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栽培設施和方法,具體涉及一種適用于鐵皮石斛和金線蓮立體共生的栽培設施和方法,屬于植物快速繁殖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迄今為止,關于金線蓮和石斛套種栽培及其設施專利僅見發明專利報道,如中國發明專利CN104365465 A主要內容是:一種套種擱架,由兩個縱立的等腰三角架與三個橫向平行的矩形框架組成立體三角形擱架,上層和中間層擱放由樹桿和/或竹桿相疊放組成的鐵皮石斛種植架,下層為放置金錢蓮種植托盤擱架;實用新型專利有CN201420005187.X,上層波形培育板和方形培育容器,可分別種植鐵皮石斛和金線蓮。上述兩項發明的優點是:充分利用了立體栽培空間,栽培用地減少,設施可以移動。但仍然設施存在一定的不足:CN104365465 A適應范圍較窄,其中鐵皮石斛的附生在種植架上的栽培方式只適合氣候常年濕潤地區,若在雨水分布不均、空氣濕度較低地區適用性不強;其二,在常年積溫較高地區,鐵皮石斛對溫濕度適應性強,而下層金線蓮要求高濕低溫,仍然需要進一步改善和提高。
因此,鑒于金線蓮和鐵皮石斛二者的生物特性,必須充分利用二者對環境需求的差別和一致性,有一個適應性更強的共生栽培設施,是解決當前金線蓮和鐵皮石斛種植地域性限制,降低生產成本的有效途徑。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利用金線蓮和鐵皮石斛二者的生物特性,開發出一種廣譜性的栽培設施,建立一套立體共生的套種模式,提供一套完整的適于立體共生栽培的技術方法,從而使得這套完整的立體套種栽培模式適用于多個地區,節約成本,增產增效。
為實現上述發明的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適用于鐵皮石斛和金線蓮立體共生的栽培設施,包括種植大棚和內置的雙層種植苗床、以及苗床下水泥筑造的蓄水溝渠。
所述的種植大棚為具有天窗的拱形連棟薄膜大棚,棚頂外設兩層遮蔭網,四周設置塑料卷膜,天窗和防蟲網。
所述的雙層種植苗床主材料為鋼筋、鋼管以及鍍鋅鐵絲,苗床立柱和周長用鋼管固定,上下層分別由不同形狀的鐵絲網鋪設苗床。
所述的種植苗床間距為50cm,苗床寬為140cm,苗床長為3000cm,苗床的整體高度為78cm,苗床上層與下層間隔48cm,下層苗床與地面相距30cm;苗床上層鋪設鍍鋅鐵絲網,其方格邊長為16cm,每個方格間距為6cm;苗床下層鋪設的鍍鋅鐵絲網為矩形,每個矩形的長度為10cm,寬度為5cm。
所述的蓄水溝渠由水泥筑造,水可排進排出,長度為3000cm,其橫切面為梯形,高度為40cm,上下寬度分別為50cm和30cm。
一種適用于鐵皮石斛與金線蓮立體共生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選擇自育的生長健壯的一年生鐵皮石斛種苗種植于石斛專用盆中,每叢3-5株,放置于苗床上層的網格內培養;
(2)選擇生長良好的經無性繁殖分離出來的金線蓮變異種瓶苗,煉苗2周,清洗殺菌后,種植于下層內含栽培基質的方盤中,株間距為3-4cm,每盤60-80株,根系全部埋入基質;
(3)定植后,用噴灌設施澆定根水,第二天用殺菌劑進行全面消毒;
(4)控制薄膜大棚的相對濕度60%以上,溫度為15-30℃,透光率65-75%;光照強度為5000-1000lux,配備通風透氣和噴灌,地面設置蓄水溝渠用于降溫和增加濕度;
(5)上層鐵皮石斛施肥以緩釋肥為主,在萌芽、分蘗和拔節期噴施利于快速生長的葉面肥,在逐漸進入休眠期間,連續2-3周噴施鉀肥,或配制并經過發酵的有機肥料;
(6)種植管理
水分管理:以噴灌設施為主,配備人工輔助補水,夏季上午10:00之前保證澆水完成,下午4:00之后澆水;冬季上午9:00后澆水,下午5:00前澆水;
施肥管理:以鐵皮石斛施肥為主,金線蓮吸收上層落下的肥為主,人工輔助施肥為輔;
(7)病蟲害管理: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生,配合有效的生物防治即可控制病蟲害。
步驟(1)所述的栽培基質為重量比為4:2:1的松樹皮、泥炭土、杉木屑混合物,所述的栽培基質處理方式為:松樹皮高溫熱水處理2h以上,泥炭土和杉木屑使用常規殺菌劑進行消毒。
