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業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馬鈴薯的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馬鈴薯,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別稱地蛋、洋芋、土豆等。土豆的人工栽培地最早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秘魯和智利一帶。安第斯山脈3800米之上的的的喀喀湖區可能是最早土豆被栽培出來的地方。在距今大約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東部遷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脈,在的的喀喀湖區附近安營扎寨,以狩獵和采集為生,是他們最早發現并食用了野生的土豆。
馬鈴薯性喜冷涼,是喜歡低溫的作物。其地下薯塊形成和生長需要疏松透氣、涼爽濕潤的土壤環境。對溫度的要求:塊莖生長的適溫是16℃-18℃,當地溫高于25℃時,塊莖停止生長;莖葉生長的適溫是15℃-25℃,超過39℃停止生長。
馬鈴薯在生長期會受到黑脛病的侵害,對產量和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為了將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必須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馬鈴薯黑脛病的病菌在潮濕的情況下,在受感染的植物表面產生孢子,其存活溫度范圍廣,并由風力傳播,其生長傳播卻更少地依賴于葉片表面的長時間潮濕而且發展速度較慢, 隨著受害部位的擴大成熟 ,病斑逐漸變成一系列凸凹不平的同心圓,在葉緣處有褪色的枯黃組織,在馬鈴薯生長的各個時期均可發生,大多在馬鈴薯開花前后發生。目前馬鈴薯種植過程中都是使用大量的農藥,不利于提高馬鈴薯品質和改良土壤。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馬鈴薯的種植方法,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馬鈴薯的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土壤改良:冬前進行土壤深翻,并在田地中施入土壤改良劑;
(2)平衡營養:向經土壤改良的田地中施入基肥有機無機肥;
(3)選用無病種薯或幼壯薯整薯播種;切薯播種拌種時先將敵克松與少量干土或草木灰拌勻,再加10-20kg的干土拌勻, 然后與種薯拌勻, 隨拌隨播;
(4)減少馬鈴薯在逆境狀況下生長,保證植株需要的水肥條件,促進植株生長健壯 ,提高其抗病能力,每667m2施用氮肥30-50kg;
(5)開花前后定期噴施植物殺菌劑,所述植物殺菌劑的各組分的重量份含量為:川芎油30-50份、灰樹花提取物20-40份、羊毛脂25-35份、蒙北芪提取物25-35份、及已提取物10-20份、佛手柑精油15-25份、葡萄柚精油25-35份、檸檬精油10-20份、八角 6-20份、丁香 10-20份,所述植物殺菌劑每隔7天噴1次,預防新生葉片受到病菌孢子的侵染;
(6)馬鈴薯收獲后在田間發現早疫病癥狀時及時噴施治療性殺菌劑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每7天噴1次,共噴4次,深耕滅茬,減少翌年種植侵染種源;
(7)播種的種薯單收、單存、單藏。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步驟(1)中所述的土壤改良劑為白云石粉、石灰石粉和牛石灰中的任意一種,施用量為每667m2施用80-200 kg。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步驟(2)中所述基肥有機無機肥的施用量為每667m2施用120-160kg。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植物殺菌劑的各組分的重量份含量為:川芎油40份、灰樹花提取物30份、羊毛脂30份、蒙北芪提取物30份、及已提取物15份、佛手柑精油20份、葡萄柚精油30份、檸檬精油15份、八角 13份、丁香 15份。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的灰樹花提取物為靈芝酸。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的蒙北芪提取物為黃芪甲苷。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的及已提取物為全草含焦莪術酮或左旋二氫焦莪術酮。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種植方法以土壤修復為主導的系統控制處理措施,具有早生快發、控病、增產、提高馬鈴薯品質、改良土壤的實際應用價值。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一種馬鈴薯的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土壤改良:冬前進行土壤深翻,并在田地中施入土壤改良劑,所述的土壤改良劑為白云石粉,施用量為每667m2施用80kg;
