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食用菌種植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猴頭菇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猴頭菇,又名刺猬菌、花菜菌,是聞名中外的食藥兼用真菌,由于其營養價值高,素有“山珍”的美譽。據《本草綱目》記載,猴頭菇性平、味甘,有利五臟、助消化之功能。近期醫學研究也證明,猴頭菇含有多糖、寡糖、多肽、甾醇、菇類、酚類、腺苷等多種活性物質,具有抗氧化、抗腫瘤、降血糖、降膽固醇、滋補、保肝、健胃、增強機體免疫力等養生保健作用。隨著猴頭菇的食、藥用價值逐漸被人們認識,猴頭的市場發展前景越來越廣闊,但由于各種栽培技術因素,近年來,猴頭菇未見有較大規模的生產。
猴頭菇菌絲細弱,抗雜菌、抗逆性較差,菌種質量及接種操作對猴頭菇菌棒成功率、猴頭菇的商品性影響很大。傳統方法制作的猴頭菇菌種,接種時受人為和菌袋擠壓,容易造成菌絲損傷,影響菌絲恢復,降低菌種成活率。猴頭菇菌絲生長慢,但菌齡時間短,通常菌絲未長滿甚至剛長20d左右就會出菇,因此,傳統方法制作的菌種會出現前端菌種老化出菇,而底部菌種不成熟的現象。由于猴頭菇菌絲生長慢,菌棒必需多點接種。傳統栽培猴頭菇通常采用兩頭接種或打孔接種。兩頭接種時,要在袋口兩端套無棉蓋頸圈或兩端扎繩子;打孔接種,一般需要3~4個人一起操作(打孔、接種、貼膠布封口、擺包),接種時消毒和操作必需嚴密,這兩種方法,接種操作麻煩,速度慢,需勞動力較多。采用傳統制種方法生產的猴頭菇及接種方式,生產菌棒時,出現污染率高,勞動力成本高,加上出菇環境條件要求高,造成生物轉化率低,降低了生產的經濟效益,嚴重影響猴頭菇的模化生產。
公開于該背景技術部分的信息僅僅旨在增加對本發明的總體背景的理解,而不應當被視為承認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該信息構成已為本領域一般技術人員所公知的現有技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中的問題,發明一種猴頭菇栽培方法,旨在得到一種能夠提高菌種質量,降低生產力需要、簡化工序、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商品性的猴頭菇栽培方式。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猴頭菇栽培方法,包含以下操作步驟:
(1)制種培養料配方:取制種原料,將各原料混合均勻,并調節混合后的原料水分為60~65%、ph=5.5~6.0,塑料釘與配好的原料充分混合,然后通過踩壓將原料填入塑料釘中,將多余的原料篩出,裝袋,滅菌,即得塑料釘培養基;
(2)菌釘種接種培養:滅菌后的塑料釘培養基在接種室冷卻至28℃以下即可接種,接種量為菌種能鋪滿袋口料面為止,培養,待生長出來的菌絲完全吃透塑料釘中的原料時即得菌釘種;
(3)猴頭菇栽培菌袋的制作與滅菌:取菌袋原料,按照常規的猴頭菇栽培生產猴頭菇菌袋,培養料裝塑料袋,即得菌袋,裝袋松緊度適宜,菌袋要及時滅菌;
(4)猴頭菇菌棒的接種:滅菌后的菌袋冷卻到28℃以下即可接種,在無菌條件下操作,接種時,將菌袋橫放進行接種,接種時,用力將步驟(2)所得菌釘種按進菌袋中,直至菌釘種的釘帽緊貼袋壁,即得菌棒;
(5)猴頭菇菌絲的培養:接完種后,菌棒就地擺放或放到其他培養室中培養;
