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甘蔗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甘蔗種植機。
背景技術:
甘蔗是制造蔗糖的原料,而蔗糖作為食用糖,是生活中重要的食品添加劑,因此,提高甘蔗產量進而提高蔗糖產量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的大面積種植甘蔗中已不再通過人工而改為采用甘蔗種植機進行種植,甘蔗種植機可同時實現開溝起壟、排種、施肥和覆膜等功能,相比人工種植大大節約了種植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現今已公開了多種甘蔗種植機,但大多甘蔗種植機中的送蔗轉動組件的輸送板(或稱刮板)為采用硬質的鋼板材料制成,這容易損傷或折斷甘蔗節中生長出的芽苗,導致甘蔗成活率低,甘蔗產量下降。
傳統的地膜安裝,是地膜輥通過地膜支架板上的圓孔,架在地膜支架板上。地膜與地面有一定的距離。工作時,隨著地膜的鋪設,地膜外徑越來越小,地膜距地面的距離越來越大,很容易造成地膜破損。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甘蔗種植機,該甘蔗種植機能夠提高種植效率,且能夠避免與大土塊硬碰硬而損壞地膜輪和刮裂地膜。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甘蔗種植機,包括機架及均與所述機架連接的行走輪、施肥裝置、碎土開溝裝置、覆膜機構和導種箱,所述機架前端設有液壓驅動裝置,所述液壓驅動裝置與拖拉機的液壓輸出油管相連;所述施肥裝置設于所述機架的前端,所述碎土開溝裝置設于所述施肥裝置的下后方,所述覆膜機構設于所述機架的后端,所述覆膜機構通過彈簧緩沖器與所述機架連接,所述彈簧緩沖器的一端與所述機架鉸接,所述彈簧緩沖器的另一端與所述覆膜機構連接;所述行走輪位于所述機架的下方且位于所述施肥裝置和所述覆膜機構之間;所述導種箱位于所述機架上且位于所述施肥裝置和覆膜機構之間,所述導種箱的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投種口和排種口,所述導種箱內設有輸送機構,所述輸送機構包括兩個轉軸、設于所述兩個轉軸間的循環輸送架和設于所述循環輸送架上的輸送板,所述轉軸轉動地裝設于所述導種箱上并與所述液壓驅動裝置連接,所述輸送板為塑料板;
所述排種口的下方還設有分行器,所述分行器與所述機架底部連接,所述分行器用于形成甘蔗的兩行種植;所述分行器上還設有一塊刮土板,用于調節覆蓋蔗種的泥土量。
進一步地,所述導種箱的投種口處設有隔板,所述隔板下有調節機構,所述隔板通過所述調節機構連接于所述導種箱的內壁,所述調節機構與拖拉機中駕駛室內的控制臺連接;所述調節機構通過控制隔板的移動量調節投種口開口的大小,進而控制蔗種進入輸送板的量。
進一步地,所述調節機構包括液壓缸,所述液壓缸設于所述隔板下方與所述拖拉機連接,所述液壓缸還與所述隔板連接,所述液壓缸與所述拖拉機的駕駛室上液壓操作手柄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調節機構包括凸輪,所述凸輪通過凸輪軸固定于所述導種箱內且設于所述隔板下方,所述凸輪與所述隔板接觸,所述凸輪軸通過皮帶與所述轉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機架前端還設有限深輪,所述限深輪用于限制種植深度;所述輸送機構為2個,所述2個輸送機構為左右對稱設置,且所述2個輸送機構的轉動方向相反。
