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苗木移植技術,特別涉及一種園林綠化苗木的移植方法。
背景技術:
移植,是指將苗木從原來的育苗地挖起來,按照一定的株行距移栽到新的育苗地繼續培育的方法,也稱換床。通過移植,使苗木密度變小,擴大了苗木營養面積,改善了光照和通風條件,使苗木根系和地上部分有了較大的發展空間,為培育大規模的苗木創造了條件,因此,移植在培育苗木中起著較為關鍵的作用。
申請公布日為2012年9月12日,申請公布號為cn102657061a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園林苗木的移植方法,其主要包括移植前準備、移植和移植后的養護管理這些步驟。
未經過移植的苗木,往往主根太深,側根和須根較少,不利于栽植成活。因此,在移植過程中需要對苗木進行切斷主根的處理,以控制主根的頂端優勢,同時促進側根和須根的生長。在這個過程中,側根和須根的生長需要一定的時間。然而苗木的根系又是苗木吸收養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也是養分和水分在植物體內運輸的重要部位,根系的減少會影響苗木的營養成分以及水分的吸收,造成苗木移植成活率偏低的情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園林綠化苗木的移植方法,其解決了苗木移植成活率偏低的問題,具有提高苗木移植成活率的效果。
本發明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園林綠化苗木的移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移植前處理、移植處理和移植后處理,移植前處理包括如下步驟:a、起苗前階段:擇合格苗木用噴漆作掘苗記號,針對土壤的干結度作澆水處理或者作排水處理,采用編織繩將苗木樹冠松緊適度地圍攏;b、起苗時階段:將苗木的一定根系范圍,連土掘削成球狀;c、起苗后階段:對苗木根系進行修剪,剪除過長根和病毒根;
移植處理包括如下步驟:a、植樹坑處理:根據苗木根系和直徑挖掘大于其15-20厘米的多個植樹坑,于其內放置若干帶有出氣孔的通風管道,并于植樹坑內鋪設一層營養土,營養土與通風管道的上部相平齊,b、苗木載植:向植樹坑內放入經移植前處理的球狀苗木并進行扶植,使得樹干直立,然后向植樹坑內分層埋土壓實、固定苗木,埋土高度低于通風管道管口;c、澆水處理:種植后在植樹坑的外緣用細土培起高度為15-20cm的澆水圍堰,在移植苗木后的24小時內對苗木進行第一次澆水,依據樹木的挺拔度進行扶植,并對澆水圍堰進行整理。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移植前處理過程中,掘苗前需要調整好土壤的干濕情況,如果土質過于干燥應該提前灌水浸地;反之土壤過濕,影響掘苗操作,則應設法排水;同時在移植前和移植處理過程中,根冠的側根和須根是吸收養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也是養分和水分在植物體內運輸的重要部位,而由于土壤內空氣量小,不利于側根和須根進行呼吸作用,所以根系的活動也會相應減少,這就導致了苗木的營養成分以及水分的吸收,而在植樹坑內放置若干帶有出氣孔的通風管道,并且鋪設一層營養土,然后再將苗木種植在種植坑內且位于通風管道的上方,由于在后期通風管道的兩個管口均外露于外界,所以空氣能夠通過通風管道進入到土壤內,然后通過通風管道上的出氣孔達到了便于側根和須根進行呼吸的效果,如此,促進了苗木根系的呼吸作用,繼而達到提高造成苗木移植成活率的目的。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通風管道由包括可降解管道本體和設置于可降解管道本體內的支撐架。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將通風管道設置為可降解管道本體和支撐架,支撐架用于將可降解管道本體撐起,這樣種植苗木后在苗木的壓力下,可降解管道本體難以被壓損,繼而提高空氣的流通性,達到提高苗木根系呼吸作用的效果。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可降解管道本體呈弧形,所述支撐架包括設置于可降解管道本體內的弧形桿和固定連接于弧形桿桿壁的若干支桿,支桿背離弧形桿的一端抵觸于可降解管道本體內壁。