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粘性土壤的改良方法,屬于農業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南方土壤普遍粘性重,加上近年來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和農藥,破壞微生物生存環境,導致土壤粘性加重,植物根系不能正常生長,不能吸取土壤中的營養,造成土地減產等情況。
現有的粘性土壤改良技術有不夠完善的地方。如申請號為201410373808.4的《一種改良粘性土壤的方法》的發明中,選用了對于粘度很大的土壤沒有明顯作用的細沙,除非細沙的用量極大,否則不能明顯改良土壤透氣性。同時,該發明的工程量大,工序多成本高,所涉及的材料超過十種,不利于實際操作,更不利于廣泛推廣。
此外,有發明提到用塘底淤泥、粉煤灰、爐碳等有機物質,但這些材料不容易找到,并且屬于小量物品,而改良粘性土壤卻需要在黏土中添加許多可以提高土壤通透性的物質。
關于在土壤里加入有機物的操作上,有發明提出挖溝或挖坑埋入有機物,也有發明提出把有機物撒在土地表面,再用旋耕機將有機物翻耕土地,其實這兩種操作都是對的,只是效果不夠完美,因為挖溝或挖坑的方法側重改良了局部土壤;而把有機物撒在表面再耕地的做法,會側重改良表層土壤,能翻入深層的很少,影響深層土壤的改良效果。
還有一些同類發明,使用土壤改良劑等化學物質,改良劑的成分通常包括沸石粉黃腐植酸鈉、硫酸亞鐵、硫酸鎂、鵬肥、鋅肥等,可以迅速提高土壤溫度,幫助形成團粒結構,增加空氣和水分,它能夠增加作物產量,但是有效期之后,殘余部分會再次導致土壤板結。
綜上所述:以往的技術基本都有諸如工序復雜,所需材料多且難以取材,操作效果不好、使用化學物質或化學添加劑留下后遺癥,改良土壤周期漫長和改良過程不能生產影響經濟收益等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方的不足,公開了一種粘性土壤的改良方法,使用粗河沙、中粗河沙和石粉等常用材料,配合大豆種植,完成改良過程。操作極為簡單,利于推廣。
本發明能為實現生態種植打下良好基礎。在整個改良過程,只使用粗河沙、中粗河沙和石粉,不使用任何化學物質,不污染土壤造成隱患。取材方便,成本低廉。
本發明節省時間,不耽誤生產,不減少收益。操作過程只需要在添加粗河沙、中河沙和石粉等材料的時候耽誤極少時間,通常一天就可以完成;之后就能正常種植。
針對挖溝埋入有機物改良粘性土壤的方法側重于改良深層土壤,而在地面鋪上有機物再把這些鋪在地面的有機物翻入地里的操作方法側重于改良表層土壤的情況,本發明做了更新,既挖溝在深層埋入河沙和石粉的混合物,也在地面撒滿河沙和石粉的混合混,再用機器把整個地翻耕一次,就能將表層和深層土壤兼顧了。
本發明特別強調要種植一輪大豆,不種一般綠肥植物,即使是豆科綠肥也不適合用于改良粘性土壤。原因如下:a綠肥經濟效益不如大豆;b、多數綠肥根系淺,不能改良深層土壤,而大豆是深根植物,可以改良深層土壤;c、綠肥植物通常只適合翻入土壤內,而本發明最后得環節要求覆蓋,大豆收貨后的秸稈是非常好的覆蓋物,可以營造有利于微生物生活和繁殖的環境;d、大豆屬于豆科植物,根瘤菌具有固氮的作用,有利于后期種植。
本發明中的大豆秸稈采取覆還田蓋的方式,不翻耕入地。如果地周圍還有其他雜草或者雜樹,都可以割下來跟大豆秸稈一起做覆蓋物。埋入地里還田和覆蓋地面的方式還田的主要區別在于,埋入地里腐爛快,快速提升有機質含量,而覆蓋在表面更多的是營造有利于微生物生活和繁殖的環境,通過微生物的力量讓土壤更肥沃,同時,地面有覆蓋物可以幫助植物保水、防凍、覆蓋在地面的有機物最終一樣會腐爛入地,同樣能達到提升有機質含量的效果。相比埋入地里,覆蓋在表面效果更好。
具體實施方式:
1、把粗河沙、中粗河沙和石粉,按照1∶3∶7的比例混合起來;
2、用開溝機在地里開橫溝,間距為1.5米寬;然后把河沙石粉混合物跟土壤按照1∶30的比例撒滿地里,溝內和土地表面都要撒入,再用耕地機把整個地翻耕一次,注意,不能只開溝撒在溝內,也不能只撒在表面,需要地表面和溝內都撒上,兼顧表層和深層,這樣,在耕地機全部整體翻耕之后,才能讓土壤和河沙石粉等混合得更加勻稱。
3、種植大豆,并且采取密植方式。密植會導致產量稍低,但是對于在粘土改良期的土壤,需要有更多深根扎深層土壤,達到改良深層土壤效果。
4、大豆收購后,留取大豆,將大豆秸稈和地里的雜草以及地周圍沒用的雜草和雜樹一并割下,用秸稈粉碎機粉碎后,備用。
5、大豆收割后土壤即可正常種植,種上植物或者播種之后,將大豆秸稈撒入地面。秸稈覆蓋在地面夏天可保水,冬天可保溫。還能營造有利于微生物繁殖的環境,達到肥土效果。
6、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不受上述實施步驟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作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