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水產養殖工程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陸基型貝類上升流養殖設備。
背景技術:
采用上升流設備養殖貝類苗種的模式在國外比較成熟,該方式相對于傳統的池塘吊養具有水流導向性強、養殖密度高、生長快、管理方便等優點。公開號為us006024050a的美國專利,公開了一種上升流養殖槽的設計,其養殖槽為倒棱臺形,導水管開孔向下,底部篩網下方設有相應的使水流均勻分布的分水器。該美國專利us006024050a容易出現貝類苗種向局部堆積,水流不均勻,苗種生長不整齊,需要經常的人為擾動使其重新均勻分布。公開號為cn104996332a的中國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高密度牡蠣培育設備,該設備可實現貝類養殖過程中上升流和下降流的切換。然而該發明存在與美國專利us006024050a類似的缺點,即流經養殖槽底部篩網的水流不均勻,導致貝類苗種容易出現局部堆積,增加了人為工作量。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培育養殖裝置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陸基型貝類上升流養殖設備。該陸基型貝類上升流養殖設備設置了水下的盤式旋轉布水器,以及利用該盤式旋轉布水器和改進的養殖槽結合而成的適用于陸基型貝類大規格苗種上升流培育的養殖槽體。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本發明包括水槽、養殖槽、盤式旋轉布水器、進水管、導水管、排水管及篩網,其中水槽內安裝有至少一個養殖槽,該養殖槽的底部設有能夠透水的篩網,所述水槽及養殖槽的側壁上均開孔,所述排水管的一端與該開孔相連、另一端位于所述水槽外部,所述導水管的一端與排水管插接、另一端穿過養殖槽位于養殖槽內;所述進水管位于水槽的底部,在每個所述養殖槽的下方均設有盤式旋轉布水器,該盤式旋轉布水器的下部與進水管相連通,上部為可旋轉的轉盤,所述轉盤上開設有出水孔,水流經所述進水管進入到盤式旋轉布水器,由所述出水孔噴出,所述轉盤在出水水流反作用力下自動旋轉,在所述養殖槽上的篩網的底部形成旋轉式上升流,上升的水流由所述導水管、排水管排出養殖槽,進入外部回水管路中;
其中:所述轉盤上的出水孔為偶數列,自轉盤的圓心沿徑向向外設置,其中一部分列的出水孔為斜向出水孔,另一部分列的出水孔為垂直出水孔,所述斜向出水孔的列與垂直出水孔的列相間設置,該斜向出水孔的開孔方向朝斜上方,垂直出水孔的開孔方向豎直向上;所述斜向出水孔的列中,各斜向出水孔的傾斜角度由圓心向外逐漸增加,每個所述斜向出水孔的中心軸均垂直于該斜向出水孔的中心與轉盤盤面中心的連線;所述斜向出水孔的列中,各斜向出水孔的傾斜角度自圓心向外由15°逐漸增加至35°;所述垂直出水孔的列中,垂直出水孔的數量為斜向出水孔列中斜向出水孔數量的1/2,且垂直出水孔列中的垂直出水孔只分布于靠近所述轉盤圓心的1/2轉盤半徑的圓周內;
所述盤式旋轉布水器包括轉盤、絲口變徑、轉軸、墊片、固定環、內絲連接帽及外絲連接管,該絲口變徑的上端與所述轉盤相連通,下端與所述轉軸的上端連接,該轉軸的下端穿過所述內絲連接帽及墊片,并連接有鎖定墊片及內絲連接帽的所述固定環,所述轉軸與墊片及內絲連接帽之間可相對轉動;所述外絲連接管的上端與內絲連接帽螺紋連接,下端與所述進水管相連通;所述轉盤為中空的矮圓柱形,下表面開有進水孔b,該進水孔b的孔壁與所述絲口變徑的上端螺紋連接,所述出水孔開設在轉盤的上表面;所述墊片包括自上而下設置的墊片a、墊片b及墊片c,該墊片a及墊片c為柔性橡膠或硅膠材質,所述墊片b夾在墊片a與墊片c之間,為表面光滑的剛性塑料材質;所述內絲連接帽與外絲連接管螺紋連接后,各墊片間疏松貼合;
所述養殖槽為多個時沿水槽長度方向并排布置,相鄰養殖槽之間的下部設有安裝在水槽內的隔水板,該隔水板的下端靠近所述進水管,上端高于所述養殖槽底部設置的篩網;每個所述隔水板的上方均設有安裝在水槽內、用于支撐養殖槽的橫梁;
所述導水管的上部均布有多個開口豎直朝上的進水孔a,各所述進水孔a的開孔總面積不小于導水管的徑向截面積,且不大于所述導水管徑向截面積的3/2,所述導水管的另一端安裝有管帽。
本發明的優點與積極效果為:
1.本發明采用盤式旋轉布水器對養殖槽進行供水,水流無死角,旋轉阻力小,對能夠分泌足絲或具有附著性的貝類具有間歇性攪動作用,避免了對設施的生物污損,有效解決了傳統上升流養殖設備上水不均勻和苗種局部堆積過厚導致的攝食不均、生長不齊的缺點。
2.本發明設計的盤式旋轉布水器有效解決了現有其他行業用旋轉噴頭在水中旋轉阻力大,破壞流場均勻性的缺點。
3.本發明所用的盤式旋轉布水器結構簡單,取材方便,構造成本低,有利于在水產養殖行業中推廣應用。
4.本發明盤式旋轉分水器依靠循環水泵動力自旋轉,無需外加電機葉輪等裝置,運行可靠性高,耐腐蝕性強,能耗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整體結構主視剖視圖;
圖2為本發明的整體結構俯視圖;
圖3為本發明的整體結構側視剖視圖;
圖4為本發明盤式旋轉布水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中轉盤的結構俯視圖;
