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的是小麥育種授粉裝置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小麥育種專用人工授粉器。
背景技術:
小麥是小麥系植物的統稱,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東新月沃土地區,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農作物之一。小麥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之一,是三大谷物之一,產量幾乎全作食用,僅約有六分之一作為飼料使用。小麥的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饅頭、餅干、面條等食物;發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質燃料。小麥富含淀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維生素a及維生素c等。
小麥的授粉成功率對于小麥的收成有很大的關系,現有的小麥育種授粉裝置普遍存在授粉操作不方便,授粉不均勻的現象,工作效率低,嚴重影響小麥的授粉成功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種小麥育種專用人工授粉器,結構簡單,通過馬達帶動噴粉裝置自動噴粉,便于操作,授粉效率高,授粉均勻,成本低,制作簡便。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小麥育種專用人工授粉器,包含集粉裝置和噴粉裝置,所述集粉裝置的一端套設有噴粉裝置,且集粉裝置與噴粉裝置間隙配合連接,所述集粉裝置的另一端設置有噴頭,所述噴頭上均勻設置有噴粉孔,所述噴粉裝置的一端設置有推桿,所述推桿的內部設置有轉軸,所述噴粉裝置的另一端設置有推板端蓋,所述推桿的一端與推桿端蓋的一端垂直連接,所述推桿端蓋的內部設置有馬達,所述馬達與轉軸連接,所述馬達的兩側設置有充電電池,所述馬達與充電電池連接,所述推桿端蓋的另一端設置有控制按鈕,所述控制按鈕與馬達連接,所述控制按鈕的一端設置有充電口,所述充電口與充電電池連接。
進一步,所述集粉裝置的內部設置有過濾網。
進一步,所述集粉裝置與噴頭卡接。
進一步,所述集粉裝置與噴頭螺紋連接。
進一步,所述推桿和推桿端蓋均采用塑料材質。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結構簡單,通過馬達帶動轉軸轉動,實現噴粉裝置自動噴粉,便于操作,授粉效率高,授粉均勻,成本低,制作簡便。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噴粉裝置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噴頭接構示意圖;
圖中1.集粉裝置、2.推桿、3.推桿端蓋、4.噴頭、5.噴粉孔、6.控制按鈕、7.充電口、8.過濾網、9.轉軸、10.馬達、11.充電電池。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參看圖1至圖3,本具體實施方式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小麥育種專用人工授粉器,包含集粉裝置1和噴粉裝置,所述集粉裝置1的左端套設有噴粉裝置,且集粉裝置1與噴粉裝置間隙配合連接。
所述集粉裝置1的右端設置有噴頭4,所述集粉裝置1與噴頭4卡接或者通過螺紋連接,連接方便,便于拆卸清洗;所述噴頭4上均勻設置有噴粉孔5,所述噴粉裝置的左端設置有推桿2,所述推桿2的內部設置有轉軸9,所述噴粉裝置的右端設置有推板端蓋3,所述推桿2的右端與推桿端蓋3的左端垂直連接,所述推桿端蓋3的內部設置有馬達10,所述馬達10與轉軸9連接,所述馬達10的兩側設置有充電電池11,所述馬達10與充電電池11連接,所述推桿端蓋3的右端設置有控制按鈕6,所述控制按鈕6與馬達10連接,所述控制按鈕6的一端設置有充電口7,所述充電口7與充電電池11連接。
所述集粉裝置1的內部設置有過濾網8,這樣設置,便于過濾花粉內的雜質。
所述推桿2和推桿端蓋3均采用塑料材質,這樣設置,可以降低成本,同時具有制造簡便的優點。
本具體實施方式的工作原理:使用時,先在集粉裝置1內裝滿花粉,將噴頭4與集粉裝置1安裝好,將噴頭4對準需要授粉的小麥上,打開控制按鈕6,馬達10帶動轉軸9轉動,則帶動推桿2向前移動,實現自動噴粉,授粉效率高,授粉均勻。
本具體實施方式的優點:結構簡單,通過馬達帶動轉軸轉動,實現噴粉裝置自動噴粉,便于操作,授粉效率高,授粉均勻,成本低,制作簡便。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