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孵化箱,特別是涉及一種刺鲃受精卵人工孵化框。
技術背景
目前,還沒有一種專門用于刺鲃受精卵人工孵化的設施,常采用常規孵化設施進行孵化;受精卵孵化時,先對受精卵進行脫粘,脫粘后置于孵化網箱或孵化桶中進行孵化。但是,孵化網箱因四周未加以固定,底部不平整,受精卵容易堆積,極易造成受精卵缺氧而停止發育,最終導致死亡,出膜階段,受精卵更易因受擠壓,而導致出膜失敗;孵化桶從底部進水,使受精卵始終處于翻滾狀態,其主要用于漂浮性卵魚類受精卵的孵化,刺鲃屬產微粘性卵魚類,受精卵微粘性,自然狀態下,受精卵常在石頭縫隙中孵化,孵化過程中,受精卵始終保持相對靜止狀態,所以,孵化桶的孵化條件并不完全適合刺鲃,實驗也表明,孵化桶的孵化率要低于孵化框。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孵化率較高的刺鲃受精卵人工孵化框。
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刺鲃受精卵人工孵化框,包括具有浮力的固定框、設在所述固定框內的若干個孵化框,所述孵化框為立方體框架結構,框架結構的四個側面和底面均設有繃緊的尼龍網,所述孵化框通過高度調節孔與固定框活動連接。
所述固定框為正方形,所述孵化框為四個,分別設在固定框內的四角。
所述固定框上設有用于孵化框遮陽的遮陽布。
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中,孵化框內的尼龍網平整,不會造成受精卵的堆積,出膜時不會擠壓受精卵而影響出膜;孵化框可以調節受精卵的入水深度,遮陽布可以避免陽光過強造成對受精卵的影響。本實用新型制作簡單,操作方便,同時能提高受精卵孵化率。
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見圖1、圖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刺鲃受精卵人工孵化框,包括具有浮力邊長L1×邊長L1為1200mm×1200mm的正方形固定框4、設在所述固定框4內的四個孵化框,所述孵化框為由豎桿7和上下橫桿6、8構成的邊長L2×邊長L2×高H為500mm×500mm×400mm的長方體框架結構,框架結構的四個側面和底面均設有繃緊的60目尼龍網3,所述孵化框通過高度調節孔與固定框活動連接,高度調節孔為設在孵化框豎桿7上的四個插孔9,與設在固定框4上的定位孔5對應,四個插孔9所調節孵化框的吃水深度分別為200mm、250mm、300mm和350mm。固定框4的四角上通過撐桿2設有用于孵化框遮陽的遮陽布1,可以避免陽光過強造成對受精卵的影響。四個孵化框分別設在固定框4內的四角,孵化框之間留有200mm的間距L3,以利于水體交換。在孵化框的兩個面用插銷(木條或鐵絲)11穿過固定框4上的定位孔5和孵化框豎桿7上的插孔9,可以將孵化框固定在固定框4上。插銷11插入孵化框豎桿7上不同高度的插孔9,可以調節孵化框的吃水深度,調節受精卵的入水深度。
受精卵孵化時,先將固定框置于微流水水面上用繩索固定,刺鲃受精卵脫粘后,倒入孵化框,輕輕攪動受精卵,使其平鋪于孵化框底部的尼龍網3上;接通充氣泵電源,對水體進行充氣,以補充水體氧氣,滿足受精卵的孵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