圖6為圖5中的a—a剖視圖;
圖7為本發明盤式旋轉布水器轉軸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其中:1為水槽,2為養殖槽,3為盤式旋轉布水器,31為轉盤,311為出水孔,3111為斜向出水孔,3112為垂直出水孔,312為進水孔b,32為絲口變徑,33為轉軸,34為墊片a,35為墊片b,36為墊片c,37為固定環,38為內絲連接帽,39為外絲連接管,4為進水管,5為導水管,6為排水管,7為隔水板,8為篩網,9為橫梁,10為管帽,11為進水孔a。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述。
如圖1~3所示,本發明包括水槽1、養殖槽2、盤式旋轉布水器3、進水管4、導水管5、排水管6及篩網8,其中水槽1內安裝有至少一個養殖槽2,水槽1為長方體,養殖槽2為兩端均開口的圓筒狀,在養殖槽2的底部固定有能夠透水的篩網8;進水管4位于水槽1的底部,進水端由水槽1穿出。當養殖槽2為多個時沿水槽1長度方向并排布置,相鄰養殖槽2之間的下部設有安裝在水槽1內的隔水板7,該隔水板7為不透水的實心平板,隔水板7的下端靠近進水管4,上端高于養殖槽2底部設置的篩網8(本實施例隔水板7的上端高于養殖槽2底部篩網5cm以上),每個隔水板7的上方均設有安裝在水槽1內的橫梁9,用于支撐養殖槽2。
水槽1的側壁上開孔,開孔數量與養殖槽2的數量相等。每個開孔處向水槽1外均固接有排水管6,每個開孔處向水槽1內連接有導水管5。每個導水管5的一端與對應的排水管6插接固定、另一端由對應養殖槽2側壁上的開孔穿入養殖槽2內。每個導水管5的上部都均布有多個開口豎直朝上的進水孔a11(本實施例導水管5上由一端至另一端分布3~6個進水孔a11),各進水孔a11的開孔總面積不小于導水管5的徑向截面積,且不大于導水管5徑向截面積的3/2,導水管5的另一端安裝有管帽10。本發明的導水管5、排水管6均為pvc(聚氯乙烯)材質的直管,相對應的導水管5與排水管6的軸向中心線共線,且平行于水槽1的底面,并與進水管4的軸向中心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垂直。
如圖1~7所示,在每個養殖槽2的正下方均設有盤式旋轉布水器3,該盤式旋轉布水器3位于養殖槽2與進水管4之間。盤式旋轉布水器3包括轉盤31、絲口變徑32、轉軸33、墊片、固定環37、內絲連接帽38及外絲連接管39,除墊片外的其他部件均為pvc材質;轉盤31為中空的矮圓柱形,下表面的中間開有進水孔b312,該進水孔b312的孔壁具內絲(即內螺紋),與絲口變徑32的上端螺紋連接,在轉盤31的上表面排列有出水孔311。絲口變徑32的兩端為直徑不同的空心圓柱,中間為中空的錐臺,上端具有外絲(外螺紋)。轉軸33為一段pvc管,上端與絲口變徑32的下端通過膠粘連接固定,轉軸33的下端自上而下依次穿過內絲連接帽38、墊片及固定環37,其中內絲連接帽38和墊片可在轉軸33上轉動,固定環37膠粘在轉軸33的下端,鎖定墊片及內絲連接帽38。外絲連接管39的上端與內絲連接帽38螺紋連接,下端與進水管4通過三通連接。墊片包括自上而下設置的墊片a34、墊片b35及墊片c36,該墊片a34及墊片c36為柔性橡膠或硅膠材質,墊片b35夾在墊片a34與墊片c36之間,為表面光滑的剛性塑料材質;在內絲連接帽38與外絲連接管39螺紋連接后,各墊片間疏松貼合,轉軸33可自由轉動。
轉盤31上的出水孔311為偶數列,自轉盤31的圓心沿徑向向外設置,其中一部分列的出水孔311為斜向出水孔3111,另一部分列的出水孔311為垂直出水孔3112,斜向出水孔3111的列與垂直出水孔3112的列相間設置。本發明在轉盤31的上表面分布了自圓心向外的六列出水孔311,相間的三列斜向出水孔3111的開孔方向朝斜上方,且各斜向出水孔3111的傾斜角度(即斜向出水孔3111中心軸豎直方向之間的夾角)呈15°~35°不等的夾角,夾角由圓心向外自圓心向外由15°逐漸增加至35°;每個斜向出水孔3111的中心軸均垂直于該斜向出水孔3111的中心與轉盤31盤面中心的連線。相間的另外三列垂直出水孔3112的開孔方向豎直向上,且垂直出水孔3112的列中,垂直出水孔3112的數量為斜向出水孔3111列中斜向出水孔3111數量的1/2,垂直出水孔3112列中的垂直出水孔3112只分布于靠近轉盤31圓心的1/2轉盤半徑的圓周內。轉盤31的外圓周面上也可根據轉速需要設置促進或減緩旋轉作用力的開孔。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為:
設備運行時,經進水管4進入盤式旋轉布水器3的水,依次流經外絲連接管39、轉軸33、絲口變徑32,進入到轉盤31中,再由轉盤31上表面分布排列的出水孔311噴出。轉盤31在出水水流的反作用力下自動旋轉,在養殖槽2的篩網8底部形成旋轉式上升流,上升的水流經安裝在養殖槽2內部的導水管5上的各進水孔a11流入導水管5中,再經排水管6排出養殖槽2,進入外部回水管路中。
本發明為貝類苗種培育過程中稚貝培育階段實現集約化、高密度培育,便捷化管理,并降低能源消耗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解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