(6)猴頭菇菌棒的出菇管理:培養25天左右或者當少部分菌棒接種處出現猴頭菇原基時,進行出菇管理,即可將菌棒搬到出菇棚(房)進行出菇;
(7)出菇期間環境條件調控:
濕度調控,室內空氣濕度保持在85~90%,不能低于70%或高于95%,如濕度低于70%子實體生長緩慢,顏色發黃,干縮;濕度長期高于95%,易滋生雜菌和病害,引起菇體發霉腐爛,噴水必須結合通風,使空氣新鮮,子實體茁壯生長;
溫度調控,出菇期間,出菇房溫度應保持在15~22℃;
(8)采收:猴頭菇的最佳采收期為子實體成熟中期,菌刺長度1.0cm左右,孢子還未散發,此時質地堅實、苦味少、品質高,采收方法:手握子實體根部,先扭動再輕輕拔出,也可用利刀割采。
優選的是,步驟(1)所述的塑料釘制種前用清水浸泡塑料釘0.5~1小時;所述的制種原料按照質量百分比為雜木屑76.9%、麥麩20%、磷酸二氫鉀0.1%、黃沙糖1%、過磷酸鈣1%、輕質碳酸鈣1%。
優選的是,步驟(1)中用15cm×26~28cm×0.05cm菌種袋裝袋,保持溫度為126℃、壓力為0.14mpa高壓滅菌2.5小時。
優選的是,步驟(2)中菌種培養溫度25~28℃,空氣濕度65%,室內空氣保持新鮮,菌種經過30d培養,待生長出來的菌絲完全吃透塑料釘中的原料時即得菌釘種。
優選的是,步驟(3)中所述的菌袋原料按質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組分:生物質材料50.9%、棉子殼27%、麩皮17%、玉米粉3%、石膏1%、過磷酸鈣1%和磷酸二氫鉀0.1%,生產猴頭菇菌袋,所得菌袋含水量65%、ph在6.0左右;所述的塑料袋規格寬×長×厚為17cm×33~38cm×0.04~0.05cm或13×50cm×0.04~0.05cm的常壓聚乙烯或高壓聚丙烯袋。
優選的是,所述的生物質材料為桑枝、甘蔗渣或雜木屑中的一種。
優選的是,步驟(3)中所述的滅菌為常壓滅菌,溫度升到100℃時后保持10~12小時或者在126℃、0.14mpa下高壓滅菌保持2.5小時。
優選的是,步驟(4)中接種密度為每7~8cm接1顆菌釘。
優選的是,步驟(5)中所述的培養室相對濕度65%以下,通風良好,室內溫度保持25~28℃,黑暗或有較弱的散射光;培養4~6d后檢查菌種萌發情況,不萌發的要及時補接種,接種10d后檢查污染,發現污染及時清理。
優選的是,步驟(6)中所述菌棒的出菇管理即拔掉接種口的菌釘,保持溫度25℃左右,讓接種口的菌絲恢復3~5天后,再搬到出菇棚(房)出菇。
優選的是,步驟(7)中所述的環境條件調控還包括:
通風調控,出菇期間子實體對二氧化碳特別敏感,此時要求菇房通風良好,保持空氣新鮮,但不能讓冷風直接吹到子實體上;
光照調控,菇房保持七分陰三分陽的散射光利于猴頭菇子實體的發育。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利用塑料菌釘種栽培猴頭菇的方法,縮短猴頭菇菌種的菌齡,提高菌種質量;創新袋栽猴頭菇的栽培工藝,加快接種速度,節約人工,縮短猴頭菇菌柄,提高產品商品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但應當理解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受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
實施例1
一種猴頭菇栽培方法,包含以下操作步驟:
