞍菌生長于新疆南疆的胡楊林中,極端干熱的氣候、特有的植被和偏堿性土壤等構成的特殊生態環境中,每年4-5月份只生長一次。這種特殊的生態條件、營養方式和子實體分化發育的條件,形成了裂蓋馬鞍菌特殊的香味和鮮味。該菌質地柔軟細膩,口味鮮美、營養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和關注,市場需求和價格急劇增加,目前市場售價1500元/公斤以上。
裂蓋馬鞍菌的主要作用:
裂蓋馬鞍菌是世界名貴野生食用菌之一,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裂蓋馬鞍菌屬于高級營養滋補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糖、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和20多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
裂蓋馬鞍菌的主要營養成份:
裂蓋馬鞍菌中菌蓋、菌柄的蛋白質含量分別為19.06g/100g、15.76g/100g,高于平菇、香菇和黑木耳。其菌蓋蛋白質含量分別為平菇、香菇和黑木耳的2.4、1.5和1.8倍,略低于粗輛裂蓋馬鞍菌。
裂蓋馬鞍菌中菌蓋、菌柄粗脂肪含量分別為8.73g/100g、1.16g/100g,苗蓋脂肪含量分別為粗柄羊肚苗、平菇、香菇及黑木耳的2.3、3.8、4.8和43.7倍。
在脂肪組成中,裂蓋馬鞍菌菌蓋、菌柄脂肪中油酸、亞油酸和亞麻酸3種不飽和脂肪酸相對總含量均為86.56,高于粗柄裂蓋馬鞍菌,比香菇、黑木耳分別高出10.7%和13.5%。
裂蓋馬鞍菌子實體中含有l7種氨基酸,菌蓋、菌柄中的氨基酸總量(gt100g)分別為19.46和13.14,7種必須氨基酸(色氨酸未測)含量為9.26和6.41,必需氨基酸分別占各自氨基酸總量的47.58和48.78。
裂蓋馬鞍菌中各種必需氨基酸及所有必需氨基酸在全部氨基酸中所占比率高于平菇、香菇、雙孢蘑菇與黑木耳,與粗柄裂蓋馬鞍菌基本相同。其中亮氨酸在菌蓋與菌柄中所占比率分別為10.7與13.2,與粗柄裂蓋馬鞍菌所占比率基本一致。裂蓋馬鞍菌菌蓋中纈氨酸所占比率分別為12.3和10.6,高于粗柄裂蓋馬鞍菌(4.6)、平菇(5.9)、香菇(5.2)、雙孢蘑菇(5.3)及黑木耳(7.3)。
裂蓋馬鞍菌中含有豐富的礦質元素。菌蓋和菌柄中所含對人體有益的大量元素K、Na、Ca、Mg、P總量分別為15.1g/kg和18.0g/kg,對人體生理生化代謝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Fe、Mn、Zn總黃酮分別為1 139.8mg/kg和l085.1mg/kg,有害重金屬元素CrCd、Pb總量分別為9.33rag/kg和10.5mg/kg礦質元素是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之一。
K、Na、Mg元素在食物中并不缺乏,Ca、P元素,特別是Fe、Mn、Zn元素含量對食物的營養價值及對人體健康有重要影響,微量元素Cu對維持人體正常代謝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食物中Ca、P含量豐富及其比例平衡對促進人體骨胳鈣化、防止伺僂病發生有重要作用。磷還是細胞質膜和高能物質ATP及其它多種重要化合物的成分,Fe、Mn、Zn、Ca是細胞內多種酶的組成成分,參與催化人體內一系列生化反應。注:西北農業學報8卷)裂蓋馬鞍菌研究I.營養成份。
