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蚯蚓養殖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以木薯污泥為原料養殖蚓蚯蚓的技術。
背景技術:
在全國、全省各地、各級政府積極提倡環境保護,大力支持綠色有機生態農業發展,而廣西缺少生產生活垃圾生態處理手段的背景下提出的專利申請。項目具有現實意義,首先蚯蚓的生態養殖對環境保護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其次,可以調整農業產業化結構,延長產業鏈。最后,可以帶動農業從傳統的低效農業轉向較高技術含量的高效型農業當中來,以環境保護為中心的環保農業體系,最終達到促進環保建設、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帶領農民增產增收的目的。
蚯蚓可作為水產飼料、食藥品原料及垂釣用品,如數千年來地龍屬于一種常用中藥材,也可作為家禽家畜等經濟型動物的肉類飼料。蚯蚓糞可作為果蔬花卉的有機肥料,也可作為板結土壤改良材料,可提高膨松度、保水固肥;技術方案中既根除了木薯污泥的污染、減少公司處理廢料的投入,又提高了產品附加值,還實現了清潔生產和零排放。
廣西的木薯種植與加工占全國的60%以上。在木薯加工過程中,淀粉車間和酒精車間每天產生大量的淀粉廢水和酒精廢醪液。淀粉廢水和酒精廢醪液通過厭氧發酵系統產生沼氣的同時累積了大量的污泥濃縮液,這些污泥濃縮液經過添加絮凝劑后壓濾形成污泥,這些污泥就是工廠的固體廢棄物,污泥的數量非常巨大。例如,某廠每天產生這種木薯污泥200噸。這種污泥的含水量一般為90%左右,有機質含量高達40%,顏色發黑,粘性很大,含有大量的甲烷桿菌,ph值為4左右。具有這種物化性質的木薯污泥很難直接使用,利用價值不高,所以生產單位必須對木薯污泥進行處置。目前的方法是填埋,生產單位雇傭大型卡車拉到指定地點填埋,甚至是露天放置。此種方式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產生了巨額的運輸費和人工處理費用。特別是,木薯污泥在雨水的沖刷下,流動到周圍地區,形成了嚴重的污染,破壞了生態,受到當地居民的抵抗。處置大量的木薯污泥,每年浪費大量的資金,因此給生產單位帶來了極大的經濟負擔。據不完全統計,該公司每年不得不浪費650余萬元在污泥的處理上,這些資金的投入如無底洞,嚴重影響了生產單位的經營收入與經濟增長。
技術方案中考慮將大規模蚯蚓養殖和木薯污泥無害化處理結合起來實施,一舉兩得,大大降低二者的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大規模養殖經濟型蚯蚓技術,為了達到此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主要包括如下養殖流程:
流程一:平整土地一塊,面積根據處理木薯污泥的總量而定,要求三通一平,設圍欄防天敵。
流程二:架設農用大棚,棚寬8米,頂高6米,長不限,可以升降,小型鏟車可入內操作,并安裝內外噴淋,用于調整溫度和濕度。
流程三:設置原輔料場,功能分區,輪流堆放。
流程四:木薯污泥預處理后堆壟發酵,轉化成蚯蚓餌料。
流程五:棚內鋪2條壟的蚯蚓基料,壟寬1米,高0.1米,長40米;壟間距3米。
流程六:安裝土壤濕度、土壤溫度、土壤ph值、土壤含氧量、空氣溫度和空氣濕度共6個專用探頭,優化養殖參數。
流程七:投放5月齡的大平二號蚯蚓做種苗,每米均投10斤,蚯蚓鉆入基料后頭3天不喂食。
