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含氰烯菌酯和苯菌酮的殺菌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668662閱讀:518來源:國知局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業殺菌劑領域,具體的涉及一種含氰烯菌酯和苯菌酮的殺菌組合物及其用于防治小麥病害的應用。
背景技術
::氰烯菌酯(phenamacril),試驗號:js399-19,化學名稱為: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由江蘇省農藥研究所合成,是具有我國自主的知識產權的新型殺菌劑。該藥劑耐雨水沖刷,具有良好的內吸穿透性能及優異的保護和治療作用。氰烯菌酯對鐮刀菌屬的禾谷鐮刀菌、串珠鐮刀菌、尖孢鐮刀菌等均有很高的生物活性,適用于小麥赤霉病、水稻惡苗病和西瓜枯萎病等作物病害的有效防治。苯菌酮是巴斯夫公司開發的二苯酮類殺菌劑,主要用于防治子囊菌亞門的多種病害,尤其對農作物白粉病有特效,對各類白粉病有保護、治療、鏟除和抑制產孢的作用。小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谷類栽培作物,也是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谷類作物常常面臨赤霉病、白粉病等真菌病害的威脅。在世界谷類種植區均會發生這些病害,嚴重影響谷類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由于抗病育種受到基因資源庫的限制,目前化學防治仍是唯一有效的防控措施。隨著長期大量使用作用機理單一的選擇性殺菌劑,自然界的病原真菌群體中出現了抗藥性,使用效果逐年下降。發明人通過近30年的抗藥性監測,發現中國華東地區對多菌靈等苯并咪唑類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鐮刀菌已經形成優勢群體,常用的多菌靈、硫菌靈等苯并咪唑類殺菌劑基本喪失了對麥類赤霉病的防治價值。同時還因為抗藥性病菌產生脫氧雪腐鐮孢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毒素)的能力是敏感菌株的5倍以上,日益加重了中國麥類赤霉病的危害和食品安全的風險。農民為了減少產量損失,往往加倍使用多菌靈等殺菌劑,進一步加劇了抗藥性、農藥殘留、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don毒素,又稱嘔吐毒素,是鐮刀菌產生的次生代謝物質,是污染糧食的主要真菌毒素。近年來隨著鐮孢菌單族毒素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深入,鐮孢菌毒素及其衍生物形成過程中參與合成和調控的部分基因逐步清楚,目前發現與鐮孢菌單簇毒素的合成有關的基因至少有12~16個,包括編碼trichodiene合成酶(tri5)、p450單加氧酶(tri4,tri13)、15-o-乙酰基轉移酶(tri3)、轉錄因子(tri6,tri10)、毒素輸送泵(tri12)酯酶(tri8)、4-o-乙酰基轉移酶(tri7),還有幾個未知功能的編碼不同蛋白質的基因(tri9,tri14),另外4個基因(tri101,tri1,tri15和tri16)則不在該基因簇內。已知tri5基因編碼單端孢霉二烯合酶,催化tfpp合成單端孢霉二烯,是進入單族毒素生物合成途徑的第一步反應。tri5能引人關注不僅是因為它是第一個被克隆的單族毒素合成基因,而且在于它位于單族毒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中心位置。tri6編碼一個含有217個氨基酸的蛋白,該蛋白羧基端有3個鋅指結構區域,與tri5啟動子結合,主要功能是調節所有與單簇毒素生物合成有關的基因,是一個正調控因子,但在缺少tri6產物時存在可激活tri5進行低水平轉錄的其他因子。tri4編碼的蛋白由520個氨基酸組成,該蛋白中含有所有細胞色素p450中保守的氨基酸序列,可能在毒素合成過程中具有c-2、c-11、c-12、c-13等多功能加氧作用,它催化單端孢酶烯簇毒素合成過程中單端孢霉二烯的第一次加氧反應。