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田菁與野生大豆間作的種植方法及配套精播施肥機與流程

文檔序號:11237367閱讀:1365來源:國知局
一種田菁與野生大豆間作的種植方法及配套精播施肥機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綠肥及飼用作物生產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野生大豆與田菁間作的種植方法,本發明還涉及其配套精播施肥機。



背景技術:

田菁(sesbaniacannabinapers.)、野生大豆(glycinesoja)均為一年生豆科植物,莖葉繁茂,生物量大,蛋白質含量高,是優異的綠肥及飼用作物。兩者均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土壤適應性極強,在酸性、堿性、鹽堿土、旱地、澇地均可生長,其根系發達,根瘤多,固氮能力強,可作為土壤修復和鹽堿地改造的先鋒植物。此外,田菁種子還可用來生產田菁膠,用于油田采油、選礦冶金、采礦爆破、紡織和日用化工,是天然植物膠用作物;野生大豆籽粒中粗蛋白含量高于栽培大豆,粗脂肪、總糖、總異黃酮及粗纖維含量低于栽培大豆,適宜作為新型優質蛋白質原料。因此,田菁和野生野生大豆是一種利用價值較高的植物,具有較廣闊的栽培價值和應用前景。

野生大豆莖細弱,蔓生,株高0.5m以下,纏繞性極強,極易攀緣在伴生植物上,攀緣生長的野生大豆中上部冠層展開充分,莖粗葉大,群體通風透光條件得到改善,生物產量可進一步提高。田菁莖直立,高1.5m-3m,分枝部位在0.5m以上,分枝節間下部無葉片,是優良的蔓生型植物攀緣載體和伴生植物。

單作是目前田菁和野生大豆種植的主要方式,發明專利201410387615.4公開了一種田菁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精整大田:在田菁種籽收獲以后,采用機械旋耕或耕翻整平大田;2)種籽處理:晴好天氣(曬種溫度為25℃以上)將田菁種籽均勻鋪攤在水泥場上曬種5-6小時;3)播種施肥:每畝播經處理過的田菁種籽4-5公斤,每畝施用過磷酸鈣或鈣鎂磷肥20-30公斤;4)開溝蓋籽:用機械或人工隔200厘米開挖一條畦溝(溝寬25厘米,溝深均為15厘米),在大田兩頭和中間各開一條橫溝(溝寬30厘米,溝深均為15厘米),人工或機械碎土蓋籽;5)水漿管理:播后即溝灌洇透水,出苗后干濕交替,濕潤為主;6)適時埋青:在中下部莢果黃熟時即應收割埋青。本發明能促進田菁早出苗、出齊苗,保持苗期正常生長的基礎上,加速大田群體生長,鮮草產量比其他種植方法高30%以上。發明專利201410155792.x公開了一種麥菁兩熟高效栽培方法及麥菁配套收獲割臺,其中麥茬田菁直播種植技術,使用播種機進行田菁免耕播種,播種采用寬窄行條播,窄行行距40cm-45cm,寬行行距75cm-80cm,播深1cm-4cm,用種量4.5kg/hm2-7.5kg/hm2。發明專利201410198108.6公開了一種在鹽堿地上種植野生大豆的方法,它首先將體積比為3:3:2:2的草炭、普通土、珍珠巖、蛭石混合,然后向每立方米的混合物中添加多菌靈230g-270g、復合肥4.5kg-5.5kg,將混合物攪拌均勻,得到育苗用培養基土;用所述培養基土對野生大豆進行育苗,約15-20天或待苗長至6cm-7cm后進行移栽,按株距30cm-40cm、行距40cm-50cm挖移植穴,穴深10cm-15cm,然后將幼苗移入移植穴中,填土澆水壓實。

間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長期內,分行或分帶相間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間作是運用群落的空間結構原理,充分利用光能、空間和時間資源而提高農作物產量。發明專利201310189425.7公開了一種適用于鹽堿地的甜高粱與田菁間作的方法,甜高粱與田菁間作的行數比為1:3,甜高粱的株距均為25cm-30cm、行距100cm-105cm,田菁的行距為33cm-35cm;高粱的播種深度為3cm-4cm,每穴播種2-3粒,甜高粱2-3葉進行間苗或補苗,每穴定苗1株;田菁的播種深度為4cm-5cm,每穴播種4-6粒,田菁3-4葉時進行間苗或補苗,每穴定苗1株。

