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玉米收獲機,詳細而言是涉及具有如下部分的玉米收獲機:收獲裝置,其收獲玉米穗狀體;輸送裝置,其將由所述收獲裝置收獲的玉米穗狀體向機體后方輸送;剝皮裝置,其設置在所述輸送裝置的后方,接收從所述輸送裝置的排出口排出的玉米穗狀體,并對接收的玉米穗狀體進行剝皮;擴散引導部,其設置在所述排出口的下方并且橫向寬度形成得比所述輸送裝置的橫向寬度寬,使從所述排出口排出的玉米穗狀體在所述剝皮裝置的橫向寬度方向上擴散并引導至所述剝皮裝置的接收口。
背景技術:
上述玉米收獲機同時進行收獲玉米穗狀體的收獲作業和剝去所收獲的玉米穗狀體的包葉的剝皮處理。并且,即使從輸送裝置排出的玉米穗狀體較多,玉米穗狀體也會通過擴散引導部在剝皮裝置的橫向寬度方向上擴散并引導至剝皮裝置,因此,不易使玉米穗狀體阻塞在剝皮裝置的接收口。
由收獲裝置收獲的玉米穗狀體中有時混入有切碎葉等塵埃。以往,在該情況下,塵埃與玉米穗狀體一起被輸送裝置輸送,并被排出至橫向寬度比輸送裝置的橫向寬度寬的擴散引導部,因此,被排出的塵埃容易飛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從輸送裝置排出塵埃也使塵埃不易飛散的玉米收獲機。
本公開的玉米收獲機的特征結構在于,具備:
收獲裝置,其收獲玉米穗狀體;
輸送裝置,其將由所述收獲裝置收獲的玉米穗狀體向機體后方輸送;
剝皮裝置,其設置于所述輸送裝置的后方,接收從所述輸送裝置的排出口排出的玉米穗狀體,并對接收的玉米穗狀體進行剝皮;
擴散引導部,其設置于所述排出口的下方并且形成為橫向寬度比所述輸 送裝置的橫向寬度寬,使從所述排出口排出的玉米穗狀體在所述剝皮裝置的橫向寬度方向上擴散并引導至所述剝皮裝置的接收口;
罩,其封閉所述排出口和所述擴散引導部的起始端部之間。
根據本結構,即使塵埃從輸送裝置排出到擴散引導部,由于輸送裝置的排出口和擴散引導部的起始端部之間被罩封閉,所以也能夠利用罩防止或抑制塵埃飛散。
因此,即使在塵埃混入所收獲的玉米穗狀體中時,從輸送裝置排出的塵埃也不易飛散,例如不易發生塵埃進入發動機附近等不良狀況。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優選的是,所述罩在遍及所述排出口和所述起始端部的外周部的狀態下設置。
根據本結構,罩從起始端部的外周部覆蓋起始端部,因此,能夠有效防止塵埃飛散。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優選的是,所述罩在遍及所述排出口的邊緣部和所述起始端部的外周部的狀態下設置。
根據本結構,罩從排出口的邊緣部覆蓋排出口,而且罩從起始端部的外周部覆蓋起始端部,因此,能夠有效防止塵埃飛散。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優選的是,所述罩在遍及所述排出口和所述起始端部的橫端的狀態下設置。
根據本結構,罩位于起始端部的橫端,不易產生罩和起始端部的間隙,因此,能夠有效防止塵埃飛散。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優選的是,所述罩在遍及所述排出口和所述起始端部的前端的狀態下設置。
根據本結構,擴散引導部的橫向寬度比輸送裝置的橫向寬度寬,由此,在擴散引導部的橫端側,擴散引導部的前端從輸送裝置向橫向外側突出,但該前端和排出口之間被罩覆蓋,因此,能夠防止塵埃從擴散引導部的前端側飛散。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優選的是,所述擴散引導部具備:第一傾斜部,其構成為前方向下的狀態,并且設置在所述排出口的機體后方側,接住從所述排出口排出的玉米穗狀體并向機體前下方側流下引導;第二傾斜部,其構成為后方向下的狀態,收取來自所述第一傾斜部的玉米穗狀體并向所述接收口流下引導;所述罩在遍及所述排出口的側部、所述第一傾斜部的側部和所 述第二傾斜部的側部的狀態下設置。
根據本結構,即使玉米穗狀體從排出口向后方飛出,也會被第一傾斜部接住并向第二傾斜部引導,因此,容易將玉米穗狀體無遺漏地供給至剝皮裝置。在該情況下,在排出口的后方形成由第一傾斜部和第二傾斜部圍成的空間,但該空間的側方被罩覆蓋,因此,能夠利用罩有效防止塵埃向外部飛散。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優選的是,將所述罩的側部向所述第一傾斜部側折返,在該折返部上載置支承所述第一傾斜部。
根據本結構,利用將罩用作支承構件的簡單的支承結構,能夠克服因玉米穗狀體的收取而施加的載荷可靠地支承第一傾斜部。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優選的是,在所述罩上具備從所述起始端部的橫端立起的下橫罩和從所述排出口的橫邊緣部朝向所述下橫罩的上緣延伸的上橫罩。
根據本結構,能夠利用下橫罩和上橫罩可靠覆蓋擴散引導部的橫向側方和上方。下橫罩從起始端部立起,上橫罩從排出口的橫邊緣部朝向下橫罩的上緣,因此,罩不會變得過于大型,不會使罩內的空間過大,并且即使在擴散引導部的靠橫端的部位也能夠確保用于玉米穗狀體順暢移動的空間。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優選的是,在所述下橫罩的上端部設置有朝向所述排出口側折返的折返部。
根據本結構,折返部具備針對下橫罩的上端部的肋功能,因此,能夠使下橫罩具備優異的強度。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優選的是,在所述罩上具備從所述起始端部的前端立起的下前罩和從所述上橫罩的橫端朝向所述下前罩的上端延伸的上前罩。
根據本結構,能夠利用下前罩和上前罩可靠覆蓋擴散引導部的前方。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優選的是,所述下橫罩支承于所述剝皮裝置。
根據本結構,利用剝皮裝置可靠地支承下橫罩,而不設置用于下橫罩的專用的支承部件。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優選的是,所述上橫罩支承于所述輸送裝置的輸送殼體。
