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藥應用
技術領域:
,具體涉及一種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殺菌組合物。
背景技術:
:馬鈴薯(學名:solanumtuberosuml.),屬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于小麥、稻谷和玉米。馬鈴薯主要生產國有中國、俄羅斯、印度、烏克蘭、美國等。我國是世界馬鈴薯總產最多的國家。2015年,我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馬鈴薯將成稻米、小麥、玉米外的又一主糧。馬鈴薯晚疫病(potatolateblight)由致病疫霉引起,導致馬鈴薯莖葉死亡和塊莖腐爛的一種毀滅性卵菌病害。馬鈴薯晚疫病在世界各地馬鈴薯產區都有發生,流行年一般減產30%。在我國西南地區馬鈴薯產地較為嚴重,東北、華北與西北多雨潮濕的年份為害較重。山藥(dioscoreaoppositathunb)又名薯蕷、延章、玉延等,為薯蕷科薯蕷屬多年生宿根蔓草植物的干燥塊莖?,F代醫學研究認為山藥的藥理活性主要成分是山藥多糖(yampolysaccharide)。目前國內外對山藥多糖的研究有很多,有報道山藥多糖具有免疫調節、抗腫瘤、抗衰老、抗突變、抗氧化等作用。但關于山藥多糖的抗菌作用研究尚少,于蓮,張俊婷,馬淑霞,張濤,孟德欣發表的《山藥多糖提取工藝優化及其抗菌活性研究》證實山藥多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啶酰菌胺,英文通用名boscalid,化學名稱:2-氯-n-(4’-氯二苯-2-基)煙酰胺。啶酰菌胺是新型煙酰胺類殺菌劑,殺菌譜較廣,幾乎對所有類型的真菌病害都有活性,對防治白粉病、灰霉病、菌核病和各種腐爛病等非常有效,并且對其他藥劑的抗性菌亦有效,主要用于包括油菜、葡萄、果樹、蔬菜和大田作物等病害的防治。不論是啶酰菌胺還是其他的殺菌劑長期單獨使用,容易使病害產生抗藥性,導致用藥量加大、防效降低的問題。為降低抗性風險和延緩抗性產生,將不同作用機理的有效成分進行復配,使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以山藥多糖、啶酰菌胺為有效成分的組合物應用于馬鈴薯晚疫病的研究尚未有相關報道。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殺菌組合物。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殺菌組合物,有效成分由山藥多糖和啶酰菌胺組成,山藥多糖和啶酰菌胺的重量比為30:1-1:15。優選地,山藥多糖和啶酰菌胺的重量比為20:1-1:10。所述的殺菌組合物有效成分占殺菌組合物總重量的1-70%。所述的殺菌組合物按照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的方法,加入相應輔助劑制成的劑型是水分散粒劑或懸浮劑。本發明殺菌組合物使用的輔助劑包括分散劑、濕潤劑、防凍劑、粘結劑、崩解劑、消泡劑、增稠劑、載體等或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劑中穩定和藥效發揮的已知物質,都是農藥制劑領域中常用或允許使用的各種成分。所述分散劑和濕潤劑選自十二烷基苯磺酸鈣、烷基苯磺酸鈣鹽、十二烷基硫酸鈉、聚羧酸鹽、木質素磺酸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羥乙基纖維素鈉、烷基萘磺酸鈉、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丁基萘磺酸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茶枯、皂角粉、蠶沙、無患子粉、月桂醇硫酸鈉、拉開粉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消泡劑選自有機硅。所述防凍劑選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異丙醇中的一種。所述增稠劑選自黃原膠、阿拉伯膠、硅酸鋁鎂、羧甲基纖維素中的一種。所述粘結劑選自淀粉、聚乙烯醇、乙基纖維素中的一種。所述崩解劑選自碳酸鈉、氯化鈣、碳酸銨、氯化鉀、硫酸鈉中的一種。所述載體選自高嶺土、凹凸棒土、泥土粉、硅藻土、膨潤土、白炭黑、去離子水中的一種或多種。本發明有益效果:本發明通過山藥多糖和啶酰菌胺進行合理混配的殺菌組合物用于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具有顯著的增效作用,減少農藥使用量,降低防治成本,對作物安全,對環境友好。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和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本發明所述的百分比均為重量百分比。實施應用例一:山藥多糖和啶酰菌胺復配對馬鈴薯晚疫病室內毒力測定經預試確定各藥劑有效抑制濃度范圍后,每個藥劑按有效成分含量分別設5個劑量梯度處理,設清水對照。參照《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進行,試驗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將培養好的病原菌,在無菌條件下用直徑為5mm打孔器,自菌落邊緣切取菌餅,用接種針將菌餅接于不同藥劑濃度的培養基平板上,置28℃、飽和濕度溫箱中培養;待對照組菌落長滿時,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直徑,計算各藥劑處理凈生長量、菌絲生長抑制率。將菌絲生長抑制率換算成機率值(y),藥液濃度(μg/ml)轉換成對數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歸方程(y=a+bx),并由此計算出每種藥劑的ec50值。同時根據孫云沛法的共毒系數法(ctc)來評價藥劑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組合物表現為拮抗作用,當80<ctc<120,組合物表現為相加作用,當ctc≥120,組合物表現為增效作用。