tri12是編碼單族毒素輸出泵蛋白的基因,在毒素的生物合成中起輸出單族毒素的作用。tri101編碼3-o-乙?;D移酶催化形成c-3-乙酰化環,單獨位于一個新的基因位點,是鐮孢菌的一種自我保護基因,因為它的表達產物3-o-乙酰基轉移酶能將單族毒素轉化成乙?;牡投拘缘幕衔?,從而避免自身的中毒反應。不同鐮刀菌菌株產生毒素的種類和數量差別很大,而培養基組成、培養的溫度、ph值、菌種接種量等都對毒素的產生有一定的影響。張艷軍對小麥赤霉病菌don毒素的研究結果表明病粒中don毒素含量與病害發病程度不呈正相關,如在單位菌絲侵染劑量下,對多菌靈產生抗性的小麥赤霉病菌菌株產毒能力是敏感菌株的3-5倍。周明國研究團隊在研究鐮刀菌don毒素生物合成途徑及調控機制中,令人驚訝地發現井岡霉素在一定處理劑量下能調控小麥赤霉病菌don毒素生物合成早期途徑中的生物化學反應。小麥白粉病是小麥生產中廣泛發生的世界性病害,生產上主要采用化學農藥防治白粉病,目前主要依賴苯并咪唑類、三唑類、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然而,長期使用單一種類的殺菌劑會使病害產生不同程度的抗性,防治效果降低。目前,對于易產生抗性的病害的防治,主要辦法是開發與現有農藥品種無交互抗性的新農藥成分或已有農藥品種之間的復配,而前者由于所需的開發成本高、周期長,而且目前開發速度遠遠比不上抗藥性產生的速度。因此,對于作用機理不同的農藥品種進行混配時一種較佳的選擇,通過合理的復配,可以提高防效,減少有效成分用量,節約成本,延緩病原菌抗藥性的產生,進而能夠減輕甚至避免農藥對食物和環境的污染。本申請的發明人對氰烯菌酯和苯菌酮的配方篩選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將氰烯菌酯和苯菌酮進行復配在一定的范圍內既能同時防治小麥赤霉病及小麥白粉病,而且能顯著降低用藥用量,減少用藥次數,降低生產成本,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技術實現要素::一種含氰烯菌酯和苯菌酮的殺菌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殺菌組合物以氰烯菌酯和苯菌酮為有效成分,氰烯菌酯和苯菌酮的重量比為1-80:80-1,優選的重量比為1-40:40-1,更進一步優選為1-20:20-1,特別是1:10-10:1;氰烯菌酯和苯菌酮的累積量為所述組合物總重量的1%-85%,優選為20%-75%;組合物用于防治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等病害;組合物和農藥制劑上允許的常規助劑配制成農藥上允許的任意一種劑型,例如水分散粒劑、可濕性粉劑、懸浮劑、水乳劑、微乳劑等。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農藥組合物的有益效果為:(1)本發明的組合物復配后,兼具治療和保護作用,能同時防治小麥赤霉病和小麥白粉病,顯著降低了用藥用量,減少用藥次數,降低生產成本;(2)本發明的組合物中活性成分作用機理各不相同,在有效防治作物病害的同時,可以延緩病原菌抗藥性的產生,有利于延緩農藥活性成分的使用壽命;(3)本發明的組合物制備工藝簡單,適合實際生產中推廣應用。1、制劑實施例本發明用下列實施例進行說明,但不限制本發明的范圍。本發明所使用有效成分的原藥均為市購。實施例1、61%氰烯菌酯·苯菌酮可濕性粉劑(60:1)氰烯菌酯60%,苯菌酮1%,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木質素磺酸鈉7%,十二烷基苯磺酸鈣5%,硅藻土補足至100%。將氰烯菌酯、苯菌酮、潤濕分散劑、填料混合均勻,經氣流粉碎機粉碎后,攪拌30min既得。實施例2、45%氰烯菌酯·苯菌酮水分散粒劑(1:8)氰烯菌酯5%,苯菌酮40%,木質素磺酸鹽5%,十二烷基苯磺酸鈉5%,硫酸鈉10%,氯化銨3%,高嶺土補足至100%。將氰烯菌酯、苯菌酮、潤濕分散劑、崩解劑、填料混合均勻,經氣流粉碎機粉碎后,攪拌30min,經捏合,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機中進行造粒、干燥既得。實施例3、30%氰烯菌酯·苯菌酮懸浮劑(1:2)氰烯菌酯10%,苯菌酮2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7%,十二烷基苯磺酸鈣8%,黃原膠2%,乙二醇1%,水補足至100%。