經檢索:新疆大學CN201410856733.5[P].2015-4-22.提供了一種裂蓋馬鞍菌人工菌種的分離培養方法,該方法包括裂蓋馬鞍菌子實體和基質的原產地采集和收集、子實體的輻照處理和組織分離、菌絲體的平板培養和種瓶培養等步驟。優選地,在裂蓋馬鞍菌人工菌種分離培養的步驟中還包括對裂蓋馬鞍菌子實體組織分離前進行就地的一次無菌處理和運返實驗室的二次無菌處理的步驟,經過上述處理可獲得裂蓋馬鞍菌人工純菌種。
由于對它的研究與馴化難度很大,當前市場供應全依賴于采集野生菌,市場緊缺,導致過度采挖,自然資源破壞嚴重,產量逐漸減少,有限的野生資源因過量采摘也遭到嚴重破壞。野生產量已從上世紀60年代年產量20噸以上,減少到近年來整個適宜生長的主產區每年僅能采挖到2噸以下,并且逐年在減少。但直到現在仍未能實現人工種植,更沒有實現大田規模化種植。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野生裂蓋馬鞍菌人工大田栽培方法,該方法是從采集的野生裂蓋馬鞍菌株,用常規的組織培養法分離成純菌種,將分離出的純菌種在培養基中進行培養,從而制成栽培種,然后在大田秋收后,利用耕作的土地、自然條件和溫度,將野生裂蓋馬鞍菌純菌種的栽培種進行播種,通過控制光照,控制溫度,控制濕度,增加養份的方法得到裂蓋馬鞍菌,本發明所述方法與傳統的食用菌栽培方法有著根本的不同,一是改變了在大棚或溫室中用菌袋種植的方法,減少了設施投入,二是利用裂蓋馬鞍菌在冬季生長的特點,直接在秋收后的大田中種植,解決了裂蓋馬鞍菌無法人工栽培,以及在大田進行規模化栽培的問題。三是本方法栽培的裂蓋馬鞍菌品質與野生的一致,是一種成本相對較低,原料來源豐富,產量比較穩定,品質好,產量高的栽培方法。
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野生裂蓋馬鞍菌人工大田栽培方法,按下列步驟進行:
裂蓋馬鞍菌分離:
a、選擇用組織分離法:選取幼嫩、肥壯、無病害、品象優良的裂蓋馬鞍菌子實體,在無菌條件下將裂蓋馬鞍菌子實體表面用無菌水沖洗3次,并用無菌濾紙吸干,再用濃度為0.1%的升汞水浸3分鐘,然后用無菌水沖洗,再用無菌濾紙吸干,選取裂蓋馬鞍菌子實體白色菌柄的中下部位,切取一小塊組織作為接種材料,移植到試管斜面培養基中,在溫度18-25℃下培養7-10天,選擇無污染、生長旺盛、粗壯、菌絲潔白的為純種,其中試管斜面培養基為: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瓊脂2Og,磷酸二氫鉀1g,硫酸鎂0.5g,水1000ml,pH值6.5-7.5;
栽培種的制備:
b、按重量比1∶1.3將培養基與水混合攪拌,含水量控制在60-65%,按食用菌常規滅菌后,將步驟a中分離出的裂蓋馬鞍菌純種在無菌條件下接種到培養基中,在溫度15-25℃微弱光的室內,培養時間為50-60天,袋內菌絲無污染、潔白、長滿整個培養袋,即得到栽培種;
播種基料的制備:
c、按重量比將粉碎后的50%的木屑、20%玉米芯和30%農作物秸稈加水拌勻,含水量控制在60-75%,堆積后表面用熟料膜或草泥覆蓋,發酵30天,得到播種基料;
營養袋的制備:
d、按重量比將棉籽殼35%、木屑25%、麩皮15%和稻殼20%,充分浸泡吸水后,濾去水份,添加玉米粉5%,拌勻后裝袋,再按食用菌常規方法進行滅菌;
栽培方法:
