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旋耕機技術領域,特指一種旋耕效果兼有旋耕機與鏵式犁的優點的旋耕裝置。
背景技術:
(鏵式犁與)旋耕機是農業生產中的常用工具,依靠動力,把土壤進行碎化,主要用于栽培、播種前的耕作,使得土壤松軟、平整,滿足精耕細作的要求,但是,現有(鏵式犁與)旋耕機仍存在如下不足:一是僅能將土壤從一側翻動至另一側,導致一側的土壤多出,另一側出現深溝,最后還要人工進行平整;二是由于僅能將土壤成片的從一側翻動至另一側,僅僅是土壤搬家,碎土效果差;三是旋耕深度小,不能翻動常年以來土壤下部不被翻動的板結層;四是對雜草的切斷性差,導致雜草差繞在旋耕刀上,導致旋耕效果變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碎土及滅茬效果好、旋耕深度深、土肥混合效果好、雜草不纏刀、可原地翻耕、兼具旋耕機與鏵式犁眾多優點的旋耕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旋耕裝置,包括旋耕軸及安裝在旋耕軸上的旋耕刀,所述的旋耕刀周向且軸向間隔設置在旋耕軸上,所述旋耕刀的具體結構是:旋耕刀主體為主平面垂直于旋耕軸軸線的弧形板,旋耕刀主體一端的安裝部連接在旋耕軸上、另一端向兩側延伸設置有副翼,旋耕刀主體和兩副翼的前端均設置有刀刃。
上述的安裝部為在旋耕刀主體的一端形成有與可與旋耕軸的圓柱面配合的圓弧形的凹槽,旋耕軸上周向且軸向間隔設置有與旋耕刀數量配合的安裝接耳,旋耕刀主體的安裝部通過螺栓螺接在安裝接耳上或旋耕刀主體的安裝部焊接在安裝接耳上。
上述的旋耕刀主體和兩副翼前端的刀刃均是對稱設置的兩斜面形成的近似三角形的刀刃。
上述的兩副翼的主平面均相對于旋耕刀主體的主平面有一小于90度的后掠角。
上述的所述的后掠角為50-80度。
上述的旋耕刀周向且軸向間隔設置在旋耕軸上是:相鄰兩旋耕刀之間周向間隔有70-120度的夾角。
上述的旋耕軸通過軸承可轉動的支撐在機架或下側有開口的殼體上,機架或殼體的前端設置有可安裝在拖拉機上的懸掛架及可由拖拉機上的輸出軸驅動轉動的縱軸,縱軸的轉動通過傳動裝置驅動旋耕軸轉動。
上述傳動裝置的具體結構是:縱軸后端安裝的錐形齒輪與橫軸上安裝的錐形齒輪嚙合傳動,橫軸外端安裝的帶輪與伸出殼體外的旋耕軸上安裝的帶輪通過皮帶傳動;或橫軸外端安裝的齒輪通過與齒輪箱內的齒輪傳動后驅動旋耕軸傳動。
上述的帶輪是三角帶輪,而與之配套的皮帶為三角帶;或所述的帶輪是同步帶輪,而與之配套的皮帶為同步帶;或所述的帶輪是鏈輪,而與之配套的皮帶為鏈條。
上述機架或殼體的前端下側的兩側邊分別可轉動的設置有盤型切刀,所述機架或殼體的前端下側橫向間隔設置有兩個以上前部帶有刀刃的刀片。
本實用新型相比現有技術突出且有益的技術效果是:
1、原地碎土效果好:本實用新型的旋耕刀主體用于切縫、副翼用于碎土,間隔設置的旋耕刀的旋耕刀主體與副翼配合,使得土壤不會向一側翻,旋耕刀將土壤直接在原地上下翻轉破碎,碎土效果好,比華式犁整地的平整度高,由于原地翻土,省去了后續的人工平整土地的麻煩。
2、土肥混合效果好:將基肥撒于土地表面,利用本實用新型旋耕后,基肥能夠均勻地分散在旋耕區域的土壤內,有利于作物對土肥的平衡吸收利用,作物均衡生長。
3、旋耕深度大:本實用新型的副翼工作時呈圓柱狀的滾動前移,因此,本實用新型的旋耕刀的最大著地外徑成為最大翻耕深度,能深翻土地350mm,而現有技術的翻耕刀的外端部僅僅將該處的土壤劃出一條溝,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翻耕,其實際翻耕深度(翻耕效果)小于旋耕刀的最大著地外徑。
4、雜草不纏刀:本實用新型的旋耕刀主體的主平面垂直于旋耕軸軸線,旋耕刀主體的刀刃可以在同一旋轉平面上對雜草的同一位置進行持續的切割,切斷率高,雜草即便是沒有被旋耕刀主體的刀刃切斷,在副翼的刀刃上可以繼續切斷,而沒有被副翼刀刃切斷的雜草,也可以沿軸向寬度較小的副翼的后掠角滑出,雜草不會不纏旋耕刀。
4、翻土效果好,由于本實用新型的副翼的作用,對土壤的上下翻轉效果好,由于副翼后掠角促使雜草的后滑與土壤的阻止配合作用,能有效地把殘茬、雜草隨同碎土的上下翻轉深埋土壤內,能有效打破土壤常年以來的板結層,土壤混合效果好,創造良好的土壤播種環境,促進土壤蓄水保墑、作物根系下扎、根系發達提高產量及抗倒伏能力,增強抗旱防澇能力。
