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園林種植
技術領域:
,具體涉及一種黃山欒樹種子育苗方法。
背景技術:
:黃山欒樹又稱全緣葉欒樹,是一種常見的園林綠化用苗木,廣泛分布于我國云南、貴州、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其樹形高大而端正,枝葉茂密而秀麗,春季紅葉似醉,夏季黃花滿樹,秋葉鮮黃,入秋丹果盈樹,均極艷麗,是極為美麗的行道觀賞樹種,具有春觀紅葉、夏看黃花,秋賞燈籠之特點。欒樹為陽性樹種,喜光,稍耐陰,喜濕潤的氣候,但對寒冷和干旱有一定的忍耐力。對土壤要求不很嚴格,耐瘠薄,喜生于石灰質土壤,也能耐鹽漬及短期水澇,在微酸與微堿性的土壤上都能生長,在濕潤肥沃的土壤中生長良好。黃山欒樹為深根性樹種,萌蘗力強,幼樹生長較慢,以后漸快。有較強的抗煙塵能力,對二氧化硫有較強的抗性。因此種植黃山欒樹不僅能夠美化環境,還能防止大氣污染。黃山欒樹的繁殖方法有播種、分蘗、根插三種。播種法是黃山欒樹最廣泛采用的一種繁育技術,通過采集成年黃山欒樹的種子直接進行種植,但黃山欒樹種子種皮堅硬,不易透水,直接播種發芽率極低。園林種植中多將采集的當年的種子直接播種,讓其在土壤中經歷一個冬天作為催芽工序,這一方法種子在土壤中停留時間過長,土地管理麻煩,出芽率無法預測,生產育苗較被動。另外,該方法培育出的黃山欒樹壽命比較短,容易受到蟲害,在幼苗時期容易得立枯病和根腐病。技術實現要素:為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黃山欒樹種子育苗方法,采用該方法培育的黃山欒樹發芽率高,成活率高,患病率低,苗木健壯、生長旺盛,壽命較長。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黃山欒樹種子育苗方法,催芽過程將選種后的種子高溫水浸泡,然后采用75%乙醇溶液繼續浸泡1min;晾干后用超聲波處理,之后用纖維素酶、果膠酶浸泡,撈出,無菌水沖洗5-10次,用枯草芽孢桿菌水溶液浸泡10h,撈出,置于培養基質中,用酵母菌溶液澆水,保持培養基相對濕度為50%-60%,培養10-15天。作為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種子在高溫水中浸泡時間為3-5s,浸泡溫度為90-100℃。作為優選技術方案,所述超聲波處理時間為15-20min。作為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高溫水浸泡為間歇浸泡,先在90-100℃水中浸泡3-5s之后置于0-8℃冷水中浸泡3-5s,如此循環使得種子在沸水中浸泡總時間達到60-80s。作為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高溫水浸泡為間歇浸泡,先在100℃水中浸泡3-5s之后置于0℃冷水中浸泡3-5s,如此循環使得種子在沸水中浸泡總時間達到70-75s作為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枯草芽孢桿菌為產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桿菌與產淀粉酶的枯草芽孢桿菌的混合菌種。作為具體技術方案,上述黃山欒樹種子育苗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1)選種:選擇顆粒飽滿,無機械損傷,無裂痕,無畸形的種子做為育苗種子備用;(2)培養基準備:將蛭石清洗干凈,粉碎至40目篩,用微波爐大火加熱5min,冷卻后噴灑n、p、k營養水溶液澆透,得所需培養基,備用;(3)種子催芽:將挑選的黃山欒種子置于高溫水中浸泡3-5s,撈出,用75%乙醇溶液繼續浸泡1min,晾干后用超聲波處理,備用,用25-30℃溫水浸種30min,加入纖維素酶與果膠酶調溫至35℃,浸泡1-2h,撈出種子,用無