步驟(2)所述的栽培基質為重量比為7:2:1的泥炭土、蛭石、珍珠巖的混合物,栽培基質潤而不粘;種植方盤規格邊長為43cm,高度為8cm,底部為篩網。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上述立體栽培模式有利于鐵皮石斛和金線蓮優勢共生,鐵皮石斛比金線蓮需光強,其盆栽置于上層苗床的方格中,長出的鐵皮石斛枝條與空出的矩形空間形成散射光,供給下層金線蓮所需散射的光照強度,同時具備良好的通風透氣功能;下層金線蓮采用方盤基質離地栽培,避免蟲害;苗床下面設有蓄水溝渠,可以適當降低溫度和增加濕度,為金線蓮創造更為有利的生長條件。上述鐵皮石斛和金線蓮立體共生栽培模式,節約用地,降低設施和管理成本,提質增效。
說明書附圖
圖1大棚構建圖;
圖2苗床結構示意圖;
圖3 苗床下面排水示意圖;
圖4梯形排水溝示意圖;
圖5苗床結構示意圖;
圖6苗床上層鍍鋅網示意圖;
圖7苗床結構示意圖;
圖8苗床下層鐵絲網示意圖;
圖9苗床結構示意圖;
圖10基礎預埋件示意圖。
圖中:1為門 ;2為遮陽網; 3為半圓卡槽; 4天為窗; 5為四周卡槽; 6為薄膜 ;7為四周卷膜系統;8 為φ6.5 鋼筋; 9為φ8 鋼筋; 10為φ25 鋼管; 11為φ32鋼管; 12為 排水口 ; 13為φ25×120預埋件; 14為毛石混凝土基礎。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這些實例僅用來說明本發明,并不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實施例1
一種適用于鐵皮石斛和金線蓮立體共生的栽培設施和方法(見圖1、圖2)。
(1)建種植大棚:包括種植大棚和內置的雙層種植苗床、以及苗床下水泥筑造的蓄水溝渠。種植大棚為具有天窗的拱形連棟薄膜大棚,棚頂外設兩層遮蔭網,四周設置塑料卷膜,天窗和防蟲網,培養架上方設置噴灌。
(2)建立立體共生栽培模式:雙層種植苗床主材料為鋼筋和鋼管,鍍鋅鐵絲。苗床立柱和周長用鋼管固定,上下層分別由不同形狀的鐵絲網鋪設苗床,苗床下建設蓄水溝渠構成的栽培模式。
每個苗床間距為50cm。苗床寬為140cm,苗床長為3000cm,苗床的整體高度為78cm,苗床上層與下層間隔48cm,下層苗床與地面相距30cm;苗床上層鋪設的鍍鋅鐵絲網,其方格邊長為16cm,每個方格間距為6cm;苗床下層鋪設的鍍鋅鐵絲網為矩形,每個矩形的長度為10cm,寬度為5cm。
蓄水溝渠由水泥筑造,水可排進排出,長度為3000cm,其橫切面為梯形,高度為40cm,上下寬度分別為50cm和30cm。
(3)選擇自育的鐵皮石斛一年生生長健壯的種苗進行種植,每叢3-5株,根部深埋入基質中,以不蓋住生長點萌發位置為宜,基質低于盆邊緣1-1.5cm,種植于石斛專用盆中,放置于苗床上層的網格內培養,栽培基質為松樹皮、泥炭土、杉木屑,重量比為4:2:1;栽培基質處理方式為:松樹皮高溫熱水處理2h以上,泥炭土和杉木屑使用常規殺菌劑進行消毒,基質含水量為40-50%。
選擇生長良好的經無性繁殖分離出來的金線蓮變異種瓶苗,清洗殺菌后,種植于內含栽培基質的方盤中,株間距為3-4cm,每盤60-80株,根系全部埋入基質,種植方盤規格邊長為43cm,高度為8cm,底部網狀篩網。所述的栽培基質潤而不粘,其配比為泥炭土:蛭石:珍珠巖(7:2:1)。
定植后,用噴灌設施澆定根水,第二天用殺菌劑進行全面消毒。
(4)控制薄膜大棚的想對濕度60%以上,溫度為15-30℃,透光率65-75%;光照強度為5000-1000lux,配備通風透氣和噴灌,地面設置蓄水溝渠用于降溫和增加濕度。
(5)上層天窗和四周設有30目防蟲網。
(6)棚內夏季溫度控制在30℃以下,冬季溫度控制在5℃以上,避免長期高溫高濕。
(7)上層鐵皮石斛施肥以緩釋肥為主,在萌芽、分蘗和拔節期噴施利于快速生長的葉面肥,在逐漸進入休眠期間,連續2-3周噴施鉀肥。也可選擇配制和經過發酵的有機肥料。
下層金線蓮需肥量較少,利用上層落下的營養,配合適當的人工補肥。
(8)種植管理
水分管理,以噴灌設施為主,配備人工輔助補水,夏季上午10:00之前保證澆水完成,下午4:00之后澆水;冬季上午9:00后澆水,下午5:00前澆水。
施肥管理,以鐵皮石斛施肥為主,金線蓮吸收上層落下的肥為主,人工輔助施肥為輔。
病蟲害管理,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生,配合有效的生物防治即可控制病蟲害。
(9)采收:鐵皮石斛初期種植2-3年開始采收,成熟季節大約在每年的11月份~翌年4月份,金線蓮種植半年以上即可采收,可以根據生長季節調整二者的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