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排水管道施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用于山藥模塊化種植的自灌溉式種植帶。
背景技術:
山藥又名薯蕷和長芋,屬薯蕷科,以其肥大的塊根或圓柱狀根供食用。塊根中含有
蛋白質1.5%,碳水化合物14.4%,并含有多種維生素和膽堿等,營養價值較高。
傳統種植山藥時需要挖溝,費工費時,收獲時仍然需要深挖到山藥全部露出來才能取出山藥,工作量非常大,勞動強度高,并且極易損傷塊莖,特別是大規模機械化種植難度較大,導致種植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勞動強度小、自動化程度高、種植效率高、專門適用于大規模種植作業的用于山藥模塊化種植的自灌溉式種植帶。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用于山藥模塊化種植的自灌溉式種植帶,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連接的若干個呈長方體形狀的箱體,箱體頂部敞口,箱體左側和右側均設有箱門,箱體底部設有漏水網,箱體的前側和后側均前后對應開設有一個穿孔;箱體內設有灌溉裝置。
灌溉裝置包括沿前后方向水平設置的主水管,主水管右前向后依次穿過每個箱體上的兩個穿孔,主水管的前端設有位于最前側一個箱體前方的管接頭,主水管的后端封堵,主水管上部沿垂直方向設有支水管,每個箱體內至少設有兩根支水管,支水管沿主水管的長度方向均勻設置,支水管下端與主水管連通,支水管上端設有堵板,支水管上端延伸到箱體上部,支水管上部均勻設有透水孔,支水管內部下端口處設有支撐濾網,支水管內填充有位于支撐濾網上的透水海綿。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山藥模塊化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選種育苗;
(2)、平整土地:使用旋耕機將土壤打碎、整平;
(3)、在平整后的土地上設置均平行的若干條種植帶,在每條種植帶內均設置灌溉裝置;
(4)、操控挖土裝土加肥車把土地上的土壤和底肥混合后裝入到種植帶;
(5)、將培育好的山藥種苗按照一定株距移栽到種植帶內,同時使用灌溉裝置對山藥種苗進行一次均勻灌溉作業;
(6)、田間管理:包括拔出多余的莖枝、側枝,僅留一條主莖,當主莖高度長到20-25cm 時設立支架;根據墑情進行灌溉作業;進行除草、施肥作業;
(7)、山藥收獲:先清除支架和莖蔓,打開種植帶,種植帶內土壤自然落到地面,取出山藥。
挖土裝土加肥車包括四輪拖拉機,四輪拖拉機前端底部設有挖掘鏟,挖掘鏟后方設有土壤螺旋匯集機構,四輪拖拉機左側或右側設有安裝架,安裝架上設有土壤輸送機構,土壤螺旋匯集機構的一端與土壤輸送機構的前端連接,四輪拖拉機的后部設有位于土壤輸送機構后端下方的碎土機構和位于碎土機構上方的加肥機構;
