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園林綠化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節水型移栽方法。
背景技術:
城市園林綠化是美化城市的重要手段,園林植物對凈化空氣有獨特的作用,它能吸滯煙灰和粉塵,能吸收有害氣體,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氣,這些都對凈化空氣起了很好的作用。
其中,大樹的移栽為園林綠化的最為重要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由于大樹移栽的數量巨大,逢干旱、缺雨水季節,需要人工對大樹補充大量水資源,由于表層土壤干燥,大部分的水資源都被表層土壤吸收,難以滲透至大樹根部,造成大量水資源的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樹木移栽的弊端,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節水型移栽方法。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園林綠化樹木的移栽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S1:透水通道的前期處理,采用廢舊紙張對石塊進行纏繞并獲取長條狀透水通道,透水通道的寬度應當保持在4-10cm內,透水通道的長度不得低于樹坑深度,當廢舊紙張難以固定時,可采用草繩進行適當捆扎;
S2:樹坑表面處理,自上而下的在樹坑表面挖設一淺溝槽,將透水通道埋設于淺溝槽內并對透水通道進行適度的彎曲并適應淺溝槽的弧度;
S3:將待移栽的樹木吊運至樹坑中,覆土穩固后,立即進行輸水補液;
S4:移栽完畢后,在澆水施肥的操作區域覆蓋一層厚度為1-3cm的鋸末層,并在鋸末層的上部鋪蓋一層厚度為2-4cm的泥土。
淺溝槽底部與樹坑底部接通為最佳,淺溝槽的深度為透水通道寬度的一半為最佳;上述廢舊紙張可采用廢舊報紙。
在透水通道的正上端堆垛一可封堵進水通道的鼓包,并在鼓包的中心處填充由石子構成并且與透水通道接通的進水通道;逢干旱、缺水季節,養護工人可通過進水通道向透水通道內灌溉水資源,水資源透過透水通道直接進入樹根部,未被土壤表層的干燥土壤吸收,可在灌溉環節節約大量水資源;逢多雨水季節,利用鼓包的高地勢優勢或者利用遮蓋對透水通道的進水端進行封堵隔離,避免大量水資源流淌進入樹木根部。
在移栽樹木之前,可在樹坑的底部挖設一向較低地勢延伸的排水渠,并在排水渠內灑落石子,散落于排水渠內的石子構成排水通道,排水通道的深度為20-40cm,寬度為20-40cm;通過構建排水通道,可避免過度水資源滯留于樹根部,防止爛根情況發生。
上述的填充于透水通道內的石子粒徑為1cm-2cm;石子尺寸過大容易造成上次的泥土滲透至石子之間,并造成通道的隔斷;待透水通道構成完畢后,可在透水通道內內灌入細砂石,利用細砂石保持透水通道的進水暢通。
一種園林綠化樹木的移栽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S1:透水通道的前期處理,采用廢舊紙張對石塊進行纏繞并構成透水通道,透水通道的寬度應當保持在4-10cm內,透水通道包括主干通道,主干通道還接通有自上而下依次分布并且朝水平方向延伸布置的上層延伸通道、中層延伸通道、底層延伸通道,上層延伸通道、底層延伸通道位于主干通道同一側,中層延伸通道位于主干通道的另一側;主干通道的長度不得低于樹坑深度,當廢舊紙張難以固定時,可采用草繩進行適當捆扎;