混作在同一塊田地上同期混合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發明專利201510521125.3公開了一種鹽堿地柳枝稷和野大豆的混播方法。將鹽堿地耕翻后耙平后,按280kg/畝-350kg/畝施用農家肥和紅霉素藥渣組成的混合肥料,起壟,壟高5cm-8cm,壟面寬8cm-10cm,壟底寬15cm-20cm,壟間距為15cm;預先將柳枝稷和野大豆的種子分別放入種子處理劑中浸泡8min-10min,壟上穴播,穴深3cm-5cm,先播種野大豆種子,覆土1.5cm-2cm后再播種柳枝稷種子,覆土填平;穴間距為40cm-50cm,穴中野大豆種子同柳枝稷種子的個數比為3:7-10。

目前尚未見田菁與野生大豆間作的報道,綜合分析現有的間作和混作模式,存在的突出問題包括:(1)田菁、野生大豆為豆科作物,高粱、柳枝稷為禾本科作物,豆科與禾本科間作或混作無法進行化學除草。目前種植田菁和野生大豆的地塊多為鹽堿地或中低產田,草害嚴重,只能借助人工除草,效率低,嚴重影響了田菁和野生大豆的生物產量。(2)播種環節,如育苗、移栽、定苗、播種、覆土、施種肥或基肥過程中,過多的依賴人工,機械化程度偏低,生產成本高,效益低,種植積極性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田菁與野生大豆間作的種植方法及配套間作精播施肥機,目的旨在彌補現有田菁與野生大豆生產技術的不足,解決草害嚴重、機械化程度低、生物產量低、用工多、生產成本高、效益低等一系列問題。本發明在充分利用田菁下部空間和野生大豆上部空間的基礎上,提高機械化生產程度,提供一種田菁與野生大豆間作的高效種植方法,做到“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提高生產效率。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田菁與野生大豆間作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寬窄行精播

田菁與野生大豆間作,使用播種機械進行間作播種,播種采用寬窄行條播,寬窄行布局為適合機械播種的交替播種方式,即:田菁-野生大豆(2行)、田菁-野生大豆-野生大豆-田菁(4行)、田菁-野生大豆-野生大豆-田菁-田菁-野生大豆(6行)、田菁-野生大豆-野生大豆-田菁-田菁-野生大豆-野生大豆-田菁(8行)、田菁-野生大豆-野生大豆-田菁-田菁-野生大豆-野生大豆-田菁-田菁-野生大豆(10行)等,播種行數依據地塊寬度據此計算,田菁與野生大豆的播種位置可互換。

窄行距(即相鄰的田菁與野生大豆行距)為10cm-15cm,寬行距(相鄰田菁與田菁、野生大豆與野生大豆行距)為40cm-45cm,田菁用種量15kg/hm2-22.5kg/hm2、播深3cm-4cm,野生大豆用種量24kg/hm2-30kg/hm2、播深1cm-2cm。

進一步,優選的寬窄行精播的方案如下列a-b之一:

a.窄行距15cm,寬行距45cm,田菁用種量15kg/hm2、播深4cm,野生大豆用種量24kg/hm2、播深2cm。

該方案適用于非鹽堿地播種。

b.窄行距10cm,寬行距40cm,田菁用種量22.5kg/hm2、播深3cm,野生大豆用種量30kg/hm2、播深1cm。

該方案適用于鹽堿地播種。

(2)一次性施肥

種肥按照n40kg/hm2-55kg/hm2和p2o5120kg/hm2-165kg/hm2的有效用量施入窄行種子之間,施肥深度6cm-10cm。

(3)化學除草

田菁和野生大豆出苗前施用四唑啉酮類除草劑進行除草,出苗后施用咪唑啉酮類除草劑與環己烯酮類除草劑進行除草;

