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竹子種植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用于制作電力用竹梯的竹子的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竹子,又名竹。品種繁多,多年生禾本科竹亞科植物,莖為木質,是禾本科的一個分支,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上分布最集中,種類很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樹,生長迅速。
通常通過地下匍匐的根莖成片生長,也可以通過開花結籽繁衍,種子被稱為竹米。有些種類的竹筍可以食用。竹枝桿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倍受中國人喜愛,與梅、蘭和菊并稱為四君子,與梅和松并稱為歲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愛竹詠竹者眾多。
竹是高大喬木狀禾草類植物。記載有70余屬,1千多種,但其中許多是同物異名。竹為高大、生長迅速的禾草類植物,莖為木質。分布于熱帶、亞熱帶至暖溫帶地區。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上分布最集中,種類也最多。竹的地上莖木質而中空(我們稱為竹桿),它是從竹的地下莖(根狀莖)成簇狀生出來的。
最矮小的竹種,其桿高10至15厘米,最大的竹種,其桿高達40米以上。成熟的竹生出水平的枝,葉片為劍形,有葉柄,幼株的葉直接從莖上生出。雖然某些種的莖桿生長迅速(每日可生長0.3米),但大多數種類僅在生長12至120年后才開花結籽。竹一生只開花結籽一次。
竹的地下莖(俗稱竹鞭)是橫著生長的,中間稍空,也有節并且多而密,在節上長著許多須根和芽。一些芽發育成為竹筍鉆出地面長成竹子,另一些芽并不長出地面,而是橫著生長,發育成新的地下莖。因此,竹子都是成片成林的生長。嫩的竹鞭和竹筍可以食用。
秋冬時,竹芽還沒有長出地面,這時挖出來就叫冬筍,春天,竹筍長出地面就叫春筍。冬筍和春筍都是中國菜品里常見的食物。春天時,竹芽在干燥的土壤中等待春雨,如果下過一場透雨,春筍就會以很快的速度長出地面。
傳統的竹子種植方法多數都是只單純的設置豎水溝,使復合肥撒在水溝內,不能使種根與水和復合肥充分接觸,從而導致資源的浪費,且使種根與水和復合肥接觸需要的時間長,從而導致種根不能夠計時與養分計時的接觸,從而影響種根的成活率,從而給人們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另外,在電力公司中,需要在戶外施工或者搶修線纜,經常需要使用竹梯而電力公司使用的竹梯不同于家用梯子,對竹梯的負荷強度有很高的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制作電力用竹梯的竹子的種植方法,以解決傳統的竹子種植方法多數都是只單純的設置豎水溝,使復合肥撒在水溝內,不能使種根與水和復合肥充分接觸,從而導致資源的浪費,且使種根與水和復合肥接觸需要的時間長,從而導致種根不能夠計時與養分計時的接觸,從而影響種根的成活率,從而給人們造成一定經濟損失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制作電力用竹梯的竹子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母竹選擇:每年的3月初,選擇生長旺盛的3-5年的竹子,取其周圍一定長度的竹根作為種根,且每個種根必須帶有竹鞭。
S2、土地整理:首先,將土地整理平整,然后均勻撒施一定量的生物有機肥,使用旋耕機進行松土,將土和生物有機肥混合均勻,再給土地設置豎水溝和橫水溝,且每兩個豎水溝之間的距離為50-80厘米,每兩個橫水溝之間的距離為40-60厘米,且豎水溝和橫水溝的深度均為20-30厘米,且橫水溝和豎水溝的寬度均為20-40厘米,將橫水溝和豎水溝的兩端堵住,再往橫水溝和豎水溝內均勻撒施一定量的復合肥。
S3、種根移植:將選取的種根進行低溫處理一段時間,再使用0.5mg/L吲哚乙酸溶液和20g/L蔗糖溶液的混合溶液浸泡20-50分鐘,再將種根橫向埋入每兩個橫水溝和每兩個豎水溝圍成的地面內,再將埋有種根的位置輕輕壓實,再使用地膜將埋有種根的位置進行覆蓋,使用濕土將地膜的邊緣進行壓實。
