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農業(yè)生產(chǎn)領域,尤其為一種農耕時用于播種的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農業(yè)種植也越來越機械化,傳統(tǒng)的完全使用人力進行農業(yè)耕作已經(jīng)成為過去式。在農業(yè)耕種中,播種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然而現(xiàn)在市面上的大型播種機往往成本過高,普通農業(yè)家庭遠遠負擔不起,即使是租用,其租金對普通家庭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鑒于這種需要,本發(fā)明在保證播種效果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種體積較小,成本較低的播種機構。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農耕時用于播種的設備,包括機架、以及設于機架上的播種機構,所述機架前部和后部設有兩個前輪和兩個后輪,所述播種機構包括種子箱和出種管,所述出種管包括相互套接的上管和下管,所述上管與種子箱連接;所述機架底部設有第一轉盤,第一轉盤通過皮帶與后輪輪軸傳動連接,所述第一轉盤的邊緣鉸接有連桿,連桿的另一端與下管的外壁鉸接;
所述上管一側設有扁平開口,開口內插入有擋片,擋片的端部露在上管外,擋片位于上管外的端部設有彎折部;所述機架底部設有第二轉盤,第二轉盤位于彎折部旁,第二轉盤的外表面設有若干凸條,第二轉盤轉動時凸條可撥動彎折部;所述擋片上設有固定塊,固定塊連接有彈簧,彈簧的另一端與上管外壁連接,凸條撥動彎折部時擋片移動,此時上管內部導通。
優(yōu)選的,所述機架后部設有把手。
優(yōu)選的,所述下管底部設有錐頭,錐頭內部中空,且與下管連通,錐頭的外表面設有若干出種孔。
優(yōu)選的,所述機架下方還設有松土機構,所述松土機構包括兩根豎直設置在機架底部的支柱,兩根支柱的底部連接有鏟刀,鏟刀位于下管的前部,且鏟刀的位置低于車輪的最低點。
優(yōu)選的,所述機架上設有水箱,機架底部設有噴頭,噴頭通過水管與水箱連接,噴頭位于下管的后部。
優(yōu)選的,所述水管上設有閥門。
優(yōu)選的,所述機架前部設有拖鉤。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構思新穎、結構巧妙,工作人員通過把手推動機架,此時后輪開始旋轉,帶動第一轉盤和第二轉盤轉動,下管做豎直方向的往復運動,擋片做水平方向的往復運動,下管向下戳入土中時,擋片被第二轉盤上的凸條撥動使上管導通,種子落入土中;下管向上從土中抽出時,凸條與擋片脫離,擋片受彈簧牽引復位,重新封閉上管,節(jié)約了種子,減少種植成本,提高經(jīng)濟效益。
本發(fā)明的附加方面和優(yōu)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發(fā)明的實踐了解到。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結構的播種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結構的松土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架,2、前輪,3、后輪,4、支柱,5、鏟刀,6、噴頭,7、水管,8、閥門,9、水箱,10、拖鉤,11、把手,12、播種機構,13、種子箱,14、上管,15、下管,16、連桿,17、第一轉盤,18、錐頭,19、出種孔,20、擋片,21、彎折部,22、第二轉盤,23、凸條,24、固定塊,25、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一
請參閱圖1-2,一種農耕時用于播種的設備,包括機架1、以及設于機架1上的播種機構12,所述機架1前部和后部設有兩個前輪2和兩個后輪3。所述播種機構12包括種子箱13和出種管,所述出種管包括相互套接的上管14和下管15,所述上管14與種子箱13連接;所述機架1底部設有第一轉盤17,第一轉盤17通過皮帶與后輪3輪軸傳動連接,所述第一轉盤17的邊緣鉸接有連桿16,連桿16的另一端與下管15的外壁鉸接。后輪3轉動時,帶動第一轉盤17轉動,第一轉盤17通過連桿16帶動下管15做上下運動。實際應用中,工作人員推動機架1前進,下管15向下運動時戳入土中,種子經(jīng)過上管14和下管15埋入土中;繼續(xù)前進,下管15從土中抽出,然后再次戳入土中,周而復始,實現(xiàn)以固定的間距播種,大大提高作物成活率。
所述上管14一側設有扁平開口,開口內插入有擋片20,擋片20的端部露在上管14外,擋片20位于上管14外的端部設有彎折部21。所述機架1底部設有第二轉盤22,第二轉盤22位于彎折部21旁,第二轉盤22的外表面設有若干凸條23,第二轉盤22轉動時凸條23可撥動彎折部21;所述擋片20上設有固定塊24,固定塊24連接有彈簧25,彈簧25的另一端與上管14外壁連接,凸條23撥動彎折部21時擋片20移動,此時上管14內部導通,使種子可以落下,然后由于彈簧25力的作用下?lián)跗?0復位,重新封閉上管14。
優(yōu)選的,所述機架1后部設有把手11。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為:工作人員通過把手11推動機架1,此時后輪3開始旋轉,帶動第一轉盤17和第二轉盤22轉動,下管15做豎直方向的往復運動,擋片20做水平方向的往復運動,下管15向下戳入土中時,擋片20被第二轉盤22上的凸條23撥動使上管14導通,種子落入土中;下管15向上從土中抽出時,凸條23與擋片20脫離,擋片20受彈簧25牽引復位,重新封閉上管14,節(jié)約了種子,減少種植成本,提高經(jīng)濟效益。
實施例二
所述下管15底部設有錐頭18,錐頭18內部中空,且與下管15連通,錐頭18的外表面設有若干出種孔19。下管15底部的錐頭18設計,可以使下管15更輕松地戳入土中,種子由出種孔19漏出。
實施例三
請參閱圖3,所述機架1下方還設有松土機構,所述松土機構包括兩根豎直設置在機架1底部的支柱4,兩根支柱4的底部連接有鏟刀5,鏟刀5位于下管15的前部,且鏟刀5的位置低于車輪的最低點。工作人員推動機架1前進時,鏟刀5先將土壤鏟起,達到松土的目的,方便后方的下管15戳入土中。
實施例四
所述機架1上設有水箱9,機架1底部設有噴頭6,噴頭6通過水管7與水箱9連接,噴頭6位于下管15的后部。實際應用中,下管15將種子埋入土壤中,噴頭6在下管15后方噴水,對種子進行初步澆灌,提高作物成活率。所述水管7上設有閥門8,工作人員可通過閥門8打開或關閉噴頭6。
實施例五
所述機架1前部設有拖鉤10,如果土壤過硬,人力難以推動本裝置的話,可以利用拖鉤10通過拖拉機或其他農用機械拖動本裝置進行播種工作,實用性更強。
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