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古樹、名木保護技術,具體是一種古樹、名木保護桿。
背景技術:
古樹、名木保護具有諸多價值(包括生態價值、經濟價值、景觀價值、文化價值等)。古樹、名木在生長過程中,某些枝干容易因病蟲害等原因而變得衰弱。這些衰弱枝干一旦遭遇大風天氣,便會被輕易吹斷,由此導致古樹、名木受損。因此,倘若能夠發明一種能夠對古樹、名木的衰弱枝干進行保護的裝置,便可以有效防止古樹、名木受損。然而目前并無這樣一種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目前尚無一種能夠對古樹、名木的衰弱枝干進行保護的裝置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古樹、名木保護桿。
本實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古樹、名木保護桿,包括桿體部分、大鉗體部分、小鉗體部分;
所述桿體部分包括第一桿段、第二桿段、第三桿段、第四桿段、萬向節、復位彈簧;第一桿段的后端面開設有螺紋凹孔;第二桿段的前端面垂直固定有螺柱,該螺柱可拆卸地旋擰于螺紋凹孔內;第三桿段的后端和第四桿段的前端通過萬向節相互鉸接在一起;復位彈簧的兩端分別與第二桿段的后端面和第三桿段的前端面固定;
所述大鉗體部分包括兩個相互對稱的大弧形鉗臂;每個大弧形鉗臂均包括大弧形鉗臂前段、大弧形鉗臂后段、大弧形彈簧;大弧形鉗臂前段的前端向外翹起,且翹起部貫通開設有螺孔;大弧形彈簧后段的后端固定于第一桿段的前端面邊緣;大弧形彈簧的兩端分別與大弧形鉗臂前段的后端和大弧形彈簧后段的前端固定;
所述小鉗體部分包括兩個相互對稱的小弧形鉗臂;每個小弧形鉗臂均包括小弧形鉗臂前段、小弧形鉗臂后段、小弧形彈簧;小弧形鉗臂前段的前端固定于第四桿段的后端面邊緣;小弧形鉗臂后段的后端向外翹起,且翹起部貫通開設有螺孔;小弧形彈簧的兩端分別與小弧形鉗臂前段的后端和小弧形鉗臂后段的前端固定。
具體使用過程如下:首先,通過兩個大弧形鉗臂將古樹、名木的健壯枝干鉗住,并在兩個大弧形鉗臂上的螺孔內穿入螺栓,由此將古樹、名木的健壯枝干箍緊。然后,通過兩個小弧形鉗臂將古樹、名木的衰弱枝干鉗住,并在兩個小弧形鉗臂上的螺孔內穿入螺栓,由此將古樹、名木的衰弱枝干箍緊。此時,古樹、名木的健壯枝干和衰弱枝干相互牽拉在一起。當遭遇大風天氣時,由于健壯枝干不會被輕易吹斷,在健壯枝干的牽拉作用下,衰弱枝干也變得不會被輕易吹斷,由此對古樹、名木的衰弱枝干進行保護。在上述過程中,當枝干在風中搖晃時,復位彈簧隨著枝干的搖晃發生彈性形變,第三桿段和第四桿段圍繞萬向節進行相對轉動,由此起到緩沖扭力的作用。兩個大弧形彈簧和兩個小弧形彈簧的作用是保證兩個大弧形鉗臂和兩個小弧形鉗臂能夠鉗住不同直徑的枝干。具體而言,使用者能夠根據枝干的直徑調整兩個大弧形鉗臂的鉗口和兩個小弧形鉗臂的鉗口。調整兩個大弧形鉗臂的鉗口和兩個小弧形鉗臂的鉗口時,兩個大弧形彈簧和兩個小弧形彈簧隨著枝干的直徑變化而發生彈性形變。通過調節螺柱擰入螺紋凹孔的深度,可以調節本實用新型的總長度,由此使得本實用新型能夠將不同距離的健壯枝干和衰弱枝干相互牽拉在一起。