菌水沖洗5-10次,之后加入枯草芽孢桿菌水溶液中,保持溫度為25-30℃,浸泡10h,撈出,將浸泡后的種子鋪設于步驟(2)處理后的培養基中,其上鋪設消毒后的細沙,用酵母菌水溶液澆透,置于恒溫箱中25-27℃培養,期間不斷噴灑酵母菌水溶液,保持培養基相對濕度在50%-60%,環境相對濕度為60%,培養10-15天;(4)育苗:將發芽后的黃山欒種子搬出恒溫箱,用微生物菌液澆灌,同時噴灑青霉素溶液,培育5cm以上;(5)移栽:取步驟(4)培育后的芽苗,選擇在陰天或者傍晚將芽苗分批移栽到苗床中,苗床提前兩天噴灑em生物有機肥,株行距為15*30cm,移栽后用假絲酵母菌水溶液做定根水澆灌,并且保持苗床濕潤,適當遮陰。具體的,所述步驟(2)中n、p、k水溶液用kno3、nh4no3、kh2po4調制。所述步驟(3)中所用酵母菌水溶液中使用的酵母菌為熱帶假絲酵母菌、土壤酵母中的一種或兩種的混合菌種,其中酵母菌水溶液中的活菌數為每毫升不少于1億個。所述步驟(4)育苗過程中采用的微生物菌液為硅酸鹽菌、白僵菌、多粘類芽孢桿菌的混合菌種。本發明改變傳統的種子催芽技術,根據黃山欒樹種子特性及生長特性,采用高水溫浸泡、酶法、微生物法三者聯合催芽,促進種子的萌發,同時,催芽過程在特殊處理后的培養基中進行催芽,大大縮短了種子萌發周期,使得幼芽萌發過程中被感染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育苗過程采用噴施微生物菌肥同時噴灑青霉素使得幼苗發病率降低。未驗證本發明的效果,申請人將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與傳統方法進行對比,實驗過程及實驗結果如下:1、不同處理方法對黃山欒種子發芽率的影響1.1試驗方法1.1.1赤霉素浸種催芽法從消毒過的種子中隨機取出200粒,用0.1g/l赤霉素溶液進行浸種處理,并隨機等分成四份(四分法),每份50粒分別置于經消毒后的4個培養皿濕潤沙床上,并將培養皿放入恒溫箱中,設溫度為20℃,并保證恒溫箱中有一定的空氣濕度。1.1.2水浸種催芽法從消毒過的種子中隨機取出200粒,用蒸餾水進行浸種處理,并隨機等分成四份(四分法),每份50粒分別置于經消毒后的4個培養皿濕潤沙床上,并將培養皿放入恒溫箱中,設溫度為20℃,并保證恒溫箱中有一定的空氣濕度。1.1.3沙層積催芽法從消毒過的種子中隨機取出200粒,進行沙層積處理,并隨機等分成四份(四分法),每份50粒分別置于經消毒后的4個培養皿濕潤沙床上,并將培養皿放入恒溫箱中,設溫度為20℃,并保證恒溫箱中有一定的空氣濕度。1.1.4本發明催芽法1從挑選后的種子中隨機取出200粒,90-100℃高溫水中3-5s,撈出,75%乙醇溶液浸泡1min,晾干,超聲波處理15min,用25-30℃溫水浸種30min,加入纖維素酶與果膠酶調溫至35℃,浸泡1-2h,撈出種子,用無菌水沖洗5-10次,之后加入枯草芽孢桿菌水溶液中,保持溫度為25-30℃,浸泡10h,撈出,隨機等分成四份(四分法),每份50粒分別置于經消毒后的4個培養皿濕潤沙床上,并將培養皿放入恒溫箱中,設溫度為20℃,并保證恒溫箱中有一定的空氣濕度。1.1.5本發明催芽法2將1.1.4中處理后的種子隨機等分成四份(四分法),每份50粒分別置于經消毒后的4個培養皿中,培養皿中鋪設微波消毒后用n、p、k潤濕后的粉碎至40目的蛭石,將種子放入培養皿后,其上鋪設消毒后的細沙,噴灑酵母菌水溶液,保持培養基相對濕度在50%-60%,恒溫箱相對濕度為60%,溫度20℃。1.2種子發芽率的測定培養7天計算種子發芽勢,第15天計算種子發芽率,種子發芽勢和發芽率計算公式如下:種子發芽勢(%)=m1/m*100;種子發芽率(%)=m2/m*100;式中m1——發芽勢天數(7天)內的正常發芽粒數;m2——15天內正常發芽粒數;m——供試種子粒數。1.3種子發芽時間的測定挑選200粒種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50粒,分別采用1.1.1、1.1.2、1.1.3、1.1.4、1.1.5的方法處理,培養15天,每天觀察各培養皿中的種子發芽數,并做好記錄。