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用于培育秧苗的育秧盤設計,尤其是一種實現等距送苗的育秧盤。
背景技術: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育苗是一個重要環節。水稻育秧一般采用秧盤進行。秧盤可分為平盤與穴盤,在秧苗育成后采用人工或機械插秧,為提高效率,降低人工成本,采用插秧機插秧是農業機械化的重要趨勢。
插秧機采用的是平盤帶土中小苗。傳統平盤分為硬盤與軟盤,硬盤堅固耐用,可反復育秧多年,價格昂貴;軟盤強度低,四周盤壁較軟,裝土覆土后秧盤容易變形,育秧插秧效果較差,價格便宜。兩者在插秧機插秧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1)需要預先通過復雜的揀秧機構將秧苗均勻穩定地送入插秧機構,導致機構復雜,維修困難;(2)實際生產時會出現秧苗漏揀、散臺等問題,不能保證持續穩定地等距插秧。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實現縱向等距送苗的育秧盤。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手段實現上述技術目的的。
一種實現等距送苗的育秧盤,所述育秧盤上均勻設有多個育苗坑,育秧盤長邊方向相鄰的育苗坑之間設有褶皺,育秧盤上平行于長邊方向設計了多條呈線性連續分布的穿透孔,所述穿透孔分布于育秧盤寬邊方向相鄰的育苗坑之間。
優選地,所述育秧盤為扁平的立體結構,高度設計為2.5cm,長度為50cm,寬度為25cm,所述育苗坑的高度為2.5cm,長度和寬度均為1.5cm。
優選地,所述穿透孔直徑為1mm。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所述育秧盤在送苗過程中沿線性分布的穿透孔被分割,育苗坑呈帶狀有序脫離育秧盤,脫離過程中育苗坑之間預留的褶皺被拉伸,保證相鄰育苗坑之間距離一致,從而實現縱向等距送苗。本發明解決了現有送苗機構結構復雜、實現等距送苗困難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所述一種實現縱向等距送苗的育秧盤的平面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所述育苗坑和褶皺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
1.皺褶;2.育苗坑;3.穿透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限于此。
如圖1所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實現等距送苗的育秧盤上均勻設有多個育苗坑2,育秧盤為扁平的立體結構,高度為2.5cm,長度50cm,寬度25cm,所述育苗坑2的高度為2.5cm,長度和寬度均為1.5cm,如圖2所示,所述育秧盤長邊方向相鄰的育苗坑2之間設有褶皺1,所述褶皺1拉伸后長度為20cm,達到縱向等距送苗的目的,育秧盤上平行于長邊方向設計了多條呈線性連續分布的穿透孔3,所述穿透孔3直徑為1mm,所述穿透孔3分布于育秧盤寬邊方向相鄰的育苗坑2之間,在送苗過程中沿線性分布的穿透孔3被分割,育苗坑2呈帶狀有序脫離育秧盤,脫離過程中育苗坑2之間預留的褶皺1被拉伸,保證相鄰育苗坑2之間距離一致,從而實現縱向等距送苗。
所述實施例為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方式,但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背離本發明的實質內容的情況下,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做出的任何顯而易見的改進、替換或變型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