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自動化養殖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生豬養殖用的喂料機。
背景技術:
隨著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人類對豬肉的需求在日已激增,在生豬養殖過程中,豬的給水、給料飼喂過程管理是關鍵環節,直接關系到養殖質量和經濟效益,傳統的養豬方式相對比較簡單,通常使用料槽內盛放飼料放在豬舍內,讓豬自然進食,每天至少都要向內添加四到五次飼料,不僅費工費時,而且對于飼養人員的勞動強度也比較大,喂料不均勻,使豬生長不均勻,有時候還會因加料過多而產生剩料,造成飼料的浪費。同時,產生剩料容易霉變,霉變的飼料會嚴重影響生豬健康生長,給生產者造成損失。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生豬養殖用的喂料機,其能夠解決上述現在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明的一種生豬養殖用的喂料機,包括設有橫向延伸設置的滑槽的圍墻、滑動配合安裝在所述滑槽內的移動塊以及固定在所述移動塊前側端面的喂料機體,所述喂料機體頂部設有進料斗,所述喂料機體內部從上至下依次設有第一通腔體、漏斗形腔體和第二通腔體,所述第一通腔體后側所述喂料機體內設有驅動腔,所述第一通腔體內設有前后延伸設置的轉輥,所述轉輥前后兩側末端均設有分別向前后兩側延伸設置的轉動軸,所述轉動軸向后側延伸段貫穿所述喂料機體壁體并伸入所述驅動腔內,所述轉動軸伸入所述驅動腔內的末端處設有第一齒輪,所述轉輥內部中心位置設有向前后兩側延伸并依次貫穿所述轉動軸和所述第一齒輪的通孔,所述通孔內設有第一螺桿,所述第一螺桿后側末端與所述驅動腔內的后側內壁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螺桿前側末端與所述第一通腔體內的前側內壁固定連接,所述轉輥上下兩側均設有內側與所述通孔相連通的通槽,所述通槽內設有滑動配合連接的滑塊,所述滑塊中心處與所述第一螺桿螺紋配合連接,所述第一齒輪上方的所述驅動腔內設有與所述第一齒輪頂部嚙合連接的第二齒輪,所述第二齒輪后側端與第一電機連接,所述第二通腔體內的上下兩側分別設有第一閥門裝置和第二閥門裝置,所述圍墻上設置有推料裝置。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圍墻內設有多個等距排布的隔欄,所述隔欄之間設有喂料區,所述喂料區靠近所述圍墻一側的中心處設有與所述圍墻固定連接的輸料機構,所述輸料機構前端面底部設有喂料槽,所述輸料機構內頂部設有錐形進料槽,所述錐形進料槽底部的所述輸料機構內設有傾斜排料腔。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移動塊內設有螺紋配合連接且沿所述滑槽橫向延伸設置的第二螺桿,所述第二螺桿一側末端與傳動機構連接,另一側與所述滑槽內側壁轉動配合連接,所述移動塊與所述滑槽內底壁之間設有滑軌。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轉動軸與所述喂料機體內壁體相接處轉動配合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滑塊上下兩側均設有伸入所述第一通腔體內的攪拌葉。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閥門裝置和第二閥門裝置均由設置在所述第二通腔體內的前側壁內的第一凹槽、設置在所述第二通腔體內的后側壁內且與所述第一凹槽相對設置的第二凹槽、與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滑動配合連接的滑動板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后側內壁上的第二電機組成,所述滑動板靠近所述第二凹槽一側內設有螺紋孔,所述螺紋孔內設有螺紋配合連接的第三螺桿,所述第三螺桿后側端與所述第二電機轉動配合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二通腔體底部的所述喂料機體上設有向下延伸設置的排料管。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其中,所述推料裝置包括推料機構和推料塊,所述推料機構右側固定設置在所述圍墻上,所述輸料機構中設置有推料腔,所述推料塊左側貫穿所述推料腔并延伸到所述傾斜排料腔中,從而提高下料速度,防止飼料在拐角處阻塞。