根據本結構,利用輸送殼體可靠地支承上橫罩,而不設置用于上橫罩的專用的支承部件。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優選的是,所述下前罩支承于所述下橫罩的前端部。
根據本結構,利用下橫罩可靠地支承下前罩,而不設置用于下前罩的專用的支承部件。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優選的是,所述上前罩支承于所述輸送裝置的輸送殼體。
根據本結構,利用輸送殼體可靠地支承上前罩,而不設置用于上前罩的專用的支承部件。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優選的是,所述剝皮裝置具備在所述剝皮裝置的橫向寬度方向上排列的多列剝皮處理部,在所述剝皮處理部中具備一對剝皮輥,所述一對剝皮輥在所述橫向寬度方向上排列配置,并以在所述剝皮處理部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軸芯為旋轉中心被旋轉驅動,在所述擴散引導部具備第二傾斜部,所述第二傾斜部構成為后方向下的狀態,將從所述排出口排出的玉米穗狀體流下引導至所述接收口,在所述第二傾斜部上設置有在所述剝皮處理部的橫向寬度方向上排列的多個引導體,所述引導體位于相鄰的所述剝皮處理部彼此之間的前方,構成為將玉米穗狀體朝向一方的所述剝皮處理部的一對剝皮輥之間引導,在所述引導體的起始端設置有從所述第二傾斜部立起的臺階部。
根據本結構,當位于第二傾斜部的玉米穗狀體成為橫向姿態(玉米穗狀體的長度方向成為與剝皮輥的軸芯交叉的方向的姿態)時,玉米穗狀體的兩端側碰到引導體的臺階部,對玉米穗狀體的兩端側施加阻力,從而對玉米穗狀體施加轉動力。其結果是,玉米穗狀體容易從橫向姿態向縱向姿態(玉米穗狀體的長度方向成為沿著剝皮輥的軸芯方向的方向的姿態)進行姿態變化。
因此,僅采用在引導體的起始端設置臺階部這樣的簡單的結構,就容易使玉米穗狀體以縱向姿態導入至剝皮處理部,在剝皮處理時種子粒不易脫粒。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優選的是,在所述引導體的上方設置有撥入旋轉裝置,所述撥入旋轉裝置以在所述橫向寬度方向上延伸的軸芯為旋轉中心被旋轉驅動,將玉米穗狀體向所述剝皮處理部側撥入,所述撥入旋轉裝置具備在沿所述軸芯的方向上排列的多個撥入葉片部,這些撥入葉片部在俯視時處于與所述引導體重合的狀態。
根據本結構,撥入葉片部作用于受到引導體的姿態矯正的作用的玉米穗 狀體,因此,更容易對玉米穗狀體施加轉動力,更容易使玉米穗狀體姿態變化為縱向姿態。并且,容易確保用于使玉米穗狀體以縱向姿態移動的相鄰的引導體之間的路經較寬,因此,能夠將玉米穗狀體在縱向姿態下順暢地導入剝皮處理部。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優選的是,所述玉米收獲機構成為,在相對于玉米穗狀體的移動方向側視觀察時,所述撥入葉片部的旋轉軌跡和所述引導體重合。
根據本結構,撥入葉片部作用于登上引導體的玉米穗狀體,因此,更容易對玉米穗狀體施加轉動力,玉米穗狀體從橫向姿態向縱向姿態進行姿態變化的可靠性提高。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優選的是,在所述擴散引導部中具備:第二傾斜部,其構成為后方向下的狀態,將從所述排出口排出的玉米穗狀體流下引導至所述接收口;橫壁部,其從所述第二傾斜部的橫向兩側部立起;所述玉米收獲機具備橫向引導體,所述橫向引導體在遍及所述橫壁部的內表面和所述第二傾斜部的狀態下設置,將玉米穗狀體朝向所述擴散引導部的橫向寬度方向中央側引導。
根據本結構,欲沿橫壁部移動的玉米穗狀體由橫向引導體朝向擴散引導部的橫向寬度方向中央側引導,因此,與玉米穗狀體在沿著橫壁部的狀態下進入剝皮裝置中的情況相比,容易使玉米穗狀體不錯位地導入剝皮處理部。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優選的是,所述橫向引導體構成為越靠玉米穗狀體移動方向下游側就寬度越寬,所述橫向引導體的起始端部位于所述橫壁部與所述第二傾斜部的連結部位,所述橫向引導體的所述橫壁部側的端部以在相對于玉米穗狀體移動方向側視觀察時越靠玉米穗狀體移動方向下游側就相對于所述第二傾斜部的高度越高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橫壁部,所述橫向引導體的第二傾斜部側的端部以越靠玉米穗狀體移動方向下游側就越遠離所述橫壁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第二傾斜部。
根據本結構,橫向引導體的上表面成為傾斜面。在第二傾斜部中位于橫向引導體的橫向內側的部位設置有朝向剝皮處理部引導玉米穗狀體的引導體時,以橫向姿態位于第二傾斜部的玉米穗狀體的一端側登上橫向引導體的傾斜面而容易轉動,另一端側碰到引導體而受到阻力,因此,容易對玉米穗狀體施加轉動力,玉米穗狀體從橫向姿態向縱向姿態進行姿態變化的可靠性提 高。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玉米收獲機的整體的側視圖。
圖2是表示玉米收獲機的整體的俯視圖。
圖3是表示剝皮裝置的縱剖側視圖。
圖4是表示剝皮裝置的俯視圖。
圖5是表示引導體的側視圖。
圖6是表示引導體的立體圖。
圖7是表示引導體和橫向引導體的主視圖。
圖8是表示橫向引導體的立體圖。
圖9是表示撥入旋轉裝置的一部分的俯視圖。
圖10是圖9的X-X截面向視圖。
圖11是表示分解狀態的撥入旋轉裝置的立體圖。
圖12是表示旋轉移送體的俯視圖。
圖13是表示旋轉移送體和剝皮處理部的縱截面結構的后視圖。
圖14是表示旋轉移送體的縱剖側視圖。
圖15是表示展開狀態的葉片部的俯視圖。
圖16是表示侵入防止部件的立體圖。
圖17是表示罩的側視圖。
圖18是表示罩的立體圖。
圖19是表示分解狀態的罩的立體圖。
圖20是表示罩的俯視圖。
圖21是圖20的XXI―XXI截面向視圖。
