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創造屬于農業機械,主要涉及一種液態肥輸送排施分配控制部件。
背景技術:
目前,液態肥料以生產費用低、施肥方便、吸收快、用肥省、可以改善農產品品質等諸多優點而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中。科學合理的施用液態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對提高農作物產量、降低農民投入成本、防止環境污染具有重要意義。現階段我國生產液態肥的企業雖然很多,但生產液態肥施用機具的企業卻很少。由于結構設計、加工工藝等缺陷,現實生產中使用的各種液態施肥機具多存在輸送肥路能量損失大、噴施壓力不足等缺點。同時,其肥路控制系統主要采用凸輪頂桿配合進行控制噴施作業,此類部件結構復雜,加工精度及密封性能要求高,在長期施肥作業中,控制系統腐蝕磨損嚴重,大大縮短機具使用壽命,影響使用效果,造成肥料損失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創造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研發一種電磁控制氣力驅動液態肥雙肥道排施分配器,達到減輕零部件腐蝕磨損、延長使用壽命、作業效率高、保證作業質量和性能的目的。
本發明創造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在筒式主殼體內部固裝支撐架,在所述支撐架兩端與筒式主殼體之間分別且對稱的配裝第一彈性膜片和第二彈性膜片,第一彈性膜片與支撐架之間構成第一氣力驅動室,第二彈性膜片與支撐架之間構成第二氣力驅動室,同步驅動連接軸可軸向移動的插裝在支撐架中心部位上,其兩端部分別與第一、二彈性膜片連接,第一壓力彈簧和第二壓力彈簧套裝在同步驅動連接軸上,所述第一壓力彈簧位于第一彈性膜片與支撐架之間,第二壓力彈簧位于第二彈性膜片與支撐架之間,在所述第一彈性膜片與筒式主殼體之間構成第一液肥室,在所述第二彈性膜片與筒式主殼體之間構成第二液肥室,在所述筒式主殼體的兩側端部上分別密封固裝前殼體和后殼體,在所述前殼體和后殼體與支撐架側部之間分別構成進氣腔室和排氣腔室,壓力氣輸入口與進氣腔室連通,在所述前殼體上開設液肥總入口,在所述后殼體上分別開設液肥第一出口和液肥第二出口,由所述前殼體、筒式主殼體和后殼體連通構成的第一輸肥道將液肥總入口與第一液肥室和液肥第一出口連通,由所述前殼體、筒式主殼體和后殼體連通構成的第二輸肥道將液肥總入口與第二液肥室和液肥第二出口連通,在所述第一輸肥道內從前至后依次配裝液肥輸入第一單向閥和液肥輸出第一單向閥,在所述第二輸肥道內從前至后依次配裝液肥輸入第二單向閥和液肥輸出第二單向閥,在所述支撐架前側部上配裝前配氣閥體和進氣電磁控制閥,在所述前配氣閥體內設置T字形進氣道,所述T字形進氣道與支撐架前部上的進氣口相通,所述T字形進氣道與支撐架前部上的第一進氣孔和第二進氣孔依次分別呈連通或關閉配合,在所述支撐架后側部上配裝后配氣閥體和排氣電磁控制開關,在所述后配氣閥體內設置L形排氣道,所述L形排氣道與支撐架后部上的排氣口相通,所述L形排氣道與支撐架后部上的第二排氣孔呈連通或關閉配合,后配氣閥體與支撐架后部上的第一排氣孔呈開啟或關閉配合,所述前殼體和后殼體固裝在固定架上,至此構成電磁控制氣力驅動液態肥雙肥道排施分配器。
本發明創造采用電磁控制與氣力驅動雙膜片式雙肥道的液態肥排施輸送技術方案,具有結構新穎、合理、自動化程度高、運行平穩、作業使用可靠、作業效果好、使用壽命長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是電磁控制氣力驅動液態肥雙肥道排施分配器總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件號說明:
1、液肥輸出第二單向閥、2、排氣腔室、3、液肥第二出口、4、支撐架、5、排氣電磁控制開關、6、排氣口、7、L形排氣道、8、后配氣閥體、9、液肥第一出口、10、后殼體、11、液肥輸出第一單向閥、12、第一排氣孔、13、第一彈性膜片、14、第一壓力彈簧、15、筒式主殼體、16、第一進氣孔、17、液肥輸入第一單向閥、18、第一輸肥道、19、前殼體、20、進氣腔室、21、進氣口、22、液肥總入口、23、壓力氣輸入口、24、T字形進氣道、25、前配氣閥體、26、進氣電磁控制閥、27、第二輸肥道、28、液肥輸入第二單向閥、29、第二進氣孔、30、第二壓力彈簧、31、同步驅動連接軸、32、第二彈性膜片、33、第二排氣孔、34、固定架、35、第一氣力驅動室、36、第二氣力驅動室、37、第一液肥室、38、第二液肥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創造實施方案進行詳細描述。一種電磁控制氣力驅動液態肥雙肥道排施分配器,在筒式主殼體15內部固裝支撐架4,在所述支撐架4兩端與筒式主殼體15之間分別且對稱的配裝第一彈性膜片13和第二彈性膜片32,第一彈性膜片13與支撐架4之間構成第一氣力驅動室35,第二彈性膜片32與支撐架4之間構成第二氣力驅動室36,同步驅動連接軸31可軸向移動的插裝在支撐架4中心部位上,其兩端部分別與第一、二彈性膜片13、32連接,第一壓力彈簧14和第二壓力彈簧30套裝在同步驅動連接軸31上,所述第一壓力彈簧14位于第一彈性膜片13與支撐架4之間,第二壓力彈簧30位于第二彈性膜片32與支撐架4之間,在所述第一彈性膜片13與筒式主殼體15之間構成第一液肥室37,在所述第二彈性膜片32與筒式主殼體15之間構成第二液肥室38,在所述筒式主殼體15的兩側端部上分別密封固裝前殼體19和后殼體10,在所述前殼體19和后殼體10與支撐架4側部之間分別構成進氣腔室20和排氣腔室2,壓力氣輸入口23與進氣腔室20連通,在所述前殼體19上開設液肥總入口22,在所述后殼體10上分別開設液肥第一出口9和液肥第二出口3,由所述前殼體19、筒式主殼體15和后殼體10連通構成的第一輸肥道18將液肥總入口22與第一液肥室37和液肥第一出口9連通,由所述前殼體19、筒式主殼體15和后殼體10連通構成的第二輸肥道27將液肥總入口22與第二液肥室38和液肥第二出口3連通,在所述第一輸肥道18內從前至后依次配裝液肥輸入第一單向閥17和液肥輸出第一單向閥11,在所述第二輸肥道27內從前至后依次配裝液肥輸入第二單向閥28和液肥輸出第二單向閥1,在所述支撐架4前側部上配裝前配氣閥體25和進氣電磁控制閥26,在所述前配氣閥體25內設置T字形進氣道24,所述T字形進氣道24與支撐架4前部上的進氣口21相通,所述T字形進氣道24與支撐架4前部上的第一進氣孔16和第二進氣孔29依次分別呈連通或關閉配合,在所述支撐架4后側部上配裝后配氣閥體8和排氣電磁控制開關5,在所述后配氣閥體8內設置L形排氣道7,所述L形排氣道7與支撐架4后部上的排氣口6相通,所述L形排氣道7與支撐架4后部上的第二排氣孔33呈連通或關閉配合,后配氣閥體8與支撐架4后部上的第一排氣孔12呈開啟或關閉配合,所述前殼體19和后殼體10固裝在固定架34上。
作業時,液態肥從液肥總入口22分別依次經第一、二輸肥道18、27、液肥輸入第一、二單向閥17、28充入到第一、二液肥室37、38內,在進氣電磁控制閥26將前配氣閥體25的T字形進氣道24與第二進氣孔29連通時,從壓力氣輸入口23進入到進氣腔室20內的壓力氣體經進氣口21、T字形進氣道24、第二進氣孔29充入到第二氣力驅動室36內,并在第二壓力彈簧30配合下,推動第二彈性膜片32向外側凸起,擠壓位于第二液肥室38內的液態肥打開液肥輸出第二單向閥1使液態肥從液肥第二出口3排出;與此同步,排氣電磁控制開關5將后配氣閥體8上的L形排氣道7與第二排氣孔33切斷連通,在同步驅動連接軸31拉動下,第一彈性膜片13向內側凹陷,將第一氣力驅動室35內的氣體從第一排氣孔12、排氣口6排出,此時,液肥輸出第一單向閥11關閉,液態肥打開液肥輸入第一單向閥17充入到第一液肥室37內。在第一、二彈性膜片13、32同步反向運動時,T字形進氣道24與第一進氣孔16連通,L形排氣道7與第二排氣孔33連通,第一液肥室37內的液態肥經液肥輸出第一單向閥11從液肥第一出口9排出,同步,液態肥經液肥輸入第二單向閥28充入到第二液肥室38內,液肥輸出第二單向閥1關閉。第一、二彈性膜片13、32的組合,實現了雙通道高效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