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水蛭養殖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稻田養殖水蛭的方法。
背景技術:
:水蛭又名螞蟥,是一種吸血環節動物。螞蟥分旱螞蟥、水螞蟥(水蛭)、寄生螞蟥三種,前兩者是常遇到的,旱螞蟥的“老巢”多在溪邊雜草叢中,尤其是在堆積有腐敗的枯木爛葉和潮濕隱蔽地方的為多,它們平時潛伏在落葉、草叢或石頭下,伺機吸食人畜血,水螞蟥則潛伏在水草叢中,一旦有人下水,便飛快地游出附在人畜的身體上,飽餐一頓之后離去。螞蟥以干燥的全體入藥,體內含有水蛭素和蛋白質,有抗凝固、破瘀血的功效,主治血痊病、血管病、瘀血不通、無名腫毒、淋巴結核等癥。近年來,醫務工作者試驗用活水蛭與純蜂蜜加工制成外用藥水和注射液,治療角膜斑翳,老年白內障的觸發期和膨脹期,能使混濁體逐漸透明。蛭素還能緩解動脈的痙攣,降低血壓的黏著力,所以能顯著減輕高血壓的癥狀,也有人以水蛭配其它活血、解毒藥,用于治療腫瘤,目前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國內外常見病、多發病,因此水蛭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目前水蛭的養殖方式多種多樣,由于其耐餓能力強,因此在一般環境下都能生存,正是由于人們的這種一貫認識,導致水蛭養殖中存在很多不科學的問題,如人工養殖池中,存在養殖密度過高,水體污染嚴重,水蛭產量和品質下降等問題,因此為了創造水蛭的野生生長環境,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尋找生態養殖的方式,如在水稻田中放養水蛭,這種養殖模式,水蛭能夠在一個適宜的環境生長,品質得到提高,然而也存在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如水稻噴撒農藥造成水蛭中毒,稻田有大量水蛭天敵存在,稻田內水蛭收獲困難等。技術實現要素:為了解決當前稻田養殖水蛭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稻田養殖水蛭的方法,具有成活率高,產量與品質雙高的特點。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稻田養殖水蛭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稻田建設加固稻田四周田埂,使田埂高出田地50-60厘米,在田埂四周布置網眼大小為40-60目的防逃網,并設置2個進水口和2個出水口,將稻田耕成20-30厘米寬的長列,每一列之間挖出深度為55-60厘米的橢球形,橢球與橢球之間間隔20厘米;(2)進行種植在水稻插秧季節,向稻田灌水,灌水深度高出水稻田地12-15厘米,并保持稻田與稻田之間連通的地方有微微流動的水,防止水變質,可以促進水蛭生長,根據水溫需要定期更換稻田的水,保持晚間水溫不超過30℃,選擇高稈抗病水稻品種,高桿遮蔭效果好,抗病品種減少農藥使用,將稻秧插在長列上,橢球與橢球之間放置水草,便于水蛭隱藏;(3)進行養殖水稻種植1-2個星期后,此時水田環境已經基本穩定,測定稻田水的PH的值,保持在6.5-7.5之間,若低于此范圍,使用石灰水調節,一次性向稻田投入田螺、河蚌共150-200千克,形成共生食物鏈,將個體重為0.15-0.20克的水蛭幼苗均勻投放到稻田中,每畝投放量為5-7千克,飼料均勻撒入稻田,投料量根據水蛭生長速度變化;(4)進行收獲水稻成熟后,在收獲前,改變投料方式,將飼料投放在橢球形坑中,水稻收獲采用人工收割的方式,防止收獲水稻影響水蛭的生長,收獲水稻20-30天后即可開始收獲水蛭,水蛭收獲分批進行,使用網眼密度剛好超過成年水蛭粗度的捕撈網,在橢球形坑及水草中捕撈水蛭,每投喂一次飼料后捕撈一次,直至捕撈不到成年水蛭。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水稻種植前在水稻田內一次性施入水稻生長需要的肥料,在橢球形坑中定期投放腐殖質,保持腐殖質厚度為8-10厘米,腐殖質含有豐富的營養,且適口性好,可以供給幼年水蛭生長。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所述飼料成分為:雞鴨魚腸質量百分比占60-70%,瓜果蔬菜皮占20-30%,大豆玉米粉占10%,飼料成分來源廣泛,且營養配比合理。