圖22是表示具備另一實施結構的侵入防止部件的側視圖。
圖23是表示具備另一實施結構的侵入防止部件的俯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剝皮裝置;
1A:接收口;
9:收獲裝置;
12:輸送裝置;
36:剝皮處理部;
39:剝皮輥;
51:引導體;
51d:臺階部;
52:撥入旋轉裝置;
52a:軸芯;
54:撥入葉片部;
54T:旋轉軌跡;
60:輸送殼體;
61:排出口;
70:擴散引導部;
71:第一傾斜部;
71t:橫端;
72:第二傾斜部;
72s:橫端;
72f:前端;
73:橫壁部;
74:橫向引導體;
74a:起始端部;
74b:端部;
74c:端部;
90:罩;
91:下橫罩;
91t:上緣;
92:下前罩;
92t:上端;
93:上橫罩;
93s:橫端;
94:上前罩;
95:折返部;
96:折返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
圖1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玉米收獲機的整體的側視圖。圖2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玉米收獲機的整體的俯視圖。如圖1、2所示,F定義為行駛機體的“前”、B定義為行駛機體的“后”、L定義為行駛機體的“左”、R定義為行駛機體的“右”。
如圖1、2所示,玉米收獲機具備能夠自動行駛的行駛機體,在行駛機體中,在機體框架2的前部裝備有左右一對的前車輪3,在機體框架2的后部裝備有左右一對的后車輪4。在行駛機體的前車輪3和后車輪4之間的部位設置有發動機5。左右的前車輪3以能夠驅動地方式支承于變速箱6,并由從發動機5傳遞至變速箱6的驅動力驅動。左右的后車輪4被支承成能夠通過轉向缸(未圖示)進行轉向操作。在行駛機體的前部設置有駕駛部7。在駕駛部7中設置有駕駛室8。乘坐空間被駕駛室8覆蓋。
收獲裝置9以能夠擺動升降的方式連結于行駛機體的前部。在收獲裝置9中配備有多列收獲部9a。在本實施例中,設置有三列收獲部9a,但不限于三列,可以設置任意數量的收獲部9a。在收獲裝置9的后部和機體框架2上連結有升降缸10。利用升降缸10對收獲裝置9在下降作業狀態和上升非作業狀態之間進行升降操作。
在行駛機體的后部設置有后處理部11。在從收獲裝置9的后方至后處理部11的前方上方的位置設置有輸送裝置12。輸送裝置12在通過駕駛部7的下方的狀態、且越靠后側越位于上方的傾斜狀態下設置。在后處理部11上設置有剝皮裝置1、擺動篩選裝置13和回收容器14。擺動篩選裝置13設置在剝皮裝置1的下方。回收容器14設置在擺動篩選裝置13的下方。在后處理部11的后方設置有存儲箱15。在后處理部11的下部的橫向側方、和發動機5的橫向側方分別設置有橫罩16。
在前車輪3和后車輪4之間設置有殘桿處理裝置17。殘桿處理裝置17以能夠擺動升降的方式支承于機體框架2。在殘桿處理裝置17的上部連結有升降缸18。利用升降缸18對殘桿處理裝置17在下降作業狀態和上升非作業狀態之間進行升降操作。
通過在使收獲裝置9為下降作業狀態的狀態下使行駛機體行駛,而利用 收獲裝置9從植立于種植壟的玉米植物體上收獲玉米穗狀體。通過行駛機體行駛,而玉米植物體中的、玉米穗狀體被收獲而以植立狀態殘留在田地中的殘桿被取入下降作業狀態的殘桿處理裝置17,進行切碎處理。
由收獲裝置9收獲的玉米穗狀體是玉米植物體中的部位,該部位處于種子粒連成棒狀而成為穗狀、且房狀的種子粒被包葉包覆的狀態。被收獲的玉米穗狀體由輸送裝置12向機體后方輸送,從輸送裝置12的后端部向后方排出。被排出的玉米穗狀體被接收到剝皮裝置1中,進行剝去包葉的剝皮處理。接受剝皮處理后的玉米穗狀體從剝皮裝置1向后方排出,進入存儲箱15中進行存儲。
在剝皮裝置1中被剝去的包葉、和隨著剝皮而從玉米穗狀體脫粒的種子粒從剝皮裝置1向下方落下,由擺動篩選裝置13接收并進行篩選處理。篩選出的種子粒從擺動篩選裝置13落下到回收容器14進行回收。篩選出的包葉從擺動篩選裝置13向前方排出,沿著滑槽19下降。在滑槽19中下降的包葉落下到殘桿處理裝置17的前方,被取入殘桿處理裝置17,并與殘桿一起被切碎處理。
存儲箱15的上端側的部位經由支軸20支承于前后的支柱21。前后的支柱21立在機體框架2上。在前后的各支柱21和存儲箱15上連結有升降缸22。利用升降缸22以支軸20為支點軸對存儲箱15在下降存儲姿態和上升排出姿態之間進行擺動操作。通過將存儲箱15操作成上升排出姿態,能夠將存儲于存儲箱15的玉米穗狀體向行駛機體的橫向外側排出。
對輸送裝置12進行說明。
如圖1、3所示,輸送裝置12具備輸送殼體60。在輸送殼體60的后端部設置有排出口61。如圖3所示,排出口61具備:位于輸送殼體60的傾斜部60A的后部分的向后排出口部61a、和位于輸送殼體60的水平部60B的底部分的向下排出口部61b。
環狀轉動型的輸送鏈62以遍及輸送殼體60的前端部的內部和后端部的內部的方式被支承成能夠繞旋轉方向X(參照圖3)旋轉驅動。在輸送鏈62上設置有在長度方向上隔開間隔地排列的多個輸送板62a。
由收獲裝置9收獲的玉米穗狀體在輸送殼體60的前端部被導入內部。被導入的玉米穗狀體被輸送板62a接住并由輸送鏈62在輸送殼體60的內部的輸送路經中向后上方輸送。在輸送終端部,輸送板62a從輸送路經被移送到 返回路經,由此,到達輸送終端部的玉米穗狀體被輸送板62a放出而從排出口61向后方排出。
筒狀的排出引導件63從輸送殼體60的水平部60B伸出。混入玉米穗狀體并被輸送裝置12輸送來的塵埃中的桿體屑等尺寸比較大的塵埃通過排出裝置59(參照圖3)被送入排出引導件63,由排出引導件63引導而向行駛機體的橫向側方排出。
對剝皮裝置1進行說明。圖3是表示剝皮裝置1的縱剖側視圖。圖4是表示剝皮裝置1的俯視圖。在剝皮裝置1的說明中,玉米穗狀體的移動方向上游側(圖4的F側)為“前”,玉米穗狀體的移動方向下游側(圖4的B側)為“后”,從玉米穗狀體的移動方向下游側觀察上游側時的左側(圖4的L側)為“左”,從玉米穗狀體的移動方向下游側觀察上游側時的右側(圖4的R側)為“右”。