(1)制種培養料配方:制種前用清水浸泡塑料釘0.5小時,備用;按照質量百分比取以下原料,雜木屑76.9%、麥麩20%、磷酸二氫鉀0.1%、黃沙糖1%、過磷酸鈣1%、輕質碳酸鈣1%;將各原料混合均勻,然后調節混合后的原料水分為60%、ph=5.5,將浸泡后備用的塑料釘與配好的原料充分混合,并通過踩壓將原料填入菌釘孔隙,然后將多余的原料篩出,用15cm×26cm×0.05cm菌種袋裝袋,保持溫度為126℃、壓力為0.14mpa高壓滅菌2.5小時,即得塑料釘培養基;
(2)菌釘種接種培養:滅菌后的塑料釘培養基在接種室冷卻至28℃以下即可接種,接種量為菌種能鋪滿袋口料面為止,菌種培養條件:溫度25~28℃,空氣濕度65%,室內空氣保持新鮮,菌種經過30天左右培養,菌絲完全吃透塑料釘縫隙中的培養料時即為的培養好的菌釘種;
(3)猴頭菇栽培菌袋的制作與滅菌:按質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組分:桑枝50.9%、棉子殼27%、麩皮17%、玉米粉3%、石膏1%、過磷酸鈣1%和磷酸二氫鉀0.1%,按照常規的猴頭菇栽培方法生產猴頭菇菌袋,菌袋含水量65%、ph在6.0左右,塑料袋規格寬×長×厚為17cm×33cm×0.04cm的常壓聚乙烯袋,培養料裝塑料袋松緊度適宜,即得菌袋,菌袋要及時滅菌,常壓滅菌,溫度升到100℃時后保持10小時;
(4)猴頭菇菌棒的接種:滅菌后的菌袋冷卻到28℃以下即可接種,在無菌條件下操作,接種時,將菌袋橫放進行接種,每7~8cm接1顆菌釘,接種時,用力將菌釘按進菌袋中,直至菌釘種的釘帽緊貼袋壁,即得菌棒;
(5)猴頭菇菌絲的培養:接完種后,菌棒就地擺放或放到其他培養室培養,培養室要求空氣干燥,相對濕度65%以下,通風良好,室內溫度保持25~28℃,黑暗或有較弱的散射光,接種4~6d后檢查菌種萌發情況,不萌發的要及時補接種,接種10d后檢查污染,發現污染及時清理;
(6)猴頭菇菌棒的出菇管理:菌絲培養25天左右或者當少部分菌棒接種處出現猴頭菇原基時,進行出菇管理,即拔掉接種口的菌釘,保持溫度25℃左右,讓接種口的菌絲恢復3~5天后,即可將菌棒搬到出菇棚(房)進行出菇;
(7)出菇期間環境條件調控:
濕度調控,室內空氣濕度保持在85~90%,不能低于70%或高于95%,如濕度低于70%子實體生長緩慢,顏色發黃,干縮;濕度長期高于95%,易滋生雜菌和病害,引起菇體發霉腐爛,噴水必須結合通風,使空氣新鮮,子實體茁壯生長;
溫度調控,出菇期間,出菇房溫度應保持在15~22℃;
通風調控,出菇期間子實體對二氧化碳特別敏感,此時要求菇房通風良好,保持空氣新鮮,但不能讓冷風直接吹到子實體上;
光照調控,菇房保持七分陰三分陽的散射光利于猴頭菇子實體的發育;
(8)采收:猴頭菇的最佳采收期為子實體成熟中期,菌刺長度1.0cm左右,孢子還未散發,此時質地堅實、苦味少、品質高,采收方法:手握子實體根部,先扭動再輕輕拔出,也可用利刀割采。
實施例2
一種猴頭菇栽培方法,包含以下操作步驟:
(1)制種培養料配方:制種前用清水浸泡塑料釘1小時,備用;按照質量百分比取以下原料,雜木屑76.9%、麥麩20%、磷酸二氫鉀0.1%、黃沙糖1%、過磷酸鈣1%、輕質碳酸鈣1%;將各原料混合均勻,然后調節混合后的原料水分為65%、ph=6.0,將浸泡后備用的塑料釘與配好的原料充分混合,并通過踩壓將原料填入菌釘孔隙,然后將多余的原料篩出,用15cm×28cm×0.05cm菌種袋裝袋,保持溫度為126℃、壓力為0.14mpa高壓滅菌2.5小時,即得塑料釘培養基;
(2)菌釘種接種培養:滅菌后的塑料釘培養基在接種室冷卻至28℃以下即可接種,接種量為菌種能鋪滿袋口料面為止,菌種培養條件:溫度25~28℃,空氣濕度65%,室內空氣保持新鮮,菌種經過30天左右培養,菌絲完全吃透塑料釘縫隙中的培養料時即為的培養好的菌釘種;