e、場地選擇:選擇地勢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無污染源,土壤肥沃,土質疏松,潮濕透氣的當年耕作的玉米地、小麥地、水稻地或高粱地,對所選擇的土地要提前清除秸稈、雜草及各種雜物,用旋耕機等將耕地翻耕,深度控制在25-30cm,拉線打埂,埂底寬30cm,埂上寬20cm,埂高20cm,兩埂中間距離1米為種植區,沿埂的方向,在兩埂中間的種植地上開兩條播種溝,溝深15-20cm,溝底寬20-25cm,兩條播種溝間距20-25cm,兩條種植地的兩埂間為寬50cm的通道,埂長度因種植區域土地形狀而定;
f、播種時間:根據當地常年氣溫情況,在秋后9-10月份,溫度穩定在10-25℃期間開始播種,播種前一周澆一次透水;
g、播種:按重量比1:1:1將步驟b培養好的裂蓋馬鞍菌栽培菌種倒入容器中,用手松散,與步驟c發酵好的播種基料和水攪拌均勻混合,撒入步驟e中埂內開的兩條播種溝中,撒入高度不超過播種溝底的種植面,用溝邊疏松的細土進行覆蓋,覆蓋厚度為1-2cm;
h、放營養袋:在覆蓋土后的播種溝上面擺放營養袋,營養袋用量為3-4個/平方米,營養袋擺放前要先在袋的一面打3個孔,將打孔的位置緊貼地面擺放,放好營養袋后,在播種后的兩條播種溝中間鋪設1條滴灌帶,滴灌帶與兩邊播種溝距離為10-15cm;
i覆蓋秸草:沿種植溝的方向覆蓋秸草為稻草或麥草,按透光率小于80%的要求,將秸草為稻草或麥草均勻地覆蓋在種植溝面上,厚度1-2cm,在蓋好的秸草的種植溝面上覆蓋一層地膜,膜上加蓋20%以下透光率的遮陽網,膜與遮陽網同寬,沿種植溝的方向扯直拉緊,在播種溝兩邊的埂外的面通道中用土壓緊壓實;
j、在次年開春后地表溫度達到10-15℃時,撤去營養袋,將營養袋在地頭集中碼放,待裂蓋馬鞍菌采收期過后,進行脫袋晾曬,作為底肥均勻撒與土壤中,按常規方法進行田間管理。
步驟b中的培養基為:培養基(1)木屑75%、麩皮20%、磷肥1%、石膏1%和腐殖土3%;或培養基(2)棉籽殼75%、麩皮20%、石膏1%、石灰1%和腐殖土3%;或培養基(3)玉米芯55%、木屑20%、麩皮20%、石膏1%和腐殖土4%;或培養基(4)農作物秸稈粉75%、麩皮20%、石膏1%、腐殖土4%中任意一種。
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野生裂蓋馬鞍菌人工大田栽培方法,該方法中:
生長環境控制:
溫度:裂蓋馬鞍菌屬低溫型真菌,生產期間還需要有較大溫差,以刺激菌絲體分化。菌絲生長溫度為15-25℃,菌核形成溫度在5-15℃,子實體形成與發育溫度為18-25℃。
濕度:裂蓋馬鞍菌屬高濕型真菌,每年的3-5月雨后多發生,8-9月也偶有發生。人工種植要求濕度控制在80-95%之間,以足夠的生長濕度保證在播種后的次年4-5月份發生。
日照:微弱的散射光有利于子實體的生長發育,透光率保持在20%以下即可,忌強烈的直射光。
土壤:裂蓋馬鞍菌適應在含有腐殖質的沙壤土中生長,在腐殖土、黑或黃色壤土、沙質混合土中均能生長。
pH值:pH值宜為6.5-7.5,中性或微堿性有利于裂蓋馬鞍菌生長。
空氣:在過厚的落葉層中裂蓋馬鞍菌不易生長,裂蓋馬鞍菌的生長發育需要足夠的空氣。
本發明所述方法中,分離裂蓋馬鞍菌純種采用的是組織分離法,即在裂蓋馬鞍菌組織上分離,獲得純菌絲的方法。裂蓋馬鞍菌的子實體實際上就是菌絲體的紐結物,它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因此,只要切取綠豆大的一小塊子實體組織,把它移植到培養基上,就能獲取純粹的裂蓋馬鞍菌的菌絲體。