如圖3、4所示,在剝皮裝置1中具備剝皮殼體30。剝皮殼體30支承于后處理部框架25中的上框架部25a。如圖1所示,后處理部框架25立在機體框架2上。在剝皮殼體30中具備左右一對的橫壁板31。在剝皮殼體30的后端部設置有收取臺32。收取臺32的左端側和右端側支承于橫壁板31。
在剝皮殼體30的前端部設置有剝皮裝置1的接收口1A。接收口1A的橫向寬度被設定為比輸送裝置12的橫向寬度寬。遍及接收口1A和輸送裝置12的后部地設置有擴散引導部70。擴散引導部70的橫向寬度形成為比輸送裝置12的橫向寬度寬。
在剝皮殼體30的內部設置有一個撥入旋轉裝置52、多列剝皮處理部36、多個旋轉移送體37和一個撥出輥38。在本實施例中,設置有八列剝皮處理部36,但不限于八列,可以設置任意數量的剝皮處理部36。在本實施例中,設置有五個旋轉移送體37,但不限于五個,可以設置任意數量的旋轉移送體37。
八列剝皮處理部36在擴散引導部70的后端部的下方和收取臺32的下方之間沿剝皮裝置1的橫向寬度方向排列。八列剝皮處理部36中的各剝皮處理部36具備左右一對的剝皮輥39。各剝皮處理部36的左右的剝皮輥39沿剝皮處理部36的橫向寬度方向排列。各剝皮處理部36的左右的剝皮輥39具備在沿剝皮處理部36的前后方向的方向(沿機體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軸芯,并以該軸芯為旋轉中心被旋轉驅動。各剝皮處理部36中的左側的剝皮輥39的旋轉方向從后方觀察時為右旋(順時針)的旋轉方向39a(參照圖13),右 側的剝皮輥39的旋轉方向從后方觀察時為左旋(逆時針)的旋轉方向39b(參照圖13)。
撥入旋轉裝置52被配置在剝皮處理部36的前方且上方,以能夠相對于左右的橫壁板31旋轉的方式支承于左右的橫壁板31。撥入旋轉裝置52具備沿剝皮處理部36的橫向寬度方向延伸的軸芯52a,并以該軸芯52a為旋轉中心在旋轉方向Y上(參照圖3)被旋轉驅動。
五個旋轉移送體37在沿剝皮處理部36的前后方向的方向上排列配置在八列剝皮處理部36的上方,并以能夠相對于左右的橫壁板31旋轉的方式支承于左右的橫壁板31。五個旋轉移送體37分別具備沿剝皮處理部36的橫向寬度方向延伸的橫向軸芯37a,并以該橫向軸芯37a為旋轉中心在旋轉方向Z上(參照圖3)被旋轉驅動。
撥出輥38配置在收取臺32的上方,并以能夠相對于左右的橫壁板31旋轉的方式支承于左右的橫壁板31。撥出輥38具備沿剝皮裝置1的橫向寬度方向延伸的軸芯,并以該軸芯為旋轉中心被旋轉驅動。
從排出口61排出玉米穗狀體被擴散引導部70的起始端部70A(前端部)接收,利用擴散引導部70使其在剝皮裝置1的橫向寬度方向上擴散并引導至接收口1A。位于擴散引導部70的終端部(后端部)的玉米穗狀體被撥入旋轉裝置52撥入剝皮處理部36進行操作,順暢地供給到剝皮處理部36。被供給到各剝皮處理部36的玉米穗狀體一邊被剝皮輥39和旋轉移送體37向剝皮處理部36的后方移送一邊被剝皮輥39剝皮。詳細而言,使玉米穗狀體在相對于剝皮輥39的縱向姿態(玉米穗狀體的長度方向成為沿著剝皮輥39的軸芯方向的方向的姿態)下位于一對剝皮輥39之間的上方。一對剝皮輥39在夾著玉米穗狀體的狀態下轉動,玉米穗狀體的包葉被一對剝皮輥39剝去。從玉米穗狀體剝去的包葉從一對剝皮輥39之間向下方落下。來到剝皮輥39的后端部的玉米穗狀體被撥出輥38撥出到收取臺32上。被撥出到收取臺32上的玉米穗狀體由撥出輥38從收取臺32向剝皮裝置1的后方送出。
對擴散引導部70進行說明。
如圖3所示,擴散引導部70具備第一傾斜部71和第二傾斜部72,利用第一傾斜部71和第二傾斜部72使從排出口61排出的玉米穗狀體在剝皮裝置1的橫向寬度方向上擴散并引導至接收口1A。
詳細而言,第一傾斜部71被設置成在排出口61的后方構成為前方向下 的狀態。具體而言,如圖3、20、21所示,板部件從排出引導件63的底板部63a的起始端部(前端部)向前方且向下方延伸。由該板部件構成第一傾斜部71。從排出口61排出的玉米穗狀體被第一傾斜部71接住而被向機體前下方側流下引導,落下到第二傾斜部72的起始端部(前端部)。
如圖20、21所示,第一傾斜部71具備中央部71a和左右的橫向外側部71b。左右的橫向外側部71b相對于中央部71a以彎折線L向前下方彎折,并從中央部71a向前下方且向橫向外側延伸。越靠橫向外側部71b的延伸端側就越位于下方。玉米穗狀體在被第一傾斜部71向機體前下方側流下引導時,通過左右的橫向外側部71b在剝皮裝置1的橫向寬度方向上擴散。
第二傾斜部72被設置成以遍及排出口61的下方和接收口1A的下方的方式構成為后方向下的狀態。第二傾斜部72的橫向寬度形成得比輸送裝置12的橫向寬度寬,且比排出口61的橫向寬度寬。第二傾斜部72的橫向寬度被設定為與接收口1A的橫向寬度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橫向寬度。第二傾斜部72的起始端側部分72a(輸送裝置側部分)和終端側部分72b(剝皮裝置側部分)由不同的滑槽部件構成。
在第二傾斜部72設置有一個分配引導體50和七個引導體51。分配引導體50被設置在比七個引導體51靠前上側(玉米穗狀體的移動方向上游側)的位置。七個引導體51在左右方向(剝皮處理部36的橫向寬度方向)上排列。
從第一傾斜部71落下到第二傾斜部72的起始端部的玉米穗狀體、和從排出口61直接落下到第二傾斜部72的起始端側部分72a的玉米穗狀體由第二傾斜部72流下引導至接收口1A。被流下引導的玉米穗狀體通過分配引導體50和引導體51在剝皮裝置1的橫向寬度方向上擴散。
具體而言,在分配引導體50上具備俯視時呈大致三角形狀的引導面。在前后方向上觀察時,分配引導體50形成為隨著從左右兩側朝向中央側而位置變高的中部隆起狀(本實施方式中為三角形狀)。落下到第二傾斜部72的起始端側部分72a的玉米穗狀體被分配引導體50引導成向第二傾斜部72的左右較廣地分散。
七個引導體51中的各引導體51位于相鄰的剝皮處理部36彼此之間的前方。七個引導體51的排列間距被設定為即使玉米穗狀體登上兩個引導體51也不會登上三個引導體51的排列間距。關于因分配引導體50的引導而位于 第二傾斜部72的左右的橫端側的玉米穗狀體、和越過分配引導體50并迂回到分配引導體50的后側而位于第二傾斜部72的中央側的玉米穗狀體,通過各引導體51的引導使它們向位于各引導體51的后方的剝皮處理部36的左右的剝皮輥39之間移動。
