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羅氏沼蝦繁苗方法,尤其涉及一種羅氏沼蝦大棚育苗方法。
背景技術:
常溫下江蘇地區養殖羅氏沼蝦的放養時間是5月15日以后,羅氏沼蝦養殖時間較短,養殖產量不高;幼蝦未經培育規格不大,躲避敵害、適應環境及抗病的能力不強,成活率不高,成本相對較高。幼蝦不經中間培育,幼蝦階段成活率變化較大,難以估計正確,生產的計劃也就不能得到保證;常規養殖不有利于分批放養,緩解蝦苗緊張的壓力。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提供了一種提高蝦苗成活率、幼蝦適應能力強、提高養殖產量、降低養殖成本、幼蝦體質強壯、幼蝦抗病能力好的羅氏沼蝦大棚育苗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包括下述步驟:
(一)幼蝦培育池的建造:
1)培育池(大棚溝):在成蝦養殖池內,選擇背風向陽和臨近水源處開挖大棚溝,為搭建和日后管理方便,以及與大棚材料相配套,培育池適宜規格為:開口寬5~7米;深度0.9~1.1米,向下挖深0.6~0.9米,圩高0.2米;坡度0.9~1∶1.5;長度隨養殖池大小而定,20畝池塘培育池長度為120米左右;
2)大棚的建造:用鋼管或毛竹片等在培育池上搭建棚架,并用鐵絲、尼龍繩固定,大棚搭建高度為1~1.2米;
3)加熱爐裝配:茶爐的熱水通過密閉的熱水循環管給池水加熱,循環路線為:茶水爐出口→單相管道泵(350w)→熱水循環管道(繞池底一周)→茶水爐進水口;
4)增氧設備:用一臺氣泵連接φ40mm增強塑料管(輸氣總管),在管上打若干小眼接上塑料軟管(輸氣支管),軟管的另一端與散氣石連接,散氣石分布按每4~5平方米設置一個,散氣石直接放入池底;
5)其它設施:潛水泵一臺,用于培育池注水、換水;溫度計2~3支,以便及時掌握池水溫度;小水泥船一只,用于投餌、施肥及日常管理;
(二)幼蝦培育池的消毒與清整:
1)漂白粉消毒:將大棚池注滿水,每立方水體用漂白粉30克或質量一半的漂白精溶解于水后均勻潑灑在池內;
2)生石灰消毒:將大棚池注滿水,每立方米用150克生石灰煮水進行全池潑灑,經過一星期排出池水;
(三)栽植水草:在大棚搭好并經過消毒之后,蝦苗下塘之前10天左右栽植水草,一個大棚栽兩行,左右各一行,行距2.5~3.5米,株距1~2米;
(四)施放基肥:蝦苗下塘前5-7天施基肥,肥料用發酵腐熟的糞肥,或者是充分發酵的菜籽餅,每平方米施用有機肥0.5kg,施肥后就開始進水和升溫,進水要用80目左右的篩網過濾,以防止野雜魚等進入池內;
(五)蝦苗放養:
1)蝦苗的選擇:淡化完全,蝦苗池水用嘴嘗咸味不濃;體色透明,不發紅,形態完整,規格整齊,體表無附著物,體長不小于0.7cm;活動敏捷,對水流刺激靈敏,不打團,能在塑料袋中能平游,均勻分布;親蝦健壯,規格大,種源好;育苗期間無病害,少用藥或不用藥,餌料符合幼體營養需求,幼體密度正常;
2)蝦苗的運輸:一是裝運蝦苗要視天氣而定,運苗的適宜氣溫為20-25℃;二是蝦苗的裝運密度要根據路程,氣溫和蝦苗的規格而定,一個25cm×25cm×50cm的塑料苗袋可裝苗5000尾,三是苗袋用水與原苗池水相同;
3)試水:在池水溫度達到20℃以上,蝦苗放養前1~2天,將蝦苗放入網箱或網袋中沉入培育池,24小時后觀察成活率在80%以上,才能放苗,除生石灰或漂白粉以外,還用過其他“清塘藥”的塘口,試水48小時以上;
4)放養密度:采用的塑料大棚土鍋爐加溫的培育池,前期(3月份)為了便于升溫,每立方米水體放淡化蝦苗0.4~0.5萬尾,培育中后期(30天后),要打通大棚溝中間的分隔壩,將幼蝦分稀(0.2萬尾/m3)培育,提高幼蝦培育的成活率與規格;中期(4月份,只用大棚保溫不安鍋爐)放養密度為0.3萬尾/m3;后期(5月15日以后,不需要保溫),在蝦池一角用網圍出一塊空水域暫養蝦苗,放養密度為0.05萬尾/m2;
