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植物栽培方法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丹參與油葵立體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丹參為雙子葉植物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屬植物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Bge. 的干燥根及根莖。生于山坡草地林邊道旁,或疏林干燥地上,多為栽培。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主產于四川、安徽、江蘇、河南、陜西、山西等地。春、秋兩季采挖,除去莖葉,洗凈,潤透,切成厚片,曬干。具有活血散淤、消腫止血、消炎止痛、調經止痛、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缺血狀況、降低血壓、安神靜心、降血糖和抗菌等功效,對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絞痛等病癥有一定的療效。此外,近代醫學實驗證明,丹參還具有抗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黏度及調節內外凝血系統的功能,是一種安全又可靠的治療心臟血管疾病的天然中藥。
油葵,即為“油用向日葵”的簡稱,是中國四大油料作物之一。油葵的葵花籽提取出的油脂,可榨出低膽固醇的高級食用葵花油,內含有66%左右的"亞油酸”,被譽為21世紀"健康營養油"。油葵種子較短小,果皮多為黑色,皮薄,約為種子重量的20%~30%,千粒重40~110克。可以榨油、榨油殘渣(又稱“油葵餅”)可作蛋白質飼料、肥料,花盤及秸稈等也可進行相應的利用。
傳統的丹參種植方法一般為在壟上單獨種植,次年收獲,當年無收入;同時,傳統的丹參種植方法丹參品質參差不齊、產量低、抵御病蟲天災能力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丹參與油葵立體栽培方法,收獲的丹參根系粗壯,藥材成分含量高;油葵收獲籽粒,榨成生態食用油,油餅可作為有機肥反田施用;解決現有技術中丹參單一栽培帶來的丹參產量不高、品質低,丹參種植時耕地利用率低等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丹參與油葵立體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選地:選擇土層深厚、質地疏松、保水排水良好的壤土;在前作收獲后,每畝施入發酵好的廄肥1000 ~2000kg或者發酵腐熟的油餅250kg,復合肥(N10-P12-K10)每畝20kg,結合整地均勻施入;
2)、整地:采用機械深松,深度30厘米以上,耙細整平,做到上虛下實;
3)、起壟:用18馬力的四輪拖拉機來回單邊深翻起壟,壟寬100cm,壟高30cm,壟面平整;
4)、覆膜:選擇寬幅120cm,厚度0.01mm的黑色PE地膜覆膜,覆膜后平整覆蓋壟面;
5)、選種:丹參苗選擇天丹1號苗,丹參苗須長勢均勻,無病蟲害,根系長15-20cm;油葵苗選擇雜交美國2號苗;
6)、丹參栽植:于4月5日~15日將天丹1號苗進行栽植,每壟栽3行,行距30cm,株距10cm,每畝密度10000-12000株;栽植丹參時,將丹參根剪掉一段,留下8cm,然后用1000配液的放線菌進行浸根;丹參栽植時,先用直徑12的鋼筋打孔,孔深10cm,然后把丹參苗放進孔中,澆水,讓根與土接觸,然后用土封實;
7)、油葵種植:于4月10日~15日,在丹參壟間距之間種1行油葵,株距12cm;
8)、破除板結:下雨后,及時將膜上丹參根部板結破除;
9)、追肥:六月下旬,遇雨每畝追施充分腐熟的糞水2000kg,過磷酸鈣15kg;
11)、摘花:分批將花蕾剪除,抑制生殖生長,促進根部營養生長;
12)、防根腐病:7~8月高溫多雨季節易發病,發病期用50%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
13)、防銀紋夜蛾害:常在夏秋季發生,采用掛黑光燈誘殺成蟲;幼蟲齡期,葉面噴施90%敵百蟲800倍液,每7天1次,連續數3次;
14)、采收:丹參與油葵立體套作后,油葵當年9月下旬收獲,收獲后,將壟間空行油葵桿清理,用手工梨深翻整平,下年繼續種植油葵;丹參根條于栽植后第二年 10~11月上旬待地上部枯萎選晴天干燥時采挖;
所述的步驟3起壟時,也可采用起壟機進行起壟,壟與壟之間行距50cm。
所述的步驟9追肥時,也可采用磷酸二氫鉀葉面噴施或者灌根。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通過丹參和油葵的立體栽培,達到地上與地下生長互補優勢,起到增溫保墑效果,有利于改善丹參品質,提高其藥用含量;油葵為丹參起到遮陰效果,油葵成熟周期短,當年即可產生經濟效益;丹參與油葵立體栽培技術模式,能夠合理配置作物群體,使作物高矮成層,相間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發揮邊行優勢的增產作用。同時也調整了田間結構,變單作頂部平面用光為分層、分時交替用光,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改變了丹參單一栽培當年無效益的問題,是當前種植業結構調整的一項創新技術模式,便于推廣,提高效益;本發明栽培技術模式操作簡單,具有推廣價值,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顯著。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種植效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的說明,參見圖1,一種丹參與油葵立體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一、栽培技術
