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菊花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
菊花,以花入藥,為大宗常用中藥,含菊苷腺嘌呤、膽堿、水蘇堿、氨基酸、刺槐素、龍腦級二羥基苯乙酮等成分。中醫認為其性微寒,味苦、干。有養肝明目、疏風清熱等功效,主治感冒發熱、頭痛、耳鳴、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癥。
菊花喜溫和涼爽氣候和向陽、稍干燥的環境。能耐寒,怕水澇。在蔭蔽的環境里生長不良。生長期要求土壤稍濕潤,過于干旱,植株抽枝少,發育緩慢,產量低,尤其是近花期,不能缺水,否則使花蕾數大為減少。但水分過多,則易造成爛根死苗。菊花喜肥,在疏松肥沃、含腐殖質豐富、排水良好的夾沙土中生長良好,花多產量高。土壤以中性至微酸性或微堿性為適宜。凡土壤黏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鹽堿性大的地塊不宜栽培。忌連作,連年在同一塊土地上種植,病蟲害多,產量和質量大幅度下降。菊花屬短日照植物,對日照長短反應敏感,要求每天不超過小時的光照,才能現蕾開花。
然而,在菊花的栽培過程中,尤其是種培初期,最易生病。易遭到粉虱、蚜蟲和菊梢蟲,等害蟲的危害。使得其鱗莖發生缺損,傷口還會被真菌、病毒侵染,最終導致種苗腐爛,這就大大降低了菊花的成活率,減少了經濟效益。
另外,現有的種植方法中,都認為種植菊花對土壤要求不嚴,不會對土壤作任何的處理,這樣由于土壤本身會帶病,就會容易引起種植的菊花出現一些常見病,如根腐病、霜霉病、褐斑病等,當出現病蟲后也是按照常規噴灑農藥的方法處理,對環境造成污染,而且還會破壞土壤結構,不符合食品安全衛生標準。因此,應該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提供一種可抑制細菌病毒侵入植株、抗病蟲害、可使菊花迅速生長、增加成活率高、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菊花的栽培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菊花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外植體的選擇與滅菌:選用菊花的莖尖、莖段和側芽作為外植體,在5~8月,截取生長健壯的菊花嫩莖新梢,取頂芽、頂芽后3cm的莖段和健康的側芽,用清水洗凈,然后用60%—80%乙醇處理25—35s,0.5%—1.5%升汞處理3—5min,無菌水沖洗3—5次備用,對莖尖和芽,需在解剖鏡下仔細剝離,并用刀切取0.5~1.5mm的尖端,直立放在培養基上,莖段則直接放置在培養基上;
(2)、制培養基:該培養基以重量份計,其配方由如下組分組成:N15-P15-K17 1-2份、氯化鉀1-1.5份、尿素1-1.5份、硝酸鈣型復合肥N12.2-P0-K0-Ca24.5 1-1.5份、EDDHA螯合鐵0.5-0.8份,以上各成分減半制成生根培養基,在上述培養基中加入一定量的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配制成分化培養基,細胞分裂素采用芐基氨基嘌呤,1-5mg/L,只在分化培養基中加入,生長素采用萘乙酸,在分化培養基中用量為0.005-0.015mg/L,在生根培養基中用量為0.1-0.3mg/L;
(3)、室內培養外植體:將外植體首先置于分化培養基上生長,待分化出芽以后進行繼代培養,進一步培養使芽生長至25-35mm時,轉移到生根培養基上,使其長成完整植株,接種外植體后4-6d,在暗光下培養,以后每天給于1400~2000lx的光照12~16h,培養溫度為23-26℃;
(4)、室外移栽:圃地要求土質疏松,排水良好,土壤要經深翻細耙,將整好的地作成高畦,將幼苗根部的培養基洗凈,栽種到苗床上,開始2-4d要搭蔭棚并及時噴水或噴霧,避免強光照并保證高的濕度,1~2d后可逐步適當增加光照,每天澆水1~2次,夏天高溫澆水2~3次,并及時松土除草和施肥,保障幼苗健康生長;
