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業種植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全自動立體栽培裝置。
背景技術:
立體種植是農作物復合群體在時空上的充分利用的一種形式,根據不同作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稈與矮稈、富光與耐蔭、早熟與晚熟、深根與淺根、豆科與禾本科,利用它們在生長過程中的時空差,合理地實行科學的間種、套種、混種、復種、輪種等配套種植,形成多種作物、多層次、多時序的立體交叉種植結構,現有立體種植架結構較簡單,功能少。
技術實現要素:
為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使用方便、功能多樣的全自動立體栽培裝置。
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全自動立體栽培裝置,包括栽培架,其特殊之處在于:所述栽培架為直角梯形,栽培架外表面附有遮光保溫層,栽培架的斜邊上設有若干均勻分布的銷孔,橫梁與銷孔活動連接,橫梁上固定有種植槽;所述栽培架內部上方設有豆芽種植盤,下方設有蘑菇種植架,豆芽種植盤與蘑菇種植架之間設有儲水槽;所述豆芽種植盤上方設有噴霧頭,該噴霧頭通過第一進水管與儲水池連接,第一進水管上設有第一閥門;所述儲水池與第二進水管連接,第二進水管上連接有若干支管,每根支管上設有噴頭;第二進水管的進水端通過進料管與儲料池連接。
本發明的全自動立體栽培裝置,所述栽培架下方設有支腿,支腿上安裝有萬向輪,萬向輪上設有踩剎裝置。
本發明的全自動立體栽培裝置,每根支管上設有支管閥門。
本發明的全自動立體栽培裝置,所述進料管上設有進料閥門。
本發明的全自動立體栽培裝置,所述第二進水管的進水口處設有第二閥門。
本發明的全自動立體栽培裝置,所述儲水槽底部開有小孔。
本發明的全自動立體栽培裝置,所述豆芽種植盤和蘑菇種植架底部均為網狀透水擱板。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結構合理,可實現至少三種作物混作,可充分利用空間,且各作物之間促進生長,節約能源,提高生產效益。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栽培架,2銷孔,3橫梁,4種植槽,5豆芽種植盤,6蘑菇種植架,7儲水槽,8噴霧頭,9儲水池,10第一閥門,11第一進水管,12第二閥門,13第二進水管,14支管,15支管閥門,16噴頭,17儲料池,18噴霧頭,19遮光保溫層,20支腿,21萬向輪,22踩剎裝置,23進料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附圖是本發明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該實施例包括栽培架1,所述栽培架1為直角梯形,栽培架1外表面附有遮光保溫層19,栽培架1的斜邊上設有若干均勻分布的銷孔2,橫梁3與銷孔2活動連接,橫梁3上固定有種植槽4;所述栽培架1內部上方設有豆芽種植盤5,下方設有蘑菇種植架6,豆芽種植盤5和蘑菇種植架6底部均為網狀透水擱板,豆芽種植盤5與蘑菇種植架6之間設有儲水槽7,儲水槽7底部開有小孔;所述栽培架1下方設有支腿20,支腿20上安裝有萬向輪21,萬向輪21上設有踩剎裝置22。
所述豆芽種植盤5上方設有噴霧頭8,該噴霧頭8通過第一進水管11與儲水池9連接,第一進水管11上設有第一閥門10;所述儲水池9與第二進水管13連接,第二進水管13上連接有若干支管14,每根支管14上設有噴頭16,每根支管14上設有控制噴頭16的支管閥門15;第二進水管13的進水口處設有第二閥門12,第二進水管13的進水端通過進料管23與儲料池17連接,進料管23上設有進料閥門18。
本實施例的全自動立體栽培裝置,栽培架1的斜邊朝向向陽一面,種植槽4內種植喜陽作物,比如草莓、圣女果等,根據植株大小調節相鄰種植槽4之間的距離,選擇合適的銷孔2,將橫梁3固定在選定的銷孔位置,栽培架1內部上方設兩層豆芽種植盤5,每層豆芽種植盤5上設有豆芽,儲水槽7下方設有三層蘑菇種植架6,蘑菇種植架6培養有蘑菇。
每層豆芽種植盤5頂部設有調節內部濕度的噴霧頭8,打開第一閥門10,水從儲水池9通過第一水管11流入噴霧頭8,噴霧頭8噴水調節豆芽環境濕度,水可透過豆芽種植盤5的隔板流入儲水槽7,儲水槽7下方設有三層蘑菇種植架6,蘑菇種植架6底部為網狀透水擱板,儲水槽7底部開有小孔,儲水槽7內的水通過小孔流到蘑菇種植架6上,水可通過蘑菇種植架6底部直接流到栽培架1外部。
本實施例的噴頭16懸掛于種植槽4上方,需要澆水時,打開第二閥門12,水從儲水池9通過第二進水管13流向各支管14,支管14內的水通過噴頭16流向種植槽4,每根支管14上設有控制噴頭16的支管閥門15,可分別針對不同種植槽4進行澆灌,當需要施肥時,將肥料溶解在儲料池17內,打開進料閥門18,肥料通過第二進水管13流向各支管14,支管14內的肥料通過噴頭16流向種植槽4,施肥可與澆水同時進行,此時同時打開第二閥門12和進料閥門18即可,施肥時可調節噴頭16位置選擇對根系施肥還是對葉面施肥。
栽培架1外表面附有遮光保溫層19防止豆芽和蘑菇承受劇烈光照,并保證生長環境的溫度,整個種植架可根據需要隨時移動,移動完后踩下踩剎裝置22將萬向輪21固定發生滑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