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林木種苗繁殖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貴州喀斯特地區鳳丹牡丹的苗木培育方法。
背景技術:
鳳丹牡丹,又名銅陵牡丹、銅陵鳳丹,屬江南品種群,耐高溫高濕,適宜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環境,其根皮有鎮痛、解熱、抗過敏、消炎、免疫等藥用。《中藥大辭典》明文記載:“安徽省銅陵鳳凰山所產丹皮質量最佳”,故稱鳳丹。2006年4月,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鳳丹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該品種植株較高大、直立,年生長量較大,一年生枝長可達50厘米。大型長葉,小葉13~15枚,長橢圓形至長卵狀披針形,全緣。花朵瓣性低,以單瓣型為主,少數花瓣略有增多,形成荷花型。
鳳丹牡丹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牡丹的根皮,也就是舉世聞名的珍貴中藥材——丹皮。丹皮,具有舒筋活血、清淤、清熱、涼血、抗菌消炎、鎮靜鎮痛、降血壓、抗痙攣、清熱化瘀等功效,還具有防腐功能,是名貴的中藥材。鳳丹牡丹皮的質量最好、功效最佳,根條粗直、皮厚、粉性足,香氣濃、斷面呈白色。
鳳丹牡丹所含的化學成份有芍藥甙、丹皮酚、丹皮甙、丹皮多糖、苯甲酸、甾醇、揮發油等多種物;其中丹皮酚含量的高低是檢驗丹皮品質優劣的主要指標,主要加工產品為丹皮酚,用來做抗心血管系統疾病的藥物,還可作為牙膏、香皂、花露水等日化產品添加劑,如食品防腐、衛生保健等方面大有市場潛力。
目前,應用丹皮已開發出了幾十個處方,同時,牡丹皮的藥用研究在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進展,其抗脈粥樣硬化、降血壓、降血糖、抗驚厥、保肝、利尿、抗菌消炎、心肌細胞保護,對血液流變性,對腦組織保護等作用已被實驗研究所證實,為牡丹皮的進一步開發提供了實驗依據。
牡丹花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目前,食牡丹花現象隨處可見已日漸成為一種時尚,并形成了許多配方,牡丹花做成牡丹飲料、牡丹花茶、牡丹花酒、牡丹醬及牡丹鮮花糕點,食用不僅有保健功能,而且可食用花香濃郁的花瓣。經過多年摸索,已制定出完善的配方和完備的工藝流程。目前牡丹鮮花月餅及牡丹醬已批量生產。
傳統的分株和扦插繁殖法,周期長,繁殖系數低,每年只能增殖1~3倍。采用組培快繁技術通常有利于解決其繁殖困難和種苗的不足,并在短期內提供大量種苗,以保護園林綠化植物的產業化發展,為豆瓣綠的有效保護、產業開發,優良品種的培育及種源基地培育建設提供技術支撐。貴州喀斯特地區由于土壤肥力不高、保水性較差,嚴重限制了鳳丹牡丹苗木的培育。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貴州喀斯特地區鳳丹牡丹的一種苗木培育方法,從而克服了貴州喀斯特地區由于土壤肥力不高、保水性差而限制鳳丹牡丹苗木培育的問題。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手段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一種貴州喀斯特地區鳳丹牡丹的苗木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整地,整地深度25~35cm,耕耙兩次后按長15~25m、寬1~1.2m、高25~35cm分廂著床,床間設置步道,用腐熟廄肥或者鈣鎂磷肥做基肥,按0.2~0.3kg/m2撒施,再用50%代森錳鋅0.13~0.15kg/m3、50%辛硫磷乳油0.08~0.1kg/m3、40%毒死蜱乳油0.1~0.13kg/m3噴灑土壤表面,整地耕耙均勻。