(5)摘心:當苗高至25cm時進行第一次摘心,15~20d后進行第二次摘心,再間隔15~20d進行第三次摘心,第三次摘心后,對植株葉面按每畝噴施200~300g鈣鎂磷肥對水30~50kg;
(6)施肥:現蕾后,每8~10d對植株葉面噴施葉面肥一次,每次每畝噴施200~300g鈣鎂磷肥對水30~50kg,以及150~200g硫酸鉀對水20~50kg,當花心散開2/3時即可采收。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播種前對外植體進行反復消毒,消除了母本的病毒、細菌,提高了移栽的成活率,還抑制了病菌孢子的發芽和生長,起到了阻止病菌侵入植株的作用,減少了病菌感染的機會。
2、在培養基中增加了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提高細胞分裂素的質量濃度有利于芽的形成,提高生長素質量濃度,有利于根的形成,兩者處于一定平衡質量濃度時,有利于愈傷組織的形成。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加深對本發明的理解,下面將結合實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述,該實施例僅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定。
實施例1:
一種菊花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外植體的選擇與滅菌:選用菊花的莖尖、莖段和側芽作為外植體,在5~8月,截取生長健壯的菊花嫩莖新梢,取頂芽、頂芽后3cm的莖段和健康的側芽,用清水洗凈,然后用60%乙醇處理25s,0.5%升汞處理3min,無菌水沖洗3次備用,對莖尖和芽,需在解剖鏡下仔細剝離,并用刀切取0.5mm的尖端,直立放在培養基上,莖段則直接放置在培養基上;
(2)、制培養基:該培養基以重量份計,其配方由如下組分組成:N15-P15-K17 1份、氯化鉀1份、尿素1份、硝酸鈣型復合肥N12.2-P0-K0-Ca24.5 1份、EDDHA螯合鐵0.5份,以上各成分減半制成生根培養基,在上述培養基中加入一定量的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配制成分化培養基,細胞分裂素采用芐基氨基嘌呤,1mg/L,只在分化培養基中加入,生長素采用萘乙酸,在分化培養基中用量為0.005mg/L,在生根培養基中用量為0.1mg/L;
(3)、室內培養外植體:將外植體首先置于分化培養基上生長,待分化出芽以后進行繼代培養,進一步培養使芽生長至25mm時,轉移到生根培養基上,使其長成完整植株,接種外植體后4d,在暗光下培養,以后每天給于1400lx的光照12h,培養溫度為23℃;
(4)、室外移栽:圃地要求土質疏松,排水良好,土壤要經深翻細耙,將整好的地作成高畦,將幼苗根部的培養基洗凈,栽種到苗床上,開始2-4d要搭蔭棚并及時噴水或噴霧,避免強光照并保證高的濕度,1d后可逐步適當增加光照,每天澆水1次,夏天高溫澆水2次,并及時松土除草和施肥,保障幼苗健康生長;
(5)摘心:當苗高至25cm時進行第一次摘心,15d后進行第二次摘心,再間隔15d進行第三次摘心,第三次摘心后,對植株葉面按每畝噴施200g鈣鎂磷肥對水30kg;
(6)施肥:現蕾后,每8d對植株葉面噴施葉面肥一次,每次每畝噴施200g鈣鎂磷肥對水30kg,以及150g硫酸鉀對水20kg,當花心散開2/3時即可采收。
實施例二
一種菊花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外植體的選擇與滅菌:選用菊花的莖尖、莖段和側芽作為外植體,在5~8月,截取生長健壯的菊花嫩莖新梢,取頂芽、頂芽后3cm的莖段和健康的側芽,用清水洗凈,然后用70%乙醇處理30s,1%升汞處理4min,無菌水沖洗4次備用,對莖尖和芽,需在解剖鏡下仔細剝離,并用刀切取1mm的尖端,直立放在培養基上,莖段則直接放置在培養基上;
