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業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天冬套種花生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天冬,又名天門冬,是百合科植物天門冬的塊根,為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天冬性寒,味甘,微苦,具有養陰清熱,潤肺滋腎的功效,常用于治陰虛發熱、肺癰、消渴等病癥,《月華于本草》載其“鎮心,潤五臟,益皮膚,悅顏色”。天冬含有天門冬素、B~固甾醇、甾體皂甙,粘液質、糠醛衍生物等成分,具有升高血細胞、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和延長抗體存在時間的作用,能夠起到抗癌、抗菌、抗腫瘤等功效。天冬一般經采挖、沖洗、晾曬后作為一種中藥材使用,也可進行深加工制成天冬酒、天冬蜜餞食品。由于天冬鎮咳祛痰功效顯著,往往經加工或制成中成藥銷售。
廣西是天冬的主要產地之一,天冬的種植主要集中在玉林、南寧周邊以及桂西北地區。廣西野生天冬資源蘊藏量原來較為豐富,但隨著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中醫行業的發展,作為一種重要中藥材的天冬因其藥效好、經濟價值高,已經遭受到破壞性開挖,目前部分野生天冬產地的天冬資源已處于枯竭或瀕臨枯竭狀態。相關統計顯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廣西全區天冬年收購量還僅為150~200噸,而到了九十年末至本世紀初,年收購量上漲至500~600噸,量大的年份達850噸以上。自2005年始,天冬首次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態,銷勢轉快,價格大幅度上揚。目前天冬人工栽培主要以農民小規模種植為主,由于缺少充足的優質天冬種苗資源,導致農民所種植的天冬品種良莠不齊,加之種植方式粗放,導致天冬年畝產量低,僅為200~300公斤左右。因此,通過人工繁育技術快速、高效地繁育優質天冬品種,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
目前,關于天冬栽培的專利較少,專利申請文獻“一種天冬的栽培方法”(專利申請號:201410576488.2)公開了一種通過噴施專用配方肥以提高天冬產量的栽培方法;專利申請文獻“一種富鉬天冬的栽培方法”(專利申請號:201610508027.0)公開了一種通過噴施含鉬配方肥,使種植的天冬發育快、返青快、葉色濃綠的種植方法。但是目前已公開的專利文獻中,尚無描述天冬從栽培、田間管理、防病蟲害管理的專利文獻。
天冬的種植周期較長,通常為2~3年,且年限越長,采收的產品產生的經濟效益越高。因此,利用種植天冬的土地合理套種其它品種的經濟作物,是一種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升單位面積土地的經濟效益的有效方法。
以上背景技術內容的公開僅用于輔助理解本發明的發明構思及技術方案,其并不必然屬于本專利申請的現有技術,在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上述內容在本專利申請的申請日已經公開的情況下,上述背景技術不應當用于評價本申請的新穎性和創造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天冬套種花生的栽培方法,以實現天冬的高產種植及土地的充分利用。
為了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S1:選地整畦:選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富含腐殖質的土地作栽培地;深翻土地,耙平后做寬120cm、深35cm的高畦,每667m2施腐熟廄肥1850~2850kg、餅肥110~230kg、過磷酸鈣35~80kg、磷酸二銨15~36kg;整平耙細后,作成寬150cm、高20cm的高畦;
S2:種植:選擇健壯母株分成每株帶有1~2個芽或2~3個塊根作為種苗,按株行距45×45cm種植;
S3:套種:在天冬種植后的20天后,將間距5~10cm、每埯3~6粒經浸種催芽后的花生栽種于兩行天冬之間,覆土厚度3~6cm;
S4:施肥管理:種植第一年除草及追肥3次,在4月下旬人工除草后,每畝施液態有機肥5000~6800kg;7月下旬人工除草后,每畝施固體有機肥2000~3200kg;10月下旬人工除草后,每畝施腐熟雞糞有機肥1350~2100kg;
S5:病蟲害防治:
①天冬根腐病:注意排水,防止土壤過于潮濕,在天冬病株周圍噴灑生石灰粉;用50%硫磺膠懸劑3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噴霧,也可用40%天病威500倍液或1:2:300波爾多液灌根噴施治療病株;