S2:樹坑表面處理,自上而下的在樹坑表面挖設一淺溝槽,淺溝槽底部與樹坑底部接通為最佳,淺溝槽的深度為透水通道寬度的一半為最佳;淺溝槽的形狀應當與透水通道的形狀相適應,將透水通道埋設于淺溝槽內并對透水通道進行適度的彎曲并適應淺溝槽的弧度;
S3:將待移栽的樹木吊運至樹坑中,覆土穩固后,立即進行輸水補液;
S4:移栽完畢后,在澆水施肥的操作區域覆蓋一層厚度為1-3cm的鋸末層,并在鋸末層的上部鋪蓋一層厚度為2-4cm的泥土。
一種園林綠化樹木的移栽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S1:透水通道的前期處理,采用廢舊紙張對石塊進行纏繞并構成透水通道,透水通道的寬度應當保持在4-10cm內,透水通道呈階梯狀,透水通道包括水平方向布置的入水段、保水段、灌溉段,入水段與保水段之間、保水段與灌溉段之間通過豎直方向布置的透水段連接,入水段與灌溉段底部在豎直方向上的距離不得低于樹坑深度,當廢舊紙張難以固定時,可采用草繩進行適當捆扎;
S2:樹坑表面處理,自上而下的在樹坑表面挖設一淺溝槽,淺溝槽底部與樹坑底部接通為最佳,淺溝槽的深度為透水通道寬度的一半為最佳;淺溝槽的形狀應當與透水通道的形狀相適應,將透水通道埋設于淺溝槽內并對透水通道進行適度的彎曲并適應淺溝槽的弧度;
S3:將待移栽的樹木吊運至樹坑中,覆土穩固后,立即進行輸水補液;
S4:移栽完畢后,在澆水施肥的操作區域覆蓋一層厚度為1-3cm的鋸末層,并在鋸末層的上部鋪蓋一層厚度為2-4cm的泥土。
保水段上還可以增設一向下鼓起的保水包,通過增設保水包,可提高水資源在保水段的滯留時間,實現臨時蓄水的功效。
附圖說明
圖1為采用第一種實施方式進行布局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透水通道的第二種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
圖3為透水通道的第二種實施方式優化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透水通道的第三種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
圖5為透水通道的第三種實施方式優化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示為:
10、透水通道;10a、主干通道;10b、上層延伸通道;10c、中層延伸通道;10d、底層延伸通道;10e、入水段;10f、保水段;10g、灌溉段;10h、保水包。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參見附圖1,一種園林綠化樹木的移栽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S1:透水通道的前期處理,采用廢舊紙張對石塊進行纏繞并獲取長條狀透水通道10,透水通道10的寬度應當保持在4-10cm內,透水通道10的長度不得低于樹坑深度,當廢舊紙張難以固定時,可采用草繩進行適當捆扎;
S2:樹坑表面處理,自上而下的在樹坑表面挖設一淺溝槽,淺溝槽底部與樹坑底部接通為最佳,淺溝槽的深度為透水通道寬度的一半為最佳;將透水通道埋設于淺溝槽內并對透水通道進行適度的彎曲并適應淺溝槽的弧度;
S3:將待移栽的樹木吊運至樹坑中,覆土穩固后,立即進行輸水補液;
S4:移栽完畢后,在澆水施肥的操作區域覆蓋一層厚度為1-3cm的鋸末層,并在鋸末層的上部鋪蓋一層厚度為2-4cm的泥土。
