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農業種植
技術領域:
,具體涉及一種水培富硒蒜黃多次采收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蒜黃屬大蒜幼苗,是利用大蒜鱗莖在黑暗條件下進行軟化栽培而成,蒜黃色澤艷麗,香味濃郁,鮮嫩可口,營養豐富,含有的大蒜素具有殺菌防腐作用,經常食用可以減少體內病菌感染,配糖體有降脂抗凝結和增強纖維蛋白溶解酯活性的作用,可有效的防治心臟病、預防和治療冠狀動脈血栓,蒜汁還能降低糖尿病血糖。脂溶性揮發油的有效成分可以激活巨噬細胞功能,促進干擾素產生,增強身體的免疫力,經常食用有抗癌防癌作用。是深受大眾喜愛的開胃健身蔬菜在中國各地均有種植,是人們普遍種植和喜食的蔬菜。現有技術中種植蒜黃雖然可以實現多次采收,但首次之后下次采收產量呈明顯下降趨勢,而且再次采收屬于再生苗,頂端具有切口,切口容易腐爛或干枯,嚴重影響成熟蒜黃品質。技術實現要素:為解決現有蒜黃種植多次采收時逐次呈顯著下降趨勢,且品質愈來愈差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水培富硒蒜黃多次采收種植方法。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水培富硒蒜黃多次采收種植方法,具體步驟如下:(1)將腐熟豬糞與含硒廢水、水按1:1.5:5的重量比例混合,接種禾長蠕孢菌孢子懸液,在28-30℃,光照3000-3200Lux的光照下培養65-68小時,培養結束后,將培養物在6000-8000r/min的離心速率下離心處理10-12分鐘,靜置,取上清液;(2)挑選無病蟲、無擠壓、無損傷的大瓣種,剝去種皮,將蒜瓣根部浸漬于濃度為0.1-0.15mol/L的鈣鹽水溶液中,在0.8-1kPa的壓力下處理直至大蒜萌發出根芽;(3)將上清液在160-180℃的蒸汽溫度下滅菌15分鐘以上,按1000:3-5:2-2.5的重量比加入煙酰胺、甘草甜素混合均勻,得到培養液;(4)將生出根芽的大蒜定值于播種槽內,將培養液通入播種槽內,直至浸漬大蒜0.4-0.8cm深度處即可,此后蒜黃生長期定期向播種槽內通入培養液,使培養液浸漬大蒜深度不低于0.3cm;(5)大蒜定值后進行遮陰培養;(6)大蒜播種10天后,每隔2天每株澆灌一次碘酸鈉5000倍液,每次每株澆灌10-15ml;(7)蒜黃長度在30-40cm之間時,采收蒜黃;(8)蒜黃采收后,更換播種槽內的培養液,向播種槽內通入新的培養液,直至浸漬大蒜0.4-0.6cm深度處即可,控制棚內光照在2000-2200lux;(9)26-28小時后,對大棚進行完全遮陰,每隔2天每株澆灌一次碘酸鈉5000倍液,每次每株澆灌10-15ml;(10)蒜黃長度在30-40cm之間時,采收蒜黃;(11)此后依照步驟(8)-(10)處理方法實現多次采收蒜黃,可連續采收7-8次。優選的,按100:1的體積比接種禾長蠕孢菌孢子懸液。優選的,將生出根芽的大蒜按15-20cm的間距單行定值于播種槽內,播種槽寬15-18cm。本發明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步驟(1)將腐熟豬糞與硒廢水、水混合后,接種禾長蠕孢菌孢子懸液培養,能夠使硒廢水中的硒有效轉化成有機硒溶解于離心得到的上清液中,離心得到的上清液中含有豐富的有機硒和營養物質;本發明步驟(2)中,將做種蒜瓣剝去種皮后浸漬于鈣鹽水溶液中并采用負壓處理,能有效促進大蒜生根,蒜種經步驟(2)處理后,6小時內根部即可生出白色芽尖;本發明步驟(3)中,上清液經滅菌后,加入煙酰胺能夠有效抑制種植期蒜黃病蟲害的發生,加入甘草素,可提高蒜黃生長期對培養液中營養物質的吸收率;大蒜播種后10天,每隔2天每株澆灌一次碘酸鈉5000倍液,每次每株澆灌10-15ml,能有效提高蒜黃內大蒜素的含量;蒜黃采收后,更換新的培養液,并控制棚內光照在2000-2200lux,能夠為下次蒜黃伸長儲存充足養分,并避免切口腐爛和干枯,施用26-28小時后再次對大棚進行遮陰,能夠快速再次抽出蒜黃;采用本發明種植方法種植大蒜,能夠實現連續采收7-8次蒜黃,提高了種植戶的收益,且第二次采收產量不低于第一次采收產量的95.2%,第三次采收產量不低于第二次采收產量的90.7%,第四次采收產量不低于第三次采收產量的85.4%,第五次采收產量不低于第四次采收產量的80.1%,第六次采收產量不低于第五次采收產量的77.6%,每次采收得到的蒜黃葉片鵝黃、嫩莖潔白,無焦葉干枯現象,富含大蒜素和硒元素,種植期間不噴灑任何農藥,綠色無污染,無重金屬物質殘留。