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業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涉及甘蔗窖和甘蔗儲存的方法。
背景技術:
甘蔗的儲存是在地下挖一個坑(凹槽)成為甘蔗窖,將甘蔗平倒放置在甘蔗窖中儲存,在甘蔗的兩端的甘蔗窖中設置豎直的通風通道;現有技術中,這樣的甘蔗窖沒有其他的消毒部件,甘蔗就是在沒有消毒的環境中儲存,這樣甘蔗就容易產生紅芯、黑斑等病變,影響了甘蔗的儲存效果。
另外,現有技術中,甘蔗在儲存中的通風,也是靠自然通風,所通的風是自然風,這些通風的空氣沒有經過消毒、殺菌,使甘蔗的紅芯、黑斑等病變現象擴大,影響甘蔗的儲存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缺點,提供一種減少或抑制紅芯、黑斑現象的產生、保證儲存效果的甘蔗窖和甘蔗儲存的方法。
本發明甘蔗窖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甘蔗窖,包括甘蔗窖本體,所述的干燥窖本體是在地面挖成的方形凹槽,其特征是:在甘蔗窖本體下面鋪設有一層生石灰粉末層。
進一步地講,它還包括一個送風裝置和臭氧發生器,送風裝置具有出風管道,臭氧發生器連接出風管道,出風管道的出口開設在甘蔗窖本體里面。
進一步地講,所述的出風管道中間還設置有冷卻裝置。
進一步地講,所述的出風管中間還連接有加濕裝置。
本發明的甘蔗窖的儲存方法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甘蔗的儲存方法,甘蔗在甘蔗窖中儲存,其特征是:所述的甘蔗窖下面鋪設有一層生石灰粉末層。
進一步地講,在甘蔗窖四周的壁上還噴涂有鹽水,壁上噴涂鹽水中鹽的含量是40—60克∕平方米。
進一步地講,在甘蔗的儲存過程中,要向甘蔗里面通風,所通的風中含有臭氧,臭氧的含量是通風量的8-10%,每次通風按照每噸甘蔗需要20000升的通風量,每2—3天通風一次。
較好的,向甘蔗里面的通風溫度小于10℃。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這樣的甘蔗窖和甘蔗儲存的方法具有減少或抑制紅芯、黑斑現象的產生、保證儲存效果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甘蔗窖使用時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甘蔗窖本體2、生石灰粉末層3、送風裝置4、臭氧發生器5、出風管道6、冷卻裝置7、加濕裝置8、甘蔗。
具體實施方案: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甘蔗窖,包括甘蔗窖本體1,所述的甘蔗窖本體是在地面挖成的方形凹槽,其特征是:在甘蔗窖本體下面鋪設有一層生石灰粉末層2。
這樣,本發明能夠減少甘蔗8中紅芯和黑斑現象的產生,有利于提高甘蔗的儲存質量。
進一步地講,它還包括一個送風裝置3和臭氧發生器4,送風裝置3具有出風管道5,臭氧發生器4連接出風管道5,出風管道的出口開設在甘蔗窖本體里面,這樣可以更好的減少紅芯和黑斑現象。
進一步地講,所述的出風管道中間還設置有冷卻裝置6,這樣可以抑制甘蔗生芽。
進一步地講,所述的出風管中間還連接有加濕裝置7,這樣可以減少甘蔗水分的減少。
實施例1
將甘蔗放置在甘蔗窖中,甘蔗窖下面沒有鋪設生石灰粉末層,窖藏到第二年的2月份,紅芯、黑斑現象有7—8%。
實施例2
甘蔗在甘蔗窖中儲存,所述的甘蔗窖下面鋪設有一層生石灰粉末層。
窖藏到第二年的2月份,紅芯、黑斑現象有2—3%。
實施例3
在上述實施例2的基礎上,在甘蔗窖四周的壁上還噴涂有鹽水,壁上噴涂鹽水中鹽的含量是40—60克∕平方米。
窖藏到第二年的2月份,紅芯、黑斑現象有1—1.5%。
實施例4
在上述實施例2或3的基礎上,在甘蔗的儲存過程中,要向甘蔗里面通風,所通的風中含有臭氧,臭氧的含量是通風量的8-10%,每次通風按照每噸甘蔗需要20000升的通風量,每2—3天通風一次。
窖藏到第二年的2月份,紅芯、黑斑現象有進一步地減少。
另外實踐證明,當甘蔗里面的通風溫度小于10℃,有利于減少甘蔗的發芽現象。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但本發明的結構特征并不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領域內,所作的變化或修飾皆涵蓋在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