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一種穴播器上使用的穴播裝置用鴨嘴。
背景技術:
目前,與機械式精量穴播器配套使用的定動鴨嘴組合體,在播種時,由于地膜具有韌性好,拉伸率高等特點,在使用的一般鴨嘴播種過程中,普遍出現無法擊穿或擊穿率低等情況,嚴重影響了播種效率以及種子的存活率。
現有技術中,為了克服上述已有鴨嘴缺陷,多是在定鴨嘴上設置有用以刺破地膜的尖端,或是在動鴨嘴末端設置有用以破膜的破膜部,或者采用上述兩種結構的組合進行兩次破膜,延長破膜時間,提高破膜率。由于動鴨嘴的觸地時間與觸地部接觸地面時間有關,同時扣合部和觸地部之間夾角將會影響到破膜部入膜時間,現有技術中動鴨嘴的觸地部、扣合部和破膜部之間夾角多為固定,在不同的地形情況下,一定的觸地時間會造成不同大小的破口,破膜部入膜時間過長則會對地膜形成較大的破口,水份流失加大,不利于種子的發芽。
同時,由于定鴨嘴的出種口較大,在種子下落過程中,因穴播器的震動,會使得種子落點不定,容易偏離播種位中心,影響種子發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申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可控制破口大小,同時控制種子下落方位的穴播裝置用鴨嘴。
本申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穴播裝置用鴨嘴,包括定鴨嘴和動鴨嘴,所述動鴨嘴包觸地部、翼板和扣合部,所述扣合部遮蓋在定鴨嘴的出種口外,在所述扣合部兩側設置有包套于出種口外的翼板,翼板遠離扣合部的一角為破膜部,破膜部兩側的翼板外沿開設有刃口,所述觸地部與固定在定鴨嘴外的合頁相連,所述合頁包括鉸接的定片和動片,定片與定鴨嘴固定相連,動片與觸地部底面相連,在動片底部設置有彈簧,彈簧另端與穴播盤外圓周相連,所述定鴨嘴包括一出種口,在定鴨嘴內設置有用以限定種子掉落方向的播種內嘴。
所述播種內嘴包括半封閉結構的空腔內嘴本體,內嘴本體包括一敞口部,內嘴本體上部逐漸收窄形成內嘴出種口。
進一步的,內嘴出種口位于出種口內遠離動鴨嘴一側的中心處。
進一步的,內嘴本體的敞口部朝向動鴨嘴,且敞口部外沿與定鴨嘴內壁貼合,所述內嘴本體與定鴨嘴共同構成一落種通道。
進一步的,內嘴本體的內嘴出種口端面不高于定鴨嘴的出種口端面。
扣合部和觸地部延長線之間的夾角α在55-110度之間。
由于實施上述技術方案,本申請通過對動鴨嘴的觸地部與扣合部之間夾角α進行調節,控制破膜部的入地時間和行程,從而控制破口大小。同時由播種內嘴控制種子下落方向,降低播種時的錯位率,提高播種的成功率。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由以下的附圖和實施例給出:
圖1是穴播裝置用鴨嘴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定鴨嘴和播種內嘴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播種內嘴的結構示意圖。
圖例:1、播種內嘴,2、合頁,3、穴播盤,4、彈簧,5、動鴨嘴,6、扣合部,7、翼板,8、定鴨嘴,9、出種口,10、內嘴出種口,11、內嘴本體,12、敞口部。
具體實施方式:
本申請不受下述實施例的限制,可根據本申請的技術方案與實際情況來確定具體的實施方式。
實施例:如圖1、2所示,穴播裝置用鴨嘴包括定鴨嘴8和動鴨嘴5,所述動鴨嘴5包觸地部、翼板7和扣合部6,所述扣合部6遮蓋在定鴨嘴8的出種口9外,在所述扣合部6兩側設置有包套于出種口9外的翼板7,翼板7遠離扣合部的一角為破膜部,破膜部兩側的翼板7外沿開設有刃口,所述觸地部與固定在定鴨嘴8外的合頁2相連,所述合頁2包括鉸接的定片和動片,定片與定鴨嘴8固定相連,動片與觸地部底面相連,在動片底部設置有彈簧4,彈簧4另端與穴播盤3外圓周相連。
所述定鴨嘴8內設置有用以限定種子掉落方向的播種內嘴1。
如圖3所示,所述播種內嘴1包括半封閉結構的空腔內嘴本體11,內嘴本體11包括一敞口部12,內嘴本體11上部逐漸收窄形成內嘴出種口10。
進一步的,內嘴出種口10位于出種口9內遠離動鴨嘴5一側的中心處。
進一步的,內嘴本體11的敞口部12朝向動鴨嘴5,且敞口部12外沿與定鴨嘴8內壁貼合,所述內嘴本體11與定鴨嘴8共同構成一落種通道。
進一步的,內嘴本體11的內嘴出種口10端面不高于定鴨嘴8的出種口9端面。
進一步的,扣合部6和觸地部延長線之間的夾角α在55-110度之間。
本申請在使用時,通過調整觸地部與扣合部6之間的夾角α即可調整破膜部的入膜角度,從而改變破膜部的行程,控制破口大小。同時,通過播種內嘴1將種子下落通道限定在出種口中心位置,使得種子可順落種通道掉落至穴位的中心位置,從而降低播種時的錯位率,進而提高種子發芽率。
以上技術特征構成了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最佳實施效果,可根據實際需要增減非必要技術特征,來滿足不同情況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