S4、田間管理:根據天氣情況進行澆水、除草和施肥。
優選的,所述母竹選擇步驟中,種根的選取長度為10-15厘米。
優選的,所述土地整理步驟中,每畝生物有機肥的撒施量為1000-1300千克,每畝復合肥的撒施量為50-80千克。
優選的,所述種根移植步驟中,種根處理的溫度為5-10℃,且處理的時間為1-1.5小時。
優選的,所述田間管理步驟中,施肥的方式可以為撒施和埋施,其中,撒施是將復合肥均勻撒在豎水溝和橫水溝內,并及時往豎水溝和橫水溝內澆水,埋施是使用鐵鍬在竹苗附近挖坑,將復合肥撒在坑內,并用濕土覆蓋且壓實。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通過設置豎水溝和橫水溝,且每兩個豎水溝之間的距離為50-80厘米,每兩個橫水溝之間的距離為40-60厘米,且橫水溝和豎水溝的寬度均為20-30厘米,并且在每兩個橫水溝和每兩個豎水溝之間種植種根,從而使水和復合肥能過及時的與種根接觸,且接觸均勻,從而使種根能夠及時的與養分接觸,從而提高了種根的成活率,且防止養分浪費,避免了給人們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2、本發明通過設置豎水溝、橫水溝以及兩種施肥的方式,使竹子的澆水和施肥更加方便,從而使田間的管理更加方便,減輕了人們的工作量,且節省了成本,便于大規模種植,且采用竹根作為種根,再使用0.5mg/L吲哚乙酸溶液和20g/L蔗糖溶液的混合溶液浸泡20-50分鐘,從而促使種根的生長,提高了種根的成活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中的實施例,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制作電力用竹梯的竹子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母竹選擇:每年的3月初,選擇生長旺盛的3-5年的竹子,取其周圍一定長度的竹根作為種根,且種根的選取長度為10-15厘米,且每個種根必須帶有竹鞭。
S2、土地整理:首先,將土地整理平整,然后均勻撒施一定量的生物有機肥,且生物有機肥每畝的撒施量為1000-1300千克,使用旋耕機進行松土,將土和生物有機肥混合均勻,再給土地設置豎水溝和橫水溝,且每兩個豎水溝之間的距離為50-80厘米,每兩個橫水溝之間的距離為40-60厘米,且豎水溝和橫水溝的深度均為20-30厘米,且橫水溝和豎水溝的寬度均為20-40厘米,將橫水溝和豎水溝的兩端堵住,再往橫水溝和豎水溝內均勻撒施一定量的復合肥,且每畝復合肥的撒施量為50-80千克。
S3、種根移植:將選取的種根在溫度為5-10℃條件下進行低溫處理,且處理的時間為1-1.5小時,再使用0.5mg/L吲哚乙酸溶液和20g/L蔗糖溶液的混合溶液浸泡20-50分鐘,再將種根橫向埋入每兩個橫水溝和每兩個豎水溝圍成的地面內,再將埋有種根的位置輕輕壓實,再使用地膜將埋有種根的位置進行覆蓋,使用濕土將地膜的邊緣進行壓實。
S4、田間管理:根據天氣情況進行澆水、除草和施肥,施肥的方式可以為撒施和埋施,其中,撒施是將復合肥均勻撒在豎水溝和橫水溝內,并及時往豎水溝和橫水溝內澆水,埋施是使用鐵鍬在竹苗附近挖坑,將復合肥撒在坑內,并用濕土覆蓋且壓實。
實施例一
一種用于制作電力用竹梯的竹子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母竹選擇:每年的3月初,選擇生長旺盛的3年的竹子,取其周圍一定長度的竹根作為種根,且種根的選取長度為10厘米,且每個種根必須帶有竹鞭。
S2、土地整理:首先,將土地整理平整,然后均勻撒施一定量的生物有機肥,且生物有機肥每畝的撒施量為1000千克,使用旋耕機進行松土,將土和生物有機肥混合均勻,再給土地設置豎水溝和橫水溝,且每兩個豎水溝之間的距離為50厘米,每兩個橫水溝之間的距離為40厘米,且豎水溝和橫水溝的深度均為20厘米,且橫水溝和豎水溝的寬度均為20厘米,將橫水溝和豎水溝的兩端堵住,再往橫水溝和豎水溝內均勻撒施一定量的復合肥,且每畝復合肥的撒施量為50千克。