廢舊紙張可采用廢舊報紙,廢舊報紙的獲取成本較低,在本發明中采用廢舊紙張的理由以及原因在于,通過廢舊紙張纏繞可給予透水通道一定的彎曲性能并適應樹坑表面的形狀變化,廢舊紙張埋藏于土壤內,常規情況下3-4個月可以完全被土壤分解,并且透水性能好,不會對環境造成任何的污染,廢舊紙張分解后還可以分解成為植物的肥料;采用廢舊紙張進行纏繞可穩定由石子構成的透水通道的形態,解決人工直接灑落的不平整以及通道易阻塞問題。
在實際移栽過程中,可在透水通道的正上端堆垛一可封堵進水通道的鼓包,并在鼓包的中心處填充有由石子構成并且與透水通道接通的進水通道,鼓包頂端以高于地表5-10cm為最佳;逢干旱、缺水季節,養護工人可通過進水通道向透水通道內灌溉水資源,水資源透過透水通道直接進入樹根部,未被土壤表層的干燥土壤吸收,可在灌溉環節節約大量水資源;逢多雨水季節,利用鼓包的高地勢優勢或者利用遮蓋對透水通道的進水端進行封堵隔離,避免大量水資源流淌進入樹木根部。
在移栽樹木之前,可在樹坑的底部挖設一向較低地勢延伸的排水渠,并在排水渠內灑落石子,散落于排水渠內的石子構成排水通道,排水通道的深度為20-40cm,寬度為20-40cm;通過構建排水通道,可避免過度水資源滯留于樹根部,防止爛根情況發生。
上述的填充于透水通道內的石子以及構成排水通道的石子的粒徑以1cm-2cm為最佳;石子尺寸過大容易造成上次的泥土滲透至石子之間,并造成通道的隔斷;待透水通道或者排水通道構成完畢后,可在透水通道內或者排水通道內灌入細砂石,利用細砂石保持透水通道的進水暢通以及排水通道的排水暢通。
待移栽的樹木需在前一年的春季或者秋季進行斷根,只切斷四周的須根以及側根,樹木的主根保持不斷;在進行移栽時,再進行主根的切斷。
實施例二
參見附圖2、3,一種園林綠化樹木的移栽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S1:透水通道的前期處理,采用廢舊紙張對石塊進行纏繞并構成透水通道10,透水通道10的寬度應當保持在4-10cm內,透水通道10包括主干通道10a,主干通道10a還接通有自上而下依次分布并且朝水平方向延伸布置的上層延伸通道10b、中層延伸通道10c、底層延伸通道10d,上層延伸通道10b、中層延伸通道10c、底層延伸通道10d可位于主干通道10a的同一側,如圖3所示,優選采用,上層延伸通道10b、底層延伸通道10d位于主干通道10a同一側,中層延伸通道10c位于主干通道10a的另一側;主干通道10a的長度不得低于樹坑深度,當廢舊紙張難以固定時,可采用草繩進行適當捆扎;
S2:樹坑表面處理,自上而下的在樹坑表面挖設一淺溝槽,淺溝槽底部與樹坑底部接通為最佳,淺溝槽的深度為透水通道10寬度的一半為最佳;淺溝槽的形狀應當與透水通道10的形狀相適應,將透水通道埋設于淺溝槽內并對透水通道進行適度的彎曲并適應淺溝槽的弧度;
S3:將待移栽的樹木吊運至樹坑中,覆土穩固后,立即進行輸水補液;
S4:移栽完畢后,在澆水施肥的操作區域覆蓋一層厚度為1-3cm的鋸末層,并在鋸末層的上部鋪蓋一層厚度為2-4cm的泥土。
在本實施例中,透水通道10向邊側連接有向外伸展的上層延伸通道10b、中層延伸通道10c、底層延伸通道10d,利用延伸通道的伸展擴大橫向的灌溉區域,提高底層土壤的吃水面積,避免過多水資源集中于一點,造成水資源滯留。
在實際移栽過程中,可在透水通道的正上端堆垛一可封堵主干通道10a上端的鼓包,并在鼓包的中心處填充有由石子構成并且與主干通道10a上端入口接通的進水通道,鼓包頂端以高于地表5-10cm為最佳;逢干旱、缺水季節,養護工人可通過進水通道向透水通道內灌溉水資源,水資源透過透水通道直接進入樹根部,未被土壤表層的干燥土壤吸收,可在灌溉環節節約大量水資源;逢多雨水季節,利用鼓包的高地勢優勢或者利用遮蓋對透水通道的進水端進行封堵隔離,避免大量水資源流淌進入樹木根部。