分離的方法:先在裂蓋馬鞍菌野生產地收獲期選取幼嫩、肥壯、無病害、品象優良的裂蓋馬鞍菌子實體,在無菌條件下將裂蓋馬鞍菌子實體表面用無菌水沖洗3次,并用無菌濾紙吸干,再用0.1%的升汞水浸3分鐘,然后用無菌水沖洗,再用無菌濾紙吸干,選取裂蓋馬鞍菌子實體白色菌柄的中下部位,切取一小塊組織作為接種材料,移植到試管斜面培養基中,在18-25攝氏度下培養7-10天,選擇無污染、生長旺盛、粗壯、菌絲潔白的為純種。
試管斜面培養基配方: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瓊脂2Og,磷酸二氫鉀1g,硫酸鎂0.5g,水1000ml,PH值6.5-7.5。
試管斜面培養基制備方法:選擇未發芽、無病害、不發青的新鮮馬鈴薯洗凈去皮,稱取200g,切成小塊,裝入燒杯(量杯)中,倒入清水1000ml,加熱煮沸維持20-30分鐘,至馬鈴薯酥而不爛為度,加熱過程中稍加攪拌,然后用3層紗布過濾,取其濾液,補水至1000毫升,在馬鈴薯汁液中加入瓊脂,繼續加熱攪拌至瓊脂完全溶化,最后加入葡萄糖、磷酸二氫鉀、硫酸鎂,加水補至1000ml,用PH試紙測定并調節PH值。在正常操作的情況下"PH"值常在要求范圍內,常可忽略測定。分裝在試管中,高度為試管高度的1/4~1/5,加棉塞,包扎,放在高壓鍋內滅菌,加熱升壓到0.105MpA維持30分鐘,自然降溫到60℃左右出鍋,擺成斜面,冷卻到常溫后即成試管斜面培養基。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2014年秋后,在新疆喀什市城郊農村的楊樹防風林種植了1畝,楊樹防風林種植的裂蓋馬鞍菌畝產鮮品為70公斤,具體操作按下列步驟進行:
裂蓋馬鞍菌分離:
a、選擇用組織分離法:選取幼嫩、肥壯、無病害、品象優良的裂蓋馬鞍菌子實體,在無菌條件下將裂蓋馬鞍菌子實體表面用無菌水沖洗3次,并用無菌濾紙吸干,再用濃度為0.1%的升汞水浸3分鐘,然后用無菌水沖洗,再用無菌濾紙吸干,選取裂蓋馬鞍菌子實體白色菌柄的中下部位,切取一小塊組織作為接種材料,移植到試管斜面培養基中,在溫度18-25℃下培養10天,選擇無污染、生長旺盛、粗壯、菌絲潔白的為純種,其中試管斜面培養基為: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瓊脂2Og,磷酸二氫鉀1g,硫酸鎂0.5g,水1000ml,pH值6.5-7.5;
栽培種的制備:
b、按重量比1∶1.3將培養基為木屑75%、麩皮20%、磷肥1%、石膏1%和腐殖土3%與水混合攪拌,含水量控制在60-65%,按食用菌常規滅菌后,將步驟a中分離出的裂蓋馬鞍菌純種在無菌條件下接種到培養基中,在溫度15℃微弱光的室內,培養時間為50天,得到栽培種;
播種基料的制備:
c、按重量比將粉碎后的50%的木屑、20%玉米芯和30%農作物秸稈加水拌勻,含水量控制在60%,堆積后表面用熟料膜或草泥覆蓋,發酵30天,得到播種基料;
營養袋的制備:
d、按重量比將棉籽殼35%、木屑25%、麩皮15%和稻殼20%,充分浸泡吸水后,濾去水份,添加玉米粉5%,拌勻后裝袋,營養袋規格為12cm×24cm,再按食用菌常規方法進行滅菌;
栽培方法:
e、場地選擇:選擇地勢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無污染源,土壤肥沃,土質疏松,潮濕透氣的當年耕作的玉米地,對所選擇的土地要提前清除秸稈、雜草及各種雜物,用旋耕機等將耕地翻耕,深度控制在25cm,拉線打埂,埂底寬30cm,埂上寬20cm,埂高20cm,兩埂中間距離1米為種植區,沿埂的方向,在兩埂中間的種植地上開兩條播種溝,溝深15cm,溝底寬20cm,兩條播種溝間距20cm,兩條種植地的兩埂間為寬50cm的通道,埂長度因種植區域土地形狀而定;