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第一通腔體后側喂料機體內設驅動腔,第一通腔體內設前后延伸設置的轉輥,轉輥前后兩側末端均設分別向前后兩側延伸設置的轉動軸,轉動軸向后側延伸段貫穿喂料機體壁體并伸入驅動腔內,轉動軸伸入驅動腔內的末端處設第一齒輪,轉輥內部中心位置設向前后兩側延伸并依次貫穿轉動軸和第一齒輪的通孔,通孔內設第一螺桿,第一螺桿后側末端與驅動腔內的后側內壁固定連接,第一螺桿前側末端與第一通腔體內的前側內壁固定連接,轉輥上下兩側均設內側與通孔相連通的通槽,通槽內設滑動配合連接的滑塊,滑塊中心處與第一螺桿螺紋配合連接,從而實現由第一電機的正反轉控制滑塊以及滑動上的攪拌葉左右移動,從而提高攪拌面積以及攪拌均勻度,提高攪拌的工作效率。
2.通過第一齒輪上方的驅動腔內設與第一齒輪頂部嚙合連接的第二齒輪,第二齒輪后側端與第一電機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攪拌工作。
3.通過移動塊內設螺紋配合連接且沿滑槽橫向延伸設置的第二螺桿,第二螺桿一側末端與傳動機構連接,另一側與滑槽內側壁轉動配合連接,移動塊與滑槽內底壁之間設滑軌,從而實現自動控制移動塊以及移動塊上的喂料機體左右移動。
4.通過第二通腔體內的上下兩側分別設第一閥門裝置和第二閥門裝置,從而實現自動控制定量喂料工作,減少浪費。
5.本發明結構簡單,自動控制,操作便捷,能自動實現定量喂料工作,減少飼料浪費,提高工作效率,同時減少工人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發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生豬養殖用的喂料機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圖1中a-a的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的喂料機體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4所示,本發明的一種生豬養殖用的喂料機,包括設有橫向延伸設置的滑槽11的圍墻1、滑動配合安裝在所述滑槽11內的移動塊12以及固定在所述移動塊12前側端面的喂料機體6,所述喂料機體6頂部設有進料斗7,所述喂料機體6內部從上至下依次設有第一通腔體61、漏斗形腔體62和第二通腔體63,所述第一通腔體61后側所述喂料機體6內設有驅動腔65,所述第一通腔體61內設有前后延伸設置的轉輥611,所述轉輥611前后兩側末端均設有分別向前后兩側延伸設置的轉動軸612,所述轉動軸612向后側延伸段貫穿所述喂料機體6壁體并伸入所述驅動腔65內,所述轉動軸612伸入所述驅動腔65內的末端處設有第一齒輪651,所述轉輥611內部中心位置設有向前后兩側延伸并依次貫穿所述轉動軸612和所述第一齒輪651的通孔6114,所述通孔6114內設有第一螺桿613,所述第一螺桿613后側末端與所述驅動腔65內的后側內壁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螺桿613前側末端與第一通腔體61內的前側內壁固定連接,所述轉輥611上下兩側均設有內側與所述通孔6114相連通的通槽6111,所述通槽6111內設有滑動配合連接的滑塊6112,所述滑塊6112中心處與所述第一螺桿613螺紋配合連接,所述第一齒輪651上方的所述驅動腔65內設有與所述第一齒輪651頂部嚙合連接的第二齒輪652,所述第二齒輪652后側端與第一電機653連接,所述第二通腔體63內的上下兩側分別設有第一閥門裝置66和第二閥門裝置67,所述圍墻1上設置有推料裝置410。
其中,所述圍墻1內設有多個等距排布的隔欄2,所述隔欄2之間設有喂料區3,所述喂料區3靠近所述圍墻1一側的中心處設有與所述圍墻1固定連接的輸料機構4,所述輸料機構4前端面底部設有喂料槽5,所述輸料機構4內頂部設有錐形進料槽41,所述錐形進料槽41底部的所述輸料機構4內設有傾斜排料腔42。
其中,所述移動塊12內設有螺紋配合連接且沿所述滑槽11橫向延伸設置的第二螺桿13,所述第二螺桿13一側末端與傳動機構連接,另一側與所述滑槽11內側壁轉動配合連接,所述移動塊12與所述滑槽11內底壁之間設有滑軌14,從而實現自動控制移動塊以及移動塊上的喂料機體左右移動。
其中,所述轉動軸612與所述喂料機體6內壁體相接處轉動配合連接。
其中,所述滑塊6112上下兩側均設有伸入所述第一通腔體61內的攪拌葉6113,從而實現提高飼料攪拌均勻比。
