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河蟹的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河蟹原名中華絨螯蟹,在生殖洄游前均為幼蟹,因其殼色偏黃,俗稱“黃蟹”,其性腺很小,基本上未發育,肝臟的重量遠遠大于生殖腺重量。當它在完成最后一次蛻皮后就發育為“綠蟹”,殼色墨綠,性腺發育豐滿,雄蟹螯足絨毛綢密,步足剛毛粗長,雌蟹腹部完全覆蓋頭胸甲腹面,腹部邊緣的剛毛長而密。河蟹的一生歷經蚤狀幼體、大眼幼體、幼蟹和成蟹等幾個階段,一生中需要幼體5次蛻皮成為大眼幼體,再經13-15次蛻皮成為成蟹,它一生只有一個生殖周期,繁殖結束生命也就終止,一般來說,河蟹的壽命為1-3周齡。河蟹食性很雜,在自然條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質為主,嗜食動物尸體,也喜食螺、蚌子,蠕蟲、昆蟲,偶爾也捕食小魚、蝦,食物匱乏時也會同類相殘。
目前河蟹的養殖方式已經逐漸由天然捕撈向人工養殖轉變,且規模越來越大。在人工養殖的過程中,通常會使用較大的養殖密度大,配合噴灑農藥和激素,而且使用濃縮料或預混料喂養,使得河蟹的肉質較差,體內含有較多的激素,人類食用后也會影響身體健康。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河蟹的養殖方法,能夠提高河蟹的成活率,改善河蟹的肉質。
本發明解決技術問題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河蟹的養殖方法,所述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池塘選擇:選擇面積2-3畝的池塘,池塘水放干后,清除淤泥,曝曬15-20天,鋪上3-4cm厚的河沙,注水至水深達到35-40cm后均勻拋灑漂白粉30-40kg,5天后投放約占池塘面積1/3左右的水草,在池塘四周設置防逃設施;
(2)蟹苗放養:先把蟹苗放入一萬分之一濃度的高錳酸鉀水溶液中,1分鐘后取出,5分鐘后再次放入,依此方法連續三次,每次間隔時間增加兩分鐘,之后按照5-6kg/畝的密度向池塘中投入蟹苗;
(3)飼料管理:蟹苗放養前期每天喂養第一飼料2次,每天每次喂養1-3kg/畝,1個月后每天喂養第二飼料4次,每天每次喂養1-3kg/畝,3個月后每天喂養第三飼料3次,每天每次喂養3-6kg/畝;
(4)水質管理:蟹苗放養1個月后注水至水深達0.8-1.0m,每隔15-20天換水1次,換水量保證在20%-25%左右,透明度保持在40-45cm左右,并且每隔8-10天均勻拋灑生石灰8kg/畝;
(5)捕獲:當河蟹的平均體重達到90g以上時即可捕獲。
優選地,所述水塘內設有深水區與淺水區,深水區面積占到淺水區面積的1/2-3/4。
優選地,所述防逃設施為玻璃墻或塑料薄膜。
優選地,步驟(1)所述水草選自金魚藻、輪葉黑藻、苦草、伊樂藻、水花生、水葫蘆中的一種或多種。
優選地,步驟(3)所述第一飼料包括魚粉、山芋、小雜魚,按照2:1.5:1的重量比例配制。
優選地,所述步驟(3)中的第二飼料包括豆餅、麩皮、次粉、小雜魚,按照3:1:1:0.5的重量比例配制。
優選地,所述步驟(3)中的第三飼料包括豆粕、蝦漿、豆腐,按照2:1:1的重量比例配制。
優選地,步驟(5)所述捕獲的方法包括蟹籠捕獲、流網捕獲或者燈光捕獲。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河蟹養殖方法,水塘處理時充分清除了淤泥,進行了消毒,水藻的栽培增加了水體溶氧,降低了有毒有害物質,也為河蟹提供了天然餌料和天然庇護所;在河蟹的不同生長階段提供了不同種類和配比的飼料,動物性飼料和粗飼料配比合理,不使用激素和農藥,提高了幼蟹的體質和成活率,改善了河蟹的肉質。玻璃墻或塑料薄膜的防逃設施能夠防止河蟹的逃脫,提高產量。養殖出的河蟹肉質鮮美、安全健康,增加了經濟效益,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實施例1.
(1)池塘選擇:選擇面積2-3畝的池塘,池塘水放干后,清除淤泥,曝曬15-20天,鋪上3-4cm厚的河沙,注水至水深達到35-40cm后均勻拋灑漂白粉30-40kg,5天后投放約占池塘面積1/3左右的水草,在池塘四周設置防逃設施;
(2)蟹苗放養:先把蟹苗放入一萬分之一濃度的高錳酸鉀水溶液中,1分鐘后取出,5分鐘后再次放入,依此方法連續三次,每次間隔時間增加兩分鐘,之后按照5-6kg/畝的密度向池塘中投入蟹苗;
(3)飼料管理:蟹苗放養前期每天喂養第一飼料2次,每天每次喂養1kg/畝,1個月后每天喂養第二飼料4次,每天每次喂養1kg/畝,3個月后每天喂養第三飼料3次,每天每次喂養3kg/畝;
(4)水質管理:蟹苗放養1個月后注水至水深達0.8-1.0m,每隔15-20天換水1次,換水量保證在20%-25%左右,透明度保持在40-45cm左右,并且每隔8-10天均勻拋灑生石灰8kg/畝;
(5)捕獲:當河蟹的平均體重達到90g以上時即可捕獲。
其中,水塘內設有深水區與淺水區,深水區面積占到淺水區面積的1/2-3/4,防逃設施為玻璃墻或塑料薄膜,步驟(1)所述水草選自金魚藻、輪葉黑藻、苦草、伊樂藻、水花生、水葫蘆中的一種或多種,步驟(3)中的第一飼料包括魚粉、山芋、小雜魚,按照2:1.5:1的重量比例配制,步驟(3)中的第二飼料包括豆餅、麩皮、次粉、小雜魚,按照3:1:1:0.5的重量比例配制,步驟(3)中的第三飼料包括豆粕、蝦漿、豆腐,按照2:1:1的重量比例配制,步驟(5)所述捕獲的方法包括蟹籠捕獲、流網捕獲或者燈光捕獲。
按本實施例所述方法養殖后,平均每畝收獲6.8kg,平均規格105g,其中120g/只以
上的大規格蟹占23.4%,養殖回捕率為28.7%,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
實施例2.