5)蝦苗下塘:幼蝦培育池的水溫要升高到羅氏沼蝦的最適水溫,即不低于25℃,蝦苗運到塘口時,容器(塑料袋)內水溫隨氣溫變化較大,為了縮小蝦苗放養的溫差,蝦苗下塘前,要將裝苗的塑料袋在池中浸15至20分鐘,再放養;
(六)飼養管理:
1)施肥培育好水質:幼蝦培育池要施基肥,保證透明度在35cm以內;
2)投餌:蝦苗入池后3-5天內,以投喂蛋餌為主,即按每萬尾蝦苗每天用0.5只雞蛋可加少量魚糜或奶粉,加入少量水,攪拌均勻后隔水蒸煮20多分鐘;然后用20目金屬網過濾成小顆粒狀,和水均勻潑灑投喂,每天投喂6次;5天后可改投全價顆粒配合飼料(羅氏沼蝦開口料,粗蛋白質含量40%以上);
3)水質管理:5-7天換水一次,換水量約20cm,換水時溫差不超過5℃,晴天中午換水;幼蝦培育后期(4月20日至5月10日),底質極易惡化,造成池水的氨氮、亞硝氮、硫化氫等含量偏高,隔天換水一次,并適時施用生物制劑改良底質,保持幼蝦培育池良好的水質環境;
4)控制水溫:培育池水溫控制在26~28℃,在幼蝦培育期間,4月中旬以后晴天中午氣溫高,掀開大棚通風透氣,進行降溫,以免水溫太高影響幼蝦生長;
5)及時放養:早苗經過60-70天培育,幼蝦長到4cm以上;中期苗經30~40天的培育,長到2.5-3cm,養殖池自然水溫穩定在20℃以上,在5月15號左右,即將幼蝦放入大塘養殖;將幼蝦過數下塘,先將池水降低2/3,然后用20目的抄網捕起,放入20-30目的網箱中,過數后再放入大塘飼養。
蝦苗下池時,池中天然餌料豐富、適口,可以不喂蛋餌,直接用開口飼料馴食;為了提高餌料利用率,減少餌料浪費,可以在池內設置食臺,食臺用40目的網布制成罾狀,置于池子四周;如投餌后2小時內吃完,說明投餌不足,需適當增加投餌量;如投喂4小時后餌料還有剩余,則說明餌料投喂過多,應減少投喂量,以防止浪費和殘餌過多污染水質。
本發明的幼體是在12-14‰的半咸水中生長發育的,幼體經過第11次蛻皮后變態成為仔蝦,仔蝦經過24小時淡水馴化就成為可下池養殖的蝦苗——“淡化苗”。剛完成淡化的蝦苗體長7~8毫米,體質幼嫩,攝食能力和抗病能力都比較弱,其質量的優劣對下塘后的成活率乃至養殖的成敗都有著重要影響。為了提高蝦苗的成活率,必須營造一個適宜蝦苗生活的環境,對幼蝦進行培育,通過蝦培育池的建造、培育池的消毒與清整、植水草、施放基肥、蝦苗放養、飼養管理,經精心飼養管理,在較短的時間內把蝦苗培育成適應能力較強、大規格的幼蝦,再進行成蝦養殖。延長羅氏沼蝦養殖時間,提高養殖產量與效益;提高成活率,降低生產成本;正確計算投餌量;有利于分批放養,緩解蝦苗緊張的壓力,降低了養殖成本。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羅氏沼蝦大棚育苗方法,包括下述步驟:
(一)幼蝦培育池的建造:
1)培育池(大棚溝):在成蝦養殖池內,選擇背風向陽和臨近水源處開挖大棚溝,為搭建和日后管理方便,以及與大棚材料相配套,培育池適宜規格為:開口寬5~7米;深度0.9~1.1米,向下挖深0.6~0.9米,圩高0.2米;坡度0.9~1∶1.5;長度隨養殖池大小而定,20畝池塘培育池長度為120米左右;
2)大棚的建造:用鋼管或毛竹片等在培育池上搭建棚架,并用鐵絲、尼龍繩固定,大棚搭建高度為1~1.2米;
3)加熱爐裝配:茶爐的熱水通過密閉的熱水循環管給池水加熱,循環路線為:茶水爐出口→單相管道泵(350w)→熱水循環管道(繞池底一周)→茶水爐進水口;
4)增氧設備:用一臺氣泵連接φ40mm增強塑料管(輸氣總管),在管上打若干小眼接上塑料軟管(輸氣支管),軟管的另一端與散氣石連接,散氣石分布按每4~5平方米設置一個,散氣石直接放入池底;
5)其它設施:潛水泵一臺,用于培育池注水、換水;溫度計2~3支,以便及時掌握池水溫度;小水泥船一只,用于投餌、施肥及日常管理;
(二)幼蝦培育池的消毒與清整:
