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稻播種器,尤其是涉及一種水稻精準播種育秧裝置中的精準播種器,屬于水稻精準播種育秧裝置中的一個機構,專用于對水稻進行精準播種。
背景技術:
目前水稻精準栽培通過對育秧、移栽、施肥、灌水、田間管理的精準把控,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品種的增產潛力,最有效地利用各種生產資源,是水稻栽培今后的一個發展方向。但在精準育秧環節中,要求在育秧盤上做到精準穴播幾粒種子,且要均勻,則有些困難。目前實現精準育秧的方法主要由如下三種:一是人工點播;二是先用機播器稀播后再用人工撿播均勻;三是按每盤用種量和營養基料按比例混合拌均后播營養料帶種子的方法。現有的上述三種方法,無論那種方法都費工費時、效率低下,且播種質量也不盡如人意。因此,急需研發一種精準的水稻播種育秧裝置,目前還沒有用于水稻精準播種育秧裝置中的精準播種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使用方便,能夠進行水稻精準播種的水稻精準播種育秧裝置中的精準播種器。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水稻精準播種育秧裝置中的精準播種器的結構特點在于:包括箱體和數個播種單元,所述箱體內設置有一個負壓腔,所述箱體的底部為平面狀結構,該箱體的底部設置有若干個負壓孔,所述負壓孔為通孔狀結構,該負壓孔均與負壓腔連通,所述箱體設置有抽氣連接口,每個播種單元包括至少一個播種頭,每個播種頭的底部有且僅有一個用于吸取一粒水稻種子的吸孔,所述吸孔為圓形結構,該吸孔的直徑為1.5-2mm,所述播種頭固定在箱體的底部,一個播種頭中的吸孔和一個負壓孔連通。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所述抽氣連接口位于箱體的頂部。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每個播種單元均由1-9個播種頭組成,且每個播種單元中的播種頭的數量相等。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所述箱體呈扁平狀結構。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所述播種頭中的吸孔位于播種頭的底部的中間位置。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所述播種頭的頂部固定在箱體的底部。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所述播種頭的形狀為球冠狀結構。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所述播種頭的直徑為0.5-1.0cm,高為1.5-2mm。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和效果: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播種效率高,比人工播效率提高10倍以上。可實現精準播種,有利于精確計算用種量、基本苗等。可均勻播種,播種質量高,有利于培育水稻壯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水稻精準播種育秧裝置中的精準播種器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后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1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中A處放大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4中B處放大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含有不同播種頭的播種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從左往右的播種單元中,依次含有一個播種頭、兩個播種頭、三個播種頭、四個播種頭和五個播種頭。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而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
實施例。
參見圖1至圖7,本實施例中的水稻精準播種育秧裝置中的精準播種器包括吸放控制開關1、抽氣管2、箱體3、壓力管接口4和數個播種單元,其中,箱體3通常呈扁平狀結構。
本實施例中的箱體3內設置有一個負壓腔31,箱體3的底部為平面狀結構,該箱體3的底部設置有若干個負壓孔33,負壓孔33為通孔狀結構,該負壓孔33均與負壓腔31連通,箱體3設置有抽氣連接口32,抽氣連接口32通常位于箱體3的頂部。
本實施例中的每個播種單元包括至少一個播種頭5,通常情況下,每個播種單元均由1-9個播種頭5組成,且每個播種單元中的播種頭5的數量相等。本實施例中的每個播種頭5的底部有且僅有一個用于吸取一粒水稻種子的吸孔51,吸孔51為圓形結構,該吸孔51的直徑為1.5-2mm,播種頭5中的吸孔51通常位于播種頭5的底部的中間位置,即底部的中央位置。
本實施例中的播種頭5固定在箱體3的底部,通常情況下,播種頭5的頂部固定在箱體3的底部。一個播種頭5中的吸孔51和一個負壓孔33連通,一個播種頭5中的吸孔51和一個負壓孔33相對應,一個負壓孔33中的軸線穿過與之相對應的吸孔51的圓心。
通常情況下,本實施例中的播種頭5的形狀為球冠狀結構,播種頭5的直徑為0.5-1.0cm,播種頭5的高為1.5-2mm。
本實施例中的抽氣管2的一端和箱體3中的抽氣連接口32連接,該抽氣管2和負壓腔31連通,壓力管接口4和抽氣管2連接,抽氣管2呈手柄式結構,即抽氣管2還具備手柄功能,操作時能夠將抽氣管2當作手柄,手提抽氣管2,手柄式結構的具體形狀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為公知常識。本實施例中的吸放控制開關1安裝在抽氣管2上,吸放控制開關1用于控制抽氣管2中的壓力空氣的開通與關閉,從而控制播種頭5對水稻種子的吸取與放下功能。
本實施例中的精準播種器屬于水稻精準播種育秧裝置中的一個機構,專用于對水稻進行精準播種,使用時,壓力管接口4連接真空泵,用手提起手柄式結構的抽氣管2,將箱體3的底部置于裝有水稻種子的供種盤內,打開吸放控制開關1,使得箱體3的負壓腔31內形成真空,播種頭5的吸孔51也產生負壓,使得每個吸孔51有且僅有吸附一粒水稻種子,然后將箱體3提起,將箱體3置于覆蓋有營養土的育秧盤中,關閉吸放控制開關1,使得吸孔51中吸取的水稻種子落于育苗砵內的營養土上,能夠有效控制水稻種子的數量和密度。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狀、所取名稱等可以不同,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以上內容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結構所作的舉例說明。凡依據本實用新型專利構思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者簡單變化,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內。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或者超越本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