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設置呈弧形,有利于管道的中間部段能夠放入到種植坑底部,其兩個管口能夠向上突出,并外露于土壤,有利于與大氣相通;支桿抵觸可降解管道本體,進而有利于將可降解管道全面撐開。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可降解管道本體包括pu軟管和設置于pu軟管內壁的若干金屬套環。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pu軟管在土壤中微生物作用下可以被降解,所以可以省去了后期工作人員將通風管道的可降解管道取出,同時也不會污染土壤,金屬套環套接于pu軟管,金屬套環具有一定的結構強度,進而提高了通風管道的結構強度。
進一步優選為:于所述可降解管道本體降解后,取出支撐架并向土壤內施加肥料。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將支撐架從土壤中取出后,會留下一個孔道,然后向孔道內填充一定量的肥料,進而方便向苗木的根系處施加肥料,有利于促進根系的生長。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支桿背離弧形桿的一端與金屬套環呈固定連接。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金屬套環有利于與支桿進行固定,例如焊接、通過細鋼絲繩進行綁接等。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通風管道的出氣孔處設置有紗網。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紗網用于封住出氣孔,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阻擋泥土進入到通風管道內進而堵塞通風管道。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營養土包括微生物菌、控釋肥顆粒和珍珠巖。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添加的微生物菌主要用于加速可降解管道本體的降解,當移植的苗木成活后,通過微生物菌將可降解管道降解,實現了苗木不再需要通過通風管道的輔助而能夠在土壤中正常生長;控釋肥中含氮量15%,含磷量9%,含氧化鉀量為12%,還含有植物茁壯成長所必備的整合態的各種元素,讓植物快速吸收氮、磷和鉀等營養物質;而珍珠巖是顆粒物,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水透氣性,提高土壤中的空氣流動性,便于苗木根系呼吸,同時其又是一種保溫材料,可以保持土壤的溫度、濕度。
進一步優選為:所述澆水處理中,在澆灌用水中添加1-2wt%的生長素。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澆灌用水澆灌在土壤的根部,澆灌用水內的生長素具有促進根部生長的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移植前保護根系及樹冠等吸收養分的部位,防止苗木受到損壞或者營養流失,移植后的苗木根系通過由通風管道引進的空氣,繼而能夠提高苗木根系的呼吸作用,促進根系生長,繼而從土壤中吸收養分水分和氧氣,起到較好的適應,提高存活率;同時由于通風管道為可降解的pu軟管,因此能夠被土壤降解,進而工作人員僅需將支撐架和金屬套環取出即可,而可降解管道本體的取出操作較為困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植樹坑填有土壤的狀態;
圖2為本實施例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植樹坑未填有土壤的狀態。
附圖標記:1、植樹坑;2、土壤;3、可降解管道本體;4、支撐架;41、弧形桿;42、支桿;5、金屬套環;6、出氣孔;7、紗網;8、澆水圍堰。
具體實施方式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一種園林綠化苗木的移植方法,包括移植前處理、移植處理和移植后處理三個處理步驟。
