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農(nóng)業(yè)機械技術領域,具體屬于一種水稻工廠化育秧專用噴淋裝置。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水稻育秧方式是稻田浸水翻地做秧田后,稻谷均勻播在秧板內(nèi)。育秧期間大量肥水管理浪費人力、物力,并且秧田育秧占用土地,易與本田水稻種植相沖突。在水稻生產(chǎn)中育秧大都是在專門育苗池中進行,占據(jù)一定地面,而且手工實施噴淋,勞動強度較大。
過去大部分采用傳統(tǒng)的露地直播方式或采用陽畦、改良陽畦和日光溫室育苗,由于設備簡陋和自然條件的影響,秧苗苗齡長、質(zhì)量差、大小不齊,育秧成本高,還往往會因凍害或病蟲害等自然災害造成缺苗,育苗場地占據(jù)面積大,而且在灌溉的同時,用水量不均勻,水資源浪費比較明顯。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設計提供一種水稻工廠化育秧專用噴淋裝置的技術方案。
所述的一種水稻工廠化育秧專用噴淋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所述的底板兩端固定設置支撐架,所述的支撐架自上而下設置一組基質(zhì)槽,所述的基質(zhì)槽中部上方設置一組向下噴淋的第一下噴淋頭,每兩層基質(zhì)槽之間設置一組向上噴淋的上噴淋頭和向下噴淋的第二下噴淋頭,上噴淋頭、第一下噴淋頭和第二下噴淋頭連接水管。
所述的一種水稻工廠化育秧專用噴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撐架包括兩根斜支撐桿,兩根斜支撐桿頂部連接,底部分別與底板連接。
所述的一種水稻工廠化育秧專用噴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質(zhì)槽中部上方設置一個第一下噴淋頭。
所述的一種水稻工廠化育秧專用噴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兩層基質(zhì)槽之間的兩端設置一組上噴淋頭和第二下噴淋頭。
所述的一種水稻工廠化育秧專用噴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兩層基質(zhì)槽之間的兩端設置一個上噴淋頭和一個下噴淋頭。
所述的一種水稻工廠化育秧專用噴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噴淋頭、第一下噴淋頭和第二下噴淋頭為360°旋轉(zhuǎn)噴淋頭。
所述的一種水稻工廠化育秧專用噴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管連接水泵。
所述的一種水稻工廠化育秧專用噴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管為橡膠管。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將秧苗養(yǎng)殖在架起的多層基質(zhì)槽內(nèi),搭配噴淋頭,能有效節(jié)約用水,節(jié)省用地空間;本實用新型的上噴淋頭、和第一下噴淋頭和第二下噴淋頭可同時或分別對秧苗和秧苗根系進行噴淋,噴淋面積大,水利用率高;本實用新型的噴淋頭為360°旋轉(zhuǎn)噴淋頭,可實現(xiàn)360°無死角、全方位噴淋,覆蓋面大,噴淋效果突出。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支架,2-底座,3-基質(zhì)槽,4-水泵,5-水管,61-上噴淋頭,62-第一下噴淋頭,63-第二下噴淋頭。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如圖所示,一種水稻工廠化育秧專用噴淋裝置,包括底板1,底板1兩端固定設置支撐架,支撐架包括兩根斜支撐桿2,兩根斜支撐桿2頂部連接,底部分別與底板1連接,構成三角結構。
支撐架自上而下設置一組基質(zhì)槽3,每層基質(zhì)槽3的上方均設置一組噴淋頭,噴淋頭連接水管5,水管5連接水泵4,水管5為橡膠管。其中,每層基質(zhì)槽3上方中部都設有一組向下噴淋的第一下噴淋頭62,第一下噴淋頭62個數(shù)最好為一個;每兩層基質(zhì)槽3之間的兩端設有一組向上噴淋的上噴淋頭61和向下噴淋的第二下噴淋頭63,其中,兩端的上噴淋頭61的個數(shù)最好分別為一個,兩端的第二下噴淋頭63的個數(shù)最好也分別為一個。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水稻工廠化育秧專用噴淋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將秧苗養(yǎng)殖在架起的多層基質(zhì)槽3內(nèi),搭配噴淋頭,能有效節(jié)約用水,節(jié)省用地空間;上噴淋頭61、第一下噴淋頭62和第二下噴淋頭63可同時或分別對秧苗和秧苗根系進行噴淋,噴淋面積大,水利用率高;本實用新型的上噴淋頭61、第一下噴淋頭62和第二下噴淋頭63都是360°旋轉(zhuǎn)噴淋頭,可實現(xiàn)360°無死角、全方位噴淋,覆蓋面大,噴淋效果突出。
以上所述及圖中所示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型和改進,這些也應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