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柑橘采后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降低柑橘果實油斑病發生的采前果園管理方法。
背景技術:
柑橘是我國南方地區的第一大水果,隨著國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果實內在品質和外觀品質的要求均越來越高。生產中,許多采收期果皮未充分轉色或葉綠素含量較高的果實在采后商品化處理或貯運過程中很容易發生油斑病,嚴重影響果實的外觀品質,近年來給我國柑橘產業帶來的損失逐年增加。柑橘油斑病發病癥狀主要為果皮出現形狀不規則的淡黃色病斑,病斑開始為黃白色,后為黃色或褐色,病斑油胞突出,油胞之間的組織向下凹陷,最后,油胞逐漸萎縮成干疤狀,是國際上公認的一種常見的柑橘果面生理失調現象。目前,關于油斑病發生機制的系統研究還相對較少,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認識,生產上也沒有抑制油斑病發生的有效辦法,因此,尋找能夠有效控制柑橘油斑病發生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過去人們對柑橘油斑病發生機理較為一致的認識是柑橘果實表皮細胞因吸水膨脹,導致油胞破裂和精油外滲,精油對周邊細胞產生毒性,引起細胞壞死是油斑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但是油胞周圍細胞為什么會吸水,以及為什么油胞的膜結構會受到破壞等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地回答。也就是說,迄今人們依然不清楚引起柑橘油斑病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產中觀察到的油胞破裂現象應該是果皮應對某些生理刺激的結果。這也是什么人們對柑橘油斑病防治技術很難獲得實質性突破的關鍵原因。
技術實現要素:
近年來,本申請的發明人以湖北宜昌的‘早紅’臍橙為材料,對油斑病發生的原因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柑橘果實成熟期葉綠素降解的速率及中間產物的積累水平與柑橘油斑病發生密切相關。在本發明中,我們提出從控制葉綠素降解,來防控柑橘油斑病的思路。經過連續4年的產區試驗,我們發現采前乙烯利結合aba和低分子單糖處理對降低柑橘果實油斑病有極佳的效果。雖然乙烯利在農業上已經廣泛應用,但主要是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使用,如促進雌花分化、促進果實成熟、打破休眠等。高濃度乙烯利對植物生長有抑制的作用,實際上不僅如此,乙烯利能夠明顯提高果實呼吸速率,葉綠素降解加速,促進類胡蘿卜素合成和積累,從而加快果皮轉色和果實成熟,將乙烯利應用于柑橘油斑病的防控方面還沒有相關報道。我們的試驗結果發現柑橘果實采前乙烯利結合脫落酸和低分子單糖處理控制柑橘果實油斑病的效果十分明顯。在此,本發明提出用乙烯利結合aba和低分子單糖處理來降低柑橘果實油斑病,利用乙烯利結合aba和低分子單糖來降低柑橘果實油斑病對處理的時期和藥劑配方濃度均有十發嚴格的要求,在連續多年的實踐基礎上,獲得了優化的技術方案。
即本發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治柑橘果實油斑病的組合物,包括以下組分:50~300毫克/升乙烯利,5~60毫克/升脫落酸,1~5克/升低分子單糖。
優選地,本發明所述的防治柑橘果實油斑病的組合物中,所述組分的比例為:80-200毫克/升乙烯利,5-20毫克/升脫落酸,1-3克/升低分子單糖。
優選地,本發明所述的防治柑橘果實油斑病的組合物中,所述乙烯利為為質量為40%質量乙烯利水溶液。
優選地,本發明所述的防治柑橘果實油斑病的組合物中,所述脫落酸為100%純度脫落酸。
優選地,本發明所述的防治柑橘果實油斑病的組合物中,所述的低分子單糖為葡萄糖。
優選地,本發明所述的防治柑橘果實油斑病的組合物中,所述組合物還包括展著劑。
優選地,本發明所述的防治柑橘果實油斑病的組合物中,所述展著劑為吐溫-20。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治柑橘果實油斑病的方法,包括將上述防治柑橘果實油斑病的組合物混合后,在采前30天和采前60天進行對柑橘進行全樹噴藥處理。
優選地,本發明所述的防治柑橘果實油斑病的方法中,所述全樹噴藥處理的果樹為生長健壯,樹冠大小、生長勢一致,無病蟲害的早紅臍橙果樹。
優選地,本發明所述的防治柑橘果實油斑病的方法中,所述全樹噴藥處理為晴天施藥。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本發明通過乙烯利結合aba和低分子單糖組合配方來降低柑橘果實油斑病的發病率,效果明顯。乙烯利學名為2-氯乙基膦酸,分子結構相對簡單,易于降解,同時它是一種傳統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毒性小,可確定其安全性;脫落酸是一種具有倍半萜結構的植物激素,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毒性也很小,另外脫落酸可以刺激乙烯的產生;葡萄糖是生物體內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而且是人體重要營養成分和主要的熱量來源之一,是無毒無害的。
3種藥劑在其他方面的應用較早,因此容易購買,價格也較低。而且這是國內外首次將上述試劑組合應用于柑橘油斑病的防治處理中。因此,用乙烯利、脫落酸、低分子單糖藥物組合配方來降低柑橘果實油斑病的方法值得推廣應用。而且有效地提高柑橘采后保鮮能力,證實其在柑橘采后中的應用前景。
附圖說明