1)漂白粉消毒:將大棚池注滿水,每立方水體用漂白粉30克或質量一半的漂白精溶解于水后均勻潑灑在池內;
2)生石灰消毒:將大棚池注滿水,每立方米用150克生石灰煮水進行全池潑灑,經過一星期排出池水;
(三)栽植水草:在大棚搭好并經過消毒之后,蝦苗下塘之前10天左右栽植水草,一個大棚栽兩行,左右各一行,行距2.5~3.5米,株距1~2米;
(四)施放基肥:蝦苗下塘前5-7天施基肥,肥料用發酵腐熟的糞肥,或者是充分發酵的菜籽餅,每平方米施用有機肥0.5kg,施肥后就開始進水和升溫,進水要用80目左右的篩網過濾,以防止野雜魚等進入池內;
(五)蝦苗放養:
1)蝦苗的選擇:淡化完全,蝦苗池水用嘴嘗咸味不濃;體色透明,不發紅,形態完整,規格整齊,體表無附著物,體長不小于0.7cm;活動敏捷,對水流刺激靈敏,不打團,能在塑料袋中能平游,均勻分布;親蝦健壯,規格大,種源好;育苗期間無病害,少用藥或不用藥,餌料符合幼體營養需求,幼體密度正常;
2)蝦苗的運輸:一是裝運蝦苗要視天氣而定,運苗的適宜氣溫為20-25℃;二是蝦苗的裝運密度要根據路程,氣溫和蝦苗的規格而定,一個25cm×25cm×50cm的塑料苗袋可裝苗5000尾,三是苗袋用水與原苗池水相同;
3)試水:在池水溫度達到20℃以上,蝦苗放養前1~2天,將蝦苗放入網箱或網袋中沉入培育池,24小時后觀察成活率在80%以上,才能放苗,除生石灰或漂白粉以外,還用過其他“清塘藥”的塘口,試水48小時以上;
4)放養密度:采用的塑料大棚土鍋爐加溫的培育池,前期(3月份)為了便于升溫,每立方米水體放淡化蝦苗0.4~0.5萬尾,培育中后期(30天后),要打通大棚溝中間的分隔壩,將幼蝦分稀(0.2萬尾/m3)培育,提高幼蝦培育的成活率與規格;中期(4月份,只用大棚保溫不安鍋爐)放養密度為0.3萬尾/m3;后期(5月15日以后,不需要保溫),在蝦池一角用網圍出一塊空水域暫養蝦苗,放養密度為0.05萬尾/m2;
5)蝦苗下塘:幼蝦培育池的水溫要升高到羅氏沼蝦的最適水溫,即不低于25℃,蝦苗運到塘口時,容器(塑料袋)內水溫隨氣溫變化較大,為了縮小蝦苗放養的溫差,蝦苗下塘前,要將裝苗的塑料袋在池中浸15至20分鐘,再放養;
(六)飼養管理:
1)施肥培育好水質:幼蝦培育池要施基肥,保證透明度在35cm以內;
2)投餌:蝦苗入池后3-5天內,以投喂蛋餌為主,即按每萬尾蝦苗每天用0.5只雞蛋可加少量魚糜或奶粉,加入少量水,攪拌均勻后隔水蒸煮20多分鐘;然后用20目金屬網過濾成小顆粒狀,和水均勻潑灑投喂,每天投喂6次;5天后可改投全價顆粒配合飼料(羅氏沼蝦開口料,粗蛋白質含量40%以上);
3)水質管理:5-7天換水一次,換水量約20cm,換水時溫差不超過5℃,晴天中午換水;幼蝦培育后期(4月20日至5月10日),底質極易惡化,造成池水的氨氮、亞硝氮、硫化氫等含量偏高,隔天換水一次,并適時施用生物制劑改良底質,保持幼蝦培育池良好的水質環境;
4)控制水溫:培育池水溫控制在26~28℃,在幼蝦培育期間,4月中旬以后晴天中午氣溫高,掀開大棚通風透氣,進行降溫,以免水溫太高影響幼蝦生長;
5)及時放養:早苗經過60-70天培育,幼蝦長到4cm以上;中期苗經30~40天的培育,長到2.5-3cm,養殖池自然水溫穩定在20℃以上,在5月15號左右,即將幼蝦放入大塘養殖;將幼蝦過數下塘,先將池水降低2/3,然后用20目的抄網捕起,放入20-30目的網箱中,過數后再放入大塘飼養。
蝦苗下池時,池中天然餌料豐富、適口,可以不喂蛋餌,直接用開口飼料馴食;為了提高餌料利用率,減少餌料浪費,可以在池內設置食臺,食臺用40目的網布制成罾狀,置于池子四周;如投餌后2小時內吃完,說明投餌不足,需適當增加投餌量;如投喂4小時后餌料還有剩余,則說明餌料投喂過多,應減少投喂量,以防止浪費和殘餌過多污染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