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發明屬于畜牧業工業化生產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蘇梅黑豬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地方品種豬或培育品種豬的培育重點都在提高瘦肉率和肉質上,而國外品種豬培育重點在具備高產仔性能的瘦肉品種和配套系。現有的地方豬品種在產仔數、適應能力等方面有著顯著的優勢,但在生長速度和瘦肉率和肉質方面存在缺陷;而國外引進品種在生長速度和瘦肉率方面有顯著優勢,但在繁殖力和適應性等方面存在缺陷。此外,在豬種培育的過程中,多采用傳統的組建基礎群進行閉鎖繁育的方法,而我們開展的蘇梅黑豬的培育采用傳統育種與分子育種相結合的方面,加速了培育的過程。雖然已有梅山豬和巴克夏豬進行雜交生產商品豬的報道,但事實上梅山豬和巴克夏豬雜交1代的個體僅能作為生產商品豬的雜交親本使用,不能開展雜交豬的純種繁育,否則其后代毛色由黑變花色的現象非常嚴重,只有對建立的基礎群經過3~5代的群內選育才能形成遺傳穩定的黑豬后代。技術實現要素:發明目的:為了解決我國及國外豬品種總產仔數和產活仔數偏低的問題,為保護我國地方豬,特別是江海型豬高產仔的特點做出貢獻,為給商品豬生產提供優良的黑豬親本,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了一種蘇梅黑豬的培育方法。技術方案: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蘇梅黑豬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親本的選擇:選擇梅山豬和巴克夏豬作為親本進行雜交得到蘇梅1代;2)第1世代候選豬群的獲得:選擇一定規模的蘇梅1代,組建基礎群,得到第1世代候選豬群;3)蘇梅黑豬的獲得:第1世代候選豬群中的公母豬隨機交配,得到的第1胎開始留種,留種公母豬組建第2世代;以此類推,在封閉小群內進行繼代選育,經過3~5世代選育,然后進行擴群推廣獲得遺傳性狀穩定的蘇梅黑豬。其中,上述步驟1)梅山豬和巴克夏豬外貌為四肢下部白色,其余部分為黑色特征,以及乳頭數達到8對以上,且親代平均產仔數在12頭以上,體質健康。其中,上述步驟2)第1世代候選豬群是根據180日齡體重向上選擇和180日齡膘厚向下選擇、公母比例1︰5的標準進行選留和組建,選留10頭公豬和50頭母豬組建第1世代。其中,在留種過程中,實行“斷奶時多留,結束測定時精選”,中途非特殊情況不準淘汰,留種時,采用各家系等量留種;交配系統上,1世代采用避開全、半同胞交配的隨機交配,各公豬配等數的母豬;其中,上述步驟3)中的留種是通過傳統選育方式留種和/或錯配PCR-RFLP技術輔助選育留種。其中,上述傳統選育方式是通過在封閉小群內逐代根據生產性能、體型外貌、血統來源進行繼代選育。其中,上述錯配PCR-RFLP技術是指通過錯配PCR-RFLP技術檢測IGF2基因和ob基因的多態性,根據個體的基因多態性進行輔助選種。在上述傳統選育的基礎上,我們采用錯配PCR-RFLP(DraIII)技術、PCR-RFLP(HinfI)技術檢測2個影響豬生長性狀和瘦肉率性狀的功能基因,IGF2基因、ob基因的多態性,根據個體的基因多態性進行輔助選種。(注:胰島素樣生長因子2(IGF2)在胎兒生長發育和肌肉生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是影響豬瘦肉量的主要候選基因;ob基因及其表達產物“瘦蛋白”(leptin)可以降低采食量,加快代謝速度和減少脂肪生長。)其中,上述步驟3)的留種還包括建立BLUP模型,估計蘇梅黑豬育種值,進行生長曲線擬合,了解蘇梅黑豬生長發育過程,通過估算結果進行輔助選種。其中,上述育種值是根據育種值計算公式計算個體育種值,將育種值由高到低進行排序,根據留種需求量,對育種值高的個體進行留種。本發明所述的傳統選育方式群體繼代選育法指的是從建立基礎群開始,閉鎖繁育,根據育種目標進行選種選配,一代一代重復進行,直到育成符合品種標準、遺傳性穩定、整齊均一的群體。本發明所述的遺傳性狀穩定指的是親本交配后,后代不會出現性狀分離現象,親本的性狀一定會遺傳給子代。有益效果:本發明利用我國現有的梅山豬品種和國外引進的巴克夏豬品種做材料,通過雜交將它們的高產仔、耐粗飼、黑豬外貌、生長速度快等優點固定,本發明在傳統建群進行閉鎖繼代選育的基礎上,結合分子標記技術和BLUP估計育種值方法,能夠準確高效地開展個體的留種和后代選育工作,為品種培育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提升了后代選留的針對性和準確性。