f、播種時間:根據當地常年氣溫情況,在秋后10月中旬,溫度穩定在10-15℃期間開始播種,播種前一周澆一次透水;
g、播種:按重量比1:1:1將步驟b培養好的裂蓋馬鞍菌栽培菌種倒入容器中,用手松散,與步驟c發酵好的播種基料和水攪拌均勻混合,撒入步驟e中埂內開的兩條播種溝中,撒入高度不超過播種溝底的種植面,用溝邊疏松的細土進行覆蓋,覆蓋厚度為2cm;
h、放營養袋:在覆蓋土后的播種溝上面擺放營養袋,營養袋用量為3個/平方米,營養袋擺放前要先在袋的一面打3個孔,將打孔的位置緊貼地面擺放,以促進子實體形成,放好營養袋后,在播種后的兩條播種溝中間鋪設1條滴灌帶,滴灌帶與兩邊播種溝距離為10cm;
i、覆蓋秸草:沿種植溝的方向覆蓋秸草為稻草,按透光率小于80%的要求,將秸草為稻草均勻地覆蓋在種植溝面上,厚度1cm,在蓋好的稻草的種植溝面上覆蓋一層地膜,膜上加蓋20%以下透光率的遮陽網,膜與遮陽網同寬,沿種植溝的方向扯直拉緊,在播種溝兩邊的埂外的面通道中用土壓緊壓實;
j、在次年開春后地表溫度達到10℃時,撤去營養袋,將營養袋在地頭集中碼放,待裂蓋馬鞍菌采收期過后,進行脫袋晾曬,作為底肥均勻撒與土壤中,按常規方法進行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
場地管理:裂蓋馬鞍菌有種獨特的香味,也是牛羊喜好的食物,種植地應用嚴防牲畜踐踏,最好建圍籬,尤其是在出菇時,應嚴格管護。
溫度管理:在播種后5-7周之后因將進入冬季,會有4-16℃的溫度,能刺激裂蓋馬鞍菌子實體的形成,如果這時溫度變化劇烈,低于4℃或超出20℃的溫度,都會影響子實體的形成及發育,故在這時要創造菌核形成子實體生長發育的良好條件,是十分必要的。在溫度突然過低時,應減少澆水次數,控制濕度,以利于保溫。
濕度管理:因裂蓋馬鞍菌是一類喜濕的真菌,在大田栽培,如水分、溫度適宜時,菌絲體、子實體生長發育良好,必須適時進行濕度管理。栽培時的澆水是栽培成功的關鍵,必須澆透水,在栽培的當天應澆一次透水,此后每天觀察濕度情況,濕度低于80%要及時用滴灌補水,保持濕度在80-95%之間。滴灌補水不可過量,以防溫度下降過快。
裂蓋馬鞍菌生長發育過程中控制好溫度、濕度、光照、補充營養是獲得栽培成功的關鍵。
病蟲害防治:菌絲與子實體生長都會發生病蟲害,以預防為主,保持場地環境的清潔衛生。播種前進行場地殺菌殺蟲處理,后期如發生蟲害,可在子實體長出前噴除蟲菊或10%石灰水予以殺滅。
采摘、加工及保藏
子實體出土后7~10天成熟,菌裙顏色由白色、淺灰色變成深灰色或褐色,菌株高度大于5cm、菌裙表面充分伸展時即可采收。采收后應清理泥土,及時曬干或烘干,裝于塑料袋密封保藏;采收的新鮮裂蓋馬鞍菌干燥前嚴禁水洗,干燥加工時勿弄破菌裙,勿用柴火煙熏,以免影響質量;按質量分等級后盛裝在塑料袋內,置于陰涼、干燥、通風處保存。
實施例2
2014年秋后,在新疆喀什市城郊農村的蘋果園林帶中種植了2畝,蘋果園林帶中的裂蓋馬鞍菌畝產鮮品為135公斤,具體操作按下列步驟進行:
裂蓋馬鞍菌分離:
a、選擇用組織分離法:選取幼嫩、肥壯、無病害、品象優良的裂蓋馬鞍菌子實體,在無菌條件下將裂蓋馬鞍菌子實體表面用無菌水沖洗3次,并用無菌濾紙吸干,再用濃度為0.1%的升汞水浸3分鐘,然后用無菌水沖洗,再用無菌濾紙吸干,選取裂蓋馬鞍菌子實體白色菌柄的中下部位,切取一小塊組織作為接種材料,移植到試管斜面培養基中,在溫度20℃下培養10天,選擇無污染、生長旺盛、粗壯、菌絲潔白的為純種,其中試管斜面培養基為: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瓊脂2Og,磷酸二氫鉀1g,硫酸鎂0.5g,水1000ml,pH值6.5-7.5;