進一步地,所述液壓驅動裝置包括液壓馬達,所述液壓馬達通過齒輪與所述轉軸連接,所述導種箱的外壁上還設有調速閥,所述調速閥與所述輸送機構、所述液壓馬達均通過液壓管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施肥裝置包括裝設在所述機架上的第一肥料箱和第二肥料箱,所述第一肥料箱和第二肥料箱的底部分別連接有施肥導管,所述機架的前端還設有一犁頭,兩個所述施肥管的底端分別插入所述犁頭上的兩個孔內。
進一步地,所述覆膜機構包括主支架和覆土起壟板,所述主支架通過所述彈簧緩沖器與所述機架連接,所述覆土起壟板通過覆土起壟板支架與所述主支架固定連接,所述主支架上設有地膜支架、壓膜輪支架和覆土鏟支架,所述地膜支架包括與所述覆土起壟板連接的兩塊地膜架板及設于所述兩塊地膜架板之間的地膜輥,所述兩塊地膜架板上均開設有T型槽,所述地膜輥的兩端通過所述T型槽架在所述兩塊地膜架板上,所述壓膜輪支架的自由端部上連接有壓膜輪,所述覆土鏟支架的自由端部上連接有覆土鏟,所述壓膜輪與套于所述地膜輥上的地膜卷接觸,所述壓膜輪位于所述地膜輥和所述覆土鏟之間,所述覆土鏟位于所述壓膜輪的后方。
進一步地,所述壓膜輪為2個,所述2個壓膜輪分別通過相應的壓膜輪支架對稱設于所述地膜支架兩側的后方,兩個所述壓膜輪支架分別通過鉸接接頭與所述主支架連接,且兩個所述壓膜輪支架與所述主支架的連接為可移動連接,以調節2個壓膜輪之間的距離。
進一步地,所述覆土鏟為2個,所述2個覆土鏟分別通過相應的覆土鏟支架對稱設于所述地膜輥兩側的后方,兩個所述覆土鏟支架分別通過鉸接接頭與所述主支架連接,且兩個所述覆土鏟支架與所述主支架的連接為可移動連接,以調節2個覆土鏟之間的距離。
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明在導種箱內設置兩個轉動方向相反的輸送機構,兩個轉動方向相反的輸送機構使蔗種經過分行器后,落入兩行擺種溝中,實現兩行種植,提高了種植效率。本發明還通過設置彈簧緩沖器,使甘蔗種植機在遇到有大塊或硬的石塊土塊時,利用彈簧緩沖器可將整個主支架抬起,使地膜輪、地膜能夠跳過大土塊,即不與大土塊硬碰硬而損壞地膜輪和刮裂地膜。
(2)本發明通過在地膜架板上設置T型槽,使地膜卷的外徑隨著覆膜的進行而變小的過程中,設于地膜架板上的地膜輥可順著T型槽下移,地膜卷也隨著地膜輥下移,進而保證了地膜始終貼著地面。經過試驗發現,地膜直接貼著地面時覆膜效果最佳,且地膜不破損。
(3)同時,覆上地膜前首先用覆土起壟板將已落蔗種的溝覆蓋上泥土并刮平起壟,可防止地膜被突起的泥土劃破等。此外,將鉸接接頭與所述地膜支架的連接為可移動連接,通過移動鉸接接頭,可整體移動壓膜輪,使2個壓膜輪間的距離可以根據行距以及地膜的寬度而調節,即適用于多種規格的地膜,擴大了本發明的使用范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1一種甘蔗種植機的主視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1一種甘蔗種植機的右視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1一種甘蔗種植機的后視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2一種甘蔗種植機的后視圖。
圖中,1-導種箱,2-機架,3-行走輪,4-第一肥料箱,5-第二肥料箱,6-液壓驅動裝置,7-第一施肥管,8-第二施肥管,9-犁頭,10-旋耕刀,11-覆土起壟板,12-1-主動軸,12-2-從動軸,13-輸送板,14-調速閥,15-地膜支架,16-壓膜輪支架,17-覆土鏟支架,18-覆土鏟,19-壓膜輪,20-地膜輥,21-分行器,22-限深輪,23-旋耕軸,24-旋耕軸支架,25-彈簧緩沖器,26-主支架,27-隔板,28-隔板導軌,29-液壓缸,30-隔板移動路線,31-凸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當組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組件。