(4)刈割收獲

初花期至盛花期,對田菁、野生大豆經行刈割,留茬高度5cm-10cm。

此外,田菁、野生大豆出苗至收獲的田間管理,如灌溉、排水、病蟲害防治等視當季實際發生情況而定,為非必需步驟,且用本領域的常用技術手段可以解決。

所述步驟1)的田菁優選株高2m-3m、全生育期130d-150d的中晚熟型田菁品種;本發明的野生大豆優選生物量大、攀爬能力強的野生大豆品種。

所述步驟2)的種肥優選速溶型單質化肥、復合肥或專用肥等。

所述步驟3)的四唑啉酮類除草劑優選乙草胺、異丙草胺、異丙甲草胺等;咪唑啉酮類除草劑優選禾草滅、丁苯草酮、烯草酮、噻草酮、環苯草酮、烯禾啶、吡喃草酮、三甲苯草酮等;環己烯酮類除草劑優選咪草酯、滅草煙、甲氧咪草煙、咪唑喹啉酸、甲基咪草煙、咪草煙等。

所述步驟4)優選帶壓扁功能的割草機進行刈割。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與上述種植方法配套使用的間作精播施肥機,可以實現田菁和野生大豆混作播種、施肥、覆土于一體。

一種間作精播施肥機,包括機架、至少一個第一播種組件、至少一個第二播種組件、至少一個施肥組件;

所述機架包括三點懸掛以及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包括沿所述間作精播施肥機的行進方向的相反方向依次設置的第一橫梁、第二橫梁、第三橫梁以及第四橫梁;

所述第一播種組件包括第一支撐架、第一地輪、第一覆土器、第一變速器、第一種子箱、第一導種管、第一排種器以及第一播種開溝器;所述第一地輪、第一覆土器、第一變速器、第一種子箱以及第一播種開溝器均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架上,所述第一支撐架設置于所述第三橫梁上,所述第一播種組件通過所述第一支撐架設置在所述第三橫梁上,且所述第一地輪、第一覆土器、第一變速器以及第一種子箱沿所述間作精播施肥機的行進方向依次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架上,所述第一排種器設置于所述第一播種開溝器上,所述第一導種管的上端開口與所述第一種子箱連通,所述第一導種管的下端開口與所述第一排種器的進種口連通,且所述第一地輪通過傳動鏈條與所述第一變速器的輸入端傳動連接,所述第一變速器的輸出端通過傳動鏈條與所述第一排種器傳動連接;

所述第二播種組件包括第二支撐架、第二地輪、第二覆土器、第二變速器、第二種子箱、第二導種管、第二排種器以及第二播種開溝器;所述第二地輪、第二覆土器、第二變速器、第二種子箱以及第二播種開溝器均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架上,所述第二支撐架設置于所述第四橫梁上,所述第二播種組件通過所述第二支撐架設置在所述第四橫梁上,且所述第二地輪、第二覆土器、第二變速器以及第二種子箱沿所述間作精播施肥機的行進方向依次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撐架上,所述第二排種器設置于所述第二播種開溝器上,所述第二導種管的上端開口與所述第二種子箱連通,所述第二導種管的下端開口與所述第二排種器的進種口連通,且所述第二地輪通過傳動鏈條與所述第二變速器的輸入端傳動連接,所述第二變速器的輸出端通過傳動鏈條與所述第二排種器傳動連接;

所述施肥組件包括第三支撐架、第三地輪、第三覆土器、第三變速器、肥料箱、導肥管、排肥器以及施肥開溝器;所述第三地輪、第三覆土器、第三變速器、肥料箱以及施肥開溝器均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撐架上,所述第三支撐架設置于所述第二橫梁上,所述施肥組件通過所述第三支撐架設置在所述第二橫梁上,且所述第三地輪、第三覆土器、第三變速器以及肥料箱沿所述間作精播施肥機的行進方向依次設置在所述第三支撐架上,所述排肥器設置于所述施肥開溝器上,所述導肥管的上端開口與所述肥料箱連通,所述導肥管的下端開口與所述排肥器的進肥口連通,且所述第三地輪通過傳動鏈條與所述第三變速器的輸入端傳動連接,所述第三變速器的輸出端通過傳動鏈條與所述排肥器傳動連接;

