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復式中耕機,具體為一種全方位復式中耕機,屬于農業機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我國廣大地區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是目前農機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其意義深遠。目前,我國主要的雜草控制方法是就是化學或機械化學方法來滅草,少數地區仍采用人工除草。人工除草勞動強度大、耗時費力、作業效率低,化學或機械化學除草所用化學除草劑的殘留毒性,給作物和土壤造成一定的化學污染、環境污染,這與農業可持續性發展宗旨相違背。近年來,隨著綠色農業和綠色食品的發展,機械類除草機具的研究重新開展起來,且生產需求日趨增加。但是,由于其結構設計上的缺陷,機械類除草機具普遍存在滅草率較低、傷苗率較高、結構較復雜等一些技術性問題,推廣應用受到制約。
為了提高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近年來在中耕作業機具上加裝了施肥裝置,擴大了中耕機具的作業內容。但是,施肥鏟柄與機架之間的安裝連接一般都采用剛性連接結構,在深施肥作業過程中產生如下技術問題機組耕作阻力較大、由于空氣潮濕造成化肥潮解堵塞排肥管,產生漏施現象、對于采用保護性耕作的農田進行中耕施肥時,容易產生臃堵拖堆問題,作業效率低。
我國中耕機的研制起步較早,但是配套動力小,機具功能單一。隨著我國對大功率拖拉機復式作業裝備需要的增加,目前現有機具已無法滿足實際作業的要求,國內與之配套的復式中耕機尚處于試制階段。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全方位復式中耕機,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全方位復式中耕機,包括肥料箱、施肥器、支架、主動地輪、機架、拉桿、傳動座、傳動桿、培土器、開溝器、絲杠、從動地輪、除草器、深松鏟、機架框、平衡彈簧、縱向梁、鍵槽、橫向梁、驅動軸、錐齒輪、調節手柄、輸肥管、施肥管、固定板、輪槽式排肥器;所述機架的頂端設置有肥料箱,所述機架的一端安裝有支架,且所述支架的底端安裝有主動地輪和從動地輪,所述肥料箱的底端設置有施肥器,所述機架的底端安裝有除草器,所述施肥器與所述除草器之間安裝有深松鏟,所述機架的一端通過拉桿與傳動座連接,所述除草器一端連接有絲杠,所述絲杠與位于所述傳動座側壁的傳動桿傳動連接,所述傳動座的一端連接有培土器,所述培土器外側壁設置有開溝器,所述除草器由機架框、兩個縱向梁以及兩個橫向梁組成,所述機架框的內部設置有驅動軸,所述驅動軸的兩端設置有平衡彈簧,所述驅動軸與所述橫向梁活動連接,所述橫向梁的一端設置有鍵槽,兩個所述橫向梁之間設置有縱向梁,所述除草器的頂端設置有錐齒輪和調節手柄,所述肥料箱的底端與輸肥管聯通,所述輸肥管與施肥管聯通,所述施肥管與輪槽式排肥器聯通,所述肥料箱和所述輸肥管之間設置有固定板。
優選的,所述施肥器位于作業方向前方的開溝器一側,開溝器通過調節桿固定在刀庫中。
優選的,機架中設置有兩個縱向梁、兩個橫向梁、中間四對斜撐和后邊一橫一豎兩根梁組成機架框。
優選的,所述深松鏟的鏟尖采用鑿形和箭形相結合的復合形式,固定于鏟柄下端。
優選的,所述輪槽式排肥器為旋轉設置。
優選的,所述除草器結構通過箱體上的兩個連接桿吊裝在機架上,兩錐齒輪嵌套在帶所述鍵槽的驅動軸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設計新穎合理,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作業效率高,生產率為4~5hm2/h;配套動力為59.2~88.4kW;適應壟距為60~70cm;作業行數為7行;速度為6~8km/h;松土深度為15~25cm;施肥量為75~100kg/hm2;梳齒軸間距為20cm;齒跡間距為5.4cm;行間除草率≥95%;苗間除草率為≥75%;傷苗率≤5%,均高于國家標準要求,適合大豆、玉米、白瓜、飯豆、馬鈴薯、向日葵等多種作物的中耕使用,用途廣泛,且可在大小壟、楔子壟、偏坡地、塔頭地、棘桿田等惡劣條件下進行正常作業,適應能力強。同時,有效解決了對采用保護性耕作的農田施肥工作中產生臃堵拖堆問題,提高了作業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除草器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除草器主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施肥器結構示意圖;