其中,所述第一閥門裝置66和第二閥門裝置67均由設置在所述第二通腔體63內的前側壁內的第一凹槽676、設置在所述第二通腔體63內的后側壁內且與所述第一凹槽676相對設置的第二凹槽671、與所述第一凹槽676和所述第二凹槽671滑動配合連接的滑動板674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二凹槽671后側內壁上的第二電機672組成,所述滑動板674靠近所述第二凹槽671一側內設有螺紋孔675,所述螺紋孔675內設有螺紋配合連接的第三螺桿673,所述第三螺桿673后側端與所述第二電機672轉動配合連接,從而實現自動關閉和開啟,自動控制定量減少浪費。
其中,所述第二通腔體63底部的所述喂料機體6上設有向下延伸設置的排料管64。
其中,所述推料裝置410包括推料機構411和推料塊412,所述推料機構411右側固定設置在所述圍墻1上,所述輸料機構4中設置有推料腔413,所述推料塊412左側貫穿所述推料腔413并延伸到所述傾斜排料腔42中,從而提高下料速度,防止飼料在拐角處阻塞。
需要喂料使用時,首先通過第一閥門裝置66和第二閥門裝置67內的第二電機672控制第三螺桿673正向轉動,由第三螺桿673帶動滑動板674逐漸滑出第二凹槽671并逐漸滑入第二通腔體63內,直至滑動板674前側端面完全滑入第一凹槽676內,然后控制第二電機672停止轉動,此時,第一閥門裝置66和第二閥門裝置67同時處于關閉狀態,再然后將飼料倒入進料斗7內,通過進料斗7后滑入第一通腔體61內,此時,控制第一電機653轉動,由于第二齒輪652與第一齒輪651嚙合連接,所以在第二齒輪652轉動的同時帶動第一齒輪651轉動,并由第一齒輪651帶動轉動軸612以及轉動軸612上的轉輥611轉動,由轉輥611帶動滑塊6112以及滑塊6112上的攪拌葉6113在第一通腔體61實現轉動攪拌飼料工作,由于滑塊6112與第一螺桿613螺紋配合,在轉輥611轉動的同時帶動滑塊6112與第一螺桿613螺紋配合轉動,并由轉輥611帶動滑塊6112沿通槽6111方向前后移動,在滑塊6112前后移動的同時帶動攪拌葉6113在第一通腔體61內前后移動,滑塊6112的前后移動由第一電機653正反轉控制,當攪拌完成后,此時,通過傳動機構控制第二螺桿13轉動,由第二螺桿13帶動移動塊12左右移動,直至喂料機體6移動到相應輸料機構4的正上方時控制傳動機構停止轉動,接著控制第一閥門裝置66內的第二電機672控制第三螺桿673反轉,由第三螺桿673帶動滑動板674逐漸滑出第一凹槽676并逐漸滑入第二通腔體63內,直至滑動板674完全滑入第二凹槽671內,此時,滑動板674前側端面與第二通腔體63內后側端面處于同一水平面,在開啟第一閥門裝置66的過程中攪拌完成的飼料落入第二通腔體63內,然后再控制第一閥門裝置66內的第二電機672控制第三螺桿673正向轉動,由第三螺桿673帶動滑動板674逐漸滑出第二凹槽671并逐漸滑入第二通腔體63內,直至滑動板674前側端面完全滑入第一凹槽676內,此時,控制第二閥門裝置67內的第二電機672控制第三螺桿673反轉,由第三螺桿673帶動滑動板674逐漸滑出第一凹槽676并逐漸滑入第二通腔體63內,直至滑動板674完全滑入第二凹槽671內,此時,滑動板674前側端面與第二通腔體63內后側端面處于同一水平面,同時,第二通腔體63內飼料通過排料管64落入錐形進料槽41內經過錐形進料槽41后落入傾斜排料腔42內,最后通過傾斜排料腔42滑入喂料槽5內。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第一通腔體后側喂料機體內設驅動腔,第一通腔體內設前后延伸設置的轉輥,轉輥前后兩側末端均設分別向前后兩側延伸設置的轉動軸,轉動軸向后側延伸段貫穿喂料機體壁體并伸入驅動腔內,轉動軸伸入驅動腔內的末端處設第一齒輪,轉輥內部中心位置設向前后兩側延伸并依次貫穿轉動軸和第一齒輪的通孔,通孔內設第一螺桿,第一螺桿后側末端與驅動腔內的后側內壁固定連接,第一螺桿前側末端與第一通腔體內的前側內壁固定連接,轉輥上下兩側均設內側與通孔相連通的通槽,通槽內設滑動配合連接的滑塊,滑塊中心處與第一螺桿螺紋配合連接,從而實現由第一電機的正反轉控制滑塊以及滑動上的攪拌葉左右移動,從而提高攪拌面積以及攪拌均勻度,提高攪拌的工作效率。
2.通過第一齒輪上方的驅動腔內設與第一齒輪頂部嚙合連接的第二齒輪,第二齒輪后側端與第一電機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攪拌工作。
3.通過移動塊內設螺紋配合連接且沿滑槽橫向延伸設置的第二螺桿,第二螺桿一側末端與傳動機構連接,另一側與滑槽內側壁轉動配合連接,移動塊與滑槽內底壁之間設滑軌,從而實現自動控制移動塊以及移動塊上的喂料機體左右移動。
4.通過第二通腔體內的上下兩側分別設第一閥門裝置和第二閥門裝置,從而實現自動控制定量喂料工作,減少浪費。
5.本發明結構簡單,自動控制,操作便捷,能自動實現定量喂料工作,減少飼料浪費,提高工作效率,同時減少工人勞動強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