流程八:當基料完全糞化,開始上投木薯污泥餌料,品形垛堆間距10厘米,餌料顆粒直徑不超過3厘米;喂料量以2天吃完為宜;待新添餌料糞化完全,再添加新料,如此反復。
流程九:加料時采用自動加料機,用鏟車把污泥放到三輪車上的加料斗里,三輪車行走在兩壟間,污泥經過泵壓同時分流到兩條斜臂里,流到終端出口處被旋轉刀切成薄片,均勻散落在壟面上。
流程十:當壟面蚯蚓糞厚度達到2厘米時,把蚯蚓糞側刮后再喂新餌料;側刮的蚯蚓糞如有蚯蚓蛋則創造孵化的條件,濕度稍低10%,其他條件與蚯蚓養殖一樣;
流程十一:日常管理中,溫度控制在15℃~30℃之間,溫度偏低時壟席加蓋草簾,偏高時開外噴淋;開啟內噴淋控制濕度在50%~70%之間;ph值控制在中性,當ph值小于6時,松料床,并加喂堿性飼料,當ph值大于8時,松料床,噴灑弱酸溶液。
流程十二:采用斷代方式養殖,一般45天為一個周期,分離的成蚓轉至新壟,剩余的蚯蚓蛋待孵化,如此循環;當蚯蚓密度達到每立方米4萬條時,或者每條蚯蚓重量達到0.5克左右時就可以采收,采收時采用驅光法分離;此種方式養殖的蚯蚓每年每畝達5噸以上,蚯蚓糞每年每畝75噸以上。
流程十三:采收后的蚯蚓和蚯蚓糞經檢測符合國家標準后即可供應市場,蚯蚓作為生物飼料的原料,蚯蚓糞作為生物有機肥的原料。
從上述可知,本發明具有規模化養殖,兼顧無害化處理木薯污泥的好處。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共公開兩個實施例,分別闡述如下:
一、實施例一
本實施例主要包括如下養殖流程:
流程一:平整土地一塊15畝,每年處理2000噸的木薯污泥,主體用地要求平整、三通一平、向陽背風、道路能承載40噸位的大型卡車,兩月一次,設圍欄防天敵。
流程二:架設農用大棚10.5畝,平分3個棚區,每個棚區有9個單棚,單棚寬6米,頂高4米,長不限,可以升降,小型鏟車可入內操作,并安裝內外噴淋,用于調整溫度和濕度。開設排水溝,周邊大水溝,棚間小水溝。
流程三:設置原輔料場4.5畝,功能分3區,分別堆放原料、發酵料、蚯蚓糞。
流程四:木薯污泥預處理后堆壟發酵,轉化成蚯蚓餌料。
流程五:棚內鋪2條壟的蚯蚓基料,壟寬1米,高0.1米,長40米;壟間距3米。
流程六:安裝土壤濕度、土壤溫度、土壤ph值、土壤含氧量、空氣溫度和空氣濕度共6個專用探頭,優化養殖參數,按蚯蚓個體的發育階段而給予不同的養殖管理。
流程七:投放5月齡的大平二號蚯蚓做種苗,每米均投10斤,蚯蚓鉆入基料后頭3天不喂食。通過種蚓的不斷更新和養殖床的周期輪換,不僅保證了種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長期養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種群自然衰退。種蚓宜每三四月更新一次。
流程八:當基料完全糞化,開始上投木薯污泥餌料,品形垛堆間距10厘米,餌料顆粒直徑不超過3厘米;喂料量以2天吃完為宜;待新添餌料糞化完全,再添加新料,如此反復。每次給料厚度為10厘米至20厘米,始終保持餌料新鮮透氣。
流程九:每天完成5噸的污泥加料。加料時采用自動加料機,用鏟車把污泥放到三輪車上的加料斗里,三輪車行走在兩壟間,污泥經過泵壓同時分流到兩條斜臂里,流到終端出口處被旋轉刀切成薄片,均勻散落在壟面上。
流程十:當壟面蚯蚓糞厚度達到2厘米時,把蚯蚓糞側刮后再喂新餌料;側刮的蚯蚓糞如有蚯蚓蛋則創造孵化的條件,濕度稍低10%,其他條件與蚯蚓養殖一樣;孵化床厚度以10厘米至15厘米為宜,孵化床要保持細碎和濕潤,每平方米可孵蚓繭5萬至6萬個,孵化基每月用鐵叉松動一兩次,以便通氣,利于幼蚓成活。
