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烏龜培育方法。
背景技術:
烏龜屬半水棲、半陸棲性爬行動物。主要棲息于江河、湖泊、水庫、池塘等淡水水域。近年來隨著養殖技術的進步,烏龜利用價值的提高,引起了人們對養殖烏龜的極大興趣,因此,人工養殖烏龜方興未艾,但是在淡水水域尤其是人工養殖的烏龜,因為水質的原因,或者養殖環境的惡化,有一些疾病是不可避免的,比如爛甲病、腐皮病、爛眼病及腸炎病等,這些病的存在,影響了烏龜的生長速度,甚至造成烏龜的成活率降低。對于這些烏龜病變,雖然通過藥物可以防治,但是藥三分毒,西藥的使用,必定有藥物殘留在烏龜體內,對烏龜的肉質及其它可利用的龜體,如龜板、龜甲、龜骨、龜血等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防病治病的本質還是通過適當的辦法提高烏龜的抵抗力或免疫力為佳,通過物理方法,提高烏龜的這些能力,是烏龜養殖的一個發展方向。然而,將龜苗培充成成年龜,不但需要時間,更需要培育方式,否則龜苗容易受到上述因素而死掉。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確保烏龜在龜苗階段順利成長的烏龜培育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烏龜培育方法,將孵出的龜苗在環境溫度為28-30℃的恒溫室內進行飼養,飼養箱中的水沒過龜體,并且在飼養箱中放置浮蓮,在恒溫室內設置有水循環系統,水循環系統供給水的溫保持在28-30℃,龜苗的餌料為:由谷物、甘薯、南瓜、魚蝦、青蛙碾碎制成,從龜重50-80克起,換水時用淡水比海水15—17:1的比例,在淡水中兌入海水,按照每飼養10-20天,海水就遞增1-3的比例,增加海水量同時減少淡水的量,混合的淡水和海水是以循環的方式供給,當烏龜養至100-200克重量時,移至大池進行飼養。
進一步地,大池的條件為:選擇深2.0-2.5米、向陽避風的池,在池的底部鋪設30-40厘米后的淤泥,在池的側壁上分別設有位于淤泥上方的進水管和排污管,每畝池撒入生石灰60-80公斤,并注入淡水3-4厘米;5-7天后,向池中注水,注入到池中的水由淡水與海水混合而成,淡水與海水的比例是8-8.2:3-3.5,在整個養殖期都保持該淡水比海水的比例。
本發明的有效效果是:在烏龜的飼養過程中,以循環的方式向飼養箱中注水恒溫水,投入的餌料由多種物體混制而成,改善了龜苗的生活環境,并且在龜苗成長到一定重量時,采用了海水兌入淡水的飼養的方法,并以循環的方式向飼養箱中注水混合水,以模擬烏龜在海中的環境進行飼養,改變傳統的飼養方式,因此,本發明方法達到了提高烏龜抵抗力,提高防病能力以及生長速度。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烏龜培育方法,將孵出的龜苗在環境溫度為28-30℃的恒溫室內進行飼養,飼養箱中的水沒過龜體,并且在飼養箱中放置浮蓮,在恒溫室內設置有水循環系統,水循環系統供給水的溫保持在28-30℃,龜苗的餌料為:由谷物、甘薯、南瓜、魚蝦、青蛙碾碎制成,從龜重50-80克起,換水時用淡水比海水15—17:1的比例,在淡水中兌入海水,按照每飼養10-20天,海水就遞增1-3的比例,增加海水量同時減少淡水的量,混合的淡水和海水是以循環的方式供給,當烏龜養至100-200克重量時,移至大池進行飼養。
進一步地,大池的條件為:選擇深2.0-2.5米、向陽避風的池,在池的底部鋪設30-40厘米后的淤泥,在池的側壁上分別設有位于淤泥上方的進水管和排污管,每畝池撒入生石灰60-80公斤,并注入淡水3-4厘米;5-7天后,向池中注水,注入到池中的水由淡水與海水混合而成,淡水與海水的比例是8-8.2:3-3.5,在整個養殖期都保持該淡水比海水的比例。
實施例1:
本發明的烏龜培育方法,將孵出的龜苗在環境溫度為28℃的恒溫室內進行飼養,飼養箱中的水沒過龜體,并且在飼養箱中放置浮蓮,在恒溫室內設置有水循環系統,水循環系統供給水的溫保持在28℃,龜苗的餌料為:由谷物、甘薯、南瓜、魚蝦、青蛙碾碎制成,從龜重50克起,換水時用淡水比海水15:1的比例,在淡水中兌入海水,按照每飼養10天,海水就遞增1.2的比例,增加海水量同時減少淡水的量,混合的淡水和海水是以循環的方式供給,當烏龜養至100克重量時,移至大池進行飼養。大池的條件為:選擇深2.0米、向陽避風的池,在池的底部鋪設30厘米后的淤泥,在池的側壁上分別設有位于淤泥上方的進水管和排污管,每畝池撒入生石灰60公斤,并注入淡水3厘米;5天后,向池中注水,注入到池中的水由淡水與海水混合而成,淡水與海水的比例是8:3,在整個養殖期都保持該淡水比海水的比例。
實施例2:
本發明的烏龜培育方法,將孵出的龜苗在環境溫度為29℃的恒溫室內進行飼養,飼養箱中的水沒過龜體,并且在飼養箱中放置浮蓮,在恒溫室內設置有水循環系統,水循環系統供給水的溫保持在29℃,龜苗的餌料為:由谷物、甘薯、南瓜、魚蝦、青蛙碾碎制成,從龜重65克起,換水時用淡水比海水16:1的比例,在淡水中兌入海水,按照每飼養15天,海水就遞增2的比例,增加海水量同時減少淡水的量,混合的淡水和海水是以循環的方式供給,當烏龜養至150克重量時,移至大池進行飼養。大池的條件為:選擇深2.2米、向陽避風的池,在池的底部鋪設35厘米后的淤泥,在池的側壁上分別設有位于淤泥上方的進水管和排污管,每畝池撒入生石灰70公斤,并注入淡水3.5厘米;6天后,向池中注水,注入到池中的水由淡水與海水混合而成,淡水與海水的比例是8.1:3.3,在整個養殖期都保持該淡水比海水的比例。
實施例3:
本發明的烏龜培育方法,將孵出的龜苗在環境溫度為30℃的恒溫室內進行飼養,飼養箱中的水沒過龜體,并且在飼養箱中放置浮蓮,在恒溫室內設置有水循環系統,水循環系統供給水的溫保持在30℃,龜苗的餌料為:由谷物、甘薯、南瓜、魚蝦、青蛙碾碎制成,從龜重80克起,換水時用淡水比海水17:1的比例,在淡水中兌入海水,按照每飼養20天,海水就遞增3的比例,增加海水量同時減少淡水的量,混合的淡水和海水是以循環的方式供給,當烏龜養至200克重量時,移至大池進行飼養。大池的條件為:選擇深2.5米、向陽避風的池,在池的底部鋪設40厘米后的淤泥,在池的側壁上分別設有位于淤泥上方的進水管和排污管,每畝池撒入生石灰80公斤,并注入淡水4厘米;7天后,向池中注水,注入到池中的水由淡水與海水混合而成,淡水與海水的比例是8.2:3.5,在整個養殖期都保持該淡水比海水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