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苗木栽培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提高移栽樹木成活率的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綠化越來越成為城鎮化工作的一項重點工作。城市綠化需要樹木的移栽。在我國,干旱和半干旱面積大約占了國土面積的一半。干旱缺水已經成為樹木移栽、改善生態環境最主要的障礙。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由于雨量偏少,地下水位較低,空氣濕度和土壤含水量都相應偏低,即使下一場雨或人工澆灌,也不能使水分長時間保留,滲入地下的水分很快就被蒸發了,因此移栽樹木的成活率低。
現有提高移栽樹木成活率的裝置不僅結構復雜,且使用成本高,不適宜推廣應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高移栽樹木成活率的裝置,該裝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能提高移栽樹木成活率。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提高移栽樹木成活率的裝置,該裝置包括由竹篾條編制而成的竹簍、置于竹簍內的土工布;所述竹簍的底部與樹穴底部保持50mm~80mm的距離。使用時,可在土工布內充入水或營養液;當將移栽樹木放入樹穴內,并扶正時;將充有水或營養液的土工布置于竹簍內;將竹簍置于樹穴內;回填種植土,完成樹木的移栽。
更進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竹簍的中軸線與移栽樹木的中軸線呈15-30°夾角,以便于裝置中的水滲透進土體中,提高移栽樹木的成活率。
更進一步的方案是,所述土工布被縫制成一個封閉的圓柱形水袋,水袋被固定在竹簍內,該結構能防止土工布內的水或營養液快速流出,采用竹簍作為水袋的支撐體,結構穩定可靠,便于日后雨水的收集。
更進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竹簍為直徑100~150mm的圓柱形,制作非常方便。
可以根據移栽樹木直徑大小,在樹穴內均勻布設多個提高移栽樹木成活率的裝置。
在初次使用時,可在水袋內注入水或營養液,以提高移栽樹木的成活率。當水袋內的水或營養液全部滲入土體后,可通過自然下雨或人工澆水實現水的收集,提高干旱地區樹木成活率。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僅采用竹簍和竹簍內的土工布組成,結構非常簡單,制作成本也非常低,便于推廣應用;
采用竹簍和土工布形成一個盛水的容器,水袋內的水可慢慢滲入土壤里,使移栽樹木的根系能夠充分吸收水分,提高移栽樹木的成活率;
竹簍的使用可使移栽樹木根系得到足夠空氣量,從而提高成活率;
該裝置適用于樹干直徑大于50mm以上的移栽樹木,移栽樹木成活率高;
當移栽樹木確認成活后,可將本裝置移出,進行重復利用,節約移栽樹木成本;當移栽樹木成活后,也可不需要移出本裝置,因本裝置可降解,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附圖說明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參考圖;
圖2是竹簍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土工布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竹簍,2、土工布,3、移栽樹木,4、種植土。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圖3所示,一種提高移栽樹木成活率的裝置,該裝置包括:
竹簍1,由竹篾條編制而成,且呈直徑100~150mm的圓柱體(優選為120mm);竹簍1的底部與樹穴底部保持50mm~80mm的距離(優選為70mm),且使竹簍1的中軸線與移栽樹木3的中軸線呈15-30°夾角(優選為25°);
土工布2,置于竹簍1內并與竹簍1固定連接,被縫制成一個封閉的圓柱形水袋;竹簍1作為水袋的支撐體。
在初次使用時,可在土工布2內充入水或營養液;當將移栽樹木3放入樹穴內,并扶正時;將充有水或營養液的土工布2置于竹簍1內,并固定;將竹簍1置于樹穴內(不要接觸樹穴底部),并使竹簍1的底部與樹穴底部保持50mm~80mm的距離,以及使竹簍1的中軸線與移栽樹木3的中軸線呈15-30°夾角;回填種植土4,完成樹木的移栽。
其使用原理為;在自然天氣下雨或人工澆水時,由于竹簍內襯有由土工布縫制成的水袋,因此可以形成一個小型容器。因土工布具有透水性,因此水袋內的水可以慢慢滲入土壤里,使移栽樹木的根系能夠充分吸收水分。與此同時,竹簍可以增強移栽樹木的根系得到更多的空氣量,提高移栽樹木的成活率。
可以根據移栽樹木直徑大小,在樹穴內均勻布設多個提高移栽樹木成活率的裝置。
應當理解的是,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而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