首先將氰烯菌酯、苯菌酮、乳化劑在磨球機中磨球2.5個小時,然后抽入剪切機中并加入防凍劑、增稠劑、水混合,經高速剪切混合均勻既得。實施例4、30%氰烯菌酯·苯菌酮水乳劑(2:1)氰烯菌酯20%,苯菌酮10%,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1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n-甲基吡咯烷酮15%,松節油8%,黃原膠1%,丙二醇1%,水補足至100%。將氰烯菌酯、苯菌酮、助劑、溶劑混合,溶解成均勻的油相;將部分水、防凍劑混合在一起成均勻的水相;在反應釜中高速攪拌的同時將油相加入水相,開啟剪切機進行高速剪切,并加入剩余的水補足,剪切約半小時既得。實施例5、45%氰烯菌酯·苯菌酮顆粒劑(8:1)氰烯菌酯40%,苯菌酮5%,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5%、木質素磺酸鈣3%,十二烷基磺酸鈉2%,拉開粉4%,膨潤土補足至100%。將氰烯菌酯、苯菌酮、助劑、填料混合均勻,粉碎,加水潤濕后充分攪拌均勻,再用螺桿擠壓造粒機造粒,干燥后過篩既得。實施例6、61%氰烯菌酯·苯菌酮微乳劑(1:60)氰烯菌酯1%,苯菌酮60%,n,n-二甲基甲酰胺7%,環己酮18%,乙二醇2%,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13%,農乳500#5%,硅酮類化合物0.5%,水補足至100%。將氰烯菌酯、苯菌酮溶解在溶劑中,加入表面活性劑,混合均勻制得油相。將水溶性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將油相加入水相中,邊加邊攪拌既得。2、室內活性測定為了防治農業生產上的小麥白粉病,我們以氰烯菌酯和苯菌酮進行了相互復配的增效研究,具體方法如下。試驗病菌為小麥白粉病菌(erysipegraminis)。將原藥配制成需要的試驗藥劑,試驗方法參考《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4部分:防治小麥白粉病試驗盆栽法》和《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6部分:混配的聯合作用測定》。單劑及各混配藥劑設置5個不同濃度梯度(在預備試驗的基礎上,抑菌率在5%~90%的范圍內按等比級數設定)。設空白對照,每處理5盆,每盆10株小麥苗,重復4次。用噴霧法將藥液均勻噴施于備用的小麥苗上,自然晾干。藥劑處理后24h,用孢子懸浮液噴霧接種,自然風干,然后移至恒溫室,在溫度為20~25℃,相對濕度為70%~90%的溫室。待空白對照病葉率達到80%以上時,分級調查各處理發病情況,每處理調查全部葉片。分級方法: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15%;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6%~25%;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6%~50%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0%以上。根據調查數據,計算各處理的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通過防效幾率值和系列濃度的對數值之間的線性回歸分析,求出各藥劑的ec50值。用孫云沛法計算混劑的共毒系數(ctc),以此來評價供試藥劑對病菌的活性。復配制劑的共毒系數(ctc)≥120表現為增效作用;ctc≤80表現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現為相加作用。測定結果見表1。表1本發明的組合物對小麥白粉病的聯合作用測定結果藥劑有效成分的配比ec50(mg/l)共毒系數氰烯菌酯——32.46——苯菌酮——1.24——氰烯菌酯:苯菌酮1:601.01125.12氰烯菌酯:苯菌酮1:80.98141.67氰烯菌酯:苯菌酮1:21.21151.42氰烯菌酯:苯菌酮2:12.56135.24氰烯菌酯:苯菌酮8:16.65128.54氰烯菌酯:苯菌酮60:118.70122.84聯合作用測定結果表明:氰烯菌酯與苯菌酮按表1的比例混用,對小麥白粉病有較高的活性,增效效果明顯,在1:2的比例時,增效效果最明顯,共毒系數達到了151.42。