S3、種根移植:將選取的種根在溫度為5℃條件下進行低溫處理,且處理的時間為1小時,再使用0.5mg/L吲哚乙酸溶液和20g/L蔗糖溶液的混合溶液浸泡20分鐘,再將種根橫向埋入每兩個橫水溝和每兩個豎水溝圍成的地面內,再將埋有種根的位置輕輕壓實,再使用地膜將埋有種根的位置進行覆蓋,使用濕土將地膜的邊緣進行壓實。
S4、田間管理:根據天氣情況進行澆水、除草和施肥,施肥的方式可以為撒施和埋施,其中,撒施是將復合肥均勻撒在豎水溝和橫水溝內,并及時往豎水溝和橫水溝內澆水,埋施是使用鐵鍬在竹苗附近挖坑,將復合肥撒在坑內,并用濕土覆蓋且壓實。經過詳細統計,竹根的成活率在79%左右。
實施例二
一種用于制作電力用竹梯的竹子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母竹選擇:每年的3月初,選擇生長旺盛的4年的竹子,取其周圍一定長度的竹根作為種根,且種根的選取長度為13厘米,且每個種根必須帶有竹鞭。
S2、土地整理:首先,將土地整理平整,然后均勻撒施一定量的生物有機肥,且生物有機肥每畝的撒施量為1200千克,使用旋耕機進行松土,將土和生物有機肥混合均勻,再給土地設置豎溝和橫水溝,且每兩個豎水溝之間的距離為70厘米,每兩個橫水溝之間的距離為50厘米,且豎水溝和橫水溝的深度均為25厘米,且橫水溝和豎水溝的寬度均為30厘米,將橫水溝和豎水溝的兩端堵住,再往橫水溝和豎水溝內均勻撒施一定量的復合肥,且每畝復合肥的撒施量為65千克。
S3、種根移植:將選取的種根在溫度為8℃條件下進行低溫處理,且處理的時間為1.3小時,再使用0.5mg/L吲哚乙酸溶液和20g/L蔗糖溶液的混合溶液浸泡35分鐘,再將種根橫向埋入每兩個橫水溝和每兩個豎水溝圍成的地面內,再將埋有種根的位置輕輕壓實,再使用地膜將埋有種根的位置進行覆蓋,使用濕土將地膜的邊緣進行壓實。
S4、田間管理:根據天氣情況進行澆水、除草和施肥,施肥的方式可以為撒施和埋施,其中,撒施是將復合肥均勻撒在豎水溝和橫水溝內,并及時往豎水溝和橫水溝內澆水,埋施是使用鐵鍬在竹苗附近挖坑,將復合肥撒在坑內,并用濕土覆蓋且壓實。經過詳細統計,竹根的成活率在82%左右。
實施例三
一種用于制作電力用竹梯的竹子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母竹選擇:每年的3月初,選擇生長旺盛的5年的竹子,取其周圍一定長度的竹根作為種根,且種根的選取長度為15厘米,且每個種根必須帶有竹鞭。
S2、土地整理:首先,將土地整理平整,然后均勻撒施一定量的生物有機肥,且生物有機肥每畝的撒施量為1300千克,使用旋耕機進行松土,將土和生物有機肥混合均勻,再給土地設置豎水溝和橫水溝,且每兩個豎水溝之間的距離為80厘米,每兩個橫水溝之間的距離為60厘米,且豎水溝和橫水溝的深度均為30厘米,且橫水溝和豎水溝的寬度均為40厘米,將橫水溝和豎水溝的兩端堵住,再往橫水溝和豎水溝內均勻撒施一定量的復合肥,且每畝復合肥的撒施量為80千克。
S3、種根移植:將選取的種根在溫度為10℃條件下進行低溫處理,且處理的時間為1.5小時,再使用0.5mg/L吲哚乙酸溶液和20g/L蔗糖溶液的混合溶液浸泡50分鐘,再將種根橫向埋入每兩個橫水溝和每兩個豎水溝圍成的地面內,再將埋有種根的位置輕輕壓實,再使用地膜將埋有種根的位置進行覆蓋,使用濕土將地膜的邊緣進行壓實。
S4、田間管理:根據天氣情況進行澆水、除草和施肥,施肥的方式可以為撒施和埋施,其中,撒施是將復合肥均勻撒在豎水溝和橫水溝內,并及時往豎水溝和橫水溝內澆水,埋施是使用鐵鍬在竹苗附近挖坑,將復合肥撒在坑內,并用濕土覆蓋且壓實。經過詳細統計,竹根的成活率在80%左右。
綜上所述:本發明通過設置豎水溝和橫水溝,且每兩個豎水溝之間的距離為50-80厘米,每兩個橫水溝之間的距離為40-60厘米,且橫水溝和豎水溝的寬度均為20-30厘米,并且在每兩個橫水溝和每兩個豎水溝之間種植種根,從而使水和復合肥能過及時的與種根接觸,且接觸均勻,從而使種根能夠及時的與養分接觸,從而提高了種根的成活率,且防止養分浪費,避免了給人們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同時,本發明通過設置豎水溝、橫水溝以及兩種施肥的方式,使竹子的澆水和施肥更加方便,從而使田間的管理更加方便,減輕了人們的工作量,且節省了成本,便于大規模種植,且采用竹根作為種根,再使用0.5mg/L吲哚乙酸溶液和20g/L蔗糖溶液的混合溶液浸泡20-50分鐘,從而促使種根的生長,提高了種根的成活率。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