試驗結果如表1。表1山藥多糖、啶酰菌胺及其復配對馬鈴薯晚疫病的毒力測定結果分析表供試藥劑配比回歸方程(y=a+bx)相關系數ec50(μg/ml)共毒系數山藥多糖(a)/y=1.0993+1.5445x0.9934335.42/啶酰菌胺(b)/y=4.2739+1.7247x0.99862.64/氟吡菌胺(c)/y=4.7653+1.7400x0.99511.36/a:b30:1y=2.3927+1.5097x0.994053.34124.1a:b25:1y=2.5413+1.4898x0.986044.71128.3a:b20:1y=2.2623+1.8004x0.993333.16144.5a:b10:1y=3.1690+1.5134x0.992616.21166.1a:b1:1y=4.3368+1.4544x0.99212.86183.2a:b1:5y=4.5531+1.7188x0.99451.82173.8a:b1:10y=4.4982+1.7469x0.99531.94149.6a:b1:15y=4.3837+1.6925x0.99052.31121.8a:b40:1y=2.1335+1.4097x0.9887107.9976.2a:b1:20y=4.2482+1.7832x0.98422.64105.0a:c25:1y=2.6596+1.6152x0.991528.12114.2由表1可知,山藥多糖與啶酰菌胺的重量比在30:1-1:15范圍內混配對馬鈴薯晚疫病均表現出明顯的增效作用。其中,山藥多糖與啶酰菌胺在重量比在20:1-1:10范圍內增效作用尤為突出。而山藥多糖與氟吡菌胺的重量比在25:1時,組合物表現為相加作用。實施應用例二:實施配方例實施例1:50%山藥多糖·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山藥多糖25%、啶酰菌胺25%、聚羧酸鹽4.5%、十二烷基苯磺酸鈉3.5%、淀粉4%、碳酸鈉2%、凹凸棒土補足至100%,將各組分混合均勻,經氣流粉碎機粉碎后,攪拌30min,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中進行造粒,造粒好后進行干燥、篩分即制得50%山藥多糖·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實施例2:63%山藥多糖·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山藥多糖60%、啶酰菌胺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十二烷基硫酸鈉4.5%、聚乙烯醇3%、氯化鉀4.5%、白炭黑10%、高嶺土補足至100%,將各組分混合均勻,經氣流粉碎機粉碎后,攪拌30min,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中進行造粒,造粒好后進行干燥、篩分即制得63%山藥多糖·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實施例3:48%山藥多糖·啶酰菌胺懸浮劑山藥多糖8%、啶酰菌胺4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4.5%、十二烷基硫酸鈉4%、阿拉伯膠2%、丙三醇2.5%、有機硅0.05%、去離子水補足至100%,先將山藥多糖、啶酰菌胺和部分去離子水在砂磨機中研磨,研磨完成后,將物料抽入高速剪切機中,再加入其余組分進行高速剪切,剪切完成后制得制得48%山藥多糖·啶酰菌胺懸浮劑。實施例4:44%山藥多糖·啶酰菌胺懸浮劑山藥多糖4%、啶酰菌胺4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5%、拉開粉2%、黃原膠2%、乙二醇3%、有機硅0.05%、去離子水補足至100%,先將山藥多糖、啶酰菌胺和部分去離子水在砂磨機中研磨,研磨完成后,將物料抽入高速剪切機中,再加入其余組分進行高速剪切,剪切完成后制得制得44%山藥多糖·啶酰菌胺懸浮劑。實施應用例三:實施配方例應用于防治馬鈴薯晚疫病藥效試驗本實驗安排在廣西南寧市郊,試驗方法參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菌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gb/t17980.34-2000》,選用病情指數一致或者近乎一致的病苗作為試驗對象。試驗共設7個處理,每處理4次重復,每小區面積25m2,共28個小區,隨機區組排列。調查與統計方法:采用常規噴霧,葉片正、反面均勻噴濕。在病害發生初期第一次施藥,14天后第二次施藥,共施藥兩次。在第二次施藥后14天進行病情指數調查,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調查2-3株,調查全部葉片,記錄總葉數、各級病葉數和病級數,計算病情指數。分級標準為: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10%;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1%-20%;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1%-50%;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0%以上。病情指數及防治效果計算方法:病情指數=σ(各級病葉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葉數×9)×100防治效果(%)=[(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100表2山藥多糖、啶酰菌胺及其復配防治馬鈴薯晚疫病藥效試驗由表2可以看出,山藥多糖和啶酰菌胺復配的殺菌組合物能有效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發展,防治效果優于單劑,降低了農藥使用成本。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