具體而言,七個引導體51的各引導體51如圖5、6、7所示地構成。
各引導體51構成為在俯視時上表面51a的形狀成為后擴形狀(越靠玉米穗狀體的移動方向下游側就寬度越寬的形狀)。各引導體51在前后方向上觀察時構成為上表面51a的形狀成為越靠上側就寬度越窄的形狀(上部變細形狀)。在各引導體51的底部具備安裝板部51c。各引導體51通過將安裝板部51c與第二傾斜部72連結而被固定于第二傾斜部72。
在各引導體51的起始端(前端)設置有從第二傾斜部72立起的臺階部51d。在本實施例中,相鄰的引導體51的臺階部51d的立起高度被設定為相同。也可以使相鄰的引導體51的臺階部51d的立起高度不同。在本實施例中,七個引導體51構成為,相鄰的引導體51的起始端在玉米穗狀體的移動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P(參照圖5、6)。也可以使相鄰的引導體51的起始端的位置不同。
各引導體51構成為如下形狀(后方向上形狀):在相對于玉米穗狀體的移動方向的側視觀察(左右方向觀察)時,越靠玉米穗狀體的移動方向下游側,上端緣51b相對于第二傾斜部72的高度就越高。七個引導體51構成為,相鄰的引導體51的一方的引導體51的上端緣51b相對于第二傾斜部72的傾斜比另一方的引導體51的上端緣51b相對于第二傾斜部72的傾斜陡。
七個引導體51構成為,相鄰的引導體51的一方的引導體51的上端緣51b相對于第二傾斜部72的高度比另一方的引導體51的上端緣51b相對于第二傾斜部72的高度高。具體而言,相鄰的引導體51中、上端緣51b相對于第二傾斜部72的傾斜為陡傾斜的引導體51的上端緣51b相對于第二傾斜部72的高度被設定得比上端緣相對于第二傾斜部72的傾斜為緩傾斜的引導體51的上端緣51b相對于第二傾斜部72的高度高。
七個引導體51構成為,在玉米穗狀體的移動方向上,相鄰的引導體51的一方的引導體51的上端緣51b的長度比另一方的引導體51的上端緣52b的長度長。具體而言,上端緣51b相對于第二傾斜部72的高度高的引導體51的上端緣的長度比上端緣51b相對于第二傾斜部72的高度低的引導體51的 上端緣51b的長度長。
位于第二傾斜部72的玉米穗狀體通過引導體51的上表面51a的后擴形狀且上表面51a的上部變細形狀的引導作用而被朝向剝皮輥39之間引導。
當位于第二傾斜部72的玉米穗狀體成為橫向姿態(玉米穗狀體的長度方向成為與剝皮輥39的軸芯交叉的方向的姿態)時,由引導體51姿態矯正為縱向姿態(玉米穗狀體的長度方向成為沿著剝皮輥39的軸芯方向的方向的姿態)。
即,當玉米穗狀體成為橫向姿態時,玉米穗狀體的兩端側與引導體51的臺階部51d對置。碰到玉米穗狀體的兩端側所對置的臺階部51d,而對玉米穗狀體的兩端側施加阻力,對玉米穗狀體施加轉動力,從而玉米穗狀體借助轉動力從橫向姿態向縱向姿態進行姿態變化。
玉米穗狀體的一端側所登上的引導體51的上端緣51b相對于第二傾斜部72的高度、與玉米穗狀體的另一端側所登上的引導體51的上端緣51b相對于第二傾斜部72的高度不同,由此,玉米穗狀體的兩端側從第二傾斜部72抬起的高度不同。即,玉米穗狀體發生傾斜。其結果是,對玉米穗狀體施加轉動力,玉米穗狀體從橫向姿態向縱向姿態進行姿態變化。
玉米穗狀體的一端側所登上并移動的引導體51的上端緣51b的長度和相對于第二傾斜部72的傾斜、與玉米穗狀體的另一端側所登上并移動的引導體51的上端緣51b的長度和相對于第二傾斜部72的傾斜不同。由此,施加于玉米穗狀體的一端側的移動阻力與施加于另一端側的移動阻力不同,對玉米穗狀體施加轉動力,玉米穗狀體借助轉動力從橫向姿態向縱向姿態進行姿態變化。
如圖3所示,在第一傾斜部71的上方設置有排出限制部件64。排出限制部件64以能夠變更上下位置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件65。支承部件65從底板部63a延伸出。在混入所收獲的玉米穗狀體中的塵埃少的情況下,通過上升調節排出限制部件64,使排出限制部件64從底板部63a向上方突出的長度變長,能夠使玉米穗狀體不易流入排出引導件63。在混入所收獲的玉米穗狀體中的塵埃多的情況下,通過下降調節排出限制部件64,排出限制部件64從底板部63a向上方突出的長度變短,能夠使塵埃不易流入排出引導件63。
如圖4所示,在第二傾斜部72上設置有清選部66。在清選部66中,從送風裝置67(參照圖1)經由送風導管68供給的清選風在第二傾斜部72從 背面側通到表面側。混在玉米穗狀體中的切碎葉等塵埃被通過的清選風從玉米穗狀體分離。送風裝置67支承于輸送裝置12和后處理部框架25。
如圖3、4、7所示,橫壁部73從第二傾斜部72的橫向兩側部立起。橫壁部73由橫壁板31構成。在第二傾斜部72的橫向兩側,遍及橫壁部73的內表面和第二傾斜部72地設置有橫向引導體74。欲沿橫壁部73移動的玉米穗狀體由橫向引導體74朝向擴散引導部70的橫向寬度方向中央側引導,因此,容易將玉米穗狀體供給至剝皮處理部36的剝皮輥39彼此之間。
具體而言,各橫向引導體74如圖7、8所示地構成。
橫向引導體74構成為,越靠玉米穗狀體移動方向下游側就越寬。橫向引導體74的起始端部74a位于橫壁部73與第二傾斜部72的連結部位。在相對于玉米穗狀體移動方向的側視觀察時,橫向引導體74的橫壁部側的端部74b相對于第二傾斜部72的高度越靠玉米穗狀體移動方向下游側就越高,橫向引導體74的橫壁部側的端部74b支承于橫壁部73。橫向引導體74的第二傾斜部側的端部74c越靠玉米穗狀體移動方向下游側就越遠離橫壁部73,橫向引導體74的第二傾斜部側的端部74c支承于第二傾斜部72。
橫向引導體74的上表面74d成為傾斜面。以橫向姿態位于第二傾斜部72的玉米穗狀體的一端側登上傾斜狀態的上表面74d而容易轉動,另一端側碰到處于與橫向引導體74的橫向內側相鄰位置的引導體51而被施加阻力,因此,玉米穗狀體被施加轉動力,玉米穗狀體容易從橫向姿態姿態變化為縱向姿態。
對撥入旋轉裝置52進行說明。
如圖3、4、9、10所示,在撥入旋轉裝置52上具備旋轉支軸53和多個撥入葉片部54。在本實施例中,具備八個撥入葉片部54。不限于八個,可以具備任意數量的撥入葉片部54。八個撥入葉片部54在沿旋轉支軸53的軸芯52a的方向上隔開間隔地排列的狀態下以無法相對于旋轉支軸53旋轉的方式支承于旋轉支軸53。旋轉支軸53以能夠旋轉驅動的方式支承于左右的橫壁板31。通過驅動旋轉支軸53而驅動撥入旋轉裝置52,利用旋轉的撥入葉片部54對玉米穗狀體進行撥入操作。
