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業種植工具,具體為田間行距定位裝置。
背景技術:
玉米是世界上主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之一,其產量的提高必然是人們最關注的問題,前人研究表明,在穩定單穗粒重或稍有減輕的條件下增加種植密度、合理密植是今后超高產栽培的發展趨勢。但隨種植密度增加,植株間相互遮陰,田間郁閉,透光條件變差;過高的群體密度,導致中下部葉層的光照條件下降,葉片早衰,群體光合能力降低。前人研究表明行距配置對于建造良好的群體冠層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合理的行距可以改善冠層內的光照、溫度、濕度和CO2等微環境,影響群體的光合效率和作物產量。尤其在高密度條件下,寬窄行種植可擴大光合面積,充分利用不同層次的光資源,改善通風能力,提高中下層葉片的光合性能,更好地協調玉米群體和個體的關系,使光能在玉米群體冠層內的分布更加合理,提高玉米群體的光能利用率,最終達到增產的目的。由此可見,在一定的條件下,合理密植是提高單位產量的最好途徑,而合理密植的關鍵就在于對行距和株距的準確配置,因此,在田間播種過程中對行距和株距要達到精確的定位,在定位過程中希望測量工具操作簡單、攜帶方便、定位準確率高。
針對大面積的玉米進行田間種植時,目前還沒有對行距進行準確定位的裝置,通常采用的定位方式是:(1)兩人將卷尺拉直,另外一人拿著竹簽,每隔75cm(根據具體需求可設置不同的行間距)插一根竹簽;(2)寬窄行確定時,首先將地兩頭的竹簽用一根繩子連起來,通過在繩子內側和外側增加或減少一個鋤頭大小的距離進行粗略的寬窄行劃分;而株距的確定基本是靠目測估算,其具體估算方法是根據壟寬和所要求的株數進行粗略分配,然后直接進行打孔或打窩播種。
該技術缺點是:
現有技術進行行距定位時準確率低,不夠嚴格,目測和估算成分較多;操作過程比較緩慢,費時費力;不能滿足育種中對不同行距的要求;不能實現任意面積、任意密度的播種要求;在進行寬窄行劃分時,容易出錯。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田間行距定位裝置,提高行距和株距間定位的準確率;并可以適用于任意面積和任意密度定距。
具體技術方案為:
田間行距定位裝置,包括插釬和繩子,插釬下端有尖角,上端連接有穿繩孔,所述的穿繩孔內有圓柱形圓孔,圓孔側壁上有螺紋孔,螺紋孔內有螺栓,所述的繩子穿入穿繩孔圓孔內,所述的螺栓用于將繩子固定在穿繩孔圓孔內;所述的繩子上依次均勻分布有刻度環。
所述的插釬上還有收繩盒,所述的收繩盒內有收線滾軸,收線滾軸上連接有收線拉繩,所述的收線拉繩另一端連接套環,所述的套環套在繩子上。
將插釬插入到田的一側邊,相對的另一側邊對應的位置插上插釬,同一側的插釬之間通過繩子連接。同側,根據兩個相鄰的插釬之間繩子長度進行均勻分段,每段用刻度環標記。
使用結束后,將插釬拔出,轉動收繩盒的收線滾軸,通過收線拉繩將套環兩側的繩子雙線合并拉動盤繞在收線滾軸上。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田間行距定位裝置,可滿足育種中對不同行數、行距的要求,可輕松實現任意面積、任意密度的播種要求。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可以對行距和株距進行精確控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可用于大面積的農作物播種。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田間行距定位裝置,包括插釬1和繩子4,插釬1下端有尖角,上端連接有穿繩孔2,所述的穿繩孔2內有圓柱形圓孔,圓孔側壁上有螺紋孔,螺紋孔內有螺栓3,所述的繩子4穿入穿繩孔2圓孔內,所述的螺栓3用于將繩子4固定在穿繩孔2圓孔內;所述的繩子4上依次均勻分布有刻度環8。
所述的插釬1上還有收繩盒5,所述的收繩盒5內有收線滾軸,收線滾軸上連接有收線拉繩7,所述的收線拉繩7另一端連接套環6,所述的套環6套在繩子4上。
將插釬1插入到田的一側邊,每隔一定相同距離插一根插釬1,相對的另一側邊對應的位置插上插釬1,同一側的插釬1之間通過繩子4連接。為了防止繩子4下垂或者串動,每個插釬1上用穿繩孔2和螺栓3固定住繩子4。根據兩個相鄰的插釬1之間繩子長度進行均勻分段,每段用刻度環8標記。刻度環8可以在繩子上移動。
兩側的繩子4之間還可以設置輔助繩子一確保每行種植的玉米在同一行上。
使用結束后,將插釬1拔出,轉動收繩盒5的收線滾軸,先將收線拉繩7繞在收線滾軸上,收線拉繩7將套環6兩側的繩子4雙線合并拉動,盤繞在收線滾軸上,一個插釬1的收繩盒5可以將兩側繩子收起一半,另一半由相鄰的插釬1的收繩盒5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