當一個組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組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組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組件。當一個組件被認為是“設置于”另一個組件,它可以是直接設置在另一個組件上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組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發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發明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發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實施例1
如圖1-圖3,一種甘蔗種植機,包括機架2及均與所述機架2連接的行走輪3、施肥裝置、碎土開溝裝置、導種箱1、分行器21和覆膜機構,所述機架2前端設有液壓驅動裝置6,所述機架2前端與拖拉機連接,本發明實施例所選拖拉機為拖拉機,所述液壓驅動裝置6通過快速接頭與拖拉機的液壓輸出油管相連。所述施肥裝置設于所述機架2的前端,所述碎土開溝裝置設于所述施肥裝置的下后方,所述覆膜機構設于所述機架2的后端,所述覆膜機構通過彈簧緩沖器25與所述機架2連接,所述彈簧緩沖器25的一端與所述機架2鉸接,所述彈簧緩沖器25的另一端與所述覆膜機構連接,所述行走輪3位于所述機架2的下方且位于所述施肥裝置和所述覆膜機構之間,所述導種箱1位于所述機架2上且位于所述施肥裝置和覆膜機構之間,所述分行器21位于所述導種箱1中排種口的下方且位于所述覆土起壟板11的前方,所述分行器21與所述機架2底部連接,分行器21用于形成甘蔗的兩行種植。分行器21上還設有一塊刮土板(圖中未示出),刮土板用于調節覆蓋蔗種的泥土量。所述機架2前端還設有限深輪22,所述限深輪22用于限制種植深度,同時還有平衡、支撐作用。
所述碎土開溝裝置包括左右兩組旋耕刀10、旋耕軸23和旋耕軸支架24,所述旋耕軸支架24安裝在機架2上,所述旋耕軸23安裝于旋耕軸支架24上,所述左右兩組旋耕刀10間隔地裝設在所述旋耕軸23上,用于開出左右兩行種植溝。在本實施方式中,每組旋耕刀由4把旋耕刀10組成,所述4把旋耕刀10呈螺旋狀均布在旋耕軸上。所述碎土開溝裝置不僅具有碎土功能,還可開種植溝,蔗種經過分行器后落入碎土開溝裝置開出的兩行種植溝中,完成擺種工作。
所述導種箱1的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投種口和排種口(圖中未示出),所述導種箱1內設有輸送機構,所述輸送機構包括兩個轉軸、設于所述兩個轉軸間的循環輸送架和設于所述循環輸送架上的輸送板13,所述兩個轉軸分別為位于上方的主動軸12-1和位于下方的從動軸12-2,所述主動軸12-1轉動地裝設于所述導種箱1上并與所述液壓驅動裝置6通過齒輪連接。所述輸送板13為塑料板,采用PVC塑料板代替鋼板,利用PVC塑料板的軟質,大大減少了蔗種傷牙現象的發生,提高了蔗種的成活率和甘蔗的產量。所述投種口上還設有一隔板27,所述隔板27底部設有調節機構,所述隔板27通過所述調節機構連接于所述導種箱1的內壁,所述調節機構與拖拉機中駕駛室內的控制臺連接,由駕駛員操作控制,所述調節機構用于控制隔板27在隔板導軌28上移動,隔板移動路線30如圖3所示,當隔板27移動至最低點時,隔板27與導種箱1內壁之間的間隔最小(即隔板27開口最小);所述調節機構通過控制隔板27的移動量調整隔板27與導種箱1內壁之間的間隔大小(即隔板27開口大小),進而控制蔗種進入輸送板13的量,防止從隔板27落下的蔗種堆積過多,影響輸送板13的正常工作。