附圖說明圖1為本發明蘇梅黑豬的培育方法流程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1培育獲得的蘇梅公豬照片;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1培育獲得的蘇梅母豬照片;圖4為本發明的親本梅山母豬照片。具體實施方式根據下述實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然而,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容易理解,實施例所描述的具體的物料配比、工藝條件及其結果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應當也不會限制權利要求書中所詳細描述的本發明。實施例1蘇梅黑豬的傳統培育為了培育一種產仔性能高,生活力強的黑豬新品種。選用梅山豬和巴克夏豬作為材料,通過雜交,群體繼代選育方法培育。選擇梅山豬和巴克夏豬作為親本進行雜交得到蘇梅1代,選擇個體品種較純,外貌符合各品種特征,且親代平均產仔數在12頭以上,體質健康。開展梅山豬和巴克夏豬雜交,各占50%的血緣雜交制種。在符合體型外貌為四肢下部白色,其余部分為黑色特征,以及乳頭數達到8對(16個以上)基礎上,根據180日齡體重向上選擇和180日齡膘厚向下選擇、公母比例1︰5的標準進行選留和組建,選留10頭公豬和50頭母豬組建1世代。1世代公母豬隨機交配,第1胎開始留種,留種公母豬組建第2世代,以此類推,在封閉小群內逐代根據生產性能、體型外貌、血統來源等進行繼代選育;在閉鎖的基礎群應用群體繼代選育法,經過3世代選育,當外貌特征為四肢下部白色,其余部分為黑色特征,以及乳頭數達到8對以上和產仔數穩定在12頭時,進行擴群推廣最終獲得蘇梅黑豬。因其培育過程中使用小梅山豬、培育地點在江蘇和黑色背毛,因此最后將培育的新品種豬種定名為蘇梅黑豬。我們通過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比較蘇梅黑豬與梅山豬。結果見表1~表8,新培育品種——蘇梅黑豬,與梅山豬相比,在初生重、21日齡中等方面均差異顯著。4月齡公豬在體高和胸圍方面顯著高于梅山豬,6月齡體尺各指標顯著高于梅山豬;初產母豬和經產母豬的總產仔數、產活仔數兩項指標兩個品種差異不顯著。說明蘇梅黑豬不但提升了梅山豬品種的生長速度,而且還保持了梅山豬的優秀繁殖能力。表1蘇梅黑公豬與梅山公豬不同日齡重仔豬體重比較注:同行比較P<0.05表示差異顯著,P<0.01表示差異極顯著,P>0.05表示差異不顯著。下同。表2蘇梅黑母豬與梅山母豬不同日齡重仔豬體重比較注:同行比較P<0.05表示差異顯著,P<0.01表示差異極顯著,P>0.05表示差異不顯著。下同。表3蘇梅黑公豬與梅山公豬4月齡體尺比較注:同行比較P<0.05表示差異顯著,P<0.01表示差異極顯著,P>0.05表示差異不顯著。下同。表4蘇梅黑母豬與梅山母豬4月齡體尺比較注:同行比較P<0.05表示差異顯著,P<0.01表示差異極顯著,P>0.05表示差異不顯著。下同。表5蘇梅黑公豬與梅山公豬6月齡體尺比較注:同行比較P<0.05表示差異顯著,P<0.01表示差異極顯著,P>0.05表示差異不顯著。下同。表6蘇梅黑母豬與梅山母豬6月齡體尺比較注:同行比較P<0.05表示差異顯著,P<0.01表示差異極顯著,P>0.05表示差異不顯著。下同。表7各組初產母豬的繁殖性能比較注:同行比較P<0.05表示差異顯著,P<0.01表示差異極顯著,P>0.05表示差異不顯著。下同。表8各組經產母豬的繁殖性能比較注:同行比較P<0.05表示差異顯著,P<0.01表示差異極顯著,P>0.05表示差異不顯著。實施例2錯配PCR-RFLP技術輔助選育在實施例1的傳統選育的基礎上,我們采用錯配PCR-RFLP(DraIII)技術、PCR-RFLP(HinfI)技術檢測2個影響豬生長性狀和瘦肉率性狀的功能基因,IGF2基因、ob基因的多態性,根據個體的基因多態性進行輔助選種。(注:胰島素樣生長因子2(IGF2)在胎兒生長發育和肌肉生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是影響豬瘦肉量的主要候選基因;ob基因及其表達產物“瘦蛋白”(leptin)可以降低采食量,加快代謝速度和減少脂肪生長。)我們通過采用錯配PCR-RFLP(DraIII)技術,檢測IGF2基因內含子3中的已知突變A3072G的多態性,結果顯示,在該位點上檢測到3種基因型和2個等位基因(A和G),在對引進巴克夏豬進行分子標記時發現,3頭巴克夏豬基因型分別為AA、AG、AG型,蘇梅黑豬不同世代群體中,基本滿足品種目標特征下,隨著世代的增加,適當提高等位基因A的頻率。表9IGF2基因的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我們通過采用PCR-RFLP(HinfI)檢測ob基因T3469C位點的多態性,結果顯示,在該位點上檢測到3種基因型和2個等位基因(A和B),梅山豬群體中,等位基因B均為優勢基因,在對引進巴克夏豬進行分子標記時發現,3頭巴克夏豬基因型分別為BB型,蘇梅黑豬不同世代群體中,基本滿足品種目標特征下,持續提高等位基因B的頻率。