②蚜蟲:病害初期,用40%樂果1000~1500倍稀釋液,或滅蚜靈1200~1700倍稀釋液噴殺;
③葉斑病:發病初期可噴灑50%多菌靈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800倍,每隔15天噴藥一次,共噴2-3次;
④花生銹病:發病初期用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25%粉寧500~800倍液噴霧。
優選地,步驟S4中所述液態有機肥由鴨糞、糖渣、木薯渣、黃柏、百部、金銀花、苦參、含氮磷鉀溶液、氨基酸、EM菌群通過混合、發酵、分離等一系列步驟制成的;
優選地,步驟S4中所述固體有機肥為秸稈為基肥,添加無葉假木賊、苦艾、泡桐葉、敗醬草、黃腐植酸、福壽螺粉、生物菌、微量元素發酵制成。
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所述的栽培方法,采用人工除草方法,對環境影響小;
(2)本發明所述的栽培方法,所施肥料主要為有機肥,有利于土壤長效肥力釋放,污染小,且肥效兼顧花生及天冬兩種作物,有利于這兩種作物健康生長;
(3)本發明所述的栽培方法步驟簡單,田間管理易操作,所采收的天冬及花生產量高。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應該強調的是,下述說明僅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為了限制本發明的范圍及其應用。
實施例1:
S1:選地整畦:選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富含腐殖質的土地作栽培地;深翻土地,耙平后做寬120cm、深35cm的高畦,每667m2施腐熟廄肥1850kg、餅肥110kg、過磷酸鈣35kg、磷酸二銨15kg;整平耙細后,作成寬150cm、高20cm的高畦;
S2:種植:選擇健壯母株分成每株帶有1~2個芽作為種苗,按株行距45×45cm種植;
S3:套種:在天冬種植后的20天后,將間距5cm、每埯3粒經浸種催芽后的花生栽種于兩行天冬之間,覆土厚度3cm;
S4:施肥管理:種植第一年除草及追肥3次,在4月下旬人工除草后,每畝施由鴨糞、糖渣、木薯渣、黃柏、百部、金銀花、苦參、含氮磷鉀溶液、氨基酸、EM菌群通過混合、發酵、分離等一系列步驟制成的液態有機肥5000kg;7月下旬人工除草后,每畝施秸稈為基肥,添加無葉假木賊、苦艾、泡桐葉、敗醬草、黃腐植酸、福壽螺粉、生物菌、微量元素發酵制成的固體有機肥2000kg;10月下旬人工除草后,每畝施腐熟雞糞有機肥1350kg;
S5:病蟲害防治:
①天冬根腐病:注意排水,防止土壤過于潮濕,在天冬病株周圍噴灑生石灰粉;用50%硫磺膠懸劑300倍液灌根噴施治療病株;
②蚜蟲:病害初期,用40%樂果1000倍稀釋液噴殺;
③葉斑病:發病初期可噴灑50%多菌靈800倍液每隔15天噴藥一次,共噴2次;
④花生銹病:發病初期用75%百菌清600噴霧。
實施例2
S1:選地整畦:選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富含腐殖質的土地作栽培地;深翻土地,耙平后做寬120cm、深35cm的高畦,每667m2施腐熟廄肥2850kg、餅肥230kg、過磷酸鈣80kg、磷酸二銨36kg;整平耙細后,作成寬150cm、高20cm的高畦;
S2:種植:選擇健壯母株分成每株帶有2~3個塊根作為種苗,按株行距45×45cm種植;
S3:套種:在天冬種植后的20天后,將間距10cm、每埯6粒經浸種催芽后的花生栽種于兩行天冬之間,覆土厚度6cm;
S4:施肥管理:種植第一年除草及追肥3次,在4月下旬人工除草后,每畝施由鴨糞、糖渣、木薯渣、黃柏、百部、金銀花、苦參、含氮磷鉀溶液、氨基酸、EM菌群通過混合、發酵、分離等一系列步驟制成的液態有機肥6800kg;7月下旬人工除草后,每畝施以秸稈為基肥,添加無葉假木賊、苦艾、泡桐葉、敗醬草、黃腐植酸、福壽螺粉、生物菌、微量元素發酵制成的固體有機肥3200kg;10月下旬人工除草后,每畝施腐熟雞糞有機肥2100kg;
S5:病蟲害防治:
①天冬根腐病:注意排水,防止土壤過于潮濕,在天冬病株周圍噴灑生石灰粉;用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噴霧灌根噴施治療病株;
②蚜蟲:病害初期,用40%樂果1000倍稀釋液噴殺;
③葉斑病:發病初期可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每隔15天噴藥一次,共噴3次;
④花生銹病:發病初期用75%百菌清600倍液噴霧。
實施例3
S1:選地整畦:選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富含腐殖質的土地作栽培地;深翻土地,耙平后做寬120cm、深35cm的高畦,每667m2施腐熟廄肥1850kg、餅肥230kg、過磷酸鈣35kg、磷酸二銨36kg;整平耙細后,作成寬150cm、高20cm的高畦;