所述調節機構包括液壓缸29,所述液壓缸29設于隔板27下方且與拖拉機連接,所述液壓缸29還與隔板27連接,液壓缸29受拖拉機的駕駛室上液壓操作手柄控制,控制手柄的拉壓,使液壓缸拉伸或壓縮,從而推或拉動隔板27,使隔板27沿著隔板導軌28移動,調整隔板27與導種箱1內壁之間的間隔大小(即隔板27開口大小),至大小適宜。
進一步地,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液壓驅動裝置6包括液壓馬達,所述液壓馬達通過齒輪與所述主動軸12-1連接,所述導種箱1的外壁上還設有調速閥14,所述調速閥14與所述輸送機構、所述液壓馬達均通過液壓管連接。調速閥14用于調節輸送機構的轉速,進而調節蔗種的落種量。
進一步地,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輸送機構為2個,所述2個輸送機構為左右對稱設置。所述調節機構也相應為2個,分別位于2個輸送機構的上方,使蔗種從位于2個調節機構上方的投種口落至左右2個調節機構上的隔板后分別掉至左右兩個輸送機構的輸送板13上。液壓驅動裝置6中的液壓油經油管流至調速閥14,經過調節后的液壓油輸送至輸送機構的液壓馬達,液壓馬達帶動一對外嚙合的齒輪,通過齒輪嚙合,帶動兩根左右對稱的主動軸12-1轉動,主動軸12-1帶動從動軸12-2,進而帶動輸送板13,使導種箱1內的蔗種,經輸送板13送至排種口,掉至分行器21,落入種植溝內,實現兩行擺種種植。
進一步地,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施肥裝置包括第一肥料箱4和第二肥料箱5,所述第一肥料箱4的底部連接有第一施肥導管7,第二肥料箱5的底部連接有第二施肥導管8,所述機架2的前端還設有一犁頭9,所述第一施肥管7和第二施肥管8的底端分別插入所述犁頭上的兩個孔內。本發明實施例首先通過與施肥裝置連接的犁頭9進行開溝后,再通過施肥裝置將肥料撒入溝內,且第一施肥導管7和第二施肥導管8分別插入所述犁頭9上的兩個孔內可使土地上形成兩路肥料,適于甘蔗的兩行種植。
進一步地,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覆膜機構包括主支架26和覆土起壟板11,所述主支架26通過所述彈簧緩沖器25與所述機架2連接,所述覆土起壟板11通過覆土起壟板支架與所述主支架26固定連接,所述主支架26上設有地膜支架、壓膜輪支架16和覆土鏟支架17,所述地膜支架包括與所述覆土起壟板11連接的兩塊地膜架板15及設于所述兩塊地膜架板15之間的地膜輥20,所述兩塊地膜架板15上均開設有T型槽,所述地膜輥20的兩端通過所述T型槽架在地膜架板15上,所述位于地膜架板15外的地膜輥的兩端還焊接有T型頭,用于防止地膜輥20軸向串動。工作時,地膜卷套于地膜輥20上,壓膜輪19與地膜卷接觸并壓著鋪設的地膜,鋪設的地膜直接貼著地面,隨著地膜的鋪設,地膜卷的外徑變小,地膜輥20可順著T型槽下移,使地膜卷隨之下移,進而保證地膜始終保持貼著地面。經過試驗發現,由于地面已經經過覆土起壟板11刮平,地膜直接貼著地面時覆膜效果最佳,且地膜不破損。若遇到有大塊或硬的石塊、土塊,因彈簧緩沖器25與機架2為鉸接,碰到大土塊時,則彈簧緩沖器25可將整個主支架26抬起,使壓膜輪19、地膜能夠跳過大土塊,即不與大土塊硬碰硬而損壞壓膜輪19和刮裂地膜。
所述覆土起壟板11包括左右對稱的兩塊覆土起壟板11,用于將土覆蓋于蔗種上且形成壟。覆土起壟板11通過覆土起壟板支架固定在主支架26上。兩塊覆土起壟板11通過橫軸連接,覆土起壟板11上設有橫向長孔,松開螺栓,覆土起壟板11可以沿著長孔左右移動,以達到根據行距要求調節覆土起壟11的位置。本發明實施例首先利用覆土起壟板11將已落蔗種的溝覆蓋上泥土并刮平起壟,防止了地膜被突起的泥土劃破等情況的發生,避免地膜破損及蔗地的保溫保水效果受到影響。