首先在前處理又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起苗前階段、起苗時階段和起苗后階段,其中起苗前階段即為重要,主要過程是工作人員選擇枝繁葉茂生長狀況良好的苗木,并且苗木具有一定的挺拔度,選擇好合格的苗木后,使用刷子在苗木的豎桿刷上白條記號,作為待挖掘的苗木;在選擇好全部合格苗木后,進行起苗。參見圖1和圖2,在掘苗前需要調整好土壤2的干濕情況,如果土質過于干燥應該提前灌水浸地,便于工作人員挖土;反之土壤2過濕,在挖土時苗木容易倒伏,因此可以將該處種植土壤2獨立,然后通過排水處理待其具有一定的干結度后在實行掘苗操作;對于苗木的樹冠,依照樹冠枝葉的蓬勃程度對其采用編織繩進行松緊適度地圍攏,以免在后期苗木倒在地面上其枝葉受到壓迫而造成壓損,不利于后期的生長。
在起苗時階段中,工作人員先根據苗木的樹干直徑和苗木自身的種類,并估測在苗木的一定根系范圍外,然后向下挖掘泥土,挖入深度一般在30-50厘米,最后連土掘削成球狀。
接著是起苗后階段:該階段主要為工作人員對苗木的根系進行修剪,選擇一些過長的主根或者側根,以及一些病毒根進行剪除操作,剪除過長的主根或者側根,主要是因為避免其需要土壤2養分過多,而在苗木起苗后,其與土壤2分離,因此營養物質僅僅來源于保護根系部的土球,所以能夠避免其老化,而剪除病毒根主要是為了避免其與正常主根或者側根吸收同等量的養分,但因養分運輸效率低而造成養分的浪費。
移植處理包括步驟也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植樹坑1的挖掘處理:根據苗木根系和直徑挖掘大于其15-20厘米的多個植樹坑1,然后向植樹坑1內放入通風管道,通風管道呈弧形狀,其弧線與植樹坑1正好相互匹配,兩端外壁抵靠到植樹坑1坑壁時,中間的圓弧段能夠抵觸到植樹坑1的底部。通風管道由弧形結構的可降解管道本體3和設置在可降解管道本體3內的支撐架4制成,支撐架4包括弧形狀的弧形桿41和若干支桿42,支桿42焊接在弧形桿41的外壁,在弧形桿41的一周外壁上分設三根支桿42,同時三根支桿42套設一根金屬套環5,金屬套環5內部與三個支桿42背離弧形桿41的一端相互焊接,這里的支撐架4和金屬套環5可以為鐵質或者不銹鋼等材質,并且這里該部分的連接不局限于焊接,也可以為采用鋼絲繩綁接等固定連接方式;可降解管道本體3為pu軟管,pu軟管套接在支撐架4和金屬套環5的外壁,pu軟管的內壁抵觸到金屬套環5并由金屬套環5支撐,金屬套環5相對于支桿42其與pu軟管的接觸面積大,因為在能夠保證pu軟管被撐開的狀態下,不會戳破pu軟管;pu軟管上開設有出氣孔6,當pu軟管套接在支撐架4外形成通風管道后,出氣孔6位于中間弧形段的內凹側,即出氣孔6朝上設置;pu軟管在出氣孔6處設置有紗網7,紗網7的邊緣粘接在出氣孔6處,紗網7用于封住出氣孔6,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阻擋泥土進入到通風管道內進而堵塞通風管道。
通風管道放置完成后,在通風管道之間填埋一層營養土,營養土與通風管道的上部相平齊,營養土包括微生物菌、控釋肥顆粒和珍珠巖;其中以重量份的組分計,微生物菌、控釋肥顆粒和珍珠巖之間的比值為2:10:15,并且每個植樹坑1內埋設的量為500g。
植樹處理的第二階段為苗木載植:向植樹坑1內放入經移植前處理的球狀苗木,并將苗木進行扶植,使得樹干直立,具有一定的美觀度,接著向植樹坑1內分層埋土壓實,將翻起的原土壤2的上層土壤2先填入到植樹坑1內,把下層土壤2后填入到植樹坑1內,最后覆蓋一層河道內的淤泥層達到固定苗木的目的。
植樹處理的第三階段為澆水處理,種植后在植樹坑1的外緣用細土培起高度為15-20cm的澆水圍堰8,然后大約在移植苗木后的18-24小時內對苗木進行第一次澆水,然后依據樹木的挺拔度進行扶植,并對澆水圍堰8進行整理,若澆水圍堰8發生倒塌,則再次細土培起高度為15-20cm的澆水圍堰8,時過1-2天后,對苗木進行2次澆水處理;兩次澆水處理過程中的澆灌用水中添加1-2wt%的生長素,生長素為農林抗旱高分子保水劑植物生根劑,具有促進植物生根的效果,也具有保水保肥的優點。
移植后處理主要是對苗木進行保護和殘枝殘葉的修剪。在一段時間后,觀察苗木并能夠判斷其已經成活后就將支撐架4和金屬套環5從植樹坑1內拉出,而還未降解徹底的pu軟管就讓其在土壤2中繼續降解,在拉出支撐架4和金屬套環5后形成有孔道,然后向孔道內填充一定量的肥料,肥料能夠直接流入到接近苗木的根系,達到促進根系生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