栽培種的制備:
b、按重量比1∶1.3將培養基為棉籽殼75%、麩皮20%、石膏1%、石灰1%和腐殖土3%與水混合攪拌,含水量控制在65%,按食用菌常規滅菌后,將步驟a中分離出的裂蓋馬鞍菌純種在無菌條件下接種到培養基中,在溫度20℃微弱光的室內,培養時間為55天,得到栽培種;
播種基料的制備:
c、按重量比將粉碎后的50%的木屑、20%玉米芯和30%農作物秸稈加水拌勻,含水量控制在65%,堆積后表面用熟料膜或草泥覆蓋,發酵30天,得到播種基料;
營養袋的制備:
d、按重量比將棉籽殼35%、木屑25%、麩皮15%和稻殼20%,充分浸泡吸水后,濾去水份,添加玉米粉5%,拌勻后裝袋,營養袋規格為12cm×24cm,再按食用菌常規方法進行滅菌;
栽培方法:
e、場地選擇:選擇地勢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無污染源,土壤肥沃,土質疏松,潮濕透氣的當年耕作的小麥地,對所選擇的土地要提前清除秸稈、雜草及各種雜物,用旋耕機等將耕地翻耕,深度控制在30cm,拉線打埂,埂底寬30cm,埂上寬20cm,埂高20cm,兩埂中間距離1米為種植區,沿埂的方向,在兩埂中間的種植地上開兩條播種溝,溝深20cm,溝底寬25cm,兩條播種溝間距25cm,兩條種植地的兩埂間為寬50cm的通道,埂長度因種植區域土地形狀而定;
f、播種時間:根據當地常年氣溫情況,在秋后10月上旬,溫度穩定在15-20℃期間開始播種,播種前一周澆一次透水;
g、播種:按重量比1:1:1將步驟b培養好的裂蓋馬鞍菌栽培菌種倒入容器中,用手松散,與步驟c發酵好的播種基料和水攪拌均勻混合,撒入步驟e中埂內開的兩條播種溝中,撒入高度不超過播種溝底的種植面,用溝邊疏松的細土進行覆蓋,覆蓋厚度為1-2cm;
h、放營養袋:在覆蓋土后的播種溝上面擺放營養袋,營養袋用量為3個/平方米,營養袋擺放前要先在袋的一面打3個孔,將打孔的位置緊貼地面擺放,以促進子實體形成,放好營養袋后,在播種后的兩條播種溝中間鋪設1條滴灌帶,滴灌帶與兩邊播種溝距離為15cm;
i、覆蓋秸草:沿種植溝的方向覆蓋秸草為麥草,按透光率小于80%的要求,將秸草為麥草均勻地覆蓋在種植溝面上,厚度1cm,在蓋好的麥草的種植溝面上覆蓋一層地膜,膜上加蓋20%以下透光率的遮陽網,膜與遮陽網同寬,沿種植溝的方向扯直拉緊,在播種溝兩邊的埂外的面通道中用土壓緊壓實;
j、在次年開春后地表溫度達到10℃時,撤去營養袋,將營養袋在地頭集中碼放,待裂蓋馬鞍菌采收期過后,進行脫袋晾曬,作為底肥均勻撒與土壤中,按常規方法進行田間管理,田間管理步驟依據實施例1進行。
實施例3
2015年秋后,在2014年種植成功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提高產量的試驗,在新疆喀什市城郊農村收割后的大田玉米地2畝,大田玉米地畝產鮮裂蓋馬鞍菌為160公斤,具體操作按下列步驟進行:
裂蓋馬鞍菌分離:
a、選擇用組織分離法:選取幼嫩、肥壯、無病害、品象優良的裂蓋馬鞍菌子實體,在無菌條件下將裂蓋馬鞍菌子實體表面用無菌水沖洗3次,并用無菌濾紙吸干,再用濃度為0.1%的升汞水浸3分鐘,然后用無菌水沖洗,再用無菌濾紙吸干,選取裂蓋馬鞍菌子實體白色菌柄的中下部位,切取一小塊組織作為接種材料,移植到試管斜面培養基中,在溫度25℃下培養10天,選擇無污染、生長旺盛、粗壯、菌絲潔白的為純種,其中試管斜面培養基為: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瓊脂2Og,磷酸二氫鉀1g,硫酸鎂0.5g,水1000ml,pH值6.5-7.5;