(1)池塘選擇:選擇面積2-3畝的池塘,池塘水放干后,清除淤泥,曝曬15-20天,鋪上3-4cm厚的河沙,注水至水深達到35-40cm后均勻拋灑漂白粉30-40kg,5天后投放約占池塘面積1/3左右的水草,在池塘四周設置防逃設施;
(2)蟹苗放養:先把蟹苗放入一萬分之一濃度的高錳酸鉀水溶液中,1分鐘后取出,5分鐘后再次放入,依此方法連續三次,每次間隔時間增加兩分鐘,之后按照5-6kg/畝的密度向池塘中投入蟹苗;
(3)飼料管理:蟹苗放養前期每天喂養第一飼料2次,每天每次喂養1.5kg/畝,1個月后每天喂養第二飼料4次,每天每次喂養1.5kg/畝,3個月后每天喂養第三飼料3次,每天每次喂養4.5kg/畝;
(4)水質管理:蟹苗放養1個月后注水至水深達0.8-1.0m,每隔15-20天換水1次,換水量保證在20%-25%左右,透明度保持在40-45cm左右,并且每隔8-10天均勻拋灑生石灰8kg/畝;
(5)捕獲:當河蟹的平均體重達到90g以上時即可捕獲。
其中,水塘內設有深水區與淺水區,深水區面積占到淺水區面積的1/2-3/4,防逃設施為玻璃墻或塑料薄膜,步驟(1)所述水草選自金魚藻、輪葉黑藻、苦草、伊樂藻、水花生、水葫蘆中的一種或多種,步驟(3)中的第一飼料包括魚粉、山芋、小雜魚,按照2:1.5:1的重量比例配制,步驟(3)中的第二飼料包括豆餅、麩皮、次粉、小雜魚,按照3:1:1:0.5的重量比例配制,步驟(3)中的第三飼料包括豆粕、蝦漿、豆腐,按照2:1:1的重量比例配制,步驟(5)所述捕獲的方法包括蟹籠捕獲、流網捕獲或者燈光捕獲。
按本實施例所述方法養殖后,平均每畝收獲7.2kg,平均規格107g,其中120g/只以
上的大規格蟹占25.8%,養殖回捕率為23.1%,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
實施例3.
(1)池塘選擇:選擇面積2-3畝的池塘,池塘水放干后,清除淤泥,曝曬15-20天,鋪上3-4cm厚的河沙,注水至水深達到35-40cm后均勻拋灑漂白粉30-40kg,5天后投放約占池塘面積1/3左右的水草,在池塘四周設置防逃設施;
(2)蟹苗放養:先把蟹苗放入一萬分之一濃度的高錳酸鉀水溶液中,1分鐘后取出,5分鐘后再次放入,依此方法連續三次,每次間隔時間增加兩分鐘,之后按照5-6kg/畝的密度向池塘中投入蟹苗;
(3)飼料管理:蟹苗放養前期每天喂養第一飼料2次,每天每次喂養3kg/畝,1個月后每天喂養第二飼料4次,每天每次喂養1.5kg/畝,3個月后每天喂養第三飼料3次,每天每次喂養5kg/畝;
(4)水質管理:蟹苗放養1個月后注水至水深達0.8-1.0m,每隔15-20天換水1次,換水量保證在20%-25%左右,透明度保持在40-45cm左右,并且每隔8-10天均勻拋灑生石灰8kg/畝;
(5)捕獲:當河蟹的平均體重達到90g以上時即可捕獲。
其中,水塘內設有深水區與淺水區,深水區面積占到淺水區面積的1/2-3/4,防逃設施為玻璃墻或塑料薄膜,步驟(1)所述水草選自金魚藻、輪葉黑藻、苦草、伊樂藻、水花生、水葫蘆中的一種或多種,步驟(3)中的第一飼料包括魚粉、山芋、小雜魚,按照2:1.5:1的重量比例配制,步驟(3)中的第二飼料包括豆餅、麩皮、次粉、小雜魚,按照3:1:1:0.5的重量比例配制,步驟(3)中的第三飼料包括豆粕、蝦漿、豆腐,按照2:1:1的重量比例配制,步驟(5)所述捕獲的方法包括蟹籠捕獲、流網捕獲或者燈光捕獲。
按本實施例所述方法養殖后,平均每畝收獲7.4kg,平均規格108g,其中120g/只以
上的大規格蟹占26.1%,養殖回捕率為23.7%,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
通過上述實施例可以看出,本發明所述的河蟹養殖方法降低了池塘的有毒有害物質,為河蟹提供了營養豐富的天然餌料和分階段飼料,提高了河蟹的體質和成活率,改善了河蟹的肉質。
以上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做出各種變形或修改,這并不影響本發明的實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