腐熟廄肥做基肥可為植物提供無機養分、有機養分和活性物質,可提高土壤養分的有效性,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力,改良土壤的ph。鈣鎂磷肥是一種多元素肥料,水溶液呈堿性,可改良酸性土壤,在培育大田育苗時作為底肥效果很好,使植物能夠緩慢吸收所需養分。由于喀斯特地區的土壤瘠薄、保水能力差,而鳳丹牡丹喜肥,要求土層深厚肥沃,透氣性好,因此以腐熟廄肥或鈣鎂磷肥作為基肥可以改良土壤以提高鳳丹牡丹的適生性。
代森錳鋅主要用于防治霜霉病、炭疽病、褐斑病等;辛硫磷乳油是常用的廣譜性有機磷殺蟲劑;毒死蜱乳油對多種咀嚼式和刺吸式口器害蟲均具有較好效果,代森錳鋅、辛硫磷乳油、毒死蜱乳油的配合使用可有效防治病蟲害,以提高鳳丹牡丹的培育質量。
s2:鳳丹牡丹種子的預處理,選擇相同大小規格的種子,先在0.1%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消毒0.5~1小時,再將消毒后的種子放入含有0.2mg/ml的赤霉素的40℃~55℃溫水中浸泡10~16小時后撈出,要求浸水期間2個小時換水一次,最后將種子放入室內待播。
赤霉素浸泡鳳丹牡丹種子可以打破種子休眠、促進種子迅速萌發,提高種子的活力,并在一段時間內能夠保持良好的生理效果和較好的外觀形態,使苗木出苗整齊。
s3:播種,當年3月底至4月初,種植花椒,行間距30~40cm,再于當年9月底至次年1月底,在每兩行花椒間開溝播種牡丹,溝深4~5cm,開溝后,種子撒于開好的播種溝,播種量150~250斤/畝,播種后覆蓋消毒的腐殖土1~2cm,然后在床面覆蓋3~4cm厚稻草,澆水使苗床濕潤,每隔1~1.5m留出排水溝。
花椒為貴州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的首選樹種,其萌蘗性強、耐寒、耐旱、抗病能力強、隱芽壽命長、耐強修剪。在當年的3月底至4月初栽培花椒,用于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可以有效改善貴州喀斯特地區土壤保水能力差的情況,可提高鳳丹牡丹的適生性;在當年9月底至次年1月底時為鳳丹牡丹最佳的播種季節,在床面上覆蓋厚稻草是為了蓄熵保水,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
s4:苗期管理,芽苗出土后立即揭去覆蓋物,每隔10~15天噴施0.1%的磷酸二氫鉀,薄肥勤施,加強病蟲害、及時除草等管護措施即可完成鳳丹牡丹的種苗培育過程,一年生苗木苗高可到10~15cm。
進一步,在s3步驟中,待花椒根系扎根于土壤內的深度達到10~15cm時,且出苗高度達到15~20cm以上時進行收割,收割時保留地面高度為5~8cm且需保留2~3片葉片,收割的幼苗用于覆蓋于牡丹根部附近的土壤上。
隨著花椒植株的生長,花椒會與牡丹產生營養競爭,待到花椒的根系扎根于土壤內的深度達到10~15cm時,花椒根系已足夠發到,可以完成保水的作用,因此,為了減少與牡丹的營養競爭,開始對花椒進行收割,收割時需要保留莖的高度為5~8cm且需保留2~3片葉片,目的是為了保證花椒的生活力,花椒葉片可以通過光合作用來合成有機物,為植物本身提供營養和能量,這樣花椒可以一直持續的完成保水作用;收割下來的葉片直接用于覆蓋在鳳丹牡丹根部上方的土壤上,這樣在降雨后可以有效的攔截水分,增加土壤的持水量,同時又可以減少土壤蒸散量,可以為鳳丹牡丹的生長提供良好的水分條件,此外,這部分葉片分解后可以含量增加腐殖質,提高營養土壤養分;由于貴州的氣候也比較濕潤,那么每隔1~1.5米留出排水溝,在雨水較多的時候可以避免水分過多,影響牡丹生長。