栽培種的制備:
b、按重量比1∶1.3將培養基為玉米芯55%、木屑20%、麩皮20%、石膏1%和腐殖土4%與水混合攪拌,含水量控制在62%,按食用菌常規滅菌后,將步驟a中分離出的裂蓋馬鞍菌純種在無菌條件下接種到培養基中,在溫度25℃微弱光的室內,培養時間為60天,得到栽培種;
播種基料的制備:
c、按重量比將粉碎后的50%的木屑、20%玉米芯和30%農作物秸稈加水拌勻,含水量控制在70%,堆積后表面用熟料膜或草泥覆蓋,發酵30天,得到播種基料;
營養袋的制備:
d、按重量比將棉籽殼35%、木屑25%、麩皮15%和稻殼20%,充分浸泡吸水后,濾去水份,添加玉米粉5%,拌勻后裝袋,營養袋規格為12cm×24cm,再按食用菌常規方法進行滅菌;
栽培方法:
e、場地選擇:選擇地勢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無污染源,土壤肥沃,土質疏松,潮濕透氣的當年耕作的水稻地,對所選擇的土地要提前清除秸稈、雜草及各種雜物,用旋耕機等將耕地翻耕,深度控制在28cm,拉線打埂,埂底寬30cm,埂上寬20cm,埂高20cm,兩埂中間距離1米為種植區,沿埂的方向,在兩埂中間的種植地上開兩條播種溝,溝深18cm,溝底寬22cm,兩條播種溝間距22cm,兩條種植地的兩埂間為寬50cm的通道,埂長度因種植區域土地形狀而定;
f、播種時間:根據當地常年氣溫情況,在秋后9月底,溫度穩定在15-20℃期間開始播種,播種前一周澆一次透水;
g、播種:按重量比1:1:1將步驟b培養好的裂蓋馬鞍菌栽培菌種倒入容器中,用手松散,與步驟c發酵好的播種基料和水攪拌均勻混合,撒入步驟e中埂內開的兩條播種溝中,撒入高度不超過播種溝底的種植面,用溝邊疏松的細土進行覆蓋,覆蓋厚度為1cm;
h、放營養袋:在覆蓋土后的播種溝上面擺放營養袋,營養袋用量為4個/平方米,營養袋擺放前要先在袋的一面打3個孔,將打孔的位置緊貼地面擺放,以促進子實體形成,放好營養袋后,在播種后的兩條播種溝中間鋪設1條滴灌帶,滴灌帶與兩邊播種溝距離為10-15cm;
i覆蓋秸草:沿種植溝的方向覆蓋秸草為稻草,按透光率小于80%的要求,將秸草為稻草均勻地覆蓋在種植溝面上,厚度1cm,在蓋好的稻草的種植溝面上覆蓋一層地膜,膜上加蓋20%以下透光率的遮陽網,膜與遮陽網同寬,沿種植溝的方向扯直拉緊,在播種溝兩邊的埂外的面通道中用土壓緊壓實;
j、在次年開春后地表溫度達到15℃時,撤去營養袋,將營養袋在地頭集中碼放,待裂蓋馬鞍菌采收期過后,進行脫袋晾曬,作為底肥均勻撒與土壤中,按常規方法進行田間管理,田間管理步驟依據實施例1進行。
實施例4
2015年秋后,在2014年種植成功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提高產量的試驗,在新疆喀什市城郊農村大田水稻地中種植了5畝,大田水稻地中的畝產鮮裂蓋馬鞍菌為210公斤,具體操作按下列步驟進行:
裂蓋馬鞍菌分離:
a、選擇用組織分離法:選取幼嫩、肥壯、無病害、品象優良的裂蓋馬鞍菌子實體,在無菌條件下將裂蓋馬鞍菌子實體表面用無菌水沖洗3次,并用無菌濾紙吸干,再用濃度為0.1%的升汞水浸3分鐘,然后用無菌水沖洗,再用無菌濾紙吸干,選取裂蓋馬鞍菌子實體白色菌柄的中下部位,切取一小塊組織作為接種材料,移植到試管斜面培養基中,在溫度25℃下培養10天,選擇無污染、生長旺盛、粗壯、菌絲潔白的為純種,其中試管斜面培養基為: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瓊脂2Og,磷酸二氫鉀1g,硫酸鎂0.5g,水1000ml,pH值6.5-7.5;