圖中:1、肥料箱;2、施肥器;3、支架;4、主動地輪;5、機架;6、拉桿;7、傳動座;8、傳動桿;9、培土器;10、開溝器;11、絲杠;12、從動地輪;13、除草器;14、深松鏟;15、機架框;16、平衡彈簧;17、縱向梁;18、鍵槽;19、橫向梁;20、驅動軸;21、錐齒輪;22、調節手柄;23、輸肥管;24、施肥管;25、固定板;26、輪槽式排肥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4,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全方位復式中耕機,包括肥料箱1、施肥器2、支架3、主動地輪4、機架5、拉桿6、傳動座7、傳動桿8、培土器9、開溝器10、絲杠11、從動地輪12、除草器13、深松鏟14、機架框15、平衡彈簧16、縱向梁17、鍵槽18、橫向梁19、驅動軸20、錐齒輪21、調節手柄22、輸肥管23、施肥管24、固定板25、輪槽式排肥器26;機架5的頂端設置有肥料箱1,機架5的一端安裝有支架3,且支架3的底端安裝有主動地輪4和從動地輪12,肥料箱1的底端設置有施肥器2,機架5的底端安裝有除草器13,施肥器2與除草器13之間安裝有深松鏟14,機架5的一端通過拉桿6與傳動座7連接,除草器13一端連接有絲杠11,絲杠11與位于傳動座7側壁的傳動桿8傳動連接,傳動座7的一端連接有培土器9,培土器9外側壁設置有開溝器10,除草器13由機架框15、兩個縱向梁17以及兩個橫向梁19組成,機架框15的內部設置有驅動軸20,驅動軸20的兩端設置有平衡彈簧16,驅動軸20與橫向梁19活動連接,橫向梁19的一端設置有鍵槽18,兩個橫向梁19之間設置有縱向梁17,除草器13的頂端設置有錐齒輪21和調節手柄22,肥料箱1的底端與輸肥管23聯通,輸肥管23與施肥管24聯通,施肥管24與輪槽式排肥器26聯通,肥料箱1和輸肥管23之間設置有固定板25。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化技術方案:施肥器2位于作業方向前方的開溝器10一側,開溝器通過調節桿固定在刀庫中,方便開溝器進行調節與使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化技術方案:機架5中設置有兩個縱向梁17、兩個橫向梁19、中間四對斜撐和后邊一橫一豎兩根梁組成機架框15,機架框具有良好的穩定性作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化技術方案:深松鏟14的鏟尖采用鑿形和箭形相結合的復合形式,固定于鏟柄下端,深松鏟能夠直接對泥土進行深度的松放。輪槽式排肥器26為旋轉設置,方便肥料的排放。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化技術方案:除草器13結構通過箱體上的兩個連接桿吊裝在機架5上,兩錐齒輪21嵌套在帶鍵槽18的驅動軸20上,除草器除草效率高,使用壽命久,結構連接緊湊。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中耕前體與機架相連,后框體與前框體之間通過除草器相連,再加上兩側平衡彈簧的回復特性,即可以完全適應田間作業的工況。整體大部分構建由鋼板焊接而成,在滿足精度的情況下可節約大量成本。深松鏟通過刀庫與中耕前體連接,通過銷釘和凹槽配合來調節入土深度,通過絲杠可以微調節仿行輪與培土器之間的垂直高度,即改變所需的培土高度,滿足中耕作業的實際要求。除草機具有隨機間苗式、選擇間苗式和專用間苗等三種結構形式。根據整機配備和農藝要求,除草器單體設計成螺旋梳齒式。整個除草單體通過箱體上的兩個連接桿吊裝在機架上,由鏈輪帶動驅動軸旋轉,然后通過兩對錐齒輪的配合來實現動力傳遞。兩對錐齒輪又由兩個獨立的箱體裝配,齒輪箱可通過箱體上的調節手柄來調節箱體間的距離,實現兩除草單體軸之間距離的調整,滿足苗行距不一致的要求。劃刀式開溝器工作幅寬較小,不至于開出過寬的肥溝,避免影響作物的根系生長。開溝器通過調節桿固定在刀庫中。改變調節桿在刀庫中的位置,就可以實現施肥深度的微調節。輸肥管與施肥管連接,在施肥管的下端設計成變徑管,用于緩釋尿素顆粒肥下落和防堵。加裝分施板可以實現肥料分施,并保證施肥量和施肥深度的準確。
當全方位復式中耕機開始工作時,機具隨拖拉機順壟作業,整機以兩個地輪作為驅動動力,以鏈條進行傳動;并通過齒輪將動力傳遞給中間傳動軸,再由傳動軸將動力分配給每個除草單體和肥箱下部的槽輪式排肥器,進行旋轉除草和側深施肥作業;中耕單體隨平行四桿仿行機構作松土和培土作業,進而完成整個中耕過程。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