在移栽樹木之前,可在樹坑的底部挖設一向較低地勢延伸的排水渠,并在排水渠內灑落石子,散落于排水渠內的石子構成排水通道,排水通道的深度為20-40cm,寬度為20-40cm;通過構建排水通道,可避免過度水資源滯留于樹根部,防止爛根情況發生。
上述的填充于透水通道內的石子以及構成排水通道的石子的粒徑以1cm-2cm為最佳;石子尺寸過大容易造成上次的泥土滲透至石子之間,并造成通道的隔斷;待透水通道或者排水通道構成完畢后,可在透水通道內或者排水通道內灌入細砂石,利用細砂石保持透水通道的進水暢通以及排水通道的排水暢通。
待移栽的樹木需在前一年的春季或者秋季進行斷根,只切斷四周的須根以及側根,樹木的主根保持不斷;在進行移栽時,再進行主根的切斷。
實施例三
參見附圖4、5,一種園林綠化樹木的移栽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S1:透水通道的前期處理,采用廢舊紙張對石塊進行纏繞并構成透水通道10,透水通道10的寬度應當保持在4-10cm內,透水通道10呈階梯狀,透水通道10包括水平方向布置的入水段10e、保水段10f、灌溉段10g,入水段10e與保水段10f之間、保水段10f與灌溉段10g之間通過豎直方向布置的透水段連接,入水段10e與灌溉段10g底部在豎直方向上的距離不得低于樹坑深度,當廢舊紙張難以固定時,可采用草繩進行適當捆扎;
S2:樹坑表面處理,自上而下的在樹坑表面挖設一淺溝槽,淺溝槽底部與樹坑底部接通為最佳,淺溝槽的深度為透水通道10寬度的一半為最佳;淺溝槽的形狀應當與透水通道10的形狀相適應,將透水通道埋設于淺溝槽內并對透水通道進行適度的彎曲并適應淺溝槽的弧度;
S3:將待移栽的樹木吊運至樹坑中,覆土穩固后,立即進行輸水補液;
S4:移栽完畢后,在澆水施肥的操作區域覆蓋一層厚度為1-3cm的鋸末層,并在鋸末層的上部鋪蓋一層厚度為2-4cm的泥土。
在本實施例中,采用階梯式入水方式,提高底層水資源的流淌路徑,提高水資源在樹木根部的均勻灌溉效果;如圖5所示,保水段10f上還可以增設一向下鼓起的保水包10h,通過增設保水包10h,可提高水資源在保水段10f的滯留時間,實現臨時蓄水的功效。
在實際移栽過程中,可在透水通道的正上端堆垛一可封堵入水段10e的鼓包,并在鼓包的中心處填充有由石子構成并且與入水段10e入口接通的進水通道,鼓包頂端以高于地表5-10cm為最佳;逢干旱、缺水季節,養護工人可通過進水通道向入水段10e內灌溉水資源,水資源透過透水通道直接進入樹根部,未被土壤表層的干燥土壤吸收,可在灌溉環節節約大量水資源;逢多雨水季節,利用鼓包的高地勢優勢或者利用遮蓋對透水通道的進水端進行封堵隔離,避免大量水資源流淌進入樹木根部。
在移栽樹木之前,可在樹坑的底部挖設一向較低地勢延伸的排水渠,并在排水渠內灑落石子,散落于排水渠內的石子構成排水通道,排水通道的深度為20-40cm,寬度為20-40cm;通過構建排水通道,可避免過度水資源滯留于樹根部,防止爛根情況發生。
上述的填充于透水通道內的石子以及構成排水通道的石子的粒徑以1cm-2cm為最佳;石子尺寸過大容易造成上次的泥土滲透至石子之間,并造成通道的隔斷;待透水通道或者排水通道構成完畢后,可在透水通道內或者排水通道內灌入細砂石,利用細砂石保持透水通道的進水暢通以及排水通道的排水暢通。
待移栽的樹木需在前一年的春季或者秋季進行斷根,只切斷四周的須根以及側根,樹木的主根保持不斷;在進行移栽時,再進行主根的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