(2)平衡營養:向經土壤改良的田地中施入基肥有機無機肥,所述基肥有機無機肥的施用量為每667m2施用120kg;
(3)選用無病種薯或幼壯薯整薯播種;切薯播種拌種時先將敵克松與少量干土或草木灰拌勻,再加10kg的干土拌勻, 然后與種薯拌勻, 隨拌隨播;
(4)減少馬鈴薯在逆境狀況下生長,保證植株需要的水肥條件,促進植株生長健壯 ,提高其抗病能力,每667m2施用氮肥30kg;
(5)開花前后定期噴施植物殺菌劑,所述植物殺菌劑的各組分的重量份含量為:川芎油30份、灰樹花提取物20份、羊毛脂25份、蒙北芪提取物25份、及已提取物10份、佛手柑精油15份、葡萄柚精油25份、檸檬精油10份、八角 6份、丁香 10份,所述的灰樹花提取物為靈芝酸,所述的蒙北芪提取物為黃芪甲苷,所述的及已提取物為全草含焦莪術酮,所述植物殺菌劑每隔7天噴1次,預防新生葉片受到病菌孢子的侵染;
(6)馬鈴薯收獲后在田間發現早疫病癥狀時及時噴施治療性殺菌劑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每7天噴1次,共噴4次,深耕滅茬,減少翌年種植侵染種源;
(7)播種的種薯單收、單存、單藏。
實施例2
一種馬鈴薯的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土壤改良:冬前進行土壤深翻,并在田地中施入土壤改良劑,所述的土壤改良劑為石灰石粉,施用量為每667m2施用140kg;
(2)平衡營養:向經土壤改良的田地中施入基肥有機無機肥,所述基肥有機無機肥的施用量為每667m2施用140kg;
(3)選用無病種薯或幼壯薯整薯播種;切薯播種拌種時先將敵克松與少量干土或草木灰拌勻,再加15kg的干土拌勻, 然后與種薯拌勻, 隨拌隨播;
(4)減少馬鈴薯在逆境狀況下生長,保證植株需要的水肥條件,促進植株生長健壯 ,提高其抗病能力,每667m2施用氮肥40kg;
(5)開花前后定期噴施植物殺菌劑,所述植物殺菌劑的各組分的重量份含量為:川芎油40份、灰樹花提取物30份、羊毛脂30份、蒙北芪提取物30份、及已提取物15份、佛手柑精油20份、葡萄柚精油30份、檸檬精油15份、八角 13份、丁香 15份,所述的灰樹花提取物為靈芝酸,所述的蒙北芪提取物為黃芪甲苷,所述的及已提取物為左旋二氫焦莪術酮,所述植物殺菌劑每隔7天噴1次,預防新生葉片受到病菌孢子的侵染;
(6)馬鈴薯收獲后在田間發現早疫病癥狀時及時噴施治療性殺菌劑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每7天噴1次,共噴4次,深耕滅茬,減少翌年種植侵染種源;
(7)播種的種薯單收、單存、單藏。
實施例3
一種馬鈴薯的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土壤改良:冬前進行土壤深翻,并在田地中施入土壤改良劑,所述的土壤改良劑為牛石灰,施用量為每667m2施用200 kg;
(2)平衡營養:向經土壤改良的田地中施入基肥有機無機肥,所述基肥有機無機肥的施用量為每667m2施用160kg;
(3)選用無病種薯或幼壯薯整薯播種;切薯播種拌種時先將敵克松與少量干土或草木灰拌勻,再加20kg的干土拌勻, 然后與種薯拌勻, 隨拌隨播;
(4)減少馬鈴薯在逆境狀況下生長,保證植株需要的水肥條件,促進植株生長健壯 ,提高其抗病能力,每667m2施用氮肥50kg;
(5)開花前后定期噴施植物殺菌劑,所述植物殺菌劑的各組分的重量份含量為:川芎油50份、灰樹花提取物40份、羊毛脂35份、蒙北芪提取物35份、及已提取物20份、佛手柑精油25份、葡萄柚精油35份、檸檬精油20份、八角 20份、丁香20份,所述的灰樹花提取物為靈芝酸,所述的蒙北芪提取物為黃芪甲苷,所述的及已提取物為全草含焦莪術酮,所述植物殺菌劑每隔7天噴1次,預防新生葉片受到病菌孢子的侵染;
(6)馬鈴薯收獲后在田間發現早疫病癥狀時及時噴施治療性殺菌劑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每7天噴1次,共噴4次,深耕滅茬,減少翌年種植侵染種源;
(7)播種的種薯單收、單存、單藏。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