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水蛭捕撈動作要快,立即投入事先準備的捕撈桶中,防止水蛭覺察危險,變細逃脫捕撈網,未捕撈的幼年水蛭作為下一輪的種苗,實現可持續發展。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通過建設稻田的布局和環境,適時種植水稻、養殖水蛭,把握收獲時間改變收獲方式,達到收獲最佳產量和品質產品的目的,稻田環境不僅適合水蛭生長,對水稻生長也有益無害,稻田四周的防范布局不僅可以防止水蛭逃脫,又可以避免外來天敵入侵,開鑿的橢球形養殖坑,既為水蛭孵化幼卵提供適宜的空間,又可以避免水稻收獲對水蛭產生影響,并可以集中飼料投喂,減少飼料浪費,提高飼料利用率,同時方便水蛭捕撈,本發明將水蛭的成活率提高至96-98%,產量提高23-26%,產卵量提高30-32%,同時余下的水蛭幼苗可以作為下一輪的種苗,自然環境下繁殖的幼苗適應性更強,品質更佳,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描述。實施例1一種稻田養殖水蛭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稻田建設加固稻田四周田埂,使田埂高出田地50厘米,在田埂四周布置網眼大小為40目的防逃網,并設置2個進水口和2個出水口,將稻田耕成20厘米寬的長列,每一列之間挖出深度為55-60厘米的橢球形,橢球與橢球之間間隔20厘米;(2)進行種植在水稻插秧季節,向稻田灌水,灌水深度高出水稻田地12-15厘米,并保持稻田與稻田之間連通的地方有微微流動的水,防止水變質,可以促進水蛭生長,根據水溫需要定期更換稻田的水,保持晚間水溫不超過30℃,選擇高稈抗病水稻品種,高桿遮蔭效果好,抗病品種減少農藥使用,將稻秧插在長列上,橢球與橢球之間放置水草,便于水蛭隱藏;(3)進行養殖水稻種植1個星期后,此時水田環境已經基本穩定,測定稻田水的PH的值,保持在6.5-7.5之間,若低于此范圍,使用石灰水調節,一次性向稻田投入田螺、河蚌共150千克,形成共生食物鏈,將個體重為0.15克的水蛭幼苗均勻投放到稻田中,每畝投放量為5千克,飼料均勻撒入稻田,投料量根據水蛭生長速度變化;(4)進行收獲水稻成熟后,在收獲前,改變投料方式,將飼料投放在橢球形坑中,水稻收獲采用人工收割的方式,防止收獲水稻影響水蛭的生長,收獲水稻20天后即可開始收獲水蛭,水蛭收獲分批進行,使用網眼密度剛好超過成年水蛭粗度的捕撈網,在橢球形坑及水草中捕撈水蛭,每投喂一次飼料后捕撈一次,直至捕撈不到成年水蛭。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水稻種植前在水稻田內一次性施入水稻生長需要的肥料,在橢球形坑中定期投放腐殖質,保持腐殖質厚度為8-10厘米,腐殖質含有豐富的營養,且適口性好,可以供給幼年水蛭生長。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所述飼料成分為:雞鴨魚腸質量百分比占60%,瓜果蔬菜皮占30%,大豆玉米粉占10%,飼料成分來源廣泛,且營養配比合理。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水蛭捕撈動作要快,立即投入事先準備的捕撈桶中,防止水蛭覺察危險,變細逃脫捕撈網,未捕撈的幼年水蛭作為下一輪的種苗,實現可持續發展。實施例2一種稻田養殖水蛭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稻田建設加固稻田四周田埂,使田埂高出田地55厘米,在田埂四周布置網眼大小為50目的防逃網,并設置2個進水口和2個出水口,將稻田耕成25厘米寬的長列,每一列之間挖出深度為55-60厘米的橢球形,橢球與橢球之間間隔20厘米;(2)進行種植在水稻插秧季節,向稻田灌水,灌水深度高出水稻田地12-15厘米,并保持稻田與稻田之間連通的地方有微微流動的水,防止水變質,可以促進水蛭生長,根據水溫需要定期更換稻田的水,保持晚間水溫不超過30℃,選擇高稈抗病水稻品種,高桿遮蔭效果好,抗病品種減少農藥使用,將稻秧插在長列上,橢球與橢球之間放置水草,便于水蛭隱藏;(3)進行養殖水稻種植1個星期后,此時水田環境已經基本穩定,測定稻田水的PH的值,保持在6.5-7.5之間,若低于此范圍,使用石灰水調節,一次性向稻田投入田螺、河蚌共180千克,形成共生食物鏈,將個體重為0.18克的水蛭幼苗均勻投放到稻田中,每畝投放量為6千克,飼料均勻撒入稻田,投料量根據水蛭生長速度變化;(4)進行收獲水稻成熟后,在收獲前,改變投料方式,將飼料投放在橢球形坑中,水稻收獲采用人工收割的方式,防止收獲水稻影響水蛭的生長,收獲水稻25天后即可開始收獲水蛭,水蛭收獲分批進行,使用網眼密度剛好超過成年水蛭粗度的捕撈網,在橢球形坑及水草中捕撈水蛭,每投喂一次飼料后捕撈一次,直至捕撈不到成年水蛭。