四輪拖拉機的動力輸出軸傳動連接主動皮帶輪,土壤輸送機構包括由前到后依次布置的第一皮帶輪、第二皮帶輪、第三皮帶輪和第四皮帶輪,主動皮帶輪分別與第二皮帶輪和第三皮帶輪的中心軸傳動連接,第一皮帶輪和第二皮帶輪之間通過前輸送皮帶傳動連接,第三皮帶輪和第四皮帶輪之間通過后輸送皮帶傳動連接,前輸送皮帶上設有前刮板,前刮板沿左右水平方向設置,前刮板沿前輸送皮帶的長度方向均勻設有若干個,后輸送皮帶上設有后刮板,后刮板沿左右水平方向設置,后刮板沿后輸送皮帶的長度方向均勻設有若干個,第二皮帶輪位于第三皮帶輪的前側上方,前輸送皮帶后端與后輸送皮帶前端之間設有過渡板,安裝架上設有位于前輸送皮帶左右兩側的前擋板、位于過渡板兩側的中擋板和位于后輸送皮帶左右兩側的后擋板。
土壤螺旋匯集機構包括水平設置的轉軸和圓筒體,轉軸同軸線設在圓筒體內,轉軸一端與第一皮帶輪的同軸線傳動連接,轉軸另一端通過軸承轉動設在四輪拖拉機上,圓筒體一端封堵,圓筒體另一端穿過前擋板與前輸送皮帶前端上部連通,圓筒體前側沿左右水平方向開設有進料口,圓筒體上的進料口下邊沿與挖掘鏟后部邊沿固定連接并保持齊平,轉軸上沿軸線方向設有螺旋輸送葉片。
碎土機構包括設在四輪拖拉機后部的液壓馬達和位于后輸送皮帶后端下方的進料斗,進料斗下端水平設有破碎固定筒,破碎固定筒底部傾斜設有下料管,破碎固定筒內同軸線設有輥筒,輥筒的主軸的一端伸出破碎固定筒并與液壓馬達傳動連接,輥筒圓周表面與破碎固定筒內壁之間形成破碎腔,輥筒圓周表面設有位于破碎腔內的破碎結構;
破碎結構包括沿輥筒軸線間隔設置的第一破碎組和第二破碎組;第一破碎組包括沿輥筒圓周方向均勻設置的第一破碎體;第一破碎體包括第一固定座和安裝座,第一固定座與安裝座呈一體結構,第一固定座固定連接在輥筒的外壁上,安裝座呈圓柱形結構,安裝座內沿軸向開設有階梯孔,階梯孔內螺紋連接有內六角螺栓,內六角螺栓的螺紋端沿軸向伸出安裝座并螺紋連接有破碎頭,破碎頭外表面涂覆有金剛石耐磨層;第二破碎組包括沿輥筒圓周方向均勻設置的第二破碎體;第二破碎體包括第二固定座,第二固定座固定連接在輥筒的外壁上,第二固定座內開設有安裝槽,安裝槽內通過銷軸鉸接有破碎葉片,破碎葉片的側邊設置為刀刃結構,相鄰兩個第二固定座之間的間距大于破碎葉片的長度,破碎葉片所在的平面垂直于輥筒的中心線;
破碎頭靠近內六角螺栓的一端呈圓柱形結構并開設有盲孔,內六角螺栓的螺紋端螺紋連接在盲孔內,破碎頭遠離內六角螺栓的一端呈錐形結構,錐形結構的尖端沿軸向設有與破碎頭呈一體結構的破碎凸柱,安裝座、破碎頭和破碎凸柱具有同一條中心線,安裝座的中心線與第一固定座在輥筒外圓處的切線的夾角為銳角。
加肥機構包括設在四輪拖拉機后側的肥料斗,肥料斗底部連接有加肥管,加肥管下端伸入到進料斗內上部,加肥管內水平轉動有轉筒,轉筒圓周表面與加肥管內壁之間形成下料通道,轉筒外圓周表面設有位于下料通道內的撥料齒,轉筒一端與第四皮帶輪帶傳動連接。
步驟(4)具體為:肥料斗內盛裝有底肥,開動四輪拖拉機在沿箱體的長度方向移動,下料管下端位于箱體正上方,挖掘鏟將田地表面的土壤挖起,隨著四輪拖拉機的行進,土壤被推入到圓筒體內,主動皮帶輪驅動第二皮帶輪和第三皮帶輪轉動,第二皮帶輪通過前輸送皮帶帶動第一皮帶輪轉動,第三皮帶輪通過后輸送皮帶帶動第二皮帶輪轉動,第一皮帶輪帶動轉軸和螺旋輸送葉片旋轉,將土壤水平送入到前輸送皮帶上,前輸送皮帶上的前刮板帶動土壤向后移動,經過渡板落到后輸送皮帶上,再經后輸送皮帶上的后刮板將土壤繼續向后輸送,最后經后輸送皮帶后端落到料斗內,液壓馬達驅動輥筒轉動,輥筒上的破碎結構將大塊土壤打碎后通過下料管落到箱體內,與此同時,第四皮帶輪帶動轉筒,轉筒上的撥料齒均勻地將肥料斗內的底肥向下通過加肥管落到料斗內,在碎土過程中,底肥也隨著加進去,混合更加均勻;按照上述過程,隨著四輪拖拉機的行進,將田地當中的土壤自動加到箱體內;當對一條種植帶的箱體加滿土壤后,再掉頭對其他種植帶進行裝土加肥作業。
