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草坪培植保護技術,具體是一種草坪培植保護墊。
背景技術:
草坪培植是城市景觀設計、園林栽培、道路綠化中的重要基礎環節。在草坪培植過程中,為了保證草坪培植質量,需要對草坪進行保護(例如保水、保溫、保濕、透氣等)。在現有技術條件下,草坪培植保護主要是采用覆蓋草簾的方法來進行的。實踐表明,此種方法由于自身原理所限,存在如下問題:其一,草簾無法對草坪進行增肥,由此制約了培植質量的提高。其二,草簾無法重復使用,導致其使用成本高,由此導致培植成本高。其三,草簾的外形不美觀,由此影響美觀性。基于此,有必要發明一種全新的草坪培植保護裝置,以解決現有草坪培植保護方法制約培植質量的提高、導致培植成本高、影響美觀性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草坪培植保護方法制約培植質量的提高、導致培植成本高、影響美觀性的問題,提供了一種草坪培植保護墊。
本實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草坪培植保護墊,包括底層部分和頂層部分;
所述底層部分包括底層墊體;底層墊體的表面均布開設有若干個上下貫通的底層漏孔;底層墊體的上表面垂直固定有M+1排立柱,且每排立柱均包括N+1個立柱;各個立柱的高度一致;底層墊體的上表面垂直固定有M+1排底層橫向隔筋,且每排底層橫向隔筋均包括N條底層橫向隔筋;各條底層橫向隔筋的高度一致,且各條底層橫向隔筋的高度小于各個立柱的高度;底層墊體的上表面垂直固定有N+1列底層縱向隔筋,且每列底層縱向隔筋均包括M條底層縱向隔筋;各條底層縱向隔筋的高度一致,且各條底層縱向隔筋的高度等于各條底層橫向隔筋的高度;底層墊體、各個立柱、各條底層橫向隔筋、各條底層縱向隔筋共同圍合構成M×N個開口向上的矩形凹腔;
所述頂層部分包括頂層墊體;頂層墊體的表面均布開設有若干個上下貫通的頂層漏孔;頂層墊體的下表面垂直固定有M+1排套筒,且每排套筒均包括N+1個套筒;各個套筒的高度一致;頂層墊體的下表面垂直固定有M+1排頂層橫向隔筋,且每排頂層橫向隔筋均包括N條頂層橫向隔筋;各條頂層橫向隔筋的高度一致,且各條頂層橫向隔筋的高度等于各個套筒的高度;頂層墊體的下表面垂直固定有N+1列頂層縱向隔筋,且每列頂層縱向隔筋均包括M條頂層縱向隔筋;各條頂層縱向隔筋的高度一致,且各條頂層縱向隔筋的高度等于各條頂層橫向隔筋的高度;頂層墊體、各個套筒、各條頂層橫向隔筋、各條頂層縱向隔筋共同圍合構成M×N個開口向下的矩形凹腔;
各個套筒一一對應可拆卸地套設于各個立柱的上部;M、N均為正整數。
具體使用過程如下:首先,在各個開口向上的矩形凹腔內填充吸水性強、保水性強、通透性強的營養介質(例如腐殖質、有機質等),并將營養介質壓實。然后,將各個套筒一一對應套設于各個立柱的上部,使得底層部分和頂層部分組合成為盒狀墊體。然后,將盒狀墊體覆蓋于培植的草坪上,即可對草坪進行保水、保溫、保濕、透氣。在此過程中,還可以向盒狀墊體澆水,水流依次通過頂層漏孔、營養介質、底層漏孔緩慢滲入草坪,由此對草坪進行增肥。使用完畢后,將各個套筒從各個立柱上拆卸下來,使得底層部分和頂層部分相互分離,然后分別將底層部分和頂層部分進行打卷,留待下次使用。
基于上述過程,與現有草坪培植保護方法相比,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草坪培植保護墊通過采用全新的盒狀墊體結構,實現了對草坪進行保水、保溫、保濕、透氣、增肥,由此具備了如下優點:其一,本實用新型實現了對草坪進行增肥,由此進一步提高了培植質量。其二,本實用新型可以重復使用,大幅降低了使用成本,由此大幅降低了培植成本。其三,本實用新型的外形更加美觀,由此保證了美觀性。
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設計巧妙,有效解決了現有草坪培植保護方法制約培植質量的提高、導致培植成本高、影響美觀性的問題,適用于草坪培植保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中底層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仰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頂層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的俯視圖。
圖中:1-底層墊體,2-底層漏孔,3-立柱,4-底層橫向隔筋,5-底層縱向隔筋,6-頂層墊體,7-頂層漏孔,8-套筒,9-頂層橫向隔筋,10-頂層縱向隔筋。
具體實施方式
草坪培植保護墊,包括底層部分和頂層部分;
所述底層部分包括底層墊體1;底層墊體1的表面均布開設有若干個上下貫通的底層漏孔2;底層墊體1的上表面垂直固定有M+1排立柱3,且每排立柱3均包括N+1個立柱3;各個立柱3的高度一致;底層墊體1的上表面垂直固定有M+1排底層橫向隔筋4,且每排底層橫向隔筋4均包括N條底層橫向隔筋4;各條底層橫向隔筋4的高度一致,且各條底層橫向隔筋4的高度小于各個立柱3的高度;底層墊體1的上表面垂直固定有N+1列底層縱向隔筋5,且每列底層縱向隔筋5均包括M條底層縱向隔筋5;各條底層縱向隔筋5的高度一致,且各條底層縱向隔筋5的高度等于各條底層橫向隔筋4的高度;底層墊體1、各個立柱3、各條底層橫向隔筋4、各條底層縱向隔筋5共同圍合構成M×N個開口向上的矩形凹腔;
所述頂層部分包括頂層墊體6;頂層墊體6的表面均布開設有若干個上下貫通的頂層漏孔7;頂層墊體6的下表面垂直固定有M+1排套筒8,且每排套筒8均包括N+1個套筒8;各個套筒8的高度一致;頂層墊體6的下表面垂直固定有M+1排頂層橫向隔筋9,且每排頂層橫向隔筋9均包括N條頂層橫向隔筋9;各條頂層橫向隔筋9的高度一致,且各條頂層橫向隔筋9的高度等于各個套筒8的高度;頂層墊體6的下表面垂直固定有N+1列頂層縱向隔筋10,且每列頂層縱向隔筋10均包括M條頂層縱向隔筋10;各條頂層縱向隔筋10的高度一致,且各條頂層縱向隔筋10的高度等于各條頂層橫向隔筋9的高度;頂層墊體6、各個套筒8、各條頂層橫向隔筋9、各條頂層縱向隔筋10共同圍合構成M×N個開口向下的矩形凹腔;
各個套筒8一一對應可拆卸地套設于各個立柱3的上部;M、N均為正整數。
底層墊體1、立柱3、底層橫向隔筋4、底層縱向隔筋5、頂層墊體6、套筒8、頂層橫向隔筋9、頂層縱向隔筋10均采用塑膠制成。
底層墊體1、頂層墊體6均為矩形墊體;立柱3為圓柱形立柱;套筒8為圓筒形套筒。
具體實施時,M的值為3,N的值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