S2:種植:選擇健壯母株分成每株帶有1~2個芽作為種苗,按株行距45×45cm種植;
S3:套種:在天冬種植后的20天后,將間距7cm、每埯4粒經浸種催芽后的花生栽種于兩行天冬之間,覆土厚度4cm;
S4:施肥管理:種植第一年除草及追肥3次,在4月下旬人工除草后,每畝施由鴨糞、糖渣、木薯渣、黃柏、百部、金銀花、苦參、含氮磷鉀溶液、氨基酸、EM菌群通過混合、發酵、分離等一系列步驟制成的液態有機肥6800kg;7月下旬人工除草后,每畝施以秸稈為基肥,添加無葉假木賊、苦艾、泡桐葉、敗醬草、黃腐植酸、福壽螺粉、生物菌、微量元素發酵制成的固體有機肥2000kg;10月下旬人工除草后,每畝施腐熟雞糞有機肥1350kg;
S5:病蟲害防治:
①天冬根腐病:注意排水,防止土壤過于潮濕,在天冬病株周圍噴灑生石灰粉;用40%天病威500倍液灌根噴施治療病株;
②蚜蟲:病害初期,用滅蚜靈1200倍稀釋液噴殺;
③葉斑病:發病初期噴施70%代森錳鋅800倍,每隔15天噴藥一次,共噴2次;
④花生銹病:發病初期用25%粉寧500倍液噴霧。
實施例4
S1:選地整畦:選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富含腐殖質的土地作栽培地;深翻土地,耙平后做寬120cm、深35cm的高畦,每667m2施腐熟廄肥2850kg、餅肥110kg、過磷酸鈣80kg、磷酸二銨15kg;整平耙細后,作成寬150cm、高20cm的高畦;
S2:種植:選擇健壯母株分成每株帶有2~3個塊根作為種苗,按株行距45×45cm種植;
S3:套種:在天冬種植后的20天后,將間距8cm、每埯5粒經浸種催芽后的花生栽種于兩行天冬之間,覆土厚度5cm;
S4:施肥管理:種植第一年除草及追肥3次,在4月下旬人工除草后,每畝施由鴨糞、糖渣、木薯渣、黃柏、百部、金銀花、苦參、含氮磷鉀溶液、氨基酸、EM菌群通過混合、發酵、分離等一系列步驟制成的液態有機肥6800kg;7月下旬人工除草后,每畝施以秸稈為基肥,添加無葉假木賊、苦艾、泡桐葉、敗醬草、黃腐植酸、福壽螺粉、生物菌、微量元素發酵制成的固體有機肥2000kg;10月下旬人工除草后,每畝施腐熟雞糞有機肥2100kg;
S5:病蟲害防治:
①天冬根腐病:注意排水,防止土壤過于潮濕,在天冬病株周圍噴灑生石灰粉;用1:2:300波爾多液灌根噴施治療病株;
②蚜蟲:病害初期,用滅蚜靈1700倍稀釋液噴殺;
③葉斑病:發病初期可噴灑50%多菌靈800倍液每隔15天噴藥一次,共噴2次;
④花生銹病:發病初期用25%粉寧800倍液噴霧。
實施例5
S1:選地整畦:選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富含腐殖質的土地作栽培地;深翻土地,耙平后做寬120cm、深35cm的高畦,每667m2施腐熟廄肥2550kg、餅肥160kg、過磷酸鈣60kg、磷酸二銨26kg;整平耙細后,作成寬150cm、高20cm的高畦;
S2:種植:選擇健壯母株分成每株帶有1~2個芽作為種苗,按株行距45×45cm種植;
S3:套種:在天冬種植后的20天后,將間距7cm、每埯4粒經浸種催芽后的花生栽種于兩行天冬之間,覆土厚度5cm;
S4:施肥管理:種植第一年除草及追肥3次,在4月下旬人工除草后,每畝施由鴨糞、糖渣、木薯渣、黃柏、百部、金銀花、苦參、含氮磷鉀溶液、氨基酸、EM菌群通過混合、發酵、分離等一系列步驟制成的液態有機肥5600kg;7月下旬人工除草后,每畝施以秸稈為基肥,添加無葉假木賊、苦艾、泡桐葉、敗醬草、黃腐植酸、福壽螺粉、生物菌、微量元素發酵制成的固體有機肥2600kg;10月下旬人工除草后,每畝施腐熟雞糞有機肥1650kg;
S5:病蟲害防治:
①天冬根腐病:注意排水,防止土壤過于潮濕,在天冬病株周圍噴灑生石灰粉;用50%硫磺膠懸劑300倍液灌根噴施治療病株;
②蚜蟲:病害初期,用40%樂果1200倍稀釋液噴殺;
③葉斑病:發病初期可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每隔15天噴藥一次,共噴3次;
④花生銹病:發病初期用75%百菌清700倍液噴霧。
為了更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有益效果,以下還提供了具體的試驗結果。
經種植試驗比較,采用本發明實施例1所述的天冬套種花生的栽培方法,種植兩年后采收,平均畝產天冬1760kg,畝產花生2430kg,相比不套種花生的天冬種植地,每畝經濟效益提升6600元。
由此可見,本發明的天冬套種花生的栽培方法具有高產、經濟效益好、土地利用率高的有益效果。
以上內容不能認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發明由所提交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專利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