步驟(5)和步驟(6)中的灌溉作業具體為:將進水管與管接頭連接,開啟高壓水泵,清水經進水管流入到主水管,高壓水由支撐濾網向上流入到透水海綿內,透水海綿吸附的水通過透水孔向外滲到箱體內的土壤內,這樣就可對箱體內的土壤進行均勻灌溉作業。
步驟(7)中打開種植帶的過程具體為:打開箱體左右兩側的箱門,箱體內的土壤已經基本沒有水分,土壤就會自然落到田地上;若土壤不能自己落下,就使用鏟刀將土壤鏟除,山藥裸露出來后取出。
前擋板、中擋板和后擋板起到避免土壤在向后輸送過程中落到地面的作業。支水管上端伸到箱體內上部,透水孔均勻設在支水管上部,這樣流出透水孔的水可靠重力向下將箱體下部的土壤灌溉均勻通透。透水海綿將透水孔封堵,避免土壤進入到支水管內堵塞水流。當灌溉的水量較大,或者遇到雨水較多時,箱體底部的漏水網可將多余的水下漏田地中,為山藥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第一破碎體的破碎頭采用內六角螺栓安裝在安裝座上,結構緊湊,強度高,并采用銷軸穿設,避免破碎頭與內六角螺栓相對轉動使得破碎頭脫落,內六角螺栓上設有彈性墊圈,避免內六角螺栓發生松動,使得工作更加穩固;第一破碎體內的破碎頭與安裝座為可拆卸連接,第二破碎體內破碎葉片與第二固定座之間也為可拆卸連接,便于安裝和拆卸,當破碎頭和破碎葉片磨損后便于拆卸維修或更換。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采用的箱體作為模塊化種植作業的基體,在箱體內機械化裝入土壤并均勻施入底肥,并在田間管理的灌溉作業實現節約用水的灌溉方式,提高了山藥的種植效率,并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并且箱體可以重復使用,降低了種植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挖土裝土加肥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
圖3是圖1中加肥機構的放大圖;
圖4是圖1中碎土機構的側視放大圖;
圖5是圖4中輥筒和碎土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中第一破碎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7中灌溉裝置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7和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用于山藥模塊化種植的自灌溉式種植帶,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連接的若干個呈長方體形狀的箱體1,箱體1頂部敞口,箱體1左側和右側均設有箱門2,箱體1底部設有漏水網3,箱體1的前側和后側均前后對應開設有一個穿孔,箱體1內設有灌溉裝置。