1.3實驗結果1.3.1不同處理對黃山欒樹種子發芽率和發芽勢的影響試驗過程中檢測各試驗組的發芽勢和發芽率,試驗結果如表1所示。表1不同處理方法黃山欒種子發芽率和發芽勢試驗組別發芽勢發芽率赤霉素浸種10.568.5水浸種5.061.0沙層積18.076.0本發明132.589.0本發明240.096.0由表1可知,采用本發明的方法可顯著提高黃山欒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能促進種子提前發芽,提高發芽率,發芽效果明顯優于傳統赤霉素浸種、水浸種、沙層積浸種法。1.3.2不同處理對黃山欒樹種子發芽時間的影響考察不同處理條件對黃山欒種子發芽快慢的影響,結果如表2所示。各處理條件種子發芽趨勢圖如圖1所示。表2不同處理方法黃山欒樹種子發芽時間由表2可知,本發明處理后的黃山欒樹種子發芽時間明顯較赤霉素浸種、水浸種及沙層積有所提前,且發芽數明顯升高。因此本發明可以明顯降低種子萌發時間,提高種子發芽率。由圖1明顯可以看出,本發明1明顯高于其他組,本發明2明顯優于本發明1,可見本發明處理后,黃山欒種子發芽勢明顯提高,種子發芽時間提前,發芽速度增加,發芽率提高。2.不同育苗方法對黃山欒幼苗一年內生長發育的影響2.1試驗方法2.1.1試驗地概況實驗地位于湖南省益陽市銀豐園林育苗基地,地理坐標為(e110.43,n28.2),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基地內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1℃~16.9℃,日照1348~1772小時,無霜期263天~276天,降雨量1230~1700毫米。2.1.2對照組挑選的黃山欒樹種子采用層積法催芽,2014年3月15日層積催芽的黃山欒樹種子開始播種,播種前一周用0.5%高錳酸鉀噴灑土壤床面進行消毒。采用條播方法,每畦4行,行距20cm,播后覆土約2cm,以稻草覆蓋。自約60%出苗后揭去覆蓋稻草,自幼苗出齊后開始進入試驗周期。2.1.2試驗組1種子采用本申請1.1.5的方法催芽15天后,搬出恒溫箱進行育苗,用微生物菌液澆灌,同時噴灑青霉素溶液,至芽苗長至5cm左右進行移栽,從完成移栽后開始進入為期一年的試驗周期,移栽時間與2.1.2傳統育苗組中的出齊時間大致相同,時間間隔不超過一周。苗木生長過程中按照常規管理,不施肥。2.1.3試驗組2種子采用本申請1.1.5的方法催芽15天后,搬出恒溫箱進行育苗,用微生物菌液澆灌,同時噴灑青霉素溶液,至芽苗長至5cm左右進行移栽,移栽前兩天用em生物有機肥噴透苗床,移栽后用假絲酵母菌水溶液澆定根水。從完成移栽后開始進入為期一年的試驗周期,移栽時間與2.1.2傳統育苗組中的出齊時間大致相同,時間間隔不超過一周。苗木生長過程中按照常規管理,不施肥。2.1.4調查方法在8行幼苗中每行隨機選20株幼苗,共計160株,掛牌標記作為生長量的固定標準株,株高使用卷尺測量(精確至0.1cm),在生長期內每9天測定株高一次并記錄結果,測量結束后隨機挖取30株樣苗,自根莖部斷開,烘干,分別進行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測定。苗木生長過程中按照常規管理,不施肥。苗高為用鋼卷尺從苗木主干根基部量至頂芽的長度。苗高生長量(增長量)為后一觀測期苗高減去前一觀測期苗高。2.2試驗結果2.2.1不同育苗方法苗高測定表3不同試驗方法苗高由表3可以看出試驗組1與試驗組2各測定時間內苗高明顯高于采用傳統方法育苗的對照組。試驗組2在測定周期內其生長速度又明顯高于試驗組1,兩試驗組苗高平均高度可分別達到32.8cm和35.2cm。2.2.2不同育苗方法生物量對比表4各試驗組一年生苗生物量分布苗木生物量能比較全面地反映苗木質量,特別是生物量的積累情況是苗木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生物量大的苗木一般生長健壯、根系發達。