(3)猴頭菇栽培菌袋的制作與滅菌:按質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組分:甘蔗渣50.9%、棉子殼27%、麩皮17%、玉米粉3%、石膏1%、過磷酸鈣1%和磷酸二氫鉀0.1%,按照常規的猴頭菇栽生產猴頭菇菌袋,菌袋含水量65%、ph在6.0左右,塑料袋規格寬×長×厚為13×50cm×0.05cm的高壓聚丙烯袋,培養料裝塑料袋松緊度適宜,即得菌袋,菌袋要及時滅菌,在126℃、0.14mpa下高壓滅菌2.5小時;
(4)猴頭菇菌棒的接種:滅菌后的菌袋冷卻到28℃以下即可接種,在無菌條件下操作,接種時,將菌袋橫放進行接種,每7~8cm接1顆菌釘,接種時,用力將菌釘按進菌袋中,直至菌釘種的釘帽緊貼袋壁,即得菌棒;
(5)猴頭菇菌絲的培養:接完種后,菌棒就地擺放或放到其他培養室培養,培養室要求空氣干燥,相對濕度65%以下,通風良好,室內溫度保持25~28℃,黑暗或有較弱的散射光,接種4~6d后檢查菌種萌發情況,不萌發的要及時補接種,接種10d后檢查污染,發現污染及時清理;
(6)猴頭菇菌棒的出菇管理:菌絲培養25天左右或者當少部分菌棒接種處出現猴頭菇原基時,進行出菇管理,即拔掉接種口的菌釘,保持溫度25℃左右,讓接種口的菌絲恢復3~5天后,即可將菌棒搬到出菇棚(房)進行出菇;
(7)出菇期間環境條件調控:
濕度調控,室內空氣濕度保持在85~90%,不能低于70%或高于95%,如濕度低于70%子實體生長緩慢,顏色發黃,干縮;濕度長期高于95%,易滋生雜菌和病害,引起菇體發霉腐爛,噴水必須結合通風,使空氣新鮮,子實體茁壯生長;
溫度調控,出菇期間,出菇房溫度應保持在15~22℃;
通風調控,出菇期間子實體對二氧化碳特別敏感,此時要求菇房通風良好,保持空氣新鮮,但不能讓冷風直接吹到子實體上;
光照調控,菇房保持七分陰三分陽的散射光利于猴頭菇子實體的發育;
(8)采收:猴頭菇的最佳采收期為子實體成熟中期,菌刺長度1.0cm左右,孢子還未散發,此時質地堅實、苦味少、品質高,采收方法:手握子實體根部,先扭動再輕輕拔出,也可用利刀割采。
實施例3
一種猴頭菇栽培方法,包含以下操作步驟:
(1)制種培養料配方:制種前用清水浸泡塑料釘0.7小時,備用;按照質量百分比取以下原料,雜木屑76.9%、麥麩20%、磷酸二氫鉀0.1%、黃沙糖1%、過磷酸鈣1%、輕質碳酸鈣1%;將各原料混合均勻,然后調節混合后的原料水分為63%、ph=5.7,將浸泡后備用的塑料釘與配好的原料充分混合,并通過踩壓將原料填入菌釘孔隙,然后將多余的原料篩出,用15cm×27cm×0.05cm菌種袋裝袋,保持溫度為126℃、壓力為0.14mpa高壓滅菌2.5小時,即得塑料釘培養基;
(2)菌釘種接種培養:滅菌后的塑料釘培養基在接種室冷卻至28℃以下即可接種,接種量為菌種能鋪滿袋口料面為止,菌種培養條件:溫度25~28℃,空氣濕度65%,室內空氣保持新鮮,菌種經過30天左右培養,菌絲完全吃透塑料釘縫隙中的培養料時即為的培養好的菌釘種;
(3)猴頭菇栽培菌袋的制作與滅菌:按質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組分:雜木屑50.9%、棉子殼27%、麩皮17%、玉米粉3%、石膏1%、過磷酸鈣1%和磷酸二氫鉀0.1%,按照常規的猴頭菇栽生產猴頭菇菌袋,菌袋含水量65%、ph在6.0左右,塑料袋規格寬×長×厚為17cm×38cm×0.05cm的常壓聚乙烯袋,培養料裝塑料袋松緊度適宜,即得菌袋,菌袋要及時滅菌,在126℃、0.14mpa下高壓滅菌2.5小時;