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水稻種植前在水稻田內一次性施入水稻生長需要的肥料,在橢球形坑中定期投放腐殖質,保持腐殖質厚度為8-10厘米,腐殖質含有豐富的營養,且適口性好,可以供給幼年水蛭生長。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所述飼料成分為:雞鴨魚腸質量百分比占65%,瓜果蔬菜皮占25%,大豆玉米粉占10%,飼料成分來源廣泛,且營養配比合理。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水蛭捕撈動作要快,立即投入事先準備的捕撈桶中,防止水蛭覺察危險,變細逃脫捕撈網,未捕撈的幼年水蛭作為下一輪的種苗,實現可持續發展。實施例3一種稻田養殖水蛭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稻田建設加固稻田四周田埂,使田埂高出田地60厘米,在田埂四周布置網眼大小為60目的防逃網,并設置2個進水口和2個出水口,將稻田耕成30厘米寬的長列,每一列之間挖出深度為60厘米的橢球形,橢球與橢球之間間隔20厘米;(2)進行種植在水稻插秧季節,向稻田灌水,灌水深度高出水稻田地12-15厘米,并保持稻田與稻田之間連通的地方有微微流動的水,防止水變質,可以促進水蛭生長,根據水溫需要定期更換稻田的水,保持晚間水溫不超過30℃,選擇高稈抗病水稻品種,高桿遮蔭效果好,抗病品種減少農藥使用,將稻秧插在長列上,橢球與橢球之間放置水草,便于水蛭隱藏;(3)進行養殖水稻種植2個星期后,此時水田環境已經基本穩定,測定稻田水的PH的值,保持在6.5-7.5之間,若低于此范圍,使用石灰水調節,一次性向稻田投入田螺、河蚌共200千克,形成共生食物鏈,將個體重為0.20克的水蛭幼苗均勻投放到稻田中,每畝投放量為7千克,飼料均勻撒入稻田,投料量根據水蛭生長速度變化;(4)進行收獲水稻成熟后,在收獲前,改變投料方式,將飼料投放在橢球形坑中,水稻收獲采用人工收割的方式,防止收獲水稻影響水蛭的生長,收獲水稻30天后即可開始收獲水蛭,水蛭收獲分批進行,使用網眼密度剛好超過成年水蛭粗度的捕撈網,在橢球形坑及水草中捕撈水蛭,每投喂一次飼料后捕撈一次,直至捕撈不到成年水蛭。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水稻種植前在水稻田內一次性施入水稻生長需要的肥料,在橢球形坑中定期投放腐殖質,保持腐殖質厚度為8-10厘米,腐殖質含有豐富的營養,且適口性好,可以供給幼年水蛭生長。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所述飼料成分為:雞鴨魚腸質量百分比占70%,瓜果蔬菜皮占20%,大豆玉米粉占10%,飼料成分來源廣泛,且營養配比合理。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水蛭捕撈動作要快,立即投入事先準備的捕撈桶中,防止水蛭覺察危險,變細逃脫捕撈網,未捕撈的幼年水蛭作為下一輪的種苗,實現可持續發展。對比例1使用現有的水稻養殖水蛭方法養殖水蛭,水蛭幼苗品質和養殖密度和實施例1相同。對比例2使用現有的水稻養殖水蛭方法養殖水蛭,水蛭幼苗品質和養殖密度和實施例2相同。對比例3使用現有的水稻養殖水蛭方法養殖水蛭,水蛭幼苗品質和養殖密度和實施例3相同。對比試驗分別使用實施例的方法和對比例的方法進行水蛭養殖試驗,每組養殖面積均為0.1畝,將養殖結果統計如下表所示:項目成活率(%)產量提高率(%)產卵量提高率(%)水蛭素提取率提高(%)水蛭生長周期縮短(天)實施例197.524.931.214.715對比例184.2對照對照對照對照實施例297.825.731.714.818對比例285.1對照對照對照對照實施例397.625.431.414.617對比例384.8對照對照對照對照通過比較發現:使用本發明的稻田養殖水蛭的方法,可以加快水蛭的生長速度,將收獲時間最高提前了18天,并且收獲量提高,產量較現有的稻田養殖方法提高了25.7%,同時還促進了水蛭中水蛭素的合成,水蛭素提取率上升14.8%,不僅增加產量而且提高了其品質,因此本發明是一種極為值得推廣使用的技術。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