所述第一播種組件、施肥組件以及第二播種組件在所述機架上的位置關系滿足在所述機架的橫向方向上呈相間布置以實現兩種種子的間作行播,且所述施肥組件位于所述第一播種組件與第二播種組件之間的間距的橫向方向上的中間。

優選的,所述第一支撐架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第三橫梁上以實現所述第一播種組件可沿所述間作精播施肥機的橫向方向移動,且所述第一播種組件的移動幅度為10cm-40cm;所述第二支撐架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第四橫梁上以實現所述第二播種組件可沿所述間作精播施肥機的橫向方向移動,且所述第二播種組件的移動幅度為10cm-40cm;所述第三支撐架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第二橫梁上以實現所述施肥組件可沿所述間作精播施肥機的橫向方向移動,且所述施肥組件的移動幅度為10cm-40cm。

優選的,所述第一排種器的傳動輸入端設置有飛輪式變速器,所述飛輪式變速器包括若干個外徑大小不一的片狀鏈輪,所述第一變速器的輸出端通過傳動鏈條與所述第一排種器傳動輸入端上的飛輪式變速器傳動連接;所述第二排種器的傳動輸入端設置有飛輪式變速器,所述飛輪式變速器包括若干個外徑大小不一的片狀鏈輪,所述第二變速器的輸出端通過傳動鏈條與所述第二排種器傳動輸入端上的飛輪式變速器傳動連接;所述排肥器的傳動輸入端設置有飛輪式變速器,所述飛輪式變速器包括若干個外徑大小不一的片狀鏈輪,所述第三變速器的輸出端通過傳動鏈條與所述排肥器傳動輸入端上的飛輪式變速器傳動連接。

優選的,直接緊鄰的第一播種組件與第二播種組件橫向之間的間距為10cm-15cm,直接緊鄰的兩個所述第一播種組件橫向之間的間距為40cm-45cm,直接緊鄰的兩個所述第二播種組件橫向之間的間距為40cm-45cm。

優選的,包括機架、一個第一播種組件、一個第二播種組件以及一個施肥組件;且一個第一播種組件以及一個第二播種組件在所述機架上的位置關系滿足在所述機架的橫向方向上依次為第一播種組件、第二播種組件。

優選的,包括機架、兩個第一播種組件、兩個第二播種組件以及兩個施肥組件;且兩個第一播種組件以及兩個第二播種組件在所述機架上的位置關系滿足在所述機架的橫向方向上依次為第一播種組件、第二播種組件、第二播種組件以及第一播種組件。

優選的,包括機架、四個第一播種組件、四個第二播種組件以及四個施肥組件;且四個第一播種組件以及四個第二播種組件在所述機架上的位置關系滿足在所述機架的橫向方向上依次為第一播種組件、第二播種組件、第二播種組件、第一播種組件、第一播種組件、第二播種組件、第二播種組件以及第一播種組件。

優選的,所述第一地輪通過可升降裝置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架上;所述第二地輪通過可升降裝置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架上;所述第三地輪通過可升降裝置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撐架上。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充分利用了田菁的下部空間和野生大豆的上部空間,野生大豆攀援在田菁上,中上部冠層展開充分,莖粗葉大,群體通風透光條件得到改善。此外,田菁和野生大豆均為豆科作物,在苗前和苗期開展化學除草可有效控制雜草生長,生物產量可提高32.70%-388.18%,并明顯改善耕層土壤環境,土壤可溶性鹽含量降低6.73%-22.4%,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7.02%-20.51%,堿解氮含量提高8.54%-13.06%,速效磷含量提高6%-9.88%,速效鉀含量提高7.4%-10.53%。