黃山欒樹苗木生長結束后,隨機挖取30株樣苗,自根莖部斷開,并分別進行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測定,分別測其鮮重,注意地下部分的根系要洗凈自然風干后稱重,之后在105℃恒溫下烘至恒重,并稱重,測定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4可知,試驗組1與試驗組2生物量明顯大于對照組,且根部生物量明顯大于枝葉部位,因此可以看出本發明的方法培育的幼苗生長更加健壯、根系更加發達,質量更好。綜上可知,本發明可顯著提高黃山欒種子的發芽率,提高黃山欒幼苗的質量,降低其生病的可能。附圖說明圖1不同處理條件種子發芽趨勢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發明僅是以例舉的形式對本發明所做的解釋性說明,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僅限于此,所有本領域技術人員以本發明的精神對本發明所做的等效替換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實施例1一種黃山欒樹種子育苗方法,催芽過程將選種后的種子高溫水浸泡,然后采用75%乙醇溶液繼續浸泡1min;晾干后用超聲波處理,之后用纖維素酶、果膠酶浸泡,撈出,無菌水沖洗5-10次,用枯草芽孢桿菌水溶液浸泡10h,撈出,置于培養基質中,用酵母菌溶液澆水,保持培養基相對濕度為50%-60%,培養10-15天。實施例2一種黃山欒樹種子育苗方法,催芽過程將選種后的種子在90-100℃的沸水中浸泡3-5s,然后采用75%乙醇溶液繼續浸泡1min;晾干后用超聲波處理,之后用纖維素酶、果膠酶浸泡,撈出,無菌水沖洗5-10次,用枯草芽孢桿菌水溶液浸泡10h,撈出,置于培養基質中,用酵母菌溶液澆水,保持培養基相對濕度為50%-60%,培養10-15天。實施例3一種黃山欒樹種子育苗方法,催芽過程將選種后的種子先在90-100℃水中浸泡3-5s之后置于0-8℃冷水中浸泡3-5s,如此循環使得種子在沸水中浸泡總時間達到60-80s,然后采用75%乙醇溶液浸泡1min;晾干后用超聲波處理15-20min,之后用纖維素酶、果膠酶浸泡,撈出,無菌水沖洗5-10次,用枯草芽孢桿菌水溶液浸泡10h,撈出,置于培養基質中,用酵母菌溶液澆水,保持培養基相對濕度為50%-60%,培養10-15天。實施例4一種黃山欒樹種子育苗方法,催芽過程將選種后的種子先在100℃水中浸泡3-5s之后置于0℃冷水中浸泡3-5s,如此循環使得種子在沸水中浸泡總時間達到70-75s,然后采用75%乙醇溶液繼續浸泡1min;晾干后用超聲波處理15-20min,之后用纖維素酶、果膠酶浸泡,撈出,無菌水沖洗5-10次,用枯草芽孢桿菌水溶液浸泡10h,撈出,置于培養基質中,用酵母菌溶液澆水,保持培養基相對濕度為50%-60%,培養10-15天。實施例5一種黃山欒樹種子育苗方法,催芽過程將選種后的種子先在90℃水中浸泡3-5s之后置于8℃冷水中浸泡3-5s,如此循環使得種子在沸水中浸泡總時間達到80s,然后采用75%乙醇溶液浸泡1min;晾干后用超聲波處理15-20min,之后用纖維素酶、果膠酶浸泡,撈出,無菌水沖洗5-10次,用產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桿菌與產淀粉酶的枯草芽孢桿菌混合菌水溶液浸泡10h,撈出,置于培養基質中,用熱帶假絲酵母菌溶液澆水,保持培養基相對濕度為50%-60%,培養10-15天。實施例6一種黃山欒樹種子育苗方法,催芽過程將催芽過程將選種后的種子先在100℃水中浸泡3-5s之后置于0℃冷水中浸泡3-5s,如此循環使得種子在沸水中浸泡總時間達到70-75s,然后采用75%乙醇溶液浸泡1min;晾干后用超聲波處理15-20min,之后用纖維素酶、果膠酶浸泡,撈出,無菌水沖洗5-10次,用產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桿菌與產淀粉酶的枯草芽孢桿菌浸泡10h,撈出,置于培養基質中,用土壤酵母菌溶液澆水,保持培養基相對濕度為50%-60%,培養10-15天。