5、本本實用新型集旋耕機、深松機、華式犁、聯合整地機優點于一身,作業效率高,深松、碎土、整地效果好,能有效把殘茬、雜草深埋,作業效率高,一機代替多機,作業效率成倍增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不帶殼體及傳動機構的旋耕裝置的主視圖。
圖2是圖1的A-A向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不帶殼體及傳動機構的旋耕裝置的立體圖。
圖4是圖1的B-B向剖視圖。
圖5是圖1的仰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旋耕刀的立體示意圖之一。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旋耕刀的立體示意圖之二。
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旋耕刀的主視圖。
圖9是圖8的C-C向剖視圖。
圖10是圖8的D-D向剖視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帶有殼體及傳動機構的旋耕裝置的立體圖之一。
圖12是本實用新型帶有殼體及傳動機構的旋耕裝置的立體圖之二。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參見圖1-圖12:
一種旋耕裝置,包括旋耕軸20及安裝在旋耕軸20上的旋耕刀,所述的旋耕刀周向且軸向間隔設置在旋耕軸20上,所述旋耕刀的具體結構是:旋耕刀主體10為主平面垂直于旋耕軸20軸線的弧形板,旋耕刀主體10一端的安裝部連接在旋耕軸20上、另一端向兩側延伸設置有副翼11,旋耕刀主體10和兩副翼11的前端均設置有刀刃12。
上述的安裝部為在旋耕刀主體10的一端形成有與可與旋耕軸20的圓柱面配合的圓弧形的凹槽14,旋耕軸20上周向且軸向間隔設置有與旋耕刀數量配合的安裝接耳21,旋耕刀主體10的安裝部通過螺栓及安裝孔13螺接在安裝接耳21上或旋耕刀主體10的安裝部焊接在安裝接耳21上。
上述的旋耕刀主體10和兩副翼11前端的刀刃12均是對稱設置的兩斜面15形成的近似三角形的刀刃12。
上述副翼11的外輪廓為四邊形。
上述的兩副翼11的主平面均相對于旋耕刀主體10的主平面有一小于90度的后掠角R2。
上述的所述的后掠角R2為50-80度。
上述的旋耕刀周向且軸向間隔設置在旋耕軸20上是:相鄰兩旋耕刀之間周向間隔有70-120度的夾角R1。
上述的旋耕軸20通過軸承可轉動的支撐在機架或下側有開口的殼體30上,機架或殼體30的前端設置有可安裝在拖拉機上的懸掛架32及可由拖拉機上的輸出軸驅動轉動的縱軸33,縱軸33的轉動通過傳動裝置驅動旋耕軸20轉動。
上述傳動裝置的具體結構是:縱軸33后端安裝的錐形齒輪與橫軸31上安裝的錐形齒輪嚙合傳動,橫軸31外端安裝的帶輪與伸出殼體30外的旋耕軸20上安裝的帶輪通過皮帶傳動;或橫軸31外端安裝的齒輪通過與齒輪箱內的齒輪傳動后驅動旋耕軸傳動,齒輪箱內設置有兩個以上相互嚙合的齒輪,最前面的齒輪安裝在橫軸上,最后面的齒輪安裝在旋耕軸上。
上述的帶輪是三角帶輪,而與之配套的皮帶為三角帶;或所述的帶輪是同步帶輪,而與之配套的皮帶為同步帶;或所述的帶輪是鏈輪,而與之配套的皮帶為鏈條。
上述機架或殼體30的前端下側的兩側邊分別可轉動的設置有盤型切刀34,所述機架或殼體30的前端下側橫向間隔設置有兩個以上前部帶有刀刃的刀片35。
上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故:凡依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形狀、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均應涵蓋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