灌溉裝置包括沿前后方向水平設置的主水管4,主水管4右前向后依次穿過每個箱體1上的兩個穿孔,主水管4的前端設有位于最前側一個箱體1前方的管接頭5,主水管4的后端封堵,主水管4上部沿垂直方向設有支水管6,每個箱體1內至少設有兩根支水管6,支水管6沿主水管4的長度方向均勻設置,支水管6下端與主水管4連通,支水管6上端設有堵板7,支水管6上端延伸到箱體1上部,支水管6上部均勻設有透水孔8,支水管6內部下端口處設有支撐濾網9,支水管6內填充有位于支撐濾網9上的透水海綿10。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山藥模塊化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選種育苗;
(2)、平整土地:使用旋耕機將土壤打碎、整平;
(3)、在平整后的土地上設置均平行的若干條種植帶,在每條種植帶內均設置灌溉裝置;
(4)、操控挖土裝土加肥車把土地上的土壤和底肥混合后裝入到種植帶;
(5)、將培育好的山藥種苗按照一定株距移栽到種植帶內,同時使用灌溉裝置對山藥種苗進行一次均勻灌溉作業;
(6)、田間管理:包括拔出多余的莖枝、側枝,僅留一條主莖,當主莖高度長到20-25cm 時設立支架;根據墑情進行灌溉作業;進行除草、施肥作業;
(7)、山藥收獲:先清除支架和莖蔓,打開種植帶,種植帶內土壤自然落到地面,取出山藥。
挖土裝土加肥車包括四輪拖拉機11,四輪拖拉機11前端底部設有挖掘鏟12,挖掘鏟12后方設有土壤螺旋匯集機構,四輪拖拉機11左側或右側設有安裝架13,安裝架13上設有土壤輸送機構,土壤螺旋匯集機構的一端與土壤輸送機構的前端連接,四輪拖拉機11的后部設有位于土壤輸送機構后端下方的碎土機構50和位于碎土機構50上方的加肥機構51。
四輪拖拉機11的動力輸出軸傳動連接主動皮帶輪14,土壤輸送機構包括由前到后依次布置的第一皮帶輪15、第二皮帶輪16、第三皮帶輪17和第四皮帶輪18,主動皮帶輪14分別與第二皮帶輪16和第三皮帶輪17的中心軸傳動連接,第一皮帶輪15和第二皮帶輪16之間通過前輸送皮帶19傳動連接,第三皮帶輪17和第四皮帶輪18之間通過后輸送皮帶20傳動連接,前輸送皮帶19上設有前刮板21,前刮板21沿左右水平方向設置,前刮板21沿前輸送皮帶19的長度方向均勻設有若干個,后輸送皮帶20上設有后刮板22,后刮板22沿左右水平方向設置,后刮板22沿后輸送皮帶20的長度方向均勻設有若干個,第二皮帶輪16位于第三皮帶輪17的前側上方,前輸送皮帶19后端與后輸送皮帶20前端之間設有過渡板23,安裝架13上設有位于前輸送皮帶19左右兩側的前擋板24、位于過渡板23兩側的中擋板25和位于后輸送皮帶20左右兩側的后擋板26。
土壤螺旋匯集機構包括水平設置的轉軸27和圓筒體38,轉軸27同軸線設在圓筒體38內,轉軸27一端與第一皮帶輪15的同軸線傳動連接,轉軸27另一端通過軸承轉動設在四輪拖拉機11上,圓筒體38一端封堵,圓筒體38另一端穿過前擋板24與前輸送皮帶19前端上部連通,圓筒體38前側沿左右水平方向開設有進料口,圓筒體38上的進料口下邊沿與挖掘鏟12后部邊沿固定連接并保持齊平,轉軸27上沿軸線方向設有螺旋輸送葉片39。
碎土機構50包括設在四輪拖拉機11后部的液壓馬達40和位于后輸送皮帶20后端下方的進料斗41,進料斗41下端水平設有破碎固定筒42,破碎固定筒42底部傾斜設有下料管43,破碎固定筒42內同軸線設有輥筒28,輥筒28的主軸的一端伸出破碎固定筒42并與液壓馬達40傳動連接,輥筒28圓周表面與破碎固定筒42內壁之間形成破碎腔,輥筒28圓周表面設有位于破碎腔內的破碎結構48。