表10ob基因的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實施例3建立BLUP模型輔助選育在實施例1和2的基礎上建立BLUP模型:本項目采用個體動物模型,該模型中,測定的世代和性別作為固定效應,個體號作為動物效應,窩號作為非相關隨機效應。Y=Xb+Zu+Sl+e其中,Y為觀察值向量,b為固定效應向量,u為隨機動物效應向量,l為窩效應向量,e為隨機殘差效應向量,X、Z、S分別為對應于固定效應、動物效應和窩效應的設計矩陣。采用MTDFREML軟件估計蘇梅黑豬相關性狀的遺傳參數,所測性狀的遺傳力在0.28-0.62之間;目標性狀W180(180日齡體重)和BF180(180日齡背膘厚度)的遺傳力分別為0.49、0.43,屬于高遺傳力性狀,選種時適合采用個體選擇方法。表11蘇梅黑豬180日齡體重和180日齡背膘厚度性狀遺傳參數性狀加性方差窩效應方差表型方差窩效應遺傳力W1800.367020.018210.749030.020.49BF1800.173720.034010.403990.080.43固定效應分析:固定效應是影響遺傳參數估計準確的一大因素,分析各固定效應的影響,從而把它完全從隨機效應中分離,能使遺傳參數的估計值更為準確,同時,根據固定效應結果,可以有效直觀地分析各環境因素對豬經濟性狀的影響。目標性狀W180和BF180公豬的固定效益分別為9.13631、0.12336,遠大于母豬的0.45991、0.03638,因此,應加大公豬的選擇強度,提高遺傳進展。表12蘇梅黑豬180日齡體重和180日齡背膘厚度性狀的固定效應性狀公母1世代2世代3世代W1809.136310.45991-2.10220-0.70867-0.04360BF1800.123360.03638-0.09954-0.08274-0.03244為進一步了解蘇梅黑豬生長發育過程,應用SPSS統計軟件,對蘇梅豬的生長曲線進行擬合,結果顯示:Gompertz生長模型對蘇梅豬生長曲線的擬合度最好,各世代的復相關系數(R2)均超過99%。表13Gompertz生長模型擬合蘇梅豬生長曲線的基本參數世代AbKR21148.741±15.4874.030±0.0690.007±0.0000.9942204.280±33.4114.222±0.1170.006±0.0010.9923259.296±54.5824.391±0.1600.006±0.0010.991經過培育,蘇梅黑豬的體型外貌特征:體軀長,腰背平直、較寬,腹圍較寬,四肢粗壯,肌肉緊實,嘴筒較長,耳小且呈前傾外展,被毛黑色,基本保留梅山豬肢端白、鼻端白的“四腳白”特征(圖2-3)。實驗例經過實施例1~3的方法進行了3個世代的繼代選育得到的蘇梅黑豬育肥豬的180日齡重、180背膘厚度、90kg體重日齡、90kg日增重、飼料轉化率分別為64.32±0.60kg、2.61±0.02cm、215.28±1.01天、619.05±3.17g、3.12︰1。表14各世代蘇梅黑豬育肥豬生產性能測定結果屠宰性能方面:90kg體重屠宰,主要測定屠宰率、瘦肉率、背膘厚、眼肌面積和肌內脂肪含量等指標。經過3個世代的繼代選育,育肥豬的屠宰率、胴體瘦肉率、膘厚、眼肌面積和肌內脂肪含量分別為72.47%、55.09%、2.77±0.03cm、35.51±0.30cm2和3.09%,具體見表15。表15各世代蘇梅黑豬育肥豬屠宰性能測定結果世代屠宰率胴體瘦肉率膘厚眼肌面積肌內脂肪171.02±0.4253.56±0.432.81±0.0429.57±0.413.23±0.03272.39±0.3354.58±0.352.78±0.0332.76±0.323.12±0.02372.47±0.3055.09±0.322.77±0.0335.51±0.303.09±0.03綜上所述,在傳統建群進行閉鎖繼代選育的基礎上,結合分子標記技術和BLUP估計育種值方法,能夠準確高效地開展個體的留種和后代選育工作,為品種培育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提升了后代選留的針對性和準確性。培育的蘇梅黑豬在保留小梅山豬繁殖特性和黑色背毛的基礎上,在生長速度和瘦肉率等方面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培育黑豬無論在各日齡階段的體重和體尺等方面均高于小梅山豬親本;培育黑豬的3世代個體的屠宰率、胴體瘦肉率、膘厚、眼肌面積和肌內脂肪含量分別為72.47%、55.09%、2.77±0.03cm、35.51±0.30cm2和3.09%,上述指標均高于小梅山豬親本,如繼續培育至5代效果將會進一步提升。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