具體包括以下步驟:(1)選種:選擇顆粒飽滿,無機械損傷,無裂痕,無畸形的種子做為育苗種子備用;(2)培養基準備:將蛭石清洗干凈,粉碎至40目篩,用微波爐大火加熱5min,冷卻后噴灑用kno3、nh4no3、kh2po4調配的n、p、k水溶液澆透,得所需培養基,備用;(3)種子催芽:將挑選的黃山欒種子置于100℃水中浸泡3-5s之后置于0℃冷水中浸泡3-5s,如此循環使得種子在沸水中浸泡總時間達到70-75s,撈出,用75%乙醇溶液繼續浸泡1min,晾干后用超聲波處理15-20min,之后用25-30℃溫水浸種30min,加入纖維素酶與果膠酶調溫至35℃,浸泡1-2h,撈出種子,用無菌水沖洗5-10次,之后加入枯草芽孢桿菌水溶液中,保持溫度為25-30℃,浸泡10h,撈出,將浸泡后的種子鋪設于步驟(2)處理后的培養基中,其上鋪設消毒后的細沙,用熱帶假絲酵母和土壤酵母混合菌水溶液澆透,置于恒溫箱中25-27℃培養,期間不斷噴灑土壤酵母菌水溶液,保持培養基相對濕度在50%-60%,環境相對濕度為60%,培養10-15天;(4)育苗:將發芽后的黃山欒種子搬出恒溫箱,用微生物菌液澆灌,同時噴灑青霉素溶液,培育至芽苗5cm左右;(5)移栽:步驟(4)培育后的芽苗,選擇在陰天或者傍晚將芽苗分批移栽到苗床中,苗床提前兩天噴灑em生物有機肥,株行距為15*30cm,移栽后用假絲酵母菌水溶液做定根水澆灌,并且保持苗床濕潤,適當遮陰。實施例7一種黃山欒樹種子育苗方法,催芽過程將選種后的種子先在90-100℃水中浸泡3-5s之后置于0-8℃冷水中浸泡3-5s,如此循環使得種子在沸水中浸泡總時間達到60-80s,然后采用75%乙醇溶液繼續浸泡1min;晾干后用超聲波處理15-20min,之后用纖維素酶、果膠酶浸泡,撈出,無菌水沖洗5-10次,用產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桿菌與產淀粉酶的枯草芽孢桿菌混合菌水溶液浸泡10h,撈出,置于培養基質中,用熱帶假絲酵母菌和土壤酵母菌混合菌水溶液澆水,保持培養基相對濕度為50%-60%,培養10-15天。具體包括以下步驟:(1)選種:選擇顆粒飽滿,無機械損傷,無裂痕,無畸形的種子做為育苗種子備用;(2)培養基準備:將蛭石清洗干凈,粉碎至40目篩,用微波爐大火加熱5min,冷卻后噴灑用kno3、nh4no3、kh2po4調配的n、p、k水溶液澆透,得所需培養基,備用;(3)種子催芽:將挑選的黃山欒種子置于100℃的沸水中浸泡10-15s,撈出,用75%乙醇溶液浸泡1min,晾干后用超聲波處理15-20min,然后用25-30℃溫水浸種30min,加入纖維素酶與果膠酶調溫至35℃,浸泡1-2h,撈出種子,用無菌水沖洗5-10次,之后加入枯草芽孢桿菌水溶液中,保持溫度為25-30℃,浸泡10h,撈出,將浸泡后的種子鋪設于步驟(2)處理后的培養基中,其上鋪設消毒后的細沙,用熱帶假絲酵母菌和土壤酵母菌混合菌水溶液澆透,活菌數為每毫升不少于1億個,熱帶假絲酵母菌與土壤酵母菌的比例為1∶1,之后,置于恒溫箱中25-27℃培養,期間不斷噴灑熱帶假絲酵母菌和土壤酵母菌混合菌水溶液,保持培養基相對濕度在50%-60%,環境相對濕度為60%,培養10-15天;(4)育苗:將發芽后的黃山欒種子搬出恒溫箱,用微生物菌液澆灌,同時噴灑青霉素溶液,培育至芽苗5cm左右;(5)移栽:步驟(4)培育后的芽苗,選擇在陰天或者傍晚將芽苗分批移栽到苗床中,苗床提前兩天噴灑em生物有機肥,株行距為15*30cm,移栽后用假絲酵母菌水溶液做定根水澆灌,并且保持苗床濕潤,適當遮陰。