所述壓膜輪支架16和覆土鏟支架17均與主支架26連接,所述地膜支架15上套有地膜輥20,所述壓膜輪支架16的自由端部上連接有壓膜輪19,覆土鏟支架17的自由端部上連接有覆土鏟18,所述壓膜輪19與所述地膜輥20上的地膜接觸,所述壓膜輪19外套設有橡膠外套,橡膠外套可防止地膜被壓膜輪19劃破。所述壓膜輪19位于所述地膜輥20和覆土鏟18之間,所述覆土鏟18位于所述壓膜輪19的后方。且所述覆土鏟支架17與所述覆土鏟18通過螺栓鉸接,以使所述覆土鏟18可相對所述覆土鏟支架17旋轉,調整所述覆土鏟18與所述覆土鏟支架17形成的角度,角度大則覆土量大,反之則覆土量小。
進一步地,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壓膜輪19為2個,所述2個壓膜輪19分別通過相應的壓膜輪支架對稱設于所述地膜支架15兩側的后方。本發明實施例采用對稱設置的兩個壓膜輪19而不是僅采用設于地膜輥20中間的一個壓膜輪,不僅可促使壓膜輪19緊緊壓設在地膜輥20上的地膜卷和拖出的地膜上,避免地膜卷松散及提高覆膜效果,還有助于后續的覆土。
進一步地,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壓膜輪支架16通過鉸接接頭與所述主支架26連接,當工作時轉動壓膜輪支架16,使與壓膜輪支架16連接的壓膜輪19與地膜卷和鋪設的地膜接觸,當非工作狀態時則可向上轉動壓膜輪支架16。且所述壓膜輪支架16與所述主支架26的連接為可移動連接,以調節2個壓膜輪19之間的距離。由于不同的種植地中的行距以及用到的地膜規格可能會有所不同,通過壓膜輪支架16與所述主支架26的連接為可移動連接,可根據不同種植地的行距和不同地膜的規格移動壓膜輪支架16,改變兩個壓膜輪支架16間的寬度,進而改變兩個壓膜輪19之間的寬度,擴大了本發明實施例甘蔗種植機的適用范圍。同理,所述覆土鏟18為2個,所述2個覆土鏟18分別通過相應的覆土鏟支架17對稱設于所述地膜輥20兩側的后方。所述覆土鏟支架17通過鉸接接頭與所述主支架26連接,且兩個所述覆土鏟支架17與所述主支架26的連接為可移動連接,以調節2個覆土鏟18之間的距離。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可移動連接為通過松開或緊固與壓膜輪支架16或覆土鏟支架17配合的螺母移動壓膜輪支架16或覆土鏟支架17,即當需要調節寬度時松開螺母移動壓膜輪支架16或覆土鏟支架17,移動至所需寬度后緊固螺母即可。
實施例2
本實施例除將實施例1中導種箱1內的調節機構由液壓調節改為凸輪調節外,其他均與實施例1相同。即本實施例的所述調節機構包括凸輪31(如圖4),所述凸輪31通過凸輪軸固定于所述導種箱1內且設于所述隔板27下方,以使所述凸輪31可與所述隔板27接觸,所述凸輪軸通過皮帶與所述主動軸12-1連接。通過凸輪31的轉動,使隔板可上下抖動,進而調整隔板27與導種箱1內壁之間的間隔大小(即隔板27開口大小),控制蔗種進入輸送板13的量,防止蔗種堆積過多,影響輸送板13的正常工作。
工作時,蔗種首先從導種箱1頂部的投種口掉至隔板27上,再從隔板27落至輸送機構的輸送板13上,由于2個輸送機構左右設置且傳輸方向相反,可使甘蔗在兩個輸送機構的傳輸下經排種口掉至分行器21,再經分行器21落至由碎土開溝裝置開出的種植溝內,使甘蔗呈兩行種植,最后由覆膜機構進行覆土蓋膜即可。
上述說明是針對本發明較佳可行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但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專利申請范圍,凡本發明所提示的技術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變化或修飾變更,均應屬于本發明所涵蓋專利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