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增氧機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旋轉式增氧機。
背景技術:
進入21世紀以來,淡水養殖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是機遇也是挑戰。機械化養殖正逐漸發展起來,使國內的淡水產品的產量得到了質的提升。然而隨著淡水產品產量的提高又促進養殖設備的更新換代,養殖戶希望提高淡水養殖的效益,希望增加養殖的畝產量,這樣一來,就要提高每畝水面的放養密度。隨魚苗密度的提高,原來池塘所形成的小的生物圈就會被打破,魚塘內的天然性餌料就不足以滿足魚類的生長,就必須向魚塘內投喂配合飼料。當養殖戶向養殖水面合理的投喂配合飼料后,魚類的長勢就變得快了起來,隨著魚類的成長,養殖水體中的氧氣含量就會顯得不足,這時就要解決養殖水體里的氧氣含量,于是就需要使用漁業機械來對養殖水體進行增氧。
現如今我國國內的漁業機械在增氧方面主要有水車式、葉輪式增氧機,現已廣泛的應用到我國國內大大小小的養殖廠中,為養殖戶提高淡水養殖的效益,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上所說我國國內現有的有水車式、葉輪式增氧機,其增加養殖水體氧氣含量的能力的原理都是源自增加水和空氣的接觸面積,使空氣中的氧氣有更長的時間與水接觸,使之空氣中的氧氣能更好的溶解于水中,從而起到增加養殖水體溶解氧的作用。但是以上增氧機自由單一或攪水,或造浪,或噴水的功能,均存在能耗高、率低下、上下層攪水不勻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耗低、增氧效率高的旋轉式增氧機。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旋轉式增氧機,包括漂浮架和氣泵,氣泵固定在漂浮架上,氣泵的出風口連接有出氣管,所述增氧機還包括分氣管,分氣管的進氣端通過旋轉接頭與出氣管連接,分氣管的環形部沿圓周方向間隔連接有兩個以上的送氣主管,送氣主管的自由端連接有向下延伸設置的送氣支管,送氣支管的底部連接有噴頭,各送氣支管上的噴頭沿同一個旋轉方向噴射氣流;所述送氣主管的底部沿其長度方向間隔設有至少兩個向下延伸設置的分氣支管,相鄰兩個分氣支管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個納米曝氣管。
所述氣泵為漩渦氣泵。
所述噴頭為螺旋噴頭。
所述漂浮架包括支撐架和固定在支撐架周邊的浮體。
各送氣支管底部的噴頭均具有四個,其中兩個噴頭斜向上噴射氣流,另外兩個噴頭斜向下噴射氣流。
本發明采用以上技術方案,突破了傳統增氧機在使用過程中所存在的單一或攪水,或造浪,或噴水的功能,設計出了集曝氣、攪水、增氧、造浪與一身并且具有更少的能耗以及更高的增氧效率。
附圖說明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明包括漂浮架1和氣泵2,漂浮架1包括支撐架11和固定在支撐架11周邊的浮體12。氣泵2固定在漂浮架1上,氣泵2的出風口連接有出氣管21,增氧機還包括分氣管3,分氣管3的進氣端通過旋轉接頭4與出氣管21連接,分氣管3的環形部沿圓周方向間隔連接有兩個以上的送氣主管5,送氣主管5的自由端連接有向下延伸設置的送氣支管6,送氣支管6的底部連接有噴頭7,各送氣支管6上的噴頭7沿同一個旋轉方向噴射氣流;送氣主管5的底部沿其長度方向間隔設有至少兩個向下延伸設置的分氣支管8,相鄰兩個分氣支管8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個納米曝氣管9。
進一步的,本實施例中的氣泵2為漩渦氣泵,漩渦氣泵具有噪音低,而且在相同能耗下能產生更強的氣流壓力。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氣泵2向送氣主管5供氣,空氣沿送氣主管5分別送至各噴頭7,由于各噴頭7都是沿同一個旋轉方向噴射氣流,在力的反作用下,分氣管3和各送氣主管5(以及與送氣主管5連接的各管件)都會沿同一旋轉方向旋轉,從而在養殖水中產生環形的水流,實現造浪和水上和水下的同步攪水,大大提高了養殖水體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從而提高了水中的溶解氧。另外,可以根據養殖水池的大小,合理設置送氣主管5的長度,從而實現全池攪水。
各納米曝氣管9在隨送氣主管5旋轉的過程中,氣泵2提供的空氣以氣泡形式從納米曝氣管9中彌散逸出,在氣液界面把氧氣溶入水中,不僅可以提高水中的溶解氧,而且在旋轉的過程中可以促使水中的溶解氧分布更加均勻。
此外,作為優選,本實施例中的噴頭7為螺旋噴頭,螺旋噴頭可以實現對空氣中的氧氣進行剪切、粉碎,從而提升養殖水體與空氣中氧氣的接觸面積,以便使空氣中的氧氣充分的溶解到水體中,增加氧的密度。而且各送氣支管6底部的噴頭7均具有四個,其中兩個噴頭7斜向上噴射氣流,另外兩個噴頭7斜向下噴射氣流,這樣的設計可以進一步促使溶解氧均勻地分布在養殖水體的各個角落。
綜上,本發明突破了傳統增氧機在使用過程中所存在的單一或攪水,或造浪,或噴水的功能,設計出了集曝氣、攪水、增氧、造浪與一身并且具有更少的能耗以及更高的增氧效率。