(2)、制培養基:該培養基以重量份計,其配方由如下組分組成:N15-P15-K17 1.5份、氯化鉀1.3份、尿素1.3份、硝酸鈣型復合肥N12.2-P0-K0-Ca24.5 1.3份、EDDHA螯合鐵0.7份,以上各成分減半制成生根培養基,在上述培養基中加入一定量的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配制成分化培養基,細胞分裂素采用芐基氨基嘌呤,3mg/L,只在分化培養基中加入,生長素采用萘乙酸,在分化培養基中用量為0.1mg/L,在生根培養基中用量為0.2mg/L;
(3)、室內培養外植體:將外植體首先置于分化培養基上生長,待分化出芽以后進行繼代培養,進一步培養使芽生長至25-35mm時,轉移到生根培養基上,使其長成完整植株,接種外植體后5d,在暗光下培養,以后每天給于1700lx的光照14h,培養溫度為24℃;
(4)、室外移栽:圃地要求土質疏松,排水良好,土壤要經深翻細耙,將整好的地作成高畦,將幼苗根部的培養基洗凈,栽種到苗床上,開始2-4d要搭蔭棚并及時噴水或噴霧,避免強光照并保證高的濕度,2d后可逐步適當增加光照,每天澆水2次,夏天高溫澆水3次,并及時松土除草和施肥,保障幼苗健康生長;
(5)摘心:當苗高至25cm時進行第一次摘心,17d后進行第二次摘心,再間隔17d進行第三次摘心,第三次摘心后,對植株葉面按每畝噴施250g鈣鎂磷肥對水40kg;
(6)施肥:現蕾后,每9d對植株葉面噴施葉面肥一次,每次每畝噴施250g鈣鎂磷肥對水40kg,以及180g硫酸鉀對水35kg,當花心散開2/3時即可采收。
實施例三
一種菊花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外植體的選擇與滅菌:選用菊花的莖尖、莖段和側芽作為外植體,在5~8月,截取生長健壯的菊花嫩莖新梢,取頂芽、頂芽后3cm的莖段和健康的側芽,用清水洗凈,然后用80%乙醇處理35s,1.5%升汞處理5min,無菌水沖洗5次備用,對莖尖和芽,需在解剖鏡下仔細剝離,并用刀切取1.5mm的尖端,直立放在培養基上,莖段則直接放置在培養基上;
(2)、制培養基:該培養基以重量份計,其配方由如下組分組成:N15-P15-K17 2份、氯化鉀1.5份、尿素1.5份、硝酸鈣型復合肥N12.2-P0-K0-Ca24.5 1.5份、EDDHA螯合鐵0.8份,以上各成分減半制成生根培養基,在上述培養基中加入一定量的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配制成分化培養基,細胞分裂素采用芐基氨基嘌呤,5mg/L,只在分化培養基中加入,生長素采用萘乙酸,在分化培養基中用量為0.015mg/L,在生根培養基中用量為0.3mg/L;
(3)、室內培養外植體:將外植體首先置于分化培養基上生長,待分化出芽以后進行繼代培養,進一步培養使芽生長至35mm時,轉移到生根培養基上,使其長成完整植株,接種外植體后6d,在暗光下培養,以后每天給于2000lx的光照16h,培養溫度為26℃;
(4)、室外移栽:圃地要求土質疏松,排水良好,土壤要經深翻細耙,將整好的地作成高畦,將幼苗根部的培養基洗凈,栽種到苗床上,開始2-4d要搭蔭棚并及時噴水或噴霧,避免強光照并保證高的濕度,2d后可逐步適當增加光照,每天澆水2次,夏天高溫澆水3次,并及時松土除草和施肥,保障幼苗健康生長;
(5)摘心:當苗高至25cm時進行第一次摘心,20d后進行第二次摘心,再間隔20d進行第三次摘心,第三次摘心后,對植株葉面按每畝噴施300g鈣鎂磷肥對水50kg;
(6)施肥:現蕾后,每10d對植株葉面噴施葉面肥一次,每次每畝噴施300g鈣鎂磷肥對水50kg,以及200g硫酸鉀對水50kg,當花心散開2/3時即可采收。
以上所述僅為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