1、選地:選擇土層深厚、質地疏松、保水排水良好的壤土。在前作收獲后,每畝施入發酵好的廄肥1000 ~2000kg或者發酵腐熟的油餅250kg,復合肥(N10-P12-K10)每畝20kg,結合整地均勻施入。
2、整地:采用機械深松,深度30厘米以上,耙細整平,做到上虛下實。
3、起壟:通常用18馬力的四輪拖拉機來回單邊深翻起壟,壟寬100cm,壟高30cm,壟面平整,有利于丹參栽植。也可用起壟機進行起壟,壟與壟之間行距50cm。
4、覆膜:選擇寬幅120cm,厚度0.01mm的黑色PE地膜,平整覆蓋壟面,有利于增溫保墑;黑色地膜透光能力弱,對膜下雜草有抑制作用。
5、品種:選擇優質高產丹參品種天丹1號苗,丹參苗必須長勢均勻,無病蟲害,根系長15-20cm以備栽植;油葵選用雜交美國2號。
6、丹參栽植:于4月5日~15日將天丹1號進行栽植。每壟栽3行,行距30cm,株距10cm,每畝密度約10000-12000株。栽植丹參時,將丹參根剪掉一段,留下8cm,然后用1000配液的放線菌進行浸根,既有利于增產,又能提高丹參含量和品質;丹參栽植時,先用直徑12的鋼筋打孔,孔深10cm,然后把丹參苗放進孔中,澆水,讓根與土接觸,然后用土封實。
7、油葵種植:于4月10日~15日,在丹參壟間距之間種1行油葵,株距12cm。油葵出苗后,生長較快,給丹參起到遮陰作用,達到優勢互補效果,實現了地上與地下互生的目標。
二、田間管理
8、破除板結:下雨后,及時將膜上丹參根部板結破除,有利于丹參生長發育。一般黑色地膜具有防草害作用,解決了人工除草的問題。
9、追肥:六月下旬,遇雨每畝追施充分腐熟的糞水2000kg,過磷酸鈣15kg。也可以采用磷酸二氫鉀葉面噴施或者灌根,有利根部生長,獲得豐產。
10、排灌:丹參系肉質深根植物,怕積水,因此,我們采取壟栽,對防止水澇極為有利。遇干旱天氣時,離水源較近的地方,也可以采取滴灌。
11、摘花:除留種地外,必須分批將花蕾剪除,抑制生殖生長,促進根部營養生長,減少養分消耗,起到增產作用。
三、病蟲害防治
12、根腐病:主要危害根部,地下根發黑腐爛,地上莖葉枯萎死亡,嚴重影響產量。7~8月高溫多雨季節易發病。起壟栽培,防止澇災,是預防根腐病的基礎;發病期用50%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丹參忌連作種植。
13、銀紋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以幼蟲咬食葉片,造成缺刻、空洞,常在夏秋季發生,采用掛黑光燈誘殺成蟲。幼蟲齡期,葉面噴施90%敵百蟲800倍液,每7天1次,連續數3次。
14、地下害蟲主要防治蚜蟲、蠐螬,按常規法防治。
四、采收加工
15、采收:丹參與油葵立體套作后,油葵當年9月下旬就可收獲,收獲后,將壟間空行油葵桿清理,用手工梨深翻整平,下年繼續種植油葵。每年油葵畝產150公斤,每公斤5元,當年油葵收入750元,兩年收入1500元。丹參根條于栽植后第二年 10~11月上旬待地上部枯萎時采挖;丹參根深,根密分布廣,質地脆易斷,起挖時要謹慎,選晴天干燥時采挖,先刨松根際泥土,順行將根部完整挖起。
16、加工:洗凈曬干,去毛修蘆,剪去細尾,分級捆綁,放置通風干燥處貯藏。貯藏時防止受潮發霉和蟲蛀。每畝收干根300公斤左右。
五、效益分析
17、油葵兩年畝產300公斤,每公斤5元,每畝收入1500元;丹參兩年生,畝產300公斤,每公斤10元,每畝收入月3000元;丹參與油葵立體套作模式兩年畝效益約4500元,成本約1000元左右,兩年每畝純效益3500元。
丹參與油葵立體栽培技術模式,能夠合理配置作物群體,使作物高矮成層,相間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發揮邊行優勢的增產作用。同時也調整了田間結構,變單作頂部平面用光為分層、分時交替用光,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改變了丹參單一栽培當年無效益的問題,是當前種植業結構調整的一項創新技術模式,便于推廣,提高效益。
丹參與油葵立體套作模式,減少了中藥材人工除草工序,省工省時省勞,解決了傳統丹參種植單一,當年無收入的問題。該栽培模式是中藥材產業發展中的技術創新,起到高低作物搭配,地上與地下共生的效果。黑色地膜在丹參栽培中的應用,解決了雜草問題。放線菌浸根,起到防治病蟲害及增溫保墑功效。該模式操作簡單方便,把復雜技術簡單化,有利于推廣。為適宜栽培地區創出了一條增收渠道。
本發明的內容不限于實施例所列舉,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通過閱讀本發明說明書而對本發明技術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變換,均為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