(4)猴頭菇菌棒的接種:滅菌后的菌袋冷卻到28℃以下即可接種,在無菌條件下操作,接種時,將菌袋橫放進行接種,每7~8cm接1顆菌釘,接種時,用力將菌釘按進菌袋中,直至菌釘種的釘帽緊貼袋壁,即得菌棒;
(5)猴頭菇菌絲的培養:接完種后,菌棒就地擺放或放到其他培養室培養,培養室要求空氣干燥,相對濕度65%以下,通風良好,室內溫度保持25~28℃,黑暗或有較弱的散射光,接種4~6d后檢查菌種萌發情況,不萌發的要及時補接種,接種10d后檢查污染,發現污染及時清理;
(6)猴頭菇菌棒的出菇管理:菌絲培養25天左右或者當少部分菌棒接種處出現猴頭菇原基時,進行出菇管理,即拔掉接種口的菌釘,保持溫度25℃左右,讓接種口的菌絲恢復3~5天后,即可將菌棒搬到出菇棚(房)進行出菇;
(7)出菇期間環境條件調控:
濕度調控,室內空氣濕度保持在85~90%,不能低于70%或高于95%,如濕度低于70%子實體生長緩慢,顏色發黃,干縮;濕度長期高于95%,易滋生雜菌和病害,引起菇體發霉腐爛,噴水必須結合通風,使空氣新鮮,子實體茁壯生長;
溫度調控,出菇期間,出菇房溫度應保持在15~22℃;
通風調控,出菇期間子實體對二氧化碳特別敏感,此時要求菇房通風良好,保持空氣新鮮,但不能讓冷風直接吹到子實體上;
光照調控,菇房保持七分陰三分陽的散射光利于猴頭菇子實體的發育;
(8)采收:猴頭菇的最佳采收期為子實體成熟中期,菌刺長度1.0cm左右,孢子還未散發,此時質地堅實、苦味少、品質高,采收方法:手握子實體根部,先扭動再輕輕拔出,也可用利刀割采。
對比實施例1
步驟(2)接種方式換成打孔接種:用木棒在菌棒上打孔,將菌種接進孔內,然后用膠布封口;其他操作與實施例1相同。
對比實施例2
步驟(2)接種方式換成菌袋兩頭接種:塑料袋兩端開口接種,接種后兩端套無棉蓋頸圈,出菇時兩頭出菇;其他操作與實施例1相同。
按照表1中需要檢測和觀察的數據,對實施例1、對比實施例1、對比實施例2進行統計,所得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本發明菌種生長速度快:菌釘之間有一定空隙,透氣性好,菌絲生長快,比常規菌種提前15d左右滿袋;菌棒接種成活率高:菌釘種是一顆完整的菌塊,菌絲不受損傷,避免了像傳統菌種在接種時掰碎導致菌絲損傷,減少菌絲愈合生長的時間,菌絲恢復生長快,可在較短時間內吃料,成活率高;節約人工:接種操作方便、快捷,是常規的兩頭接種或打孔接種方法所需人工的1/3;菌棒成品率高:接種速度快,接種口暴露在外時間短,降低污染率;猴頭菇商品性高:在菌釘接種點處出菇,猴頭菇菇形圓整,成品率高,菌柄短小,商品性好;節約原料成本:出菇后的塑料釘可以反復利用。
前述對本發明的具體示例性實施方案的描述是為了說明和例證的目的。這些描述并非想將本發明限定為所公開的精確形式,并且很顯然,根據上述教導,可以進行很多改變和變化。對示例性實施例進行選擇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釋本發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實際應用,從而使得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現并利用本發明的各種不同的示例性實施方案以及各種不同的選擇和改變。本發明的范圍意在由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