圖1為柑橘油斑病發病效果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中使用不同處理防治油斑病的效果比較圖;
圖3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中使用不同處理防治油斑病的效果比較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防治柑橘果實油斑病的組合物,包括以下組分:50~300毫克/升乙烯利,5~60毫克/升脫落酸,1~5克/升低分子單糖。
優選地,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組分的比例為:80-200毫克/升乙烯利,5-20毫克/升脫落酸,1-3克/升低分子單糖。
優選地,在本發明的又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乙烯利為40%質量乙烯利水溶液,所述的40%質量的乙烯利可以從市場上所購買的。
優選地,在本發明的又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脫落酸為純度為100%脫落酸。
優選地,在本發明的又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的低分子單糖為葡萄糖。
優選地,在本發明的又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組合物還包括展著劑;更優選地,所述展著劑為吐溫-20。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還提供一種防治柑橘果實油斑病的方法,包括將上述防治柑橘果實油斑病的組合物混合后,在采前30天和采前60天進行對柑橘進行全樹噴藥處理。
優選地,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全樹噴藥處理的果樹為生長健壯,樹冠大小、生長勢一致,無病蟲害的早紅臍橙果樹。
優選地,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全樹噴藥處理為晴天施藥。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中的實施例,對本發明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2016年9月份開始,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九畹溪一個栽培8年的柑橘園里栽種的‘早紅’臍橙品種,選一小區土壤肥力、陽光等環境條件盡量相同,而且‘早紅’臍橙樹長勢較一致的樹體作為試驗。
選擇28棵生長健壯,樹冠大小、生長勢一致,無病蟲害的‘早紅’臍橙柑橘果樹,將其分成7個處理并按照不同的處理進行掛牌,結合早紅臍橙油斑病的發病現象,對藥劑進行篩選,共設七個處理,分別為:
1.aba200:濃度200mg/l的脫落酸
2.ptt+aba:1g/l葡萄糖和60mg/l的脫落酸
3.aba60:濃度60mg/l的脫落酸
4.yxl+aba+ptt:濃度150mg/l的乙烯利(40%質量市購)+10mg/l脫落酸+1g/l葡萄糖
5.ptt+br:1g/l葡萄糖和0.3mg/l的油菜素內酯
6.br:0.3mg/l的油菜素內酯
7.ck(對照):清水
分別用上述所配藥劑和自來水進行配制,每個處理加0.4‰吐溫-20作為展著劑。在采前30天和采前60天利用常規果園的噴施設備和方法對柑橘進行全樹噴藥處理。在果實成熟期進行人工取果,減少機械損傷。柑橘果實采摘后,在常溫下貯藏,調查油斑果發病數。圖1為柑橘油斑病發病效果示意圖。如圖2所示,各處理對‘早紅’臍橙果實油斑病的發病率的隨著采后貯藏時間的延長而均增加,只有乙烯利、脫落酸、葡萄糖的組合配方處理的‘早紅’臍橙果實油斑病的發病率低,效果非常明顯。
實施例2
2015年9月份開始,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九畹溪一個栽培7年的柑橘園里栽種的早紅臍橙品種,選一小區土壤肥力、陽光等環境條件盡量相同,而且早紅臍橙樹長勢較一致的樹體作為試驗。
選擇44棵生長健壯,樹冠大小、生長勢一致,無病蟲害的早紅臍橙柑橘果樹,將其分成11個處理的按照不同的處理進行掛牌,結合早紅臍橙油斑病的發病現象,對藥劑進行篩選,共設11個處理,分別為:
1.ck(對照):清水
2.sys+xsg+kjt:3.06g/l水楊酸+0.1g/l硝酸鈣+0.1g/l殼聚糖
3.xsg+ga:10mmol/l硝酸鈣+20mg/l赤霉素
4.5:1mg/l的5-chloro-3methyl-4-nitro-1h-pyrazole
5.5+br:1mg/l的5-chloro-3methyl-4-nitro-1h-pyrazole+0.1mg/l油菜素內酯
6.tris+ga:ph=8的tris-hcl+30mg/l赤霉素
7.sys+ga:0.02%的水楊酸+20mg/l赤霉素
8.ga:濃度40mg/l的赤霉素
9.br:0.3mg/l油菜素內酯
10.gaba+br:0.5mmol/l的γ-氨基丁酸+0.1mg/l油菜素內酯
11.yxl+aba+ptt:濃度150mg/l的乙烯利+10mg/l脫落酸+1g/l葡萄糖
分別用上述所配藥劑和自來水進行配制,每個處理加0.4‰吐溫-20作為展著劑。在采前30天和采前60天利用常規果園的噴施設備和方法對柑橘進行全樹噴藥處理。在果實成熟期進行人工取果,減少機械損傷。柑橘果實采摘后,在常溫下貯藏,調查油斑果發病數。如圖3所示,各處理對‘早紅’臍橙果實油斑病的發病率的隨著采后貯藏時間的延長而均增加,只有乙烯利、脫落酸、葡萄糖的組合配方處理的‘早紅’臍橙果實油斑病的發病率低,效果非常明顯。由圖3看出,乙烯利組合配方在采后7天和15天的發病率為0。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