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用工具,尤其涉及一種挖坑器。
背景技術:
在種植種子之前人們首先需要在地面上挖坑,現有的挖坑的工具包括鐵鍬,但使用鐵鍬挖坑時比較吃力,而且挖的坑形狀也不規則,挖完后泥土往往直接堆在旁邊,需要進一步處理,非常麻煩。
有鑒于上述的缺陷,本設計人,積極加以研究創新,以期創設一種新型結構的挖坑器,使其更具有產業上的利用價值。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挖的坑形狀比較規則,而且挖坑省力、挖完的泥土也方便處理的挖坑器。
本實用新型的挖坑器,包括管體,所述管體的底面為傾斜面,管體的外側面上設置有滑套,所述滑套通過連接件固定設置在管體上,所述滑套為兩端開口內部中空的管狀結構,滑套的中軸與管體的底面平行設置,所述滑套內設置有連接桿,所述連接桿與滑套滑動配合,連接桿的一端設置有把手,連接桿的另一端設置有刀片,所述滑套的前后兩側還設置有支撐桿,所述滑套可轉動地設置在支撐桿上。
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的挖坑器,所述管體由金屬材料制成。
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的挖坑器,所述支撐桿的底端設置有固定錐。
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的挖坑器,所述滑套和連接桿分別由塑料制成。
借由上述方案,本實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優點:本實用新型的挖坑器包括管體,由于管體具有一定的形狀,因此,由管體挖出的泥坑整體形狀比較規則,具體應用時操作人員可以根據需要選擇相應形狀的管體。此外,由于滑套的中部可轉動地設置在支撐桿上,同時滑條內可滑動地設置有連接桿,連接桿的端部設置刀片,操作人員可通過向下滑動連接桿,使得刀片對管體底部的泥土進行切割作業,切割完后操作人員可向下按壓連接桿的一端,從而使得在另一端的刀片及其上方的管體、管體內的土塊在杠桿力的作用下向上運動,從而使得操作人員能夠輕松的將土塊從泥坑中挖出,而且由于挖出的凸塊為形狀基本規則的塊狀結構,也方便了操作人員對其進行處理。具體使用時操作人員首先將管體的底端對準需要挖坑的泥土的表面,并將支撐柱的底端固定設置在地面上,然后操作人員對管體施加向下的壓力使得底端進入到泥土內,直到刀片接近地面,然后操作人員通過把手向下滑動連接桿,設置在連接桿端部的刀片沿著管體的底面向下運動從而對管體底端的泥土進行切割,切割完成后,操作人員可通過按壓連接桿的具有把手的一端,從而將連接桿的另一端及刀片向上運動,同時帶動管體及其內的泥土向上運動,直至其從泥坑中被挖出,最后操作人員可將管體內的泥土進行處理,使用非常方便。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挖坑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一種挖坑器,包括管體1,管體的底面為傾斜面,管體的外側面上設置有滑套2,滑套通過連接件3固定設置在管體上,滑套為兩端開口內部中空的管狀結構,滑套的中軸與管體的底面平行設置,滑套內設置有連接桿4,連接桿與滑套滑動配合,連接桿的一端設置有把手5,連接桿的另一端設置有刀片6,滑套的前后兩側還設置有支撐桿7,滑套可轉動地設置在支撐桿上。
本實用新型的挖坑器包括管體,由于管體具有一定的形狀,因此,由管體挖出的泥坑整體形狀比較規則,具體應用時操作人員可以根據需要選擇相應形狀的管體。此外,由于滑套的中部可轉動地設置在支撐桿上,同時滑條內可滑動地設置有連接桿,連接桿的端部設置刀片,操作人員可通過向下滑動連接桿,使得刀片對管體底部的泥土進行切割作業,切割完后操作人員可向下按壓連接桿的一端,從而使得在另一端的刀片及其上方的管體、管體內的土塊在杠桿力的作用下向上運動,從而使得操作人員能夠輕松的將土塊從泥坑中挖出,而且由于挖出的凸塊為形狀基本規則的塊狀結構,也方便了操作人員對其進行處理。具體使用時操作人員首先將管體的底端對準需要挖坑的泥土的表面,并將支撐柱的底端固定設置在地面上,然后操作人員對管體施加向下的壓力使得底端進入到泥土內,直到刀片接近地面,然后操作人員通過把手向下滑動連接桿,設置在連接桿端部的刀片沿著管體的底面向下運動從而對管體底端的泥土進行切割,切割完成后,操作人員可通過按壓連接桿的具有把手的一端,從而將連接桿的另一端及刀片向上運動,同時帶動管體及其內的泥土向上運動,直至其從泥坑中被挖出,最后操作人員可將管體內的泥土進行處理,使用非常方便。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的挖坑器,管體由金屬材料制成。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的挖坑器,支撐桿的底端設置有固定錐8。
固定錐的設置,使得操作人員能夠牢固地將支撐桿固定在地面上,防止其松動。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的挖坑器,滑套和連接桿分別由塑料制成。
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