栽培種的制備:
b、按重量比1∶1.3將培養基為農作物秸稈粉75%、麩皮20%、石膏1%、腐殖土4%與水混合攪拌,含水量控制在65%,按食用菌常規滅菌后,將步驟a中分離出的裂蓋馬鞍菌純種在無菌條件下接種到培養基中,在溫度25℃微弱光的室內,培養時間為60天,得到栽培種;
播種基料的制備:
c、按重量比將粉碎后的50%的木屑、20%玉米芯和30%農作物秸稈加水拌勻,含水量控制在75%,堆積后表面用熟料膜或草泥覆蓋,發酵30天,得到播種基料;
營養袋的制備:
d、按重量比將棉籽殼35%、木屑25%、麩皮15%和稻殼20%,充分浸泡吸水后,濾去水份,添加玉米粉5%,拌勻后裝袋,營養袋規格為15cm×33cm,再按食用菌常規方法進行滅菌;
栽培方法:
e、場地選擇:選擇地勢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無污染源,土壤肥沃,土質疏松,潮濕透氣的當年耕作的高粱地,對所選擇的土地要提前清除秸稈、雜草及各種雜物,用旋耕機等將耕地翻耕,深度控制在30cm,拉線打埂,埂底寬30cm,埂上寬20cm,埂高20cm,兩埂中間距離1米為種植區,沿埂的方向,在兩埂中間的種植地上開兩條播種溝,溝深20cm,溝底寬25cm,兩條播種溝間距25cm,兩條種植地的兩埂間為寬50cm的通道,埂長度因種植區域土地形狀而定;
f、播種時間:根據當地常年氣溫情況,在秋后9月中旬,溫度穩定在20-25℃期間開始播種,播種前一周澆一次透水;
g、播種:按重量比1:1:1將步驟b培養好的裂蓋馬鞍菌栽培菌種倒入容器中,用手松散,與步驟c發酵好的播種基料和水攪拌均勻混合,撒入步驟e中埂內開的兩條播種溝中,撒入高度不超過播種溝底的種植面,用溝邊疏松的細土進行覆蓋,覆蓋厚度為1cm;
h、放營養袋:在覆蓋土后的播種溝上面擺放營養袋,營養袋用量為4個/平方米,營養袋擺放前要先在袋的一面打3個孔,將打孔的位置緊貼地面擺放,以促進子實體形成,放好營養袋后,在播種后的兩條播種溝中間鋪設1條滴灌帶,滴灌帶與兩邊播種溝距離為10-15cm;
i覆蓋秸草:沿種植溝的方向覆蓋秸草為麥草,按透光率小于80%的要求,將秸草為麥草均勻地覆蓋在種植溝面上,厚度1cm,在蓋好的麥草的種植溝面上覆蓋一層地膜,膜上加蓋20%以下透光率的遮陽網,膜與遮陽網同寬,沿種植溝的方向扯直拉緊,在播種溝兩邊的埂外的面通道中用土壓緊壓實;
j、在次年開春后地表溫度達到15℃時,撤去營養袋,將營養袋在地頭集中碼放,待裂蓋馬鞍菌采收期過后,進行脫袋晾曬,作為底肥均勻撒與土壤中,按常規方法進行田間管理,田間管理步驟依據實施例1進行。
本發明所述的野生裂蓋馬鞍菌人工大田栽培方法,該方法采用野生菌種,經純化分離后,進行人工栽培種培養,然后進行大田種植。該種植種方法一是種新模式的食用菌種植方法,不需要傳統栽培中的溫室以及其他設施,不影響大田傳統農作物的種植,直接在耕作收割后的大田地中錯茬進行人工種植,而且品質與野生的一致,是一種成本相對較低,原料來源豐富,產量比較穩定,品質與野生完全一致。種植時間在當年秋中和秋末,生長在初冬和初春季節,采用簡易的控制光照、溫度、溫度、水份、營養等方式進行栽培,在次年的4月中旬至5月初采收,不影響傳統農作物的種植。栽培中為了保證充足的營養,在生長中期以人工添加營養的方式促進生長,以提高產量和提高產品的質量。該方法在大田栽培2年試驗,均獲得成功,試驗產量鮮品與干品比例為8:1(重量比)。該方法除了在野外大田中栽培,還可以在經濟林、防風林、人工蔭棚中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