2)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與交替播種方式配套的間作精播施肥機,通過兩個播種系統的協調配合,可實現兩種作物不同行距、不同密度、不同深度的播種作業。導肥管置于窄行中間,可為相近的兩行作物同時提供種肥,即減少了導肥管的數量和肥料施用量,又提高了施肥的效率,即做到了一次性施肥,又實現播種、施肥的機械化和一體化。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間作精播施肥機中的第一播種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間作精播施肥機中的第二播種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間作精播施肥機中的施肥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間作精播施肥機中的一個第一播種組件、一個第二播種組件以及一個施肥組件在機架上的位置關系示意圖(僅是示意位置關系,不涉及示意機械結構);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間作精播施肥機中的兩個第一播種組件、兩個第二播種組件以及兩個施肥組件在機架上的位置關系示意圖(僅是示意位置關系,不涉及示意機械結構);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間作精播施肥機中的四個第一播種組件、四個第二播種組件以及四個施肥組件在機架上的位置關系示意圖(僅是示意位置關系,不涉及示意機械結構)。

圖中:

1第一播種組件,101第一支撐架,102第一地輪,103第一變速器,104第一種子箱,105第一導種管,106第一排種器,107第一播種開溝器;

2第二播種組件,201第二支撐架,202第二地輪,203第二變速器,204第二種子箱,205第二導種管,206第二排種器,207第二播種開溝器;

3施肥組件,301第三支撐架,302第三地輪,303第三變速器,304施肥箱,305導肥管,306排肥器,307施肥開溝器;

4機架,401第一橫梁,402第二橫梁,403第三橫梁,404第四橫梁,405三點懸掛;

5u形箍。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6,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精播施肥機,包括機架4、至少一個第一播種組件1、至少一個第二播種組件2、至少一個施肥組件3;

所述機架4包括三點懸掛405以及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包括沿所述間作精播施肥機的行進方向的相反方向依次設置的第一橫梁401、第二橫梁402、第三橫梁403以及第四橫梁404;

所述第一播種組件1包括第一支撐架101、第一地輪102、第一覆土器、第一變速器103、第一種子箱104、第一導種管105、第一排種器106以及第一播種開溝器107;所述第一地輪102、第一覆土器、第一變速器103、第一種子箱104以及第一播種開溝器107均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架101上,所述第一支撐架101設置于所述第三橫梁403上,所述第一播種組件1通過所述第一支撐架101設置在所述第三橫梁403上,且所述第一地輪102、第一覆土器、第一變速器103以及第一種子箱104沿所述間作精播施肥機的行進方向依次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架101上,所述第一排種器106設置于所述第一播種開溝器107上,所述第一導種管105的上端開口與所述第一種子箱104連通,所述第一導種管105的下端開口與所述第一排種器106的進種口連通,且所述第一地輪102通過傳動鏈條與所述第一變速器103的輸入端傳動連接,所述第一變速器103的輸出端通過傳動鏈條與所述第一排種器106傳動連接;

所述第二播種組件2包括第二支撐架201、第二地輪202、第二覆土器、第二變速器203、第二種子箱204、第二導種管205、第二排種器206以及第二播種開溝器207;所述第二地輪202、第二覆土器、第二變速器203、第二種子箱204以及第二播種開溝器207均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架201上,所述第二支撐架201設置于所述第四橫梁404上,所述第二播種組件2通過所述第二支撐架201設置在所述第四橫梁404上,且所述第二地輪202、第二覆土器、第二變速器203以及第二種子箱204沿所述間作精播施肥機的行進方向依次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撐架201上,所述第二排種器206設置于所述第二播種開溝器207上,所述第二導種管205的上端開口與所述第二種子箱204連通,所述第二導種管205的下端開口與所述第二排種器206的進種口連通,且所述第二地輪202通過傳動鏈條與所述第二變速器203的輸入端傳動連接,所述第二變速器203的輸出端通過傳動鏈條與所述第二排種器206傳動連接;