流程十一:日常管理中,溫度控制在15℃~30℃之間,溫度偏低時壟席加蓋草簾,偏高時開外噴淋;開啟內噴淋控制濕度在50%~70%之間;ph值控制在中性,當ph值小于6時,松料床,并加喂堿性飼料,當ph值大于8時,松料床,噴灑弱酸溶液。
流程十二:采用斷代方式養殖,一般45天為一個周期,分離的成蚓轉至新壟,剩余的蚯蚓蛋待孵化,如此循環;當蚯蚓密度達到每立方米4萬條時,或者每條蚯蚓重量達到0.5克左右時就可以采收,采收時采用驅光法分離;此種方式養殖的蚯蚓每年每畝達5噸以上,蚯蚓糞每年每畝75噸以上。
流程十三:采收后的蚯蚓和蚯蚓糞經檢測符合國家標準后即可供應市場,蚯蚓作為生物飼料的原料,蚯蚓糞作為生物有機肥的原料。
二、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主要包括如下養殖流程:
流程一:平整土地一塊45畝,每年處理10000噸的木薯污泥,主體用地要求平整、三通一平、向陽背風、道路能承載40噸位的大型卡車,兩月一次,設圍欄防天敵。
流程二:不架設農用大棚,平分3個區各15畝,每個棚區有多個單棚,單棚寬8米,長不限;大型鏟車可操作;開設排水溝,周邊大水溝,區間小水溝。各區輪流堆放原料、發酵料、蚯蚓糞。
流程三:木薯污泥在原料區預處理后堆壟發酵;壟寬2米,高1.5米,長40米,壟間距3米;轉化成蚯蚓餌料。
流程四:在蚯蚓的成熟餌料里安裝土壤濕度、土壤溫度、土壤ph值、土壤含氧量、空氣溫度和空氣濕度共6個專用探頭,優化養殖參數,按蚯蚓個體的發育階段而給予不同的養殖管理。
流程五:一次性投放5月齡的大平二號蚯蚓做種苗,每立方米均投20斤,蚯蚓在48小時內不逃逸、不扭曲、不死亡即可,頭3天不喂食餌料。通過種蚓的不斷更新和養殖床的周期輪換,不僅保證了種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長期養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種群自然衰退。種蚓宜每三四月更新一次。
流程六:在日常管理中,溫度控制在15℃~30℃之間,溫度偏低時壟席加蓋草簾,偏高時開外噴淋;開啟內噴淋控制濕度在50%~70%之間;ph值控制在中性,當ph值小于6時,松料床,并加喂堿性飼料,當ph值大于8時,松料床,噴灑弱酸溶液。
流程七:一般45天為一個生長周期,當壟面完全糞化后,或檢查蚯蚓密度達到每立方米6萬條時,或者每條蚯蚓重量達到0.5克左右時就可以采收,采收時采用驅光法分離;此種方式養殖的蚯蚓每年每畝達4噸以上,蚯蚓糞每年每畝72噸以上。分離時采用驅光法處理,分離出蚯蚓與蚯蚓糞。
流程八:蚯蚓糞如有蚯蚓蛋則創造孵化的條件,濕度稍低10%,其他條件與蚯蚓養殖一樣;孵化床厚度以10厘米至15厘米為宜,孵化床要保持細碎和濕潤,每平方米可孵蚓繭5萬至6萬個,孵化床每月用鐵叉松動一兩次,以便通氣,利于幼蚓成活。
流程九:產品蚯蚓則打包供應市場,打包時注意使用合適的載體,考慮蚯蚓的生理生態,注意降溫和通風,不能夠在運輸途中出現蚯蚓死亡。
流程十:本技術方案首先利用木薯污泥養殖蚯蚓加工生產有機肥料和高蛋白飼料,再將養殖蚯蚓生產的有機肥料和高蛋白飼料用來種植綠色、有機蔬菜和養殖豬、雞、鴨及水產品。養殖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糞便一方面可用于生產沼氣和水產養殖的水質調節,另一方面可用于調節蚯蚓飼料的酸堿度,提高蚯蚓的產量和質量。沼氣可以為雞、豬等的養殖提供所需的能源,而沼渣則是蔬菜種植的優質有機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