3、田間藥效試驗藥效試驗例1:氰烯菌酯與苯菌酮對小麥赤霉病及小麥白粉病的田間藥效試驗-新洋農場試驗時間和地點:2015年4-6月,江蘇新洋農場試驗材料:小麥,品種:淮麥33供試藥劑:實施例1-6,20%苯菌酮可濕性粉劑(對照藥劑1),25%氰烯菌酯懸浮劑(對照藥劑2),對照藥劑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施藥時間及施藥方法:小麥揚花初期施藥,3-5天后第二次施藥,每個小區20平方米,各處理重復3次。按照殺菌劑田間藥效試驗準則規定的相應方法,在乳熟期調查小麥赤霉病、白粉病發生情況,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及對毒素污染控制的效果,其結果列于表1中。毒素測定方法:在蠟熟期各處理5點取樣200麥穗,室內脫粒,烘干后隨機取樣30克麥粒粉碎。按goswami和kistler方法,取5克面粉置于離心管中,加入20ml的乙腈:水(84:16)提取液,渦旋機混勻后搖床上震蕩24小時,5000rpm離心10min,取上清2ml于eppendorf離心管中n氣吹干-20℃保藏。檢測時加入100μltms衍生化試劑(tmsi:tmcs=100:1),混勻10min后加入1ml超純水,震蕩分層后吸取上清液加到gc進樣瓶,用裝有電子捕獲監測器的氣相色譜(gc-ecd)進行毒素含量檢測。麥粒感染菌量測定方法:取用于毒素檢測的面粉2g置于50ml離心管中,加入20%ctab病菌dna抽提緩沖液,再加入50μl蛋白酶k和30μlrna酶,充分混勻,65℃孵化3小時后,10000rpm離心10min,20ml上清全部轉至50ml離心管中,再加入等體積苯酚:氯仿:異戊醇(25:24:1)劇烈震蕩,10000rpm離心5min,取上清10ml加入冷的1/10體積的3moll-1的醋酸鈉和2倍體積的無水乙醇,-20℃沉淀24小時,10000rpm離心10min,沉淀物用20ml70%的乙醇洗脫2次,晾干后加入500μlte溶液溶解,-20℃保存該dna模板。根據don合成關鍵基因tri5設計引物,采用實時定量pcr擴增樣品中的dna,并計算每克小麥樣品中tri5dna含量(μgdna/g小麥),計算組合物各處理對菌體毒素合成能力的抑制作用。結果見表2。表2、田間藥效試驗結果本發明防治小麥赤霉病和小麥白粉病的組合物增效作用田間篩選及試驗結果表明,氰烯菌酯和苯菌酮組合物在小麥揚花初期至灌漿期噴施,不僅能有效防治小麥赤霉病,而且能有效防治小麥白粉病,與單劑相比,防效顯著增加,與目前常用藥劑多菌靈相比,防效增加30%以上。氰烯菌酯和苯菌酮組合物防治小麥病害的同時,也能顯著降低谷物的don毒素污染水平,與單劑相比,don毒素抑制顯著增強,與對照藥劑多菌靈相比,可減少don含量90%以上,將毒素污染水平控制在1mgdon/kg谷物以下的安全水平。試驗過程中各藥劑均未見藥害產生,對作物生產安全。上述結果表明,本發明的組合物在小麥赤霉病和小麥白粉病的防控上均優于單劑及對照藥劑,能顯著提高防治效果,減少用藥次數,降低用藥量,對作物安全,don毒素污染水平也得到顯著降低,同時也能降低藥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延緩病害抗藥性的產生,對小麥病害的綠色全程綜合防控及農藥的協同、增效、減量使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第1頁12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州市| 保山市| 蓬溪县| 裕民县| 安阳市| 海口市| 荃湾区| 韶山市| 阳信县| 普陀区| 松江区| 嘉定区| 大关县| 专栏| 政和县| 土默特左旗| 陇西县| 永顺县| 南汇区| 康马县| 芮城县| 镇平县| 马公市| 沙洋县| 定西市| 浑源县| 宁安市| 临沂市| 壶关县| 津南区| 霍城县| 呼玛县| 泽州县| 淮南市| 宿松县| 饶河县| 错那县| 吉木萨尔县| 柘城县| 息烽县| 疏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