基于上述過程,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古樹、名木保護桿通過采用全新的結構,實現了對古樹、名木的衰弱枝干進行保護,由此有效防止了古樹、名木受損。
進一步地,還包括頂桿;頂桿的前端呈尖刺狀;頂桿的后端面開設有螺紋凹孔;第二桿段上的螺柱可拆卸地旋擰于該螺紋凹孔內。使用時,將第一桿段從第二桿段上擰下,并將頂桿擰在第二桿段上。然后,通過兩個小弧形鉗臂將古樹、名木的主干鉗住,并將頂桿的前端插入地面。最后,在兩個小弧形鉗臂上的螺孔內穿入螺栓,由此將古樹、名木的主干箍緊,從而對古樹、名木的主干進行支撐保護。在上述過程中,當主干在風中搖晃時,復位彈簧隨著主干的搖晃發生彈性形變,第三桿段和第四桿段圍繞萬向節進行相對轉動,由此起到緩沖扭力的作用。兩個小弧形彈簧的作用是保證兩個小弧形鉗臂能夠鉗住不同直徑的主干。具體而言,使用者能夠根據主干的直徑調整兩個小弧形鉗臂的鉗口。調整兩個小弧形鉗臂的鉗口時,兩個小弧形彈簧隨著主干的直徑變化而發生彈性形變。通過調節螺柱擰入螺紋凹孔的深度,可以調節本實用新型的總長度,由此使得本實用新型能夠對不同傾斜度的主干進行支撐保護。
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設計巧妙,有效解決了目前尚無一種能夠對古樹、名木的衰弱枝干進行保護的裝置的問題,適用于古樹、名木保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結構示意圖。
圖中:1-第一桿段,2-第二桿段,3-第三桿段,4-第四桿段,5-萬向節,6-復位彈簧,7-大弧形鉗臂前段,8-大弧形鉗臂后段,9-大弧形彈簧,10-小弧形鉗臂前段,11-小弧形鉗臂后段,12-小弧形彈簧,13-頂桿。
具體實施方式
古樹、名木保護桿,包括桿體部分、大鉗體部分、小鉗體部分;
所述桿體部分包括第一桿段1、第二桿段2、第三桿段3、第四桿段4、萬向節5、復位彈簧6;第一桿段1的后端面開設有螺紋凹孔;第二桿段2的前端面垂直固定有螺柱,該螺柱可拆卸地旋擰于螺紋凹孔內;第三桿段3的后端和第四桿段4的前端通過萬向節5相互鉸接在一起;復位彈簧6的兩端分別與第二桿段2的后端面和第三桿段3的前端面固定;
所述大鉗體部分包括兩個相互對稱的大弧形鉗臂;每個大弧形鉗臂均包括大弧形鉗臂前段7、大弧形鉗臂后段8、大弧形彈簧9;大弧形鉗臂前段7的前端向外翹起,且翹起部貫通開設有螺孔;大弧形彈簧后段8的后端固定于第一桿段1的前端面邊緣;大弧形彈簧9的兩端分別與大弧形鉗臂前段7的后端和大弧形彈簧后段8的前端固定;
所述小鉗體部分包括兩個相互對稱的小弧形鉗臂;每個小弧形鉗臂均包括小弧形鉗臂前段10、小弧形鉗臂后段11、小弧形彈簧12;小弧形鉗臂前段10的前端固定于第四桿段4的后端面邊緣;小弧形鉗臂后段11的后端向外翹起,且翹起部貫通開設有螺孔;小弧形彈簧12的兩端分別與小弧形鉗臂前段10的后端和小弧形鉗臂后段11的前端固定。
還包括頂桿13;頂桿13的前端呈尖刺狀;頂桿13的后端面開設有螺紋凹孔;第二桿段2上的螺柱可拆卸地旋擰于該螺紋凹孔內。
復位彈簧6、大弧形彈簧9、小弧形彈簧12均為硬彈簧。
具體實施時,萬向節5的最大工作角度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