所述施肥組件3包括第三支撐架301、第三地輪302、第三覆土器、第三變速器303、肥料箱304、導肥管305、排肥器306以及施肥開溝器307;所述第三地輪302、第三覆土器、第三變速器303、肥料箱304以及施肥開溝器307均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撐架301上,所述第三支撐架301設置于所述第二橫梁402上,所述施肥組件3通過所述第三支撐架301設置在所述第二橫梁402上,且所述第三地輪302、第三覆土器、第三變速器303以及肥料箱304沿所述間作精播施肥機的行進方向依次設置在所述第三支撐架301上,所述排肥器306設置于所述施肥開溝器307上,所述導肥管305的上端開口與所述肥料箱304連通,所述導肥管305的下端開口與所述排肥器306的進肥口連通,且所述第三地輪302通過傳動鏈條與所述第三變速器303的輸入端傳動連接,所述第三變速器303的輸出端通過傳動鏈條與所述排肥器306傳動連接;

所述第一播種組件1、施肥組件3以及第二播種組件2在所述機架4上的位置關系滿足在所述機架4的橫向方向上呈相間布置以實現兩種種子的間作行播,且所述施肥組件3位于所述第一播種組件1與第二播種組件2之間的間距的橫向方向上的中間。

實現了兩種植物種子的間作播種、施肥以及覆土鎮壓于一體,且第一播種組件1、第二播種組件2以及施肥組件3可沿所述間作精播施肥機的橫向方向移動,實現了行距大小多樣可調,在第一變速器103、第二變速器203以及第三變速器303的基礎上增加飛輪式變速器,實現了株距大小多樣可調,從而解決了兩種植物種子間作機械化播種、施肥以及覆土鎮壓的難題,實現了間作播種、施肥的機械化和一體化。

在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撐架101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第三橫梁403上以實現所述第一播種組件1可沿所述間作精播施肥機的橫向方向移動,且所述第一播種組件1的移動幅度為10cm-40cm;所述第二支撐架201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第四橫梁404上以實現所述第二播種組件2可沿所述間作精播施肥機的橫向方向移動,且所述第二播種組件2的移動幅度為10cm-40cm;所述第三支撐架301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第二橫梁402上以實現所述施肥組件3可沿所述間作精播施肥機的橫向方向移動,且所述施肥組件3的移動幅度為10cm-40cm;第一播種組件1、第二播種組件2以及施肥組件3可沿所述間作精播施肥機的橫向方向移動,實現了行距可調。

優選的,所述第一支撐架101通過u形箍5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第三橫梁403上,所述第二支撐架201通過u形箍5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第四橫梁404上,所述第三支撐架301通過u形箍5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第二橫梁402上。

在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排種器106的傳動輸入端設置有飛輪式變速器,所述飛輪式變速器包括若干個外徑大小不一的片狀鏈輪,所述第一變速器的輸出端通過傳動鏈條與所述第一排種器傳動輸入端上的飛輪式變速器傳動連接;在第一變速器101的基礎上增加飛輪式變速器,增加了第一排種器106的實際排種速度的多樣性,增加了株距大小調節的多樣性;所述第二排種器206的傳動輸入端設置有飛輪式變速器,所述飛輪式變速器包括若干個外徑大小不一的片狀鏈輪,所述第二變速器的輸出端通過傳動鏈條與所述第二排種器傳動輸入端上的飛輪式變速器傳動連接;在第二變速器203的基礎上增加飛輪式變速器,增加了第二排種器206的實際排種速度的多樣性,增加了株距大小調節的多樣性;所述排肥器306的傳動輸入端設置有飛輪式變速器,所述飛輪式變速器包括若干個外徑大小不一的片狀鏈輪,所述第三變速器的輸出端通過傳動鏈條與所述排肥器傳動輸入端上的飛輪式變速器傳動連接;在第三變速器303的基礎上增加飛輪式變速器,增加了排肥器306的實際排肥速度的多樣性,增加了株距大小調節的多樣性;飛輪式變速器類似于自行車后輪上的飛輪。

在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中,直接緊鄰的第一播種組件1與第二播種組件2橫向之間的間距為10cm-15cm,直接緊鄰的兩個所述第一播種組件1橫向之間的間距為40cm-45cm,直接緊鄰的兩個所述第二播種組件2橫向之間的間距為40cm-45cm。