進一步,在s3步驟中,花椒種子在播種前需要進行預處理,將待處理的種子放入多于種子1~2倍的水中,攪拌后靜置20~30分鐘,除去上浮的秕子和雜質,將精選后的種子放入容器內,倒入2~3%的堿水溶液或洗衣粉水中浸泡10~24小時后,用手搓洗,除去種子表面油質,最后將種子撈出,用黃土按1:1的比例攪拌混合后攤于陰涼干燥處,待播。
進一步,在s3步驟中,花椒種子的播種密度為20~30公斤/畝,待苗高達到3~4cm時進行間苗,保留幼苗密度為0.2~0.3萬株/畝。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提供了適宜貴州喀斯特地區的鳳丹牡丹培育方法,可以有效克服喀斯特地區土壤肥力不高、保水能力差而限制鳳丹牡丹苗木培育的問題,該方法通過前期種植花椒,利用花椒根系的保水作用來改善土壤,為后期種植的鳳丹牡丹提供良好的土壤水肥狀況,提高了鳳丹牡丹的適生性,并增加產量。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一:
一種貴州喀斯特地區鳳丹牡丹的苗木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整地,整地深度25cm,耕耙兩次后按長15m、寬1m、高25cm分廂著床,床間設置步道,用腐熟廄肥或者鈣鎂磷肥做基肥,按0.225kg/m2撒施,再用50%代森錳鋅0.15kg/m3、50%辛硫磷乳油0.1kg/m3、40%毒死蜱乳油0.12kg/m3噴灑土壤表面,整地耕耙均勻。
s2:鳳丹牡丹種子預處理,選擇相同大小規格的種子,先在0.1%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消毒0.5小時,再將消毒后的種子放入含有0.2mg/ml的赤霉素的40℃溫水中浸泡10小時后撈出,要求浸水期間2個小時換水一次,最后將種子放入室內待播。
s3:播種,當年3月底至4月初,種植花椒,行間距30cm,播種密度為20公斤/畝,待苗高達到3cm時進行間苗,保留幼苗密度為0.2萬株/畝;花椒種子在播種前需要進行預處理,處理方法為:將待處理的種子放入多于種子1倍的水中,攪拌后靜置20分鐘,除去上浮的秕子和雜質,將精選后的種子放入容器內,倒入2%的堿水溶液或洗衣粉水中浸泡10小時后,用手搓洗,除去種子表面油質,最后將種子撈出,用黃土按1:1的比例攪拌混合后攤于陰涼干燥處,待播;
再于當年9月底至次年1月底,在每兩行花椒間開溝播種牡丹,溝深4cm,開溝后,種子撒于開好的播種溝,播種量150斤/畝,播種后覆蓋消毒的腐殖土1cm,然后在床面覆蓋3cm厚稻草,澆水使苗床濕潤,每隔1米留出排水溝;待花椒根系扎根于土壤內的深度達到10cm時,且出苗高度達到15cm以上時進行收割,收割時保留地面高度為5cm且需保留3片葉片,收割的幼苗用于覆蓋于牡丹根部附近的土壤上;此后每隔四個月進行一次收割,收割時仍保留地面高度為8cm且需保留3片葉片。
s4:苗期管理,芽苗出土后立即揭去覆蓋物,每隔10天噴施0.1%的磷酸二氫鉀,薄肥勤施,加強病蟲害、及時除草等管護措施即可完成鳳丹牡丹的種苗培育過程,一年生苗木苗高可到10cm。
實施例二:
一種貴州喀斯特地區鳳丹牡丹的苗木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整地,整地深度30cm,耕耙兩次后按長20m、寬1m、高30cm分廂著床,床間設置步道,用腐熟廄肥或者鈣鎂磷肥做基肥,按0.225kg/m2撒施,再用50%代森錳鋅0.15kg/m3、50%辛硫磷乳油0.1kg/m3、40%毒死蜱乳油0.12kg/m3噴灑土壤表面,整地耕耙均勻;