撥入旋轉裝置52設置在引導體51的上方。八個撥入葉片部54中的七個撥入葉片部54被配備成在俯視時與引導體51重合。具體而言,撥入葉片部54與引導體51的后部的橫向一端側部分重合。撥入葉片部54作用于受到引 導體51的姿態矯正作用的玉米穗狀體,因此,更容易對玉米穗狀體施加轉動力,更容易使玉米穗狀體姿態變化為縱向姿態。容易確保玉米穗狀體在縱向姿態下移動的相鄰的引導體51之間的路經較寬,能夠將玉米穗狀體在縱向姿態下順暢地導入剝皮處理部36。
如圖5所示,撥入旋轉裝置52被設置成,在相對于玉米穗狀體的移動方向的側視觀察時,撥入葉片部54的旋轉軌跡54T與引導體51重合。具體而言,以如下方式配置設置:撥入葉片部54的旋轉軌跡54T位于比上端緣51b相對于第二傾斜部72的高度低的引導體51靠上方的位置,而且與上端緣51b相對于第二傾斜部72的高度高的引導體51重合。撥入葉片部54不會空擺地作用于由引導體51從第二傾斜部72抬起而容易施加轉動力的狀態下的玉米穗狀體,因此,更容易對玉米穗狀體施加轉動力,更容易使玉米穗狀體姿態變化為縱向姿態。
如圖9、10、11所示,八個撥入葉片部54分別具備基部55和從基部55延伸出的多個葉片體56。在本實施例中,具備兩個葉片體56,但不限于兩個,可以具備任意數量的葉片體56。在基部55上設置有安裝孔57。如圖9、10所示,八個撥入葉片部54在旋轉支軸53貫通基部55的狀態下安裝于旋轉支軸53。基部55和旋轉支軸53利用安裝孔57的非圓形的形狀和旋轉支軸53的非圓形的外周形狀而以無法相對旋轉的方式卡合。
各撥入葉片部54的兩個葉片體56在夾著基部55在旋轉支軸53的徑向上呈直線狀延伸的狀態下從基部55延伸出。八個撥入葉片部54在相鄰的撥入葉片部54的一方的撥入葉片部54的葉片體56和另一方的撥入葉片部54的葉片體56的旋轉相位不同的狀態下安裝于旋轉支軸53。相鄰的撥入葉片部54的一方的葉片體56和另一方的葉片體56在不同的時刻在第二傾斜部72的上方移動,因此,容易避免撥入錯誤。
各撥入葉片部54由彈性體構成。在本實施例中,撥入葉片部54由橡膠材料構成。不限于橡膠材料,也可以由皮革等各種彈性材料構成。基部55和兩個葉片體56由橡膠材料一體地形成。葉片體56中的旋轉支軸53的徑向的外側部分56A的沿軸芯52a的方向觀察的形狀形成為末端變細形狀。在葉片體56中的旋轉支軸53的徑向的中間部分56B的非撥入作用部56C設置有凹入部58,凹入部58在沿軸芯52a的方向觀察時,朝向撥入葉片部54的旋轉方向凹入。使與葉片體56的基部55的連結的部分的旋轉支軸53的周向的尺 寸較大,從而將葉片體56和基部55牢固地連結,并使葉片體56的前側具備良好的彈性。其結果是,當強的撥入反力從玉米穗狀體作用于葉片體56時,葉片體56的前側彈性變形,從而能夠不對玉米穗狀體造成損傷。
如圖9、10所示,在旋轉支軸53中的位于各撥入葉片部54的橫向兩側的部位以無法相對旋轉的方式支承有支承部件80。八個撥入葉片部54分別由位于橫向兩側的支承部件80夾持。通過利用支承部件80夾持撥入葉片部54,能夠進行撥入葉片部54相對于旋轉支軸53的定位,能夠防止撥入葉片部54的錯位移動。
如圖9、10、11所示,各支承部件80具備夾持部81和轂部82。轂部82與旋轉支軸53的外周部嵌合。轂部82和旋轉支軸53利用轂部82的非圓形的內周形狀和旋轉支軸53的非圓形的外周形狀以無法相對旋轉的方式卡合。轂部82與旋轉支軸53卡合,由此,支承部件80以無法相對于旋轉支軸53旋轉的方式支承于旋轉支軸53。在本實施例中,將轂部82的內周形狀和旋轉支軸53的外周形狀形成為四邊形狀。轂部82的內周形狀和旋轉支軸53的外周形狀不限于四邊形狀,也可以形成為六邊形狀、橢圓形狀等。在本實施例中,轂部82通過組合兩個截面為L字形狀的部件而構成為筒狀。轂部82也可以由單一的筒形部件構成。
多個支承部件80中的、位于相鄰的撥入葉片部54之間并相鄰的支承部件80的各自的轂部82形成一體。通過轂部82與位于相鄰的撥入葉片部54之間的兩個支承部件80連結,而成為一個結構體。能夠將用于相鄰的兩個撥入葉片部54的支承部件80一并安裝到旋轉支軸53。
如圖4、9所示,在多個支承部件80中,只有位于最靠近旋轉支軸53的軸端部53T的撥入葉片部54和軸端部53T之間的支承部件80具備防脫部86。如圖11所示,防脫部86具備:支承部件80所具有的定位部87、安裝于旋轉支軸53的防脫銷88、配置于防脫銷88和定位部87之間并與旋轉支軸53的外周部嵌合的調節部件89。通過定位部87隔著調節部件89由防脫銷88抵接并支承,而利用防脫部86防止支承部件80從旋轉支軸53的安裝位置向與撥入葉片部54所在側相反的一側脫出。
位于相鄰的撥入葉片部54之間的兩個支承部件80在一個結構體的狀態下位于相鄰的撥入葉片部54之間,由此,位于相鄰的撥入葉片部54之間的支承部件80將與夾持對象的撥入葉片部54相鄰的撥入葉片部54作為反力部 件,對夾持對象的撥入葉片部54起夾持作用。相對于最靠近軸端部53T的撥入葉片部54位于軸端部53T所在一側的支承部件80將防脫部86作為反力部件,對最靠近軸端部53T的撥入葉片部54起夾持作用。其結果是,能夠利用位于橫向兩側的支承部件80的夾持部81夾持多個撥入葉片部54中的各撥入葉片部54。
如圖9、10、11所示,在各支承部件80的夾持部81上設置有上游側卡定部83和下游側卡定部84。上游側卡定部83從夾持部81朝向夾持對象的撥入葉片部54突出設置,并構成為從撥入葉片部54的旋轉方向上游側與撥入葉片部54卡合。下游側卡定部84從夾持部81朝向夾持對象的撥入葉片部54突出設置,構成為從撥入葉片部54的旋轉方向下游側與撥入葉片部54卡合。具體而言,上游側卡定部83和下游側卡定部84構成為與撥入葉片部54的基部55卡合。
撥入葉片部54的基部55進入上游側卡定部83和下游側卡定部84之間,在撥入葉片部54和支承部件80在不易晃動的狀態下卡合并連動,能夠將由旋轉支軸53驅動的支承部件80的轉動力可靠傳遞至撥入葉片部54。