破碎結構48包括沿輥筒28軸線間隔設置的第一破碎組和第二破碎組;第一破碎組包括沿輥筒28圓周方向均勻設置的第一破碎體39;第一破碎體39包括第一固定座29和安裝座30,第一固定座29與安裝座30呈一體結構,第一固定座29固定連接在輥筒28的外壁上,安裝座30呈圓柱形結構,安裝座30內沿軸向開設有階梯孔,階梯孔內螺紋連接有內六角螺栓31,內六角螺栓31的螺紋端沿軸向伸出安裝座30并螺紋連接有破碎頭36,破碎頭36外表面涂覆有金剛石耐磨層32;第二破碎組包括沿輥筒28圓周方向均勻設置的第二破碎體;第二破碎體包括第二固定座33,第二固定座33固定連接在輥筒28的外壁上,第二固定座33內開設有安裝槽34,安裝槽34內通過銷軸40鉸接有破碎葉片35,破碎葉片35的側邊設置為刀刃結構,相鄰兩個第二固定座33之間的間距大于破碎葉片35的長度,破碎葉片35所在的平面垂直于輥筒28的中心線。
破碎頭36靠近內六角螺栓31的一端呈圓柱形結構并開設有盲孔,內六角螺栓31的螺紋端螺紋連接在盲孔內,破碎頭36遠離內六角螺栓31的一端呈錐形結構,錐形結構的尖端沿軸向設有與破碎頭36呈一體結構的破碎凸柱37,安裝座30、破碎頭36和破碎凸柱37具有同一條中心線,安裝座30的中心線與第一固定座29在輥筒28外圓處的切線的夾角為銳角。
加肥機構51包括設在四輪拖拉機11后側的肥料斗44,肥料斗44底部連接有加肥管45,加肥管45下端伸入到進料斗41內上部,加肥管45內水平轉動有轉筒46,轉筒46圓周表面與加肥管45內壁之間形成下料通道,轉筒46外圓周表面設有位于下料通道內的撥料齒47,轉筒46一端與第四皮帶輪18帶傳動連接。
步驟(4)具體為:肥料斗44內盛裝有底肥,開動四輪拖拉機11在沿箱體1的長度方向移動,下料管43下端位于箱體1正上方,挖掘鏟12將田地表面的土壤挖起,隨著四輪拖拉機11的行進,土壤被推入到圓筒體38內,主動皮帶輪14驅動第二皮帶輪16和第三皮帶輪17轉動,第二皮帶輪16通過前輸送皮帶19帶動第一皮帶輪15轉動,第三皮帶輪17通過后輸送皮帶20帶動第二皮帶輪16轉動,第一皮帶輪15帶動轉軸27和螺旋輸送葉片39旋轉,將土壤水平送入到前輸送皮帶19上,前輸送皮帶19上的前刮板21帶動土壤向后移動,經過渡板23落到后輸送皮帶20上,再經后輸送皮帶20上的后刮板22將土壤繼續向后輸送,最后經后輸送皮帶20后端落到料斗內,液壓馬達40驅動輥筒28轉動,輥筒28上的破碎結構48將大塊土壤打碎后通過下料管43落到箱體1內,與此同時,第四皮帶輪18帶動轉筒46,轉筒46上的撥料齒47均勻地將肥料斗44內的底肥向下通過加肥管45落到料斗內,在碎土過程中,底肥也隨著加進去,混合更加均勻;按照上述過程,隨著四輪拖拉機11的行進,將田地當中的土壤自動加到箱體1內;當對一條種植帶的箱體1加滿土壤后,再掉頭對其他種植帶進行裝土加肥作業。
步驟(5)和步驟(6)中的灌溉作業具體為:將進水管與管接頭5連接,開啟高壓水泵,清水經進水管流入到主水管4,高壓水由支撐濾網9向上流入到透水海綿10內,透水海綿10吸附的水通過透水孔8向外滲到箱體1內的土壤內,這樣就可對箱體1內的土壤進行均勻灌溉作業。
步驟(7)中打開種植帶的過程具體為:打開箱體左右兩側的箱門2,箱體內的土壤已經基本沒有水分,土壤就會自然落到田地上;若土壤不能自己落下,就使用鏟刀將土壤鏟除,山藥裸露出來后取出。
本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形狀、材料、結構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