在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中,上述間作精播施肥機包括機架4、一個第一播種組件1、一個第二播種組件2以及一個施肥組件3;且一個第一播種組件1以及一個第二播種組件2在所述機架4上的位置關系滿足在所述機架4的橫向方向上依次為第一播種組件1、第二播種組件2。

在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中,上述間作精播施肥機包括機架4、兩個第一播種組件1、兩個第二播種組件2以及兩個施肥組件3;且兩個第一播種組件1以及兩個第二播種組件2在所述機架4上的位置關系滿足在所述機架4的橫向方向上依次為第一播種組件1、第二播種組件2、第二播種組件2以及第一播種組件1。

在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中,上述間作精播施肥機包括機架4、四個第一播種組件1、四個第二播種組件2以及四個施肥組件3;且四個第一播種組件1以及四個第二播種組件2在所述機架4上的位置關系滿足在所述機架4的橫向方向上依次為第一播種組件1、第二播種組件2、第二播種組件2、第一播種組件、1第一播種組件1、第二播種組件2、第二播種組件2以及第一播種組件1。

在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地輪102通過可升降裝置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架101上,實現了第一播種組件1的播深可調;所述第二地輪202通過可升降裝置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架201上,實現了第二播種組件2的播深可調;所述第三地輪302通過可升降裝置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撐架301上,實現了施肥組件3的播深可調。

下述實施例采用本發明的間作精播施肥機。

本發明一種田菁與野生大豆間作的高效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寬窄行精播

田菁與野生大豆間作,使用間作精播施肥機進行間作播種,播種采用寬窄行條播,寬窄行布局為8行交替播種方式,即:田菁-野生大豆-野生大豆-田菁-田菁-野生大豆-野生大豆-田菁。

具體如下:

a.窄行距(相鄰田菁與野生大豆行距)15cm,寬行距(相鄰田菁與田菁、野生大豆與野生大豆行距)45cm,田菁用種量15kg/hm2、播深4cm,野生大豆用種量24kg/hm2、播深2cm。

該方案適用于非鹽堿地播種。

b.窄行距(相鄰田菁與野生大豆行距)10cm,寬行距(相鄰田菁與田菁、野生大豆與野生大豆行距)40cm,田菁用種量22.5kg/hm2、播深3cm,野生大豆用種量30kg/hm2、播深1cm。

該方案適用于鹽堿地播種。

田菁優選株高2m-3m、全生育期130d-150d的中晚熟型田菁品種;野生大豆優選生物量大、攀爬能力強的野生大豆品種。

(2)一次性施肥

種肥按照n40kg/hm2-55kg/hm2和p2o5120kg/hm2-165kg/hm2的有效用量施用單質化肥、復合肥或專用肥等,種肥隨精播機播種時施入種子下方,深度8cm。

(3)化學除草

田菁和野生大豆出苗前施用四唑啉酮類除草劑進行除草,出苗后施用咪唑啉酮類除草劑與環己烯酮類除草劑進行除草。

優選乙草胺、異丙草胺、異丙甲草胺等四唑啉酮類除草劑進行苗前除草;優選禾草滅、丁苯草酮、烯草酮、噻草酮、環苯草酮、烯禾啶、吡喃草酮、三甲苯草酮等咪唑啉酮類除草劑和咪草酯、滅草煙、甲氧咪草煙、咪唑喹啉酸、甲基咪草煙、咪草煙等環己烯酮類除草劑進行苗后除草。

(4)刈割

初花期至盛花期,對田菁、野生大豆經行刈割,留茬高度5cm-10cm。

優選帶壓扁功能的割草機進行刈割。

此外,田菁、野生大豆出苗至收獲的田間管理,如灌溉、排水、病蟲害防治等視當季實際發生情況而定,為非必需步驟,且用本領域的常用技術手段可以解決。

為了驗證本發明的具體的應用效果,分別進行了如下試驗:

在具體的試驗過程中,田菁品種為魯菁5號(山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選育的綠肥或飼用品種),野生大豆品種為魯野豆1號(山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心從墾利野生大豆居群馴化的野生大豆品種)。間作精播施肥機如上所示,割草壓扁機為9gyq-2.4型(上海世達爾現代農機有限公司),間作精播施肥機、割草壓扁機均由東方紅504(中國一拖集團)提供動力。所用肥料和除草劑分別為磷酸二銨(13-44-0,山東省魯北企業集團總公司生產)、乙草胺(89%乳油,山東樂邦化學品有限公司)、烯草酮(13%乳油,山東先達農化股份有限公司)、咪草煙(5%水劑,山東先達農化股份有限公司)。

(1)實施例

于2015年6月至9月在山東省濟陽市太平鎮(中低產田,非鹽堿地)和山東省廣饒縣廣北農場(鹽堿地,土壤全鹽含量0.28%)同時進行實驗:

2015年6月10日濟陽播種,田菁與野生大豆行距15cm,田菁與田菁、野生大豆與野生大豆行距45cm,田菁用種量15kg/hm2、播深4cm,野生大豆用種量24kg/hm2、播深2cm。種肥為磷酸二銨,施用量300kg/hm2,種肥隨精播機播種時施入種子下方深度8cm。播種后噴施乙草胺750ml/hm2,苗后噴施烯草酮300ml/hm2和咪草煙1000ml/hm2。9月14日小區刈割測產,并取土樣測定主要養分含量,9月15日大田刈割。

2015年6月12日廣饒播種,窄行行距10cm,寬行行距40cm,田菁用種量22.5kg/hm2、播深3cm,野生大豆用種量30kg/hm2、播深1cm。種肥為磷酸二銨,施用量300kg/hm2。播種后噴施乙草胺750ml/hm2,苗后噴施烯草酮300ml/hm2和咪草煙1000ml/hm2。9月12日小區刈割測產,并取土樣測定主要養分含量,9月13日大田刈割。

土壤主要養分含量測定方法:兩個試驗點分別隨機取土樣5處,0cm-30cm,混合后測定土壤可溶性鹽(非鹽堿地不測定)、有機質、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等含量,取平均值,測定方法參照《ny/t1121土壤檢測》。

測產方法:兩個試驗點分別隨機選取有代表性的5個小區刈割,小區面積4m2(2m×2m),留茬高度5cm,分別稱量田菁和野生大豆的鮮重,取10個小區的平均值計算產量(kg/hm2)。

(2)對比例1

田菁單作處理,不播種野生大豆,其他措施同實施例1。

(3)對比例2

野生大豆單作處理,不播種田菁,其他措施同實施例1。

(4)對比例3

無化學除草處理,田菁和野生大豆間作,其他措施同實施例1。

大田試驗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實施例與對比例的生物產量對比

實施例與對比例的生物產量平均結果見表1,與田菁單作相比,本發明田菁生物產量有下降趨勢,但降值不顯著,間作合計生物產量增幅37.24%;與野生大豆單作相比,本發明野生大豆生物產量增幅38.92%,間作合計生物產量增幅388.18%;與無化學除草相比,田菁和野生大豆生物產量分別增幅32.70%和64.08%,間作合計生物產量增幅52.69%。

表2.實施例與對比例的土壤主要養分對比

實施例與對比例的土壤主要養分平均結果見表2,與對比例1、對比例2和對比例3相比,本發明可降低土壤可溶性鹽含量6.73%-22.4%,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7.02%-20.51%,提高堿解氮含量8.54%-13.06%,提高速效磷含量6%-9.88%,提高速效鉀含量7.4%-10.53%。

以上所述只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被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江县| 阿拉尔市| 安福县| 黑河市| 新营市| 冀州市| 德安县| 宣威市| 泌阳县| 清水河县| 新晃| 名山县| 阳高县| 渑池县| 廉江市| 弥渡县| 津南区| 调兵山市| 禹城市| 上林县| 同心县| 兴隆县| 仙游县| 长沙县| 平塘县| 商洛市| 女性| 五寨县| 阿拉善右旗| 延津县| 眉山市| 毕节市| 高陵县| 体育| 呈贡县| 京山县| 菏泽市| 河南省| 高平市| 道真| 乌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