在本實施例中,上游側卡定部83和下游側卡定部84從夾持部81向撥入葉片部54突出的突出長度被設定為在位于撥入葉片部54的橫向兩側的支承部件80的上游側卡定部83彼此之間、和下游側卡定部84彼此之間分別形成有間隙D的突出長度。也可以構成為上游側卡定部83彼此、以及下游側卡定部84彼此相接觸,從而在上游側卡定部83彼此之間、和下游側卡定部84彼此之間不形成間隙,并進行實施。
對旋轉移送體37進行說明。
如圖3、4、12、13所示,五個旋轉移送體37分別具備旋轉支軸40和多個葉片部41。旋轉支軸40具備沿剝皮處理部36的橫向寬度方向延伸的橫向軸芯37a,旋轉支軸40以能夠被旋轉驅動成該橫向軸芯37a為旋轉中心被旋轉驅動的方式支承于左右的橫壁板31。多個葉片部41在剝皮處理部36的橫向寬度方向上隔開間隔地排列的狀態下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支承于旋轉支軸40。多個葉片部41分別具備在旋轉支軸40的周向上隔開間隔地排列的多個葉片體42。多個葉片體42分別經由多個葉片體42共用的一個轂部43而以無法相對于旋轉支軸40旋轉的方式支承于旋轉支軸40。多個葉片體42從轂部43呈放射狀延伸出。在本實施例中,具備十二個葉片體42,但個數不限于 12,可以設定為任意個數。
通過旋轉支軸40被旋轉驅動,而五個旋轉移送體37分別以橫向軸芯37a旋轉中心向旋轉方向Z(參照圖3)被旋轉驅動,使多個葉片部41各自的葉片體42向旋轉方向Z旋轉。位于剝皮處理部36的玉米穗狀體借助于旋轉的葉片體42的撥送而向剝皮處理部36的后方側移送。
五個旋轉移送體37的相鄰的旋轉移送體37以在一方的旋轉移送體37中的相鄰的葉片體42彼此之間有另一方的旋轉移送體37的葉片體42通過的方式,被配置成在沿橫向軸芯37a方向的方向觀察時重合。五個旋轉移送體37的移送力被不間斷地施加于玉米穗狀體。
如圖4、13所示,五個旋轉移送體37中的相鄰的旋轉移送體37中的一方的旋轉移送體37構成為,相鄰的葉片部41的一方的葉片部41中的葉片體42通過一個剝皮處理部36中的一對剝皮輥39彼此之間的上方,另一方的葉片部41中的葉片體42從剝皮處理部36中的一對剝皮輥39彼此之間的上方通過在剝皮處理部36的橫向寬度方向錯位的部位。通過從一對剝皮輥39彼此之間的上方錯位的部位的葉片體42通過剝皮處理部36彼此之間的上方。
如圖12、13所示,通過一對剝皮輥39彼此之間的上方的葉片體42的橫向寬度W1被設定得比通過從一對剝皮輥39彼此之間的上方錯位的部位的葉片體42的橫向寬度W2寬。圖13所示的T表示位于一對剝皮輥39彼此之間的上方、且長度方向成為沿著剝皮輥39的軸芯方向的方向的玉米穗狀體。使葉片體42作用于位于剝皮輥39彼此之間的上方的玉米穗狀體T,由于葉片體42的橫向寬度W1寬,所以相對于玉米穗狀體T不偏心或者幾乎不偏心地作用于玉米穗狀體T。
通過從剝皮輥39彼此之間的上方錯位的部位的葉片體42構成為,通過旋轉驅動而使玉米穗狀體在一對剝皮輥39彼此之間偏靠(幅寄せ)。當玉米穗狀體從剝皮處理部36的剝皮輥39彼此之間的上方沿橫向側錯位時,能夠利用從剝皮輥39彼此之間的上方錯位的葉片體42對該玉米穗狀體進行向剝皮輥39彼此之間的上方返回的操作。
具體而言,通過從剝皮輥39彼此之間的上方錯位的部位的葉片部41如圖4、12、13地構成。圖15是表示展開狀態的葉片部41的俯視圖。通過錯位的部位的葉片部41的一對半周部中的位于一方的半周部的多個葉片體42構成為靠左用,位于另一方的半周部的多個葉片體42構成為靠右用。靠左用 的多個葉片體42以在旋轉方向Z上相鄰的葉片體42中的位于旋轉方向上游側的葉片體42相對于位于旋轉方向下游側的葉片體42向葉片部41的左端側錯位的狀態的排列而沿葉片部41的旋轉方向Z排列。由靠左用的多個葉片體42形成左偏靠面42L。靠右用的多個葉片體42以在旋轉方向Z上相鄰的葉片體42中的位于旋轉方向上游側的葉片體42相對于位于旋轉方向下游側的葉片體42向葉片部41的右端側錯位的狀態的排列而沿葉片部41的旋轉方向Z排列。由靠右用的多個葉片體42形成右偏靠面42R。
當玉米穗狀體從位于通過錯位的部位的葉片部41的左橫向側的剝皮輥39彼此之間的上方向右側錯位時,通過靠左用的葉片體42的排列和旋轉驅動而朝向左側的剝皮輥39彼此之間的上方對該玉米穗狀體推壓操作。當玉米穗狀體從位于通過錯位的部位的葉片部41的右橫向側的剝皮輥39彼此之間的上方向左側錯位時,通過靠右用的葉片體42的排列和旋轉驅動而朝向右側的剝皮輥39彼此之間的上方對該玉米穗狀體推壓操作。
如圖4、12、13所示,在相鄰的旋轉移送體37中的后側的旋轉移送體37上設置有在沿橫向軸芯37a的方向的方向上隔開間隔地排列的多個侵入防止部件45。利用侵入防止部件45,防止移送中的玉米穗狀體的長度方向上的一端側被導入相鄰的旋轉移送體37的后側的旋轉支軸40、與通過后側的旋轉移送體37的相鄰的二個葉片體42間的前側的旋轉移送體37的葉片體42之間。
即,在玉米穗狀體的一端側被導入旋轉支軸40和葉片體42之間的情況下,玉米穗狀體的一端側進入后側的旋轉移送體37的相鄰的二個葉片體42彼此之間的空間S(參照圖12),玉米穗狀體成為在一對剝皮輥39彼此之間的上方立起的姿態(長度方向成為上下方向的姿態)。于是,玉米穗狀體的下端側的端部被一對剝皮輥39夾住,其端部的種子粒脫粒。由于防止了玉米穗狀體的一端側導入到旋轉支軸40和葉片體42之間,所以能夠防止玉米穗狀體成為在一對剝皮輥39彼此之間的上方立起的姿態,能夠防止種子粒的脫粒。
多個侵入防止部件45具體分別如下所述地構成。
如圖16所示,各侵入防止部件45由具有安裝孔45a的筒狀體構成。安裝孔45a的形狀和大小被設定為與嵌合于旋轉支軸40的外周部的筒狀的襯套48的外周部嵌合的形狀和大小。襯套48被夾裝于相鄰的二個葉片體42之間,用來設定二個葉片體42的間隔。侵入防止部件45經由襯套48安裝于旋轉支軸40中的位于相鄰的二個葉片體42彼此之間的部位。
侵入防止部件45的外徑比旋轉支軸40的外徑大。由此,利用侵入防止部件45將進入后側的旋轉移送體37的相鄰的二個葉片體42之間的前側的葉片體42、與后側的旋轉移送體37的旋轉支軸40之間的距離設定成無法導入玉米穗狀體的距離。