s2:牡丹種子預處理,選擇相同大小規格的種子,先在0.1%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消毒1小時,再將消毒后的種子放入含有0.2mg/ml的赤霉素的50℃溫水中浸泡15小時后撈出,要求浸水期間2個小時換水一次,最后將種子放入室內待播;
s3:播種,當年3月底至4月初,種植花椒,行間距35cm,播種密度為25公斤/畝,待苗高達到4cm時進行間苗,保留幼苗密度為0.3萬株/畝;花椒種子需要進行預處理,預處理方法為:將待處理的種子放入多于種子2倍的水中,攪拌后靜置30分鐘,除去上浮的秕子和雜質,將精選后的種子放入容器內,倒入3%的堿水溶液或洗衣粉水中浸泡15小時后,用手搓洗,除去種子表面油質,最后將種子撈出,用黃土按1:1的比例攪拌混合后攤于陰涼干燥處,待播;
再于當年9月底至次年1月底,在每兩行花椒間開溝播種牡丹,溝深5cm,開溝后,種子撒于開好的播種溝,播種量200斤/畝,播種后覆蓋消毒的腐殖土2cm,然后在床面覆蓋4cm厚稻草,澆水使苗床濕潤,每隔1.5米留出排水溝;待花椒根系扎根于土壤內的深度達到10cm時,且出苗高度達到15cm以上時進行收割,收割時保留地面高度為5cm且需保留3片葉片,收割的幼苗用于覆蓋于牡丹根部附近的土壤上。
s4:苗期管理,芽苗出土后立即揭去覆蓋物,每隔15天噴施0.1%的磷酸二氫鉀,薄肥勤施,加強病蟲害、及時除草等管護措施即可完成鳳丹牡丹的種苗培育過程,一年生苗木苗高可到10~15cm。
實施例三:
一種貴州喀斯特地區鳳丹牡丹的苗木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整地,整地深度35cm,耕耙兩次后按長25m、寬1.2m、高35cm分廂著床,床間設置步道,用腐熟廄肥或者鈣鎂磷肥做基肥,按0.225kg/m2撒施,再用50%代森錳鋅0.15kg/m3、50%辛硫磷乳油0.1kg/m3、40%毒死蜱乳油0.12kg/m3噴灑土壤表面,整地耕耙均勻;
s2:種子預處理,選擇相同大小規格的種子,先在0.1%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消毒1小時,再將消毒后的種子放入含有0.2mg/ml的赤霉素的55℃溫水中浸泡16小時后撈出,要求浸水期間2個小時換水一次,最后將種子放入室內待播;
s3:播種,當年3月底至4月初,種植花椒,行間距40cm,播種密度為30公斤/畝,待苗高達到4cm時進行間苗,保留幼苗密度為0.3萬株/畝;花椒種子需要進行預處理,預處理方法為:將待處理的種子放入多于種子2倍的水中,攪拌后靜置30分鐘,除去上浮的秕子和雜質,將精選后的種子放入容器內,倒入3%的堿水溶液或洗衣粉水中浸泡24小時后,用手搓洗,除去種子表面油質,最后將種子撈出,用黃土按1:1的比例攪拌混合后攤于陰涼干燥處,待播;
再于當年9月底至次年1月底,在每兩行花椒間開溝播種牡丹,溝深5cm,開溝后,種子撒于開好的播種溝,播種量250斤/畝,播種后覆蓋消毒的腐殖土2cm,然后在床面覆蓋4cm厚稻草,澆水使苗床濕潤,每隔1.5米留出排水溝;待花椒根系扎根于土壤內的深度達到15cm時,且出苗高度達到20cm以上時進行收割,收割時保留地面高度為8cm且需保留3片葉片,收割的幼苗用于覆蓋于牡丹根部附近的土壤上;此后每隔四個月進行一次收割,收割時仍保留地面高度為8cm且需保留3片葉片。
s4:苗期管理,芽苗出土后立即揭去覆蓋物,每隔15天噴施0.1%的磷酸二氫鉀,薄肥勤施,加強病蟲害、及時除草等管護措施即可完成鳳丹牡丹的種苗培育過程,一年生苗木苗高可到15cm。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