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僅限于此,實施例1、一種水培富硒蒜黃多次采收種植方法,具體步驟如下:(1)將腐熟豬糞與含硒廢水、水按1:1.5:5的重量比例混合,按100:1的體積比接種禾長蠕孢菌孢子懸液,在28-30℃,光照3100Lux的光照下培養66小時,培養結束后,將培養物在7000r/min的離心速率下離心處理11分鐘,靜置,取上清液;(2)挑選無病蟲、無擠壓、無損傷的大瓣種,剝去種皮,將蒜瓣根部浸漬于濃度為0.13mol/L的鈣鹽水溶液中,在0.88kPa的壓力下處理直至大蒜萌發出根芽;(3)將上清液在170℃的蒸汽溫度下滅菌15分鐘以上,按1000:4:2.2的重量比加入煙酰胺、甘草甜素混合均勻,得到培養液;(4)將生出根芽的大蒜按15-20cm的間距單行定值于播種槽內,播種槽寬15-18cm,將培養液通入播種槽內,直至浸漬大蒜0.4-0.8cm深度處即可,此后蒜黃生長期定期向播種槽內通入培養液,使培養液浸漬大蒜深度不低于0.3cm;(5)大蒜定值后進行遮陰培養;(6)大蒜播種10天后,每隔2天每株澆灌一次碘酸鈉5000倍液,每次每株澆灌12ml;(7)蒜黃長度在30-40cm之間時,采收蒜黃;(8)蒜黃采收后,更換播種槽內的培養液,向播種槽內通入培養液,直至浸漬大蒜0.4-0.6cm深度處即可,控制棚內光照在2100lux;(9)27小時后,對大棚進行完全遮陰,每隔2天每株澆灌一次碘酸鈉5000倍液,每次每株澆灌13ml;(10)蒜黃長度在30-40cm之間時,采收蒜黃;(11)此后依照步驟(8)-(10)處理方法實現多次采收蒜黃,可連續采收7次。以下結合具體對比試驗對本發明進行說明:試驗材料供試蒜種品種為“安丘大蒜”,試驗地為蚌埠市涂山縣綠源蔬菜種植園內;試驗分為A、B、C、D、E五組,A組試驗面積為1畝,B組試驗面積為1畝,C、D、E試驗面積為半畝;A、B、C、D、E、五組地塊相鄰;A組采用實施例1方法對蒜黃進行種植管理,A組試驗期間不額外對蒜黃進行防病處理,A組試驗期間不額外對蒜黃進行增施肥料處理;B組采用常規大棚種植蒜黃方法種植蒜黃;C組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取消步驟(1)中接種禾長蠕孢菌孢子懸液培養處理工序,即直接將腐熟豬糞與含硒廢水、水按1:1.5:5的重量比例混合,離心取上清液即可;D組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取消步驟(3)中向滅菌后的上清液中加入煙酰胺、甘草甜素;E組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種植期間取消澆灌碘酸鈉5000倍液;試驗期間分別記錄各組出苗時間、采收輪數、每次采收產量、種植期間發病率、采收得到蒜黃內大蒜素含量。結果見表1:組別出苗時間(天)采收輪數第一輪采收產量(kg)第二輪采收產量(kg)第三輪采收產量(kg)第四輪采收產量(kg)第五輪采收產量(kg)第六輪采收產量(kg)第七輪采收產量(kg)總病害發生率(%)蒜黃內大蒜素含量(mmol/100g)蒜黃內有機硒含量(μg/100g)A176155875354683773052830.120.382.55B356204082313912003.980.210.18C13335216107180005.850.350.22D364383552611397725026.20.280.57E175405404223573192441830.110.202.58由上表1可知,采用本發明實施例1方法種植蒜黃,不僅能夠實現多輪采收,每輪采收產量也較高,而且種植期間病害發生率極低,得到的蒜黃綠色無污染,大蒜素含量極高并含有豐富的有機硒。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