侵入防止部件45在緊貼狀態下與襯套48的外周部嵌合,由此無法相對旋轉地支承于襯套48。襯套48和旋轉支軸40利用襯套48的非圓形形狀的內周面和旋轉支軸40的非圓形形狀的外周面而以無法相對旋轉的方式卡合。由此,侵入防止部件45以無法相對于旋轉支軸40旋轉的方式支承于旋轉支軸40。利用旋轉支軸40以橫向軸芯37a為旋轉中心向旋轉方向Z旋轉驅動侵入防止部件45。利用侵入防止部件45的旋轉力對欲被導入到葉片體42和旋轉支軸40之間的玉米穗狀體施加導入阻力,從而能夠有效防止玉米穗狀體的導入。
在侵入防止部件45上設置有撥送葉片46,撥送葉片46從侵入防止部件45的外周面在沿徑向的方向上向外側延伸出。在侵入防止部件45上具備撥送面47。欲被導入到葉片體42和旋轉支軸40之間的玉米穗狀體被撥送面47向與導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撥送操作,從而能夠有效防止玉米穗狀體的導入。
多個撥送葉片46在侵入防止部件45的旋轉方向上隔開間隔地排列。在侵入防止部件45上具備在其旋轉方向上隔開間隔地排列的多個撥送面47。在本實施例中,設置有六個撥送面47,但不限于六個,可以設置任意數量的撥送面47。欲被導入葉片體42和旋轉支軸40之間的玉米穗狀體由多個撥送面47無操作遺漏地撥送操作,從而能夠更有效防止玉米穗狀體的導入。
如圖3、18、20所示,遍及輸送裝置12的排出口61和擴散引導部70的起始端部70A地設置有左右一對罩90,排出口61和起始端部70A之間的左右側被罩90封閉。在所收獲的玉米穗狀體中混雜有切碎葉等塵埃,即使塵埃被從排出口61排出,也能夠利用罩90防止或抑制塵埃飛散。
在左側的罩90的前部設置有形成與輸送殼體60的間隙97(參照圖21)的切口部98。在右側的罩90的前部未設置有切口部。在左右的罩90在切口部98這方面具備不同的結構,但其它方面具備相同的結構。如圖3、圖17~21所示,左右的罩90分別如下所述地構成。
罩90的排出口側設置于排出口61的邊緣部。具體而言,罩90的排出口側設置于遍及向后排出口部61a和向下排出口部61b的橫邊緣部61c(排出口 61的橫邊緣部)。
罩90的擴散引導部側設置于起始端部70A的外周部。具體而言,罩90的擴散引導部側設置于起始端部70A的橫端。詳細而言,罩90的擴散引導部側遍及第一傾斜部71的橫端71t和第二傾斜部72的橫端72s地設置。
罩90具備下側罩部90D和上側罩部90U。在下側罩部90D具備下橫罩91和下前罩92。下橫罩91構成為起始端部72A的橫端立起。具體而言,下橫罩91構成為從第二傾斜部72的橫端72s立起。下橫罩91的后端部91r與剝皮殼體30的橫壁板31連結。下橫罩91支承于第二傾斜部72和剝皮裝置1。在本實施例中,下橫罩91與第二傾斜部72形成一體。具體而言,下橫罩91是通過將構成第二傾斜部72的板部件的端部彎折而形成的。不限于將下橫罩91與第二傾斜部72形成一體,也可以在形成與第二傾斜部72分體的部件之后與第二傾斜部72連結。
下前罩92構成為從起始端部70A的前端立起。具體而言,下前罩92構成為從第二傾斜部72的前端72f立起。下前罩92的橫端部與下橫罩91的前端部連結。下前罩92支承于第二傾斜部72和下橫罩91。
在上側罩部90U上具備上橫罩93和上前罩94。上橫罩93構成為從排出口61的橫邊緣部61c向下橫罩91的上緣91t延伸。上橫罩93的延伸端和下橫罩91的上緣91t不連結。上前罩94構成為從上橫罩93的橫端93s向下前罩92的上端92t延伸,而且從上橫罩93的橫端93s向輸送裝置12延伸。上前罩94的延伸端和下前罩92的上端92t不連結。上前罩94的延伸端和輸送殼體60連結。上前罩94支承于輸送殼體60。
下側罩部90D和上側罩部90U在下橫罩91和上橫罩93之間、以及下前罩92和上前罩94之間分離。下側罩部90D支承于起始端部70A中的第二傾斜部72和剝皮裝置1。上側罩部90U支承于輸送殼體60。
在罩90的側部設置有朝向第一傾斜部71折返的折返部95,第一傾斜部71中的橫端部71c載置支承于折返部95。具體而言,折返部95設置于上橫罩93的后部。能夠利用罩90中的上橫罩93支承第一傾斜部71,以防止第一傾斜部71因接住玉米穗狀體而施加的載荷向后方變形或錯位。
在下橫罩91的上端部設置有朝向排出口側折返的折返部96。利用折返部96的肋功能增強下橫罩91的上端部。
在左側的罩90中的上前罩94、和下前罩92上設置有切口部98。在第二 傾斜部72的前端部設置有切口部99。切口部99與間隙97連通。覆蓋傳動機構的傳動殼體100的一部分進入間隙97和切口部99,該傳動機構利用鏈等將驅動力傳遞至輸送裝置12。
〔另一實施方式〕
(1)圖22是表示具備另一實施結構的侵入防止部件45的側視圖。圖23是表示具備另一實施結構的侵入防止部件45的俯視圖。如圖22、23所示,具備另一實施結構的侵入防止部件45一體地成形于葉片體42。具體而言,侵入防止部件45朝向從葉片體42的側部向相鄰的葉片體42的方向突出設置。
(2)在上述的實施例中,表示了利用左右的罩90封閉排出口61和擴散引導部70的起始端部70A之間的例子,但例如也可以構成為,連結左右的下側罩部90D和上側罩部90U,利用罩或連結部件連結左右的罩90的上橫罩93的后端部,構成一個罩,并利用一個罩封閉排出口61和起始端部70A之間。
(3)在上述的實施例中,表示了下側罩部90D和上側罩部90U分離的例子,但也可以構成為連結下側罩部90D和上側罩部90U而成的一體結構。
(4)在上述的實施例中,表示了在擴散引導部70上具備第一傾斜部71和第二傾斜部72的例子,但也可以不具備第一傾斜部71,而僅具備第二傾斜部72,并進行實施。
(5)在上述的實施例中,表示了設置有清選部66的例子,但也可以不設置清選部66,并進行實施。
(6)在上述的實施例中,表示了構成為在剝皮裝置1中玉米穗狀體相對于機體在沿前后方向的方向上被移送的例子,但也可以構成為玉米穗狀體相對于機體在沿橫方向的方向上被移送,并進行實施。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實用新型除了具備八列剝皮處理部36的玉米收獲機以外,還能夠應用于具備七列以下或九列以上的剝皮處理部36的玉米收獲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