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側倒式裝袋的集薯裝置,屬于現代農業裝備領域。
背景技術:
馬鈴薯是糧、菜、飼、加工兼用型作物,適應性廣,豐產性好,營養豐富,經濟效益高,己成為世界上繼水稻、小麥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糧食作物,素有“地下蘋果”和“第二面包”之稱。2010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超過667萬畝,總產量約為7500萬噸,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種植范圍遍及全國,目前我國種植面積達1.5億畝。其次,馬鈴薯具體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理作用。馬鈴薯也是所有糧食作物中維生素含量最全的,其含量相當于胡蘿卜的2倍、大白菜的3倍、番茄的4倍,B族維生素更是蘋果的4倍。中醫認為馬鈴薯“性平味甘無毒,能健脾和胃,益氣調中,緩急止痛,通利大便。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腸胃不和、脘腹作痛、大便不暢的患者效果顯著。現代研究證明,馬鈴薯對調解消化不良有特效,是胃病和心臟病患者的良藥及優質保健品。因此,發展馬鈴薯產業對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和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意義重大。
目前,我國馬鈴薯生產過程中的撿拾和收獲環節都已向機械化作業靠攏,而大部分的集薯裝置都是封閉式的,采用人工將箱內的薯塊撿出,然后在裝箱運輸保存,這樣工作強度大,費時費力,影響薯塊收獲的效率,為了使得馬鈴薯在裝箱、裝袋收集方便,本發明設計一種主要導流側板、卸料口、加強筋、側板、液壓缸固定耳板、液壓缸固定梁、薯箱固定耳板組成的便于裝袋的側倒式集薯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集薯裝置都是封閉式的,采用人工將箱內的薯塊撿出,然后在裝箱運輸保存,這樣工作強度大,費時費力,影響薯塊收獲的效率,為了使得馬鈴薯在裝箱、裝袋收集方便,本實用新型設計了一種側倒式裝袋的集薯裝置。
實現上述技術方案的側倒式裝袋的集薯裝置,由導流側板1、卸料口2、加強筋3、側板4、液壓缸固定耳板5、液壓缸固定梁6、薯箱固定耳板7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卸料口2與導流側板1相連,薯箱固定耳板7與卸料口2在同側布置,與機架鉸接;所述的導流側板1與側板4共同組成一個封閉的箱體,導流側板1安裝時與垂直方向有一定角度,導流側板1與垂直方向的傾角應大于馬鈴薯的摩擦角;所述的液壓缸固定耳板5、液壓缸固定梁6外接一液壓油缸,油缸與機架固連,油缸提供側倒動力,為增加強度,箱底設有加強筋3。
本發明公開的側倒式裝袋的集薯裝置有以下特點:(1)設有側倒口,便于側倒,且側倒口與集薯袋口大小相似,便于裝袋;(2)側倒由液壓裝置完成,省時省力。
附圖說明
圖1是側倒式裝袋的集薯裝置正面示意圖
圖2是側倒式裝袋的集薯裝置側視示意圖
圖3是側倒式裝袋的集薯裝置俯視示意圖
附圖中各圖例標記分別表示的意義如下:
1-導流側板,2-卸料口,3-加強筋,4-側板,5-液壓缸固定耳板,6-液壓缸固定梁,7-薯箱固定耳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給出具體的實施例。
本發明是一種側倒式裝袋的集薯裝置,由導流側板1、卸料口2、加強筋3、側板4、液壓缸固定耳板5、液壓缸固定梁6、薯箱固定耳板7組成,具體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工作時,薯塊進入薯箱,當薯箱集滿馬鈴薯時,由與液壓缸固定耳板5和液壓缸固定梁6相連接的液壓油缸工作,將整個薯箱升起,由于薯箱一側有薯箱固定耳板7與機架相連,故可實現薯箱側翻,這時馬鈴薯就會通過導流側板1向卸料口2處集中,在卸料口2處可用集薯袋進行薯塊收集,另外由導流側板1的傾角大于薯塊的摩擦角,因此無需人工操作,薯塊也會向卸料口2集中,完成整個薯塊收集裝袋過程,在非工作狀態,卸料口2用插板封上,以防漏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