實施例8一種黃山欒樹種子育苗方法,催芽過程將選種后的種子在100℃沸水中間歇浸泡,先在沸水中浸泡2-3s之后置于冰水中浸泡3-5s,如此循環使得種子在沸水中浸泡總時間達到10-15s,然后采用75%乙醇溶液浸泡1min;晾干后用超聲波處理15-20min,之后用纖維素酶、果膠酶浸泡,撈出,無菌水沖洗5-10次,用產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桿菌與產淀粉酶的枯草芽孢桿菌浸泡10h,撈出,置于培養基質中,用酵母菌溶液澆水,保持培養基相對濕度為50%-60%,培養10-15天。具體包括以下步驟:(1)選種:選擇顆粒飽滿,無機械損傷,無裂痕,無畸形的種子做為育苗種子備用;(2)培養基準備:將蛭石清洗干凈,粉碎至40目篩,用微波爐大火加熱5min,冷卻后噴灑用kno3、nh4no3、kh2po4調配的n、p、k水溶液澆透,得所需培養基,備用;(3)種子催芽:將挑選的黃山欒種子置于100℃的沸水中浸泡10-15s,撈出,用75%乙醇溶液浸泡1min,晾干備用,用25-30℃溫水浸種30min,加入纖維素酶與果膠酶調溫至35℃,浸泡1-2h,撈出種子,用無菌水沖洗5-10次,之后加入枯草芽孢桿菌水溶液中,保持溫度為25-30℃,浸泡10h,撈出,將浸泡后的種子鋪設于步驟(2)處理后的培養基中,其上鋪設消毒后的細沙,用熱帶假絲酵母菌水溶液澆透,活菌數為每毫升不少于1-2億個,之后,置于恒溫箱中25-27℃培養,期間不斷噴灑酵母菌水溶液,保持培養基相對濕度在50%-60%,環境相對濕度為60%,培養10-15天;(4)育苗:將發芽后的黃山欒種子搬出恒溫箱,用含硅酸鹽菌、白僵菌、多粘類芽孢桿菌的微生物菌液澆灌,同時噴灑青霉素溶液,培育至芽苗5cm左右;(5)移栽:步驟(4)培育后的芽苗,選擇在陰天或者傍晚將芽苗分批移栽到苗床中,苗床提前兩天噴灑em生物有機肥,株行距為15*30cm,移栽后用假絲酵母菌水溶液做定根水澆灌,并且保持苗床濕潤,適當遮陰。實施例9一種黃山欒樹種子育苗方法,催芽過程將選種后的種子在100℃沸水中間歇浸泡,先在沸水中浸泡2-3s之后置于冰水中浸泡3-5s,如此循環使得種子在沸水中浸泡總時間達到10-15s,然后采用75%乙醇溶液浸泡1min;晾干后用超聲波處理15-20min,之后用纖維素酶、果膠酶浸泡,撈出,無菌水沖洗5-10次,用產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桿菌與產淀粉酶的枯草芽孢桿菌浸泡10h,撈出,置于培養基質中,用酵母菌溶液澆水,保持培養基相對濕度為50%-60%,培養10-15天。具體包括以下步驟:(1)選種:選擇顆粒飽滿,無機械損傷,無裂痕,無畸形的種子做為育苗種子備用;(2)培養基準備:將蛭石清洗干凈,粉碎至40目篩,用微波爐大火加熱5min,冷卻后噴灑用kno3、nh4no3、kh2po4調配的n、p、k水溶液澆透,得所需培養基,備用;(3)種子催芽:將挑選的黃山欒種子置于100℃的沸水中浸泡10-15s,撈出,用75%乙醇溶液浸泡1min,晾干備用,用25-30℃溫水浸種30min,加入纖維素酶與果膠酶調溫至35℃,浸泡1-2h,撈出種子,用無菌水沖洗5-10次,之后加入產蛋白酶和產淀粉酶的枯草芽孢桿菌水溶液中,其中枯草產淀粉的枯草芽孢桿菌與產蛋白的枯草芽孢桿菌比例為1∶1,保持溫度為25-30℃,浸泡10h,撈出,將浸泡后的種子鋪設于步驟(2)處理后的培養基中,其上鋪設消毒后的細沙,用土壤酵母菌水溶液澆透,活菌數為每毫升不少于1億個,之后,置于恒溫箱中25-27℃培養,期間不斷噴灑土壤酵母菌水溶液,保持培養基相對濕度在50%-60%,環境相對濕度為60%,培養10-15天;(4)育苗:將發芽后的黃山欒種子搬出恒溫箱,用含硅酸鹽菌、白僵菌、多粘類芽孢桿菌的微生物菌液澆灌,同時噴灑青霉素溶液,培育至芽苗5cm左右;(5)移栽:步驟(4)培育后的芽苗,選擇在陰天或者傍晚將芽苗分批移栽到苗床中,苗床提前兩天噴灑em生物有機肥,株行距為15*30cm,